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赣州市十三县(市)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 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 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 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 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 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的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 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 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 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 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奧·略萨所说,作家的贲任就是“要用 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 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 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 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 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 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 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 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 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 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贲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 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 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 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 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 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赣州市十三县(市)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 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 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 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 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 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的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 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 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 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 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 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 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 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 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 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 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 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 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 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 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 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 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 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 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 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
A.“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 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自我生活趣味的 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B.“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 言说的人生体验 C.“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一一不 相一一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不失理性,强 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D.“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一个雕像能 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和“静默”的精神 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造成这一标 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乏真正追寻 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C.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意追问人类 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D.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生 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的反映当下生活的新时 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B.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淀了一个民 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C.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言必经诗人 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D.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人类共 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曙,字晦叔,中进士第,威平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定 海县。还,为群牧判官,考集古今马政,为《群牧故事》六卷,上之。迁太常丞。坐举进士 失实,降监卢州茶税,再迁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以右谏议大夫为河北转运使,坐 部吏受赇,降知寿州。徙淮南转运使,权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绳盗以峻法多致之 死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蜀人比之张咏号“前张后王”入为給事中 仁宗为皇太子,复坐贡举失实,黜官。复为给事中兼群牧使。其妻,寇准女也。准罢相 且贬,曙亦降知汝州。准再贬,曙亦贬郢州国练副使。起为光禄卿、知襄州,又徙汝州。复 给事中、知潞州。州有杀人者,狱已具,曙独疑之。既而提点刑狱杜衍至,事果辨。曙为作 《辨狱记》以戒官吏。 玉清昭应宫灾,系守卫者御史狱。曙恐朝廷议修复,上言:“昔鲁桓、僖宫灾,孔子以 为桓、僖亲尽当毁者也。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壹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 年,复灾。今所建宫非应经义,灾变之来若有警者。愿除其地,罢诸祷祠,以应天变。”仁 宗与太后感悟,遂减守卫者罪。已而诏以不复缮修谕夭下。又请三品以上立家庙,复唐旧制。 以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以疾请罢,改户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知陕州,徙河阳。后召为
A.“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 /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自我生活趣味的 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B.“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 言说的人生体验。 C.“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 相一一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不失理性,强 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D.“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一个雕像能 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和“静默”的精神 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造成这一标 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B.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乏真正追寻 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C.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意追问人类 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D.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生 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的反映当下生活的新时 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B.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淀了一个民 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C.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言必经诗人 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D.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人类共 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曙,字晦叔,中进士..第,咸平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定 海县。还,为群牧判官,考集古今马政,为《群牧故事》六卷,上之。迁太常丞。坐举进士 失实,降监卢州茶税,再迁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以右谏议大夫为河北转运使,坐 部吏受赇,降知寿州。徙淮南转运使,权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绳盗以峻法多致之 死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蜀人比之张咏号“前张后王”入为给事中。 仁宗为皇太子,复坐贡举失实,黜官。复为给事中兼群牧使。其妻,寇准女也。准罢相 且贬,曙亦降知汝州。准再贬,曙亦贬郢州团练副使。起为光禄卿、知襄州,又徙汝州。复 给事中、知潞州。州有杀人者,狱已具,曙独疑之。既而提点刑狱杜衍至,事果辨。曙为作 《辨狱记》以戒官吏。 玉清昭应宫灾,系守卫者御史狱。曙恐朝廷议修复,上言:“昔鲁桓、僖宫灾,孔子以 为桓、僖亲尽当毁者也。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壹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 年,复灾。今所建宫非应经义,灾变之来若有警者。愿除其地,罢诸祷祠,以应天变。”仁 宗与太后感悟,遂减守卫者罪。已而诏以不复缮修谕天下。又请三品以上立家庙..,复唐旧制。 以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以疾请罢,改户.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知陕州,徙河阳。后召为
枢密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逾月,首发疽,卒。赠太保、中书令,谥文康。 曙方严简重,有大臣体,居官深自抑损。喜浮图法,齐居蔬食,泊如也。初,钱惟演 留守西京,欧阳修、尹洙为官属。修等颇游宴,曙后至,尝厉色戒修等曰:“诸君纵酒过度, 独不知寇莱公晚年之祸邪!”修起对曰:“以修闻之,莱公正坐老而不知止尔!”曙默然,终 不怒。及为枢密使,首荐修等,置之馆阁。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绳盜以峻法/多致之死/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蜀人比 之张咏/号“前张后王”/入为给事中/ B.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绳盗以峻法/多致之死/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蜀人比 之张咏/号“前张后王”/入为给事中/ C.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绳盗/以峻法多/致之死/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蜀人比 之张咏/号“前张后王”/入为给事中/ D.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绳盗/以峻法多致之死/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蜀人比 之张咏/号“前张后王”/入为给事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 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 进士。 B.“谥文康”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称号,比 如“文忠”即为欧阳修的谥号。 C.家庙,即儒教为祖先立的庙,属于汉民族儒教徒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 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D.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工程 水利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曙虽然很有才干,但初期仕途坎坷。进士出身,任职初期就表现出色,在群牧判官任内 考证收集古今马政沿革变迁,著为《群牧故事》。但也因自己失误屡遭降职或罢免 B.王曙为政简明果断,善于辨奸断狱。任职益州时,有人报告军队作乱,他能迅速判断真伪 任职潞州时,也能在已经判罪定论的案件中找出疑点。 C.王曙为避免劳民伤财,委婉上奏进言,玉清昭应宫焚毁后,他延引古例,认为这是上天对 下界的警示,建议不要重建,以此回应上天的警示。 D.王曙为人严肃正派,荐才不计前嫌。他曾严厉教导过欧阳修等人,担心他们耽于享乐而惹 祸,却遭欧阳修的顶撞;但他掌权后,还是首先推荐了这些人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州有杀人者,狱已具,曙独疑之。既而提点刑狱杜衍至,事果辨 (2)仁宗与太后感悟,遂减守卫者罪。已而诏以不复缮修谕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柬,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结束:戎装打扮
枢密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逾月,首发疽,卒。赠太保、中书令,谥.文康。 曙方严简重,有大臣体,居官深自抑损。喜浮图法,齐居蔬食,泊如也。初,钱惟演 留守西京,欧阳修、尹洙为官属。修等颇游宴,曙后至,尝厉色戒修等曰:“诸君纵酒过度, 独不知寇莱公晚年之祸邪!”修起对曰:“以修闻之,莱公正坐老而不知止尔!”曙默然,终 不怒。及为枢密使,首荐修等,置之馆阁。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绳盗以峻法/多致之死/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蜀人比 之张咏/号“前张后王”/入为给事中/ B.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绳盗以峻法/多致之死/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蜀人比 之张咏/号“前张后王”/入为给事中/ C. 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绳盗/以峻法多/致之死/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蜀人比 之张咏/号“前张后王”/入为给事中/ D. 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绳盗/以峻法多致之死/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蜀人比 之张咏/号“前张后王”/入为给事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 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 进士。 B. “谥文康”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称号,比 如“文忠”即为欧阳修的谥号。 C.家庙,即儒教为祖先立的庙,属于汉民族儒教徒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 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D. 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工程 水利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曙虽然很有才干,但初期仕途坎坷。进士出身,任职初期就表现出色,在群牧判官任内 考证收集古今马政沿革变迁,著为《群牧故事》。但也因自己失误屡遭降职或罢免。 B.王曙为政简明果断,善于辨奸断狱。任职益州时,有人报告军队作乱,他能迅速判断真伪; 任职潞州时,也能在已经判罪定论的案件中找出疑点。 C.王曙为避免劳民伤财,委婉上奏进言,玉清昭应宫焚毁后,他延引古例,认为这是上天对 下界的警示,建议不要重建,以此回应上天的警示。 D.王曙为人严肃正派,荐才不计前嫌。他曾严厉教导过欧阳修等人,担心他们耽于享乐而惹 祸,却遭欧阳修的顶撞;但他掌权后,还是首先推荐了这些人。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10 分) (1)州有杀人者,狱已具,曙独疑之。既而提点刑狱杜衍至,事果辨。 (2) 仁宗与太后感悟,遂减守卫者罪。已而诏以不复缮修谕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①,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结束:戎装打扮
8.征人“燕歌未断”,多哀怨危苦之词,本诗是否如此?请结合前两句简要分析本诗的情感。(6 分) 9.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本诗尾句为人称道,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 美。请你试比较二者诗境之异同。(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宇宙永恒而人生苦短,是古人愁苦咏叹的一个母题。张若虚望月悟理,却在《春江花 月夜》中,咏叹明月常在,人类绵延,这两句诗是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名句是 (3)如果后人不吸取历史教训,终将重蹈覆辙,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绝盗 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 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 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 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 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 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 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 “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 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 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給, 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 !站着 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 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岀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 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8.征人“燕歌未断”,多哀怨危苦之词,本诗是否如此?请结合前两句简要分析本诗的情感。(6 分) 9.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本诗尾句为人称道,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 美。请你试比较二者诗境之异同。(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宇宙永恒而人生苦短,是古人愁苦咏叹的一个母题。张若虚望月悟理,却在《春江花 月夜》中,咏叹明月常在,人类绵延,这两句诗是 “ , ”。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名句是 “ ? ”。 (3)如果后人不吸取历史教训,终将重蹈覆辙,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绝 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 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 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 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 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 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 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 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 “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 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 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 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 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 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 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 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 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 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 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啷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 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 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 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 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一多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直到被盗劫的小两口回到住处,围观的人们仍未意识到那三个人是盗贼。小说通过写“大 爷”与“小两口”的对话,从侧面突出盗贼们此次行动谋划之“绝”。 小说题为“绝盗”十分恰切。“绝”体现了这些盗贼及其行为的特点:父子仨一道做盗贼, 是一绝;演技了得,配合默契,是一绝:打着惩逆旗号,行盗抢之实,又是一绝 C.整篇小说情节平中见奇,结构自然紧凑,文字精当,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生动 传神。文末,作者的议论看似流于表象,实际上是要发人深思。 D.根据本小说情节可以推知,盗贼们一定事先踩过点,一定早已将小两口的住所锁定为盗劫 目标,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 E.本小说写三个“绝盜”胆大妄为,嚣张无比,但被盗人家的周边邻居们只会袖手旁观, 看热闹。这个故事,揭露并批判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自私、冷漠。 (2)小说中的老头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伏笔是本文在情节构思上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材料 我六岁那年投入荣蝶仙先生门下学京戏。拜师后的头一天,就从练基本功撕腿开始,同 时,还要练下腰、压腰。全是一清早戴着星星就得起来练,不论三伏三九全是一样。当我练 得稍稍有些功底时,先生又给我加了功。将近一年的光景,一般的腰腿功差不多全练习到了, 先生又给我绑起跷来练习。练完站功后也不许摘下跷来休息,要整天绑着跷给先生家里做事 荣先生的脾气很厉害,你干活稍微慢一些,就会挨他的打。荣先生对我练功非常严,他 总怕我绑着跷的时候偷懒弯腿,所以用两头都削尖了的竹筷子扎在我的膝弯上,一弯腿筷子 尖就扎你一下,这一来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绷直了腿。这虽等于受酷刑一样,可是日子长了, 功夫也就出来了。 唱青衣(正旦)戏就要学习青衣的身段。走步法的时候,手要捂着肚子,用脚后跟压着 脚尖的走法来练习,先生说练熟了自然有姿势了,将来上台演出,才能表现出青衣的稳重大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 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 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 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 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 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 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 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 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直到被盗劫的小两口回到住处,围观的人们仍未意识到那三个人是盗贼。小说通过写“大 爷”与“小两口”的对话,从侧面突出盗贼们此次行动谋划之“绝”。 B.小说题为“绝盗”十分恰切。“绝”体现了这些盗贼及其行为的特点:父子仨一道做盗贼, 是一绝;演技了得,配合默契,是一绝;打着惩逆旗号,行盗抢之实,又是一绝。 C.整篇小说情节平中见奇,结构自然紧凑,文字精当,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生动 传神。文末,作者的议论看似流于表象,实际上是要发人深思。 D.根据本小说情节可以推知,盗贼们一定事先踩过点,一定早已将小两口的住所锁定为盗劫 目标,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 E.本小说写三个“绝盗”胆大妄为,嚣张无比,但被盗人家的周边邻居们只会袖手旁观, 看热闹。这个故事,揭露并批判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自私、冷漠。 (2)小说中的老头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3) 伏笔是本文在情节构思上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 分) (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材料一 我六岁那年投入荣蝶仙先生门下学京戏。拜师后的头一天,就从练基本功撕腿开始,同 时,还要练下腰、压腰。全是一清早戴着星星就得起来练,不论三伏三九全是一样。当我练 得稍稍有些功底时,先生又给我加了功。将近一年的光景,一般的腰腿功差不多全练习到了, 先生又给我绑起跷来练习。练完站功后也不许摘下跷来休息,要整天绑着跷给先生家里做事。 荣先生的脾气很厉害,你干活稍微慢一些,就会挨他的打。荣先生对我练功非常严,他 总怕我绑着跷的时候偷懒弯腿,所以用两头都削尖了的竹筷子扎在我的膝弯上,一弯腿筷子 尖就扎你一下,这一来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绷直了腿。这虽等于受酷刑一样,可是日子长了, 功夫也就出来了。 唱青衣(正旦)戏就要学习青衣的身段。走步法的时候,手要捂着肚子,用脚后跟压着 脚尖的走法来练习,先生说练熟了自然有姿势了,将来上台演出,才能表现出青衣的稳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