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I卷(阅读题)和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 被称为“虞”。大禹治水时,舜帝同时派益为“虞”。现在看来,“虞”应该是 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所以益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态保护官员 后来,在儒家经典著作《周礼》中,详细地记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建制 名称、编制及职责等。周代设地官,地官大司徒是政府官员中的六卿之一,地位 非常重要。他分管农、林、牧、渔等生产部门。而下属山、林、川、泽的官吏分 别称为山虞、泽虞、林衡、川衡,并按山林川泽的大小制定了大、中、小三类机 构及员工的数目编制。可见当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是相当健全的,其职责 也很明确。周以后的朝代多数也设置了虞、衡等机构来管理山林川泽等,以保护 环境和野生动物。 那时,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令也有了雏形。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的《伐 崇令》说:“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 违者受到的惩罚很严厉。春秋时,齐国规定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管子·地 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者,左足 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可见其对于违反保护规定处罚更是残酷。《吕 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记载,当时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禁令规定在生 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山中树木,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不准用网具捕捉鸟兽, 不准用网下水捕鱼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逐步完善,为后来各个时期的 野生动物保护奠定了基础。 宋代十分重视生态保护,专门在工部下设虞部,掌管山泽苑圃之事。而且,宋太 祖于建隆二年(961年)下达了《禁采捕诏》,禁止在鸟兽鱼虫的繁殖、生长期 采捕,不仅要求明确,而且最大的特色是法令的延续性,强调此令固定下来,每 年都要重申发布予以执行 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又颁布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诏》,其中规定 “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敕竿挟弹,探巢摘卵”,并要求“州县吏严饬里 胥伺察擒捕,重置其罪,仍令州县于要害处粉壁,揭诏书示之”。这一诏书在前 面的基础上,更要求基层官吏主动抓捕违禁者,并写在墙上扩大宣传,影响民众 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徐松《宋会要辑稿》载,到了南宋高宗时期,他仍然记得这 诏令,他说:“比得太宗皇帝尹京日、禁断春夏捕雏卵等榜文,训饬丁宁,唯 恐不至。”并说,“今付三省可申严法禁行。”可见一条法令,被延续了200 多年,表明了大宋的野保决心和力度。后来大宋王朝还出台了禁捕青蛙、禁食重 点保护鸟兽、禁止以鸟羽、兽皮为服饰等法令。 (摘编自佚名《古代中国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远古时期的五帝时代,社会分工中已有了成熟的生态保护机构,其官员为 “虞”,开启了世界设置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的先河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 学年高一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 I 卷(阅读题)和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 被称为“虞”。大禹治水时,舜帝同时派益为“虞”。现在看来,“虞”应该是 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所以益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态保护官员。 后来,在儒家经典著作《周礼》中,详细地记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建制、 名称、编制及职责等。周代设地官,地官大司徒是政府官员中的六卿之一,地位 非常重要。他分管农、林、牧、渔等生产部门。而下属山、林、川、泽的官吏分 别称为山虞、泽虞、林衡、川衡,并按山林川泽的大小制定了大、中、小三类机 构及员工的数目编制。可见当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是相当健全的,其职责 也很明确。周以后的朝代多数也设置了虞、衡等机构来管理山林川泽等,以保护 环境和野生动物。 那时,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令也有了雏形。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颁布的《伐 崇令》说:“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 违者受到的惩罚很严厉。春秋时,齐国规定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管子·地 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者,左足 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可见其对于违反保护规定处罚更是残酷。《吕 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记载,当时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禁令规定在生 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山中树木,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不准用网具捕捉鸟兽, 不准用网下水捕鱼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逐步完善,为后来各个时期的 野生动物保护奠定了基础。 宋代十分重视生态保护,专门在工部下设虞部,掌管山泽苑圃之事。而且,宋太 祖于建隆二年(961 年)下达了《禁采捕诏》,禁止在鸟兽鱼虫的繁殖、生长期 采捕,不仅要求明确,而且最大的特色是法令的延续性,强调此令固定下来,每 年都要重申发布予以执行。 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又颁布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诏》,其中规定 “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敕竿挟弹,探巢摘卵”,并要求“州县吏严饬里 胥伺察擒捕,重置其罪,仍令州县于要害处粉壁,揭诏书示之”。这一诏书在前 面的基础上,更要求基层官吏主动抓捕违禁者,并写在墙上扩大宣传,影响民众, 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徐松《宋会要辑稿》载,到了南宋高宗时期,他仍然记得这 一诏令,他说:“比得太宗皇帝尹京日、禁断春夏捕雏卵等榜文,训饬丁宁,唯 恐不至。”并说,“今付三省可申严法禁行。”可见一条法令,被延续了 200 多年,表明了大宋的野保决心和力度。后来大宋王朝还出台了禁捕青蛙、禁食重 点保护鸟兽、禁止以鸟羽、兽皮为服饰等法令。 (摘编自佚名《古代中国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远古时期的五帝时代,社会分工中已有了成熟的生态保护机构,其官员为 “虞”,开启了世界设置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的先河
B.被视为儒家经典著作的《周礼》一书,对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命名、设置、职 责等有详细记述,是研究中国生态保护的最早文献 C.在周代的官员体系中,地官大司徒负责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领域的管 理,下属机构及其员工编制相当健全。 D.虞、衡等是政府用来管理山林川泽、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机构,自南宋以 后,这种设置保护生态环境机构的做法没有得到延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古代便重视生态环境立论,介绍了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和不同 朝代的保护制度。 B.文章援引春秋时齐国山林川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的规定,表明那个时候的中国人 就树立了科学发展观 C.文章引用《管子》中违反保护规定受到严刑的记载,论证了春秋时期对环境保 护的力度之大 D.文章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不同时代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条文,旨在说明我国古 代十分重视环境保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时期,在六部之一的工部之下设立了虞部,专门统筹和管理全国的山泽 苑囿等事宜,反映了当时对生态保护非常重视。 B.在鸟类的繁殖和生长期内,禁止人们采捕,宋太祖时期每年都要重申这一法令 而宋太宗时期更强调对违禁加大处理力度,并加强宣传。 C.宋朝皇帝在位期间重视禁断春夏捕雏卵等事,禁捕诏得以贯彻和延续200多 年,这充分反映了宋代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和决心。 D.虞部、《禁采捕诏》和《二月至九月禁捕诏》,连冋岀台禁捕青蛙、禁食重点 保护鸟兽等法令,使宋代的环境保护制度达到完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叔父的酒店 李雪峰 (1)中午我刚要下班,妻来电话说叔父不见了。我一听心里直发毛。叔父到这里来 治眼疾,人生地不熟的,他视力那么差,街上那么多车,能跑到哪里去呢? (2)叔父是前天被父亲送来的,由于家里农活儿忙,父亲住了一晚就走了,临行嘱 咐我:“一定要把你叔的眼睛治好!”叔父40岁才结婚,我们兄妹三个能顺利 读小学、念中学、上大学,全靠叔父了。叔父没啥大手艺,就是干活儿不惜力 一直辗转着帮人在建筑队干活儿。叔父原本视力不好,20年前外出打工时,左 眼又不幸被钢筋刺瞎了。前些日子父亲说叔父的右眼患了白内障,我赶紧让父亲 把他送到城里来医治——一个农村老人,看不见东西怎么行? (3)没办法,我和妻当即各自骑上单车,到附近几条街道去找。饿着肚子在街头晃 荡到下午三点,毫无进展的我回到家里,正准备喝口水再出去,客厅的电话响了。 对方说自己是秦楚酒店的保安,在酒店发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老人,这电话号码 是老人想了半天才回忆起来的。我一听,忙问老人是不是眼睛有些看不见?保安 不耐烦地答:“眼睛看不见还能溜进酒店,如果视力好,我们这些保安还不得被 经理解雇了?
B.被视为儒家经典著作的《周礼》一书,对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命名、设置、职 责等有详细记述,是研究中国生态保护的最早文献。 C.在周代的官员体系中,地官大司徒负责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领域的管 理,下属机构及其员工编制相当健全。 D.虞、衡等是政府用来管理山林川泽、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机构,自南宋以 后,这种设置保护生态环境机构的做法没有得到延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古代便重视生态环境立论,介绍了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和不同 朝代的保护制度。 B.文章援引春秋时齐国山林川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的规定,表明那个时候的中国人 就树立了科学发展观。 C.文章引用《管子》中违反保护规定受到严刑的记载,论证了春秋时期对环境保 护的力度之大。 D.文章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不同时代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条文,旨在说明我国古 代十分重视环境保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代时期,在六部之一的工部之下设立了虞部,专门统筹和管理全国的山泽 苑囿等事宜,反映了当时对生态保护非常重视。 B.在鸟类的繁殖和生长期内,禁止人们采捕,宋太祖时期每年都要重申这一法令, 而宋太宗时期更强调对违禁加大处理力度,并加强宣传。 C.宋朝皇帝在位期间重视禁断春夏捕雏卵等事,禁捕诏得以贯彻和延续 200 多 年,这充分反映了宋代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和决心。 D.虞部、《禁采捕诏》和《二月至九月禁捕诏》,连同出台禁捕青蛙、禁食重点 保护鸟兽等法令,使宋代的环境保护制度达到完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叔父的酒店 李雪峰 ⑴中午我刚要下班,妻来电话说叔父不见了。我一听心里直发毛。叔父到这里来 治眼疾,人生地不熟的,他视力那么差,街上那么多车,能跑到哪里去呢? ⑵叔父是前天被父亲送来的,由于家里农活儿忙,父亲住了一晚就走了,临行嘱 咐我:“一定要把你叔的眼睛治好!”叔父 40 岁才结婚,我们兄妹三个能顺利 读小学、念中学、上大学,全靠叔父了。叔父没啥大手艺,就是干活儿不惜力, 一直辗转着帮人在建筑队干活儿。叔父原本视力不好,20 年前外出打工时,左 眼又不幸被钢筋刺瞎了。前些日子父亲说叔父的右眼患了白内障,我赶紧让父亲 把他送到城里来医治——一个农村老人,看不见东西怎么行? ⑶没办法,我和妻当即各自骑上单车,到附近几条街道去找。饿着肚子在街头晃 荡到下午三点,毫无进展的我回到家里,正准备喝口水再出去,客厅的电话响了。 对方说自己是秦楚酒店的保安,在酒店发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老人,这电话号码 是老人想了半天才回忆起来的。我一听,忙问老人是不是眼睛有些看不见?保安 不耐烦地答:“眼睛看不见还能溜进酒店,如果视力好,我们这些保安还不得被 经理解雇了?
(4)放下电话,我慌忙出门打的直奔秦楚酒店。为了对付可能发生的争执,我边走 边约上几位朋友——人多势众嘛,一旦起争执可以解决得顺当些。 (5)秦楚酒店在老城区,离我居住的地方挺远。从打的费用估计,至少离家十几里 我想不出,几乎双目失明的叔父是怎么摸到那里去的。 6)急急忙忙赶到时,几个朋友已骑摩托车先到了。我找到保安室,问老人在哪里。 个胖保安打量了我一眼:“看来老兄混得不错呀,怎么能让老头子这样呢? 我说:“老人不就乡下人穿得土了些吗,我让他怎样了?”胖保安不无讥讽地说: “问题是他溜到我们餐厅偷吃客人的剩饭哪!” (7)“偷吃剩饭?”我的脸一下子红了!我怎么也不信保安的话,我知道叔父穷, 但他绝对不是贪小便宜的人。年轻时他外出打工回家,上百里山路,为了节省钱, 他总是挑着重重的行囊饿着肚子走路。路边什么吃的没有?顺手牵羊搞几个瓜果 或拽几颗花生吃,根本不是什么事儿,可叔父没有。他的行囊里还掖着打工时舍 不得吃的干馒头和给我们兄妹买的糖果饼干,而他只是一次次喝着路边溪涧里的 水回家。多刚强的人哪! (8)我们在酒店一个角落找到了叔父。他满头稀疏白发,蜷身蹲在那里,冷冷的风 吹得他紧缩着淸是皱褶的脖颈。我埋怨他为啥一个人跑到这里,要搀他站起,他 却忽然无声地哭了。他狠狠擂了一拳自己的脑袋:“我给你们出丑了,让娃们陪 我丢人了! (9)我问他是不是吃了餐厅的剩饭,叔父又擂了自己一拳,痛悔地说:“我只吃了 半个剩馒头呀。那是别人剩的,我以为不要了……”我蹲在叔父面前,一直到他 情绪稍稍稳定,才问:“您老是不是迷路了?”叔父摇摇头:“我年轻时常在这 带干活儿,哪条街道我都熟。我是专门到这里来看这座大楼的。”叔父顿了顿 又说:“我这只左眼就是建这座大楼时被钢筋扎瞎的,右眼如今又得了白内障, 手术后不知能不能看得见。” 0我愣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和许多农民工一样,叔父把力气和汗水留在了这 里,甚至把他的血和一只眼睛永远留在了这里。而当一幢大楼、一座城市建成后, 叔父他们便被城市遗忘了。尽管城市遗忘和冷漠了他们,他们却惦记着这座城市, 因为那是他们生命和血汗的一部分。 ①我扶起愧疚的叔父,告诉他:“今天咱们不回家了,晚上就在这里吃最好的饭 菜,喝最好的酒,我们陪您将这座大楼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 ω叔父嘴唇哆嗦着哭了。当晚,我们在秦楚酒店吃饭。经理和许多客人知道了原 委,纷纷过来向叔父敬酒。那是叔父吃得最舒心的一顿饭,他在灯红酒绿中笑着 在人们的致意中笑着,我却分明看见,有一串泪水从笑着的叔父的右眼里溢出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叔父穿得很土气,进入秦楚酒店,被保安拦下。保安看见叔父偷吃剩饭,很不客 气地扣留了叔父 B.叔父穷,但绝不贪小便宜。保安侮辱叔父偷吃饭菜,“我”很愤怒,为替叔父 挽回尊严,在酒店用餐。 C.叔父把力气和血汗都留在了城市里,“我”居然没有想到,还埋怨他一个人跑 到酒店,为此,“我”很愧疚。 D.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叔父被扣押后的无助,与上文叔父的刚强形成鲜明的对 比,更容易让人心生同情。 5.文中的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⑷放下电话,我慌忙出门打的直奔秦楚酒店。为了对付可能发生的争执,我边走 边约上几位朋友——人多势众嘛,一旦起争执可以解决得顺当些。 ⑸秦楚酒店在老城区,离我居住的地方挺远。从打的费用估计,至少离家十几里。 我想不出,几乎双目失明的叔父是怎么摸到那里去的。 ⑹急急忙忙赶到时,几个朋友已骑摩托车先到了。我找到保安室,问老人在哪里。 一个胖保安打量了我一眼:“看来老兄混得不错呀,怎么能让老头子这样呢?” 我说:“老人不就乡下人穿得土了些吗,我让他怎样了?”胖保安不无讥讽地说: “问题是他溜到我们餐厅偷吃客人的剩饭哪!” ⑺“偷吃剩饭?”我的脸一下子红了!我怎么也不信保安的话,我知道叔父穷, 但他绝对不是贪小便宜的人。年轻时他外出打工回家,上百里山路,为了节省钱, 他总是挑着重重的行囊饿着肚子走路。路边什么吃的没有?顺手牵羊搞几个瓜果 或拽几颗花生吃,根本不是什么事儿,可叔父没有。他的行囊里还掖着打工时舍 不得吃的干馒头和给我们兄妹买的糖果饼干,而他只是一次次喝着路边溪涧里的 水回家。多刚强的人哪! ⑻我们在酒店一个角落找到了叔父。他满头稀疏白发,蜷身蹲在那里,冷冷的风 吹得他紧缩着满是皱褶的脖颈。我埋怨他为啥一个人跑到这里,要搀他站起,他 却忽然无声地哭了。他狠狠擂了一拳自己的脑袋:“我给你们出丑了,让娃们陪 我丢人了!” ⑼我问他是不是吃了餐厅的剩饭,叔父又擂了自己一拳,痛悔地说:“我只吃了 半个剩馒头呀。那是别人剩的,我以为不要了……”我蹲在叔父面前,一直到他 情绪稍稍稳定,才问:“您老是不是迷路了?”叔父摇摇头:“我年轻时常在这 一带干活儿,哪条街道我都熟。我是专门到这里来看这座大楼的。”叔父顿了顿 又说:“我这只左眼就是建这座大楼时被钢筋扎瞎的,右眼如今又得了白内障, 手术后不知能不能看得见。” ⑽我愣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和许多农民工一样,叔父把力气和汗水留在了这 里,甚至把他的血和一只眼睛永远留在了这里。而当一幢大楼、一座城市建成后, 叔父他们便被城市遗忘了。尽管城市遗忘和冷漠了他们,他们却惦记着这座城市, 因为那是他们生命和血汗的一部分。 ⑾我扶起愧疚的叔父,告诉他:“今天咱们不回家了,晚上就在这里吃最好的饭 菜,喝最好的酒,我们陪您将这座大楼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 ⑿叔父嘴唇哆嗦着哭了。当晚,我们在秦楚酒店吃饭。经理和许多客人知道了原 委,纷纷过来向叔父敬酒。那是叔父吃得最舒心的一顿饭,他在灯红酒绿中笑着, 在人们的致意中笑着,我却分明看见,有一串泪水从笑着的叔父的右眼里溢出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叔父穿得很土气,进入秦楚酒店,被保安拦下。保安看见叔父偷吃剩饭,很不客 气地扣留了叔父。 B.叔父穷,但绝不贪小便宜。保安侮辱叔父偷吃饭菜,“我”很愤怒,为替叔父 挽回尊严,在酒店用餐。 C.叔父把力气和血汗都留在了城市里,“我”居然没有想到,还埋怨他一个人跑 到酒店,为此,“我”很愧疚。 D.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叔父被扣押后的无助,与上文叔父的刚强形成鲜明的对 比,更容易让人心生同情。 5.文中的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6.为什么说秦楚酒店是叔父的酒店?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三)实用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 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 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
答: 6.为什么说秦楚酒店是叔父的酒店?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 (三)实用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 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 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 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 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 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 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 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 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 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 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一一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 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 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 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 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 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嬴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 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 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 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 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 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 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 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 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 武亦姝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 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 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 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 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 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 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 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 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 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 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 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 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 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 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 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 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 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 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 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 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