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宗鬧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 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优论宗姓氏族,而七 国则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 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春秋战国 之际)种种风俗变化,追溯其根源,当始于秦及三晋。秦 殊少礼制,一向不普有宗周礼乐文明及在春秋时的种种 习俗,而贮晋虽与姬周关系密切,但战国时形势的发展, 使他)不得不从三代的理想政治回落到现实生活巾。这 中国古代地域文明纵横谈 是一个变动不拘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弱肉强食,胜者为 王,赢家通吃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儒家的温文尔雅、恭 俭谦礼让显然过于从容了,社会政治需要更为现实的“治 术”,于是法家便应运而生。 法家的大本营却在三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政治 活动家如李悝、吴起、商鞅均是三浮及其周边地区之人。 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一韩非,是韩国声名显赫的贵公 子。法家反对儒家的教化,主张以法治国,主张加强中央 集权,张珈强吏治,严明赏罚,“城有功则虽疏贱必赏, 诚有过则虽亲爱必诛”。“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摈弃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陈腐俗套。国家要想富强, 就必须发展农耕,加强军备,破除:一切不利于君主集权的 言行。耕战政策才是篇国强兵的根本,不实行耕战,国家 就会贫弱乃至危亡。法家的思想,是以现实利益为最高 原则的政治学思想。 法家虽产生于三晋,但在三背却不被重用,运用法家 政治酸成功的是秦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韩)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而秦王却 黄河之水 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国本土并 不出产思想家,产子三晋的纵横家、法家却能为秦国所 上来 ·31*
用,这是三晋之所以己于秦的一个原因。 中国古代地 7.统一的梦翅 文明 中国国家的统一,实始于秦。三代之中,商周名义上 为天下的共主,文化亦曾远被四海,但在商周统治的疆域 之内,实际上有若于独立的势力存在。商人以武力维系 黛 方国联盟,周人以宗法血缘关系巩固诸侯朝贡。名,为统 一,实则与与秦汉以后的统一有天骧之别。 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全国大业之前,至少还有其他两 个国家有统一全国的企图和实力,这便是东方的齐和南 方的楚。然而,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是素而非齐楚,原因 何在呢? 地理上的优势是一个关键因素。 春秋初年,国力最强大的是郑,战国初年,国力最强 大的是魏。然而这二大国最终被削弱以至灭己,从地缘 政治的角度看,郑、魏二国都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原腹地, 经济文化虽然发达,却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危险,在军事.上 四面作战,难有喘息之机,经济实力再雄厚,终不免日益 削弱以至于灭己的命运。所以中国古代政治,虽有“逐鹿 中原”的成语,但以中原为根基,完成统一金国大业却不 多见。 完成统一全国大业的重任,注定要落在边缘地区,边 缘地区中,西北地区又是首选。纵观中国古代史,除了明 朝的朱元璋是从东南出发完成全国统~大业外,其余的 汉、唐、宋诸朝,无一不是从西北出兵然后统一中华的 上来 有鉴于此,睿智的古人便总结出··条规律:“起事于东南 ·32·
而成事西北”。古人解释说,按照阴阳五行观念,东方属 木,象征着春天,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所以凡事必起 于东方;西方属金,象征着秋天,秋天是收的季节,所以 凡事必收成于西方。 这种解释虽有历史事实作依据,却是难以成立的。 我国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此形成的河可流,大都发 源于哲北山地高原,向东流归大海,这种地理态势造成西 北地区在军事上有一种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之势。而关 中国古代地城文明纵横谈 中地区,东有太行山、函关险阻,南有武关,关东诸侯攻素 难,而秦攻关东诸侯却极容易。当秦国占领巴蜀地区后, 使长工上游和黄河上游连为一·体,而关中和巴蜀皆为农 业发、经济繁荣的富庶地区,秦以此为后援,秦国发兵 攻打关东六国,恰似长江大河,一写而下,无可阻挡。这 是秦到所以能多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一大主因。 素灭六国后,将六国贵族富商悉数迁往关中地区,实 行“强本弱枝"政策,以利于统治。但秦王朝轻视思想文 化建设,只满足于“以吏为师”,秦国以军事为本位的耕战 政策,只适宜于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结果不 但不能传之万世,皮而二世而亡。继起的刘邦汉王朝,其 主要成员虽来自关东,却最终定都关中,也是采纳了娄散 和张良的建议,以为定都洛阳,“不如入关,据素之固”,这 样既可以“一面东制诸侯”,又可“河滑漕挽天下,西给京 师”。 初仍实行移民充实关打的政策,关中的文化风俗 亦为之大变。《史记货殖列传》说: 关中自汗、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 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邻,大王、王季在岐,文王 之水天上来 作丰,武王治縞,故其民犹有先民之遗风,好嫁穑,殖 ·33·
五谷,地重,重为邪。及秦文、德、穆居雍,隙陇蜀之 货而多贾。献公徙栎邑,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 亦多大贾。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 中国古代地域文明级横谈 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 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这段记载清楚表明,关中地区在秦以前人民务农为本,安 土重迁,有“先王之遗风”;而秦汉之世,不仅商业兴盛,而 且“民益玩巧”,风俗奢靡。《汉书·地理志》也说关中地区 秦汉以后“士方杂错,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 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濒南山,近夏阳,多险阻 轻薄,易为盗贼,常为天下剧。又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 去本就末,列候贵人车服僭上,众仿效,差不相及,嫁娶 尤崇侈靡,送死过度。” 图8秦瓦当 黄河之水天上来 秦汉统一,不仅导致关中地区风俗发生变化,而且使 黄问中下游地区风俗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魏国故地,“其俗刚强”,豪杰相凌夺,恩薄礼尽。 一般人民感叹生活多艰辛,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萌发出… 34·
种多愁善感的悲观情调。 今河南洛阳一带,为东周王室都城所在,由这里地 处中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利于经商,宗周礼乐文明已 荡然无存,“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人们以经商为利,贵财贱义,形成-一切句钱的陋习,较之 中国古代地域 关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韩阔故地,新郑一带“其俗淫”,男女婚烟较少拘 束,表现出自由奔放的特点。河南准阳一带为陈国故地, 纵 后纳入韩,风俗则崇巫信鬼,歌舞娱神十分兴盛。颖小川、 南阳一带,自素灭韩后,迁不轨之民于此,人民好争讼,以 武力争一时之雄。入汉以后,当地地方官员大力提倡农 业生产,移风易俗,“劝民农桑,去末归本”,风俗为之大 变。 黄河下游的齐鲁一带,还保特着战国时期的旧俗,鲁 地犹好诗书礼乐,文化发达,汉代的文臣卿相多出于此。 齐地婚俗频为奇特,家中长父不出嫁,“名曰‘巫儿’,为家 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这种长女不出嫁, 在家主持家政与祭祀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至今云南 纳西族仍保特这种婚俗,当是原始社会的遗留。 在齐、鲁之间,今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是卫国故 地。卫国在列国之中最后灭亡,卫地风俗一方面“刚武, 上气力”,有阳刚之气;另一方面也有靡靡之声,颇可与郑 地风俗相比拟。“卫地有桑间濮上之地,男女亦亟聚会, 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风”。今天将私通苟和之事比之 于“桑间濮上”,亦频来源于此。 总之,随着拳汉王潮的统一,黄河流域的风俗表现出 黄河之水 一种文化的马赛克图景。政治的统一并没有消除文化风 俗的差异,这种文化风俗的差异是地理条件和人为教化 来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