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D.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命题、审题人:王如际朱安荣 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 本试卷分第I卷(客观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酯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 第I卷(选择题36分) 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一〔15分邻小属3分) 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收看到了这一壮举的人,都毫 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想息(q) 鸟窠(k)猝然(cu D.诚信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 B.衣被(mei)流岚(lan)倾圮(q) 蛟龙(jao)惶悚(song) 风沐 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 A.亲睐心旷神怡良辰美景针砭时弊 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 B.膏粱举案齐眉掎角之势事必恭亲 式口头相传“ C.锻炼物是人非杯盘狼藉无精打采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个人存在的、身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透产 D.安祥正襟危座 冕堂皇 鸣鼎食 民间文化中的口头文学、神话、史诗,语言、民歌、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俗礼仪、民间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祭典、民间手工艺术、民居建造术等等均是口头的非物质的文化 ①为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金融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的 问题,理应 中国是世界上无形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 井行必要的修改 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 ②截至昨天,在这次重大矿难中己有20人遇难,10人失踪 及善后工作仍 会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中国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列入世界干年纪念名单 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因为美国人姆斯希尔顿一本书《消失的地平线》,西方人记住了“香格里拉",书中 ③自习课上,王小淘同学拿出一本武侠小说律津有味地读着.班主任站在身后也 没有发现。 展示的,不仅仅是丽江古城,而且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 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很多场合重复着他的理论:“中国正在经历从农 A.权利抢救就是 B.权限营救就是 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 C.权限营敦即使 D.权利抢救即使 教.泯灭”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以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美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方式是继续发行更多的国债,用引发危机的方式来治理危机,这 改革开放这种非线性、非渐变的形式来实现的。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 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缓默,那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无疑是饮鸩止渴 B.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闭蓦词中,称北京奥运会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正在“非正常死亡的,冯骥才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另一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 C.哈里斯球打得越来越好,队中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无形之中他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是由它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组成的,我们有一个文字历史的传统,一个文人精英的传 统,一个王朝更迭的传统,但我们长期忽略了生活中还有一个民间活态的传统,一个非物质 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算五次月考语文试是
上高二中 2009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1 上高二中 2009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审题人:王如际 朱安荣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 (选择题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憩.息(qī) 鸟窠.(kē) 猝.然(cù) 饿殍.遍野(piáo) B.衣袂.(mèi) 流岚.(lán) 倾圮.(qǐ) 亘.古不变(gèn) C.胡同.(tòng) 蛟.龙(jiāo) 惶悚.(sǒng) 栉.风沐雨(zhì) D.思忖.(cǔn) 天籁.(lài) 熨.帖(yùn) 窸.窸窣窣(x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亲睐 心旷神怡 良辰美景 针砭时弊 B.膏粱 举案齐眉 掎角之势 事必恭亲 C.锻炼 物是人非 杯盘狼藉 无精打采 D.安祥 正襟危座 冠冕堂皇 钟鸣鼎食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金融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的 问题,理应 进行必要的修改。 ②截至昨天,在这次重大矿难中已有 20 人遇难,10 人失踪, 及善后工作仍 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③自习课上,王小淘同学拿出一本武侠小说津津有味地读着, 班主任站在身后也 没有发现。 A.权利 抢救 就是 B.权限 营救 就是 C.权限 营救 即使 D.权利 抢救 即使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美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方式是继续发行更多的国债,用引发危机的方式来治理危机,这 无疑是饮鸩止渴 ....。 B.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闭幕词中,称北京奥运会是一届无与伦比 ....的奥运会。 C.哈里斯球打得越来越好,队中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无形之中他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D.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 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 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收看到了这一壮举的人,都毫 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D.诚信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 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 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 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 式口头相传”。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个人存在的、身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 民间文化中的口头文学、神话、史诗,语言、民歌、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俗礼仪、民间 祭典、民间手工艺术、民居建造术等等均是口头的非物质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无形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1 年 5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 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同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1 届大 会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 因为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一本书《消失的地平线》,西方人记住了“香格里拉”。书中 展示的,不仅仅是丽江古城,而且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 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很多场合重复着他的理论:“中国正在经历从农 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 散、泯灭。”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以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 改革开放这种非线性、非渐变的形式来实现的。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 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正在“非正常死亡”的,冯骥才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另一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 是由它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组成的。我们有一个文字历史的传统,一个文人精英的传 统,一个王朝更迭的传统。但我们长期忽略了生活中还有一个民间活态的传统,一个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统。两者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由于历史的因,民间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 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阶段。因此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我们曾 杜瑛,字文玉,瑛长七尺,美须髯,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地 经拥有什么,现在还有什么。 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不忘,而究其指题,古今得 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司的土壤里埋煎着根系,埋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 失如指诸掌 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开府于相,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 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 干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輒止之后来居者果得黄金百 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线上,曾经拥有过哪 东西?50年前、100年前、300年前,在一样的士地上生活的人,他们怎样思想 二 世祖南伐至相,召见问计,瑛从容对日:“汉、唐以还,人君所侍以为国者,法与兵 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之,殆将亡矣,兴之在圣主 6.根据文意,下列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帝悦,日:“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 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 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帝纳之,心贤瑛,讷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 B.它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 统初,诏征瑛,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左丞张文谦抚河北,要为怀孟、彰德 C.它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其准则和价值 大名等路提举学校官,又辞,遗执政书,其略日:“先王之道不明,异端邪说害之也,欐流 D.它是依附个人存在的、口传心授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 奔放,天理不绝如线。今天子神圣,俊乂辐塽,言纳计用,先王之礼乐教化,兴明修复,维 7.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民间文化遗产和文人精英文化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都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 其时矣。若夫簿书期会,文法未节,汉、唐犹不屑也,执事者因陋就简,此是务,良可惜 系社会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哉!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湖流求原,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数百千年之祸,仆恐 B.《消失的地平线》中展示的,不是图江古域,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 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人或勉之仕,则日:“后世去古虽远,而先王之所设施,本 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 未先后,犹可考见,故为改者莫先于复古。因习旧日弊,以求合乎先干之意,不亦难乎!吾 C.民族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族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 D.由于历史的原因,无形遗产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 又不能随时俯仰以赴机会,将焉用仕?“于是杜门著书,一不以穷遥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 以终其身。年七十,遗命其子处立、处愿日:“吾即死,当表吾萋日“线山杜处士",天历 授、自生自灭的阶段 中,追封魏都公,谥文献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元史》卷199 A.透过一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历史,能真正说清她曾经拥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什么,现在还有什么 A.而究其指趣 指:旨意 B.中国社会从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许多无形文化遗产已经遭到毁灭 B.明法正俗,育材兴化 正:纠正 的破坏 C.若控襄樊之师 控:驾驭,节制 C.2001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的世界上最长的 俊又辐 辐辏:聚集 史诗——《格萨尔王传》属于中国 英文化 D.如果不是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领 地平线》,“香格里拉”这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愿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就难以让人们认识。 B.中书粘合珪开府于相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分,每小题3分) C.将焉用仕 入二三里,得尤绝者家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算五次月考语文试是
上高二中 2009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2 文化遗产的传统。两者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由于历史的原因,民间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 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阶段。因此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我们曾 经拥有什么,现在还有什么。 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 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线上,曾经拥有过哪些美好的 东西?50 年前、100 年前、300 年前,在一样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怎样思想过、生活 过? 6.根据文意,下列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它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以传统为根据的全部创作,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 B.它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 C.它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其准则和价值。 D.它是依附个人存在的、口传心授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 7.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民间文化遗产和文人精英文化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都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 系社会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B.《消失的地平线》中展示的,不是丽江古城,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 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 C.民族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族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 D.由于历史的原因,无形遗产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 授、自生自灭的阶段。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透过一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历史,能真正说清她曾经拥有 什么,现在还有什么。 B.中国社会从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许多无形文化遗产已经遭到毁灭性 的破坏。 C.2001 年 11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l 届大会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的世界上最长的 史诗----《格萨尔王传》属于中国藏族的精英文化。 D.如果不是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这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 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就难以让人们认识。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杜 瑛 杜瑛,字文玉,瑛长七尺,美须髯,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 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 失如指诸掌。间关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开府于相,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 千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者果得黄金百斤,其 不苟取如此。 世祖南伐至相,召见问计,瑛从容对曰:“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 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蔑之,殆将亡矣,兴之在圣主。 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帝悦,曰:“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 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帝纳之,心贤瑛,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 中统初,诏征瑛,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左丞张文谦宣抚河北,奏为怀孟、彰德、 大名等路提举学校官,又辞,遗.执政书,其略曰:“先王之道不明,异端邪说害之也,横流 奔放,天理不绝如线。今天子神圣,俊乂辐辏..,言纳计用,先王之礼乐教化,兴明修复,维 其时矣。若夫簿书期会,文法末节,汉、唐犹不屑也,执事者因陋就简,此焉.是务,良可惜 哉!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数百千年之祸,仆恐 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人或勉之仕,则曰:“后世去古虽远,而先王之所设施,本 末先后,犹可考见,故为.政者莫先于复古。苟因习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吾 又不能随时俯仰以赴机会,将焉用仕?”于是杜门著书,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 以终其身。年七十,遗命其子处立、处愿曰:“吾即死,当表吾墓曰‘缑山杜处士’”。天历 中,追封魏郡公,谥文献。 《元史》卷 199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而究其指.趣 指: 旨意 B.明法正.俗,育材兴化 正: 纠正 C.若控.襄樊之师 控: 驾驭,节制 D.俊乂辐辏.. 辐辏:聚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故为.政者莫先于复古 愿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中书粘合珪开府于.相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将焉.用仕 入二三里,得尤绝者家焉.
D.其不苟取如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杜瑛精于用兵、品行高洁的一组是() 骰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①家人欲发视,辄止之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②美须髯,气貌魁伟 注释:①呜胶(qia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③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 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④儒者中乃有此人乎 ⑤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 ⑥瑛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总集称为《 与良田千亩,辞不受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死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旨句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A.杜瑛对元世祖忽必烈指出的安国三件事,即“法”“兵”“食”,确实抓住了使天下由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苏询《六国论》) 乱而治的关键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B.杜瑛认为治国要抓根本,应建立法制,端正风俗,培养人才,广施教化,以来拯救 千百年来的灾祸,而不能只抓一些细枝末节的名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C.杜瑛精于用兵,建议忽必烈从背后猛击襄樊,而不是正面用兵,难怪忽必烈从内心 烟雨中的古镇 佩服他,“谓可大用 D.杜瑛关心国计民生,对安邦定国提出了不少建议,表现了他的真知灼见:但他又向 ①伴着潇舂雨,到江南古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古镇,品 往文人隐居的生活,并向儿子立下遗嘱,死后在墓碑刻上“缑山杜处士”的碑名 味古镇,怡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雨飘渺,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 而神迷,静筼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象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第Ⅱ卷(非选择,共114分)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底。那淡淡雨卖轻笼下的小桥 四、〔24分) 流水氯氳着古典之美、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郛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 (1)瑛赴其聘,遂家焉 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亲。于是 古桥、老屋、乌蓬船一切都生发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 (2)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己 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①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镜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 3)苟因习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 的历史底莲。干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 (4分 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酒超锐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④杏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擦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 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算五次月考语文试是
上高二中 2009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3 D.其.不苟取如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杜瑛精于用兵、品行高洁的一组是 ( ) ①家人欲发视,辄止之 ②美须髯,气貌魁伟 ③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 ④儒者中乃有此人乎 ⑤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 ⑥瑛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 ⑦优游道艺,以终其身 ⑧与良田千亩,辞不受 A.⑤⑧ B.①④ C.②⑦ D.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瑛对元世祖忽必烈指出的安国三件事,即“法”“兵”“食”,确实抓住了使天下由 乱而治的关键。 B.杜瑛认为治国要抓根本,应建立法制,端正风俗,培养人才,广施教化,以来拯救 千百年来的灾祸,而不能只抓一些细枝末节的名堂。 C.杜瑛精于用兵,建议忽必烈从背后猛击襄樊,而不是正面用兵,难怪忽必烈从内心 佩服他,“谓可大用”。 D.杜瑛关心国计民生,对安邦定国提出了不少建议,表现了他的真知灼见;但他又向 往文人隐居的生活,并向儿子立下遗嘱,死后在墓碑刻上“缑山杜处士”的碑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瑛赴其聘,遂家焉。 (3 分) (2)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 (3 分) (3)苟因习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 (4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塞 上 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5 题限选 4 题)(8 分) (1)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总集称为《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死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_______________。(苏询《六国论》) (5)_______________,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 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飘渺,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 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象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 流水氤氲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 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 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 古桥、老屋、乌蓬船……一切都生发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 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 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 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 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④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
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 A.本文傾注了作者对古镇深深的眷顾,以清新自然、绚丽细腻的笔法,给我们勾勒出一幅 船,一样悠长的小巷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 既伤感又凄迷,既沉寂又冷清的江南古镇图。 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B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 B.“岁月的血脉”意思是古镇深厚的历史底蕴代代相承,“缕缕的年华”意思是流水的历史 蓬篷的杂树乱草,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岀的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船悠悠 地晁蕊而过,檵声唉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 C.第①段结尾处的反问,表现的是作者对“水”这一江南景色的重要元素极高的礼赞。 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在经济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 作为“静之源”的水,给了江南古镇一种灵气,也塑起一个个卓越的文化名人 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D.结尾处“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一句,意在说明綿绵春雨,悠悠古镇,带给作者的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 心灵冲击是沉重的。 器,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 E.本文视角独特,将古镇的风景安排在烟雨迷蒙的背景之中来展示,使主体与背景高度融 旅游?是追求返朴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嗨器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合,和谐统一,同时也表达了对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的反思 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開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闹是一色的青瓦平屋 枕问可而筑,开启着一宗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赏窗沿口架子的盆花。水阁将倒影 20.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以“单纯”、“成熟”作为开头,各仿写一个句子。(6分) 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签船上掌橹 例句:稳重绝不是怯懦的近义词,怯懦是心智无力的外显,稳重是心智强盛的内敛 女的头巾。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毎一个来此 21.下面是一位班主任写的一个学生的日常表现日记。请根据这些内容为该同学写一段评价 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意,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朴 性文字。要求:评价要客观,语气要委婉,有利于该同学的发展,60字左右, (1)9月13日:上 问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额 2)10月21日:下午第一节在教室睡觉,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直读了他的一篇发表在省 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 级刊物上的习作 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 (3)11月15日:在校运会上刷新尚越式跳高和三级跳远校纪录。 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4)12月20日:在高中英语学科毕业会考中作弊,被监考教师发现。晚上,获校最佳 ③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魅雨古镇水气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 2007年《语文月刊》第4期 16.作者描写烟雨中的江南古镇,采用了第三人称写法,请分析第③段中的“他”与第⑦段 中的“她”在表述上的异同?(6分 17.文章第④段连用五个“一样的”有何表达效果?(5分) 其图, 才料,按要求作 我比你漂亮”果回答:“你说得不错,我的确没有你漂亮,可我知道,任何 花,而并非所有的花都能成为果 18.本文作者以烟雨中的古镇为载体表达了哪些历史感悟与人生思考?(6分) 青根据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 不少于800字 9.下列对本文的贫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算五次月考语文试是
上高二中 2009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4 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蓬 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 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 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蓬船悠悠 地晃荡而过,橹声唉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 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在经济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 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 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 来旅游?是追求返朴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⑥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 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赏窗沿口架子的盆花。水阁将倒影 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蓬船上掌橹 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 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 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朴 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 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 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 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 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⑧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气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 2007 年《语文月刊》第 4 期 16.作者描写烟雨中的江南古镇,采用了第三人称写法。请分析第③段中的“他”与第⑦段 中的“她”在表述上的异同?(6 分) 17.文章第④段连用五个“一样的”有何表达效果?(5 分) 18.本文作者以烟雨中的古镇为载体表达了哪些历史感悟与人生思考?(6 分) 19.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A.本文倾注了作者对古镇深深的眷顾,以清新自然、绚丽细腻的笔法,给我们勾勒出一幅 既伤感又凄迷,既沉寂又冷清的江南古镇图。 B.“岁月的血脉”意思是古镇深厚的历史底蕴代代相承,“缕缕的年华”意思是流水的历史 悠久。 C.第○7 段结尾处的反问,表现的是作者对“水”这一江南景色的重要元素极高的礼赞。 作为“静之源”的水,给了江南古镇一种灵气,也塑起一个个卓越的文化名人。 D.结尾处“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一句,意在说明绵绵春雨,悠悠古镇,带给作者的 心灵冲击是沉重的。 E.本文视角独特,将古镇的风景安排在烟雨迷蒙的背景之中来展示,使主体与背景高度融 合,和谐统一,同时也表达了对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的反思。 六、(9 分) 20.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以“单纯”、“成熟”作为开头,各仿写一个句子。(6 分) 例句:稳重绝不是怯懦的近义词,怯懦是心智无力的外显,稳重是心智强盛的内敛。 21.下面是一位班主任写的一个学生的日常表现日记。请根据这些内容为该同学写一段评价 性文字。要求:评价要客观,语气要委婉,有利于该同学的发展,60 字左右。 (1) 9 月 13 日:上午第一节课迟到,下午课外活动报名参加学校文学社。 (2)10 月 21 日:下午第一节在教室睡觉,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宣读了他的一篇发表在省 级刊物上的习作。 (3)11 月 15 日:在校运会上刷新背越式跳高和三级跳远校纪录。 (4)12 月 20 日:在高中英语学科毕业会考中作弊,被监考教师发现。晚上,获校最佳 辩手称号。 七、(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花对果说:“我比你漂亮。”果回答:“你说得不错,我的确没有你漂亮,可我知道,任何 一个果都曾经是花,而并非所有的花都能成为果。” 请根据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少于 800 字
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答题卷 (15分)三(9分)三(12分) (3分) 4分) 19.()(4分) 5.(1) (3分) 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算五次月考语文试是
上高二中 2009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5 上高二中 2009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答题卷 题号 一(15 分) 二(9 分) 三(12 分) 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1) (3 分) (2) (3 分) (3) (4 分) 14. (6 分) 15.(1) (2) (3) (4) (5) 16. (6 分) 17. (5 分) 18. (6 分) 19.( )(4 分) 20. (3 分) (3 分) 21. (3 分) 22.作文(6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