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结构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 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 的 5.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作品赏析 《牲畜林》 1.卡尔维诺及其创作 伊泰洛·卡尔维诺于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父亲是园艺师 母亲是植物学家,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 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泰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他们对 故乡的怀念。1925年卡尔维诺全家移居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他不仅从父母亲 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习 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 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 格。“二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的20个月的漫长时间里,卡尔维诺与他弟弟 积极参加当地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卡尔维诺的父母亲曾因此被德国人羁押做 人质。发表于1947年的处女作《蛛巢小径》就是一部以作者自幼所熟悉的利古 里亚地区游击队活动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小说,当时卡尔维诺年仅24岁。 卡尔维诺的作品手法高超,思想深邃,而且具有极为充沛的想像力,在形式上独 树一帜,成为最难与别人混淆的作家之一。不少批评家认为,若非1985年他在 应邀赴美国演讲之前猝然去世(遗稿《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称《美国讲稿》, 成为20世纪小说理论的经典著作,至今仍然是许多当代批评家的案头宝典), 198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很可能就是他。他的作品,不仅没有因为他的去世 而被遗忘,反而继续焕发出惊人的魅力、引发越来越髙的热度,其代表作《祖先 三部曲》《宇宙奇趣》《看不见的城市》等,拥有着越来越多的译本和青年读者, 也成为各国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不断研究的课题。 有人说卡尔维诺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 作家。他的小说,往往故事性与寓言性兼备,寓深层的思考于奇妙的故事之中 卡尔维诺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很深,他本人曾经专门花费两年时间来整理意大利民 间故事,所著《意大利童话》被认为是《格林童话》以来最出色的民间故事集。 他不断探索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但是一直将意大利民间文学的色彩保持在他 的极为先锋的小说当中。比如,卡尔维诺认为,意大利民间故事讲述的原则,是 和谐的原则,很少暴力野蛮的情节,因此,他的文字,总是绅士一样的文质彬彬。 但他并非简单地模仿民间文学的这种风格,而是有自己更深的思考——他曾经在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讲了一个欧洲古代传说,蛇发女妖美杜莎难以铲除 因为凡是正眼看见她的人都会变成石头,于是,帕修斯在出征的时候,便使用 面锃亮的盾牌作为镜子,在镜子里观看女妖,最终把她杀死;在卡尔维诺看来
第六单元 结构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 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 的; 5.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二、作品赏析 《牲畜林》 1.卡尔维诺及其创作 伊泰洛·卡尔维诺于 1923 年 10 月 15 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父亲是园艺师, 母亲是植物学家,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 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泰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他们对 故乡的怀念。1925 年卡尔维诺全家移居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他不仅从父母亲 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习 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 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 格。“二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的 20 个月的漫长时间里,卡尔维诺与他弟弟 积极参加当地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卡尔维诺的父母亲曾因此被德国人羁押做 人质。发表于 1947 年的处女作《蛛巢小径》就是一部以作者自幼所熟悉的利古 里亚地区游击队活动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小说,当时卡尔维诺年仅 24 岁。 卡尔维诺的作品手法高超,思想深邃,而且具有极为充沛的想像力,在形式上独 树一帜,成为最难与别人混淆的作家之一。不少批评家认为,若非 1985 年他在 应邀赴美国演讲之前猝然去世(遗稿《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称《美国讲稿》, 成为 20 世纪小说理论的经典著作,至今仍然是许多当代批评家的案头宝典), 1985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很可能就是他。他的作品,不仅没有因为他的去世 而被遗忘,反而继续焕发出惊人的魅力、引发越来越高的热度,其代表作《祖先 三部曲》《宇宙奇趣》《看不见的城市》等,拥有着越来越多的译本和青年读者, 也成为各国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不断研究的课题。 有人说卡尔维诺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 作家。他的小说,往往故事性与寓言性兼备,寓深层的思考于奇妙的故事之中。 卡尔维诺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很深,他本人曾经专门花费两年时间来整理意大利民 间故事,所著《意大利童话》被认为是《格林童话》以来最出色的民间故事集。 他不断探索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但是一直将意大利民间文学的色彩保持在他 的极为先锋的小说当中。比如,卡尔维诺认为,意大利民间故事讲述的原则,是 和谐的原则,很少暴力野蛮的情节,因此,他的文字,总是绅士一样的文质彬彬。 但他并非简单地模仿民间文学的这种风格,而是有自己更深的思考──他曾经在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讲了一个欧洲古代传说,蛇发女妖美杜莎难以铲除, 因为凡是正眼看见她的人都会变成石头,于是,帕修斯在出征的时候,便使用一 面锃亮的盾牌作为镜子,在镜子里观看女妖,最终把她杀死;在卡尔维诺看来
文学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应该是轻灵、智慧地来反映生活,文学应该有自 己的角度,而非照搬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这样才能获得文学的生命力。 2.内容与题旨 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 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生怕误伤了牲畜…… 《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按照一般的写法,很容易把它写“重”。面 对战争,悲剧当然是有力量的,但悲剧并非惟一的写法。当然,盲目写成喜剧, 忽略战争的严酷性,肯定又是不真实的。对此,卡尔维诺选择了“牲畜林”这 意象来结构全篇,“牲畜林”就是一面帕修斯的盾牌,可以从中看见真实的世界, 但又不受这个世界的危害,不会因此而变得僵硬。面对战争,“牲畜林”是一个 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没有对战争的恐惧。 正是这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则是杀死战争这妖魔的基 础。这就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小说中抓火鸡的一段,有一句这样的话:“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这句话其实 泄漏了天机。在《圣经》中,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后代非常不满,决定用一场大 洪水来惩罚人类,只放过善良的诺亚一家。诺亚方舟是一个终极避难所,洪水吞 噬整个世界,消灭一切邪恶,只有乘坐诺亚方舟的人,才能迎来全新的未来。它 是善良的人类的力量和希望。从这个角度而言,把“牲畜林”比做诺亚方舟,寓 意也是很深的。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只 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其余的 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似乎拥有自净能力 经过一番小风浪,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 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3.结构分析 “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也是小说结构的要点。 从外貌来看,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 药的劣等射手。他不是英雄,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就像在马戏表演中,小 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 他引来的,还是一头牲畜:母牛“花大姐”),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使得各种 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 生。小说结构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 个完整的结构。 小说的情节本来十分紧张,但作家却多次使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进展设置障 碍。除了六次大幅度地使用之外,还有些地方也有使用,只是用得比较不动声色 而已。反复延迟,也是民间故事经常采用的手法,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 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能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颇有意思的话题。 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在小说中,朱阿一共有六次打算射击,其 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但这又不是简单地照搬民间故事的 写法,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内。首先,小说的结构和主题的要点,都在于“牲 畜林”这一意象。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文学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应该是轻灵、智慧地来反映生活,文学应该有自 己的角度,而非照搬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这样才能获得文学的生命力。 2.内容与题旨 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 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生怕误伤了牲畜…… 《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按照一般的写法,很容易把它写“重”。面 对战争,悲剧当然是有力量的,但悲剧并非惟一的写法。当然,盲目写成喜剧, 忽略战争的严酷性,肯定又是不真实的。对此,卡尔维诺选择了“牲畜林”这一 意象来结构全篇,“牲畜林”就是一面帕修斯的盾牌,可以从中看见真实的世界, 但又不受这个世界的危害,不会因此而变得僵硬。面对战争,“牲畜林”是一个 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没有对战争的恐惧。 正是这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则是杀死战争这妖魔的基 础。这就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小说中抓火鸡的一段,有一句这样的话:“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这句话其实 泄漏了天机。在《圣经》中,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后代非常不满,决定用一场大 洪水来惩罚人类,只放过善良的诺亚一家。诺亚方舟是一个终极避难所,洪水吞 噬整个世界,消灭一切邪恶,只有乘坐诺亚方舟的人,才能迎来全新的未来。它 是善良的人类的力量和希望。从这个角度而言,把“牲畜林”比做诺亚方舟,寓 意也是很深的。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只 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其余的, 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似乎拥有自净能力, 经过一番小风浪,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 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3.结构分析 “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也是小说结构的要点。 从外貌来看,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 药的劣等射手。他不是英雄,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就像在马戏表演中,小 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 他引来的,还是一头牲畜:母牛“花大姐”),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使得各种 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 生。小说结构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 一个完整的结构。 小说的情节本来十分紧张,但作家却多次使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进展设置障 碍。除了六次大幅度地使用之外,还有些地方也有使用,只是用得比较不动声色 而已。反复延迟,也是民间故事经常采用的手法,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 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能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颇有意思的话题。一 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在小说中,朱阿一共有六次打算射击,其 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但这又不是简单地照搬民间故事的 写法,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内。首先,小说的结构和主题的要点,都在于“牲 畜林”这一意象。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 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 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 来。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 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 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 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帕修斯盾牌(镜 子)中反射出来的妖魔,仍然那么残酷,真实并未走样,只是她的魔力再也不能 伤害我们、反倒要(在小说中)被我们的精神力量所征服。 刻板的重复,会惹人厌倦,但卡尔维诺却有办法使六次重复各有声色。 小母牛“花大姐”倔强地不听德国兵的使唤,反而领着他进入密林深处,使他(包 括后面悄悄跟着的朱阿)“鼻子被荆棘划破,双脚陷入小溪”。而朱阿则是思前 虑后,“本来就双手发抖,瞄不准,现在又如此激动……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 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从山洞里跑出”的一只小羊,被德国兵抓住 之后,则是“声嘶力竭叫唤着”。出来恳求朱阿“瞄准点”的是一位白胡子的老 牧羊人。而朱阿被恳求之后,“简直给搞糊涂了,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 了”—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是比喻 (借喻),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但夸 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他也想瞄准,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写得更鲜活:下面的 只火鸡更有趣,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逗引着对方一层一层地往树上 爬,最终压断树枝摔了下来,而它自己却“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使得朱阿“羞 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把猎枪这样凶恶 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 束的表现,而这种自由联想,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接下来出场 的是一只兔子,“它圆鼓鼓的,比野兔肥实,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 不动”,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同, 词之异,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使德国兵不得不“髙举手臂,跳来跳去” 并且,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至于恳求之后的情状,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 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延迟法”的连续使用使小说产生重复递进的局部结构,但这是以作家强大的文 字驾驭能力为基础的。这五段,五种生命力旺盛的牲畜(家畜、家禽)先后献艺, 而作者一只笔写五次,把重复的情节写得毫无重复之感。否则,空有结构,没有 血肉,这种重复就索然无味了。 然后是第六次,这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 个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小说里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 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朱阿终于要射击了,这次是躲在他临时 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 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不仅是 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 心理很隐蔽,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 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
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 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 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 来。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 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 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 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帕修斯盾牌(镜 子)中反射出来的妖魔,仍然那么残酷,真实并未走样,只是她的魔力再也不能 伤害我们、反倒要(在小说中)被我们的精神力量所征服。 刻板的重复,会惹人厌倦,但卡尔维诺却有办法使六次重复各有声色。 小母牛“花大姐”倔强地不听德国兵的使唤,反而领着他进入密林深处,使他(包 括后面悄悄跟着的朱阿)“鼻子被荆棘划破,双脚陷入小溪”。而朱阿则是思前 虑后,“本来就双手发抖,瞄不准,现在又如此激动……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 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从山洞里跑出”的一只小羊,被德国兵抓住 之后,则是“声嘶力竭叫唤着”。出来恳求朱阿“瞄准点”的是一位白胡子的老 牧羊人。而朱阿被恳求之后,“简直给搞糊涂了,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 了”──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是比喻 (借喻),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但夸 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他也想瞄准,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写得更鲜活;下面的一 只火鸡更有趣,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逗引着对方一层一层地往树上 爬,最终压断树枝摔了下来,而它自己却“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使得朱阿“羞 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把猎枪这样凶恶 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 束的表现,而这种自由联想,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接下来出场 的是一只兔子,“它圆鼓鼓的,比野兔肥实,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 不动”,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同, 一词之异,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 并且,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至于恳求之后的情状,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 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延迟法”的连续使用使小说产生重复递进的局部结构,但这是以作家强大的文 字驾驭能力为基础的。这五段,五种生命力旺盛的牲畜(家畜、家禽)先后献艺, 而作者一只笔写五次,把重复的情节写得毫无重复之感。否则,空有结构,没有 血肉,这种重复就索然无味了。 然后是第六次,这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 一个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小说里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 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朱阿终于要射击了,这次是躲在他临时 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 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不仅是 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 心理很隐蔽,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 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
鸡吃”),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 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这大约也寄托了卡尔维诺的某种理想吧? 《半张纸》 1.斯特林堡及其创作 斯特林堡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是北方贵族后裔、船舶经纪人,后来破 产;母亲原来是客店女招待,因门第不当,遭家族歧视,所以斯特林堡自称是“女 仆的儿子”。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兄弟姐妹众多,幼年的他得不到应有的 关心和爱护。思想情绪上的不安全感、贫困和祖母的宗教狂热给他的童年涂上了 浓浓的阴影。因此,他一直把自己看做命运、环境和传统的悲惨的牺牲品。他断 断续续地到大学读书,但从没有拿到什么学位。为了生计,他干过很多工作,但 都没能长久。他在学生时代就很有文学才华,创作的一出历史剧曾得到瑞典国王 的嘉奖,但是,老国王去世之后,他尖锐的揭露和强烈的批判终于触怒瑞典的统 治集团,迫使他从1883年后一直流寓法、奧、德、丹麦、瑞士等国,经常穷困 潦倒,靠借贷和亲友资助度日,直至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回到祖国。在此期间,婚 姻上的不幸也加深了他的内心痛苦。他的三次婚姻均以破裂告终。 他一生写过六十多部剧本,大量的小说、诗歌和语言研究的著作。他的剧作对欧 美的戏剧艺术乃至电影艺术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在近代戏剧中他是第一个完全 抛弃“三一律”彻底打破“四堵墙”的伟大戏剧家,正是他的艺术实践,启发了 皮兰德娄、布莱希特、奥尼尔、阿瑟·米勒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现代戏剧大师 他的小说创作和语言研究对瑞典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他被称做 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斯特林堡的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 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斯特林堡对人生持极度悲观的看法,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 想的影响。叔本华强调世界的非理性与盲目性,认为世界是由盲目、荒唐的意志 统治着,人们无法了解世界,无法预测未来,人在自然和社会中是无能为力的。 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场噩梦,而悲剧的目的就是再现“巨大的不幸”,表现 “人生的可怕方向”“难以言表的痛苦、人类的不幸、罪恶的胜利、机运的恶作 剧,以及正直无辜者不可挽救的失败”。叔本华这种悲观厌世思想,正说出了斯 特林堡痛苦的人生经历给予他的主观感受,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但是,斯特林堡 的世界观又是极其矛盾的,他既是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个理想主义者。对理想的 追求和对人生的悲观经常在他身上发生冲突。就他的气质来说,他和他笔下的许 多人物一样,有着执著的理想、真挚而热烈的感情。他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一种 理想的和谐,这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自己内心的平稳。在斯特林 堡的作品中,尽管人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力 种寻求生活的真正价值的努力。虽然这种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但这种追求本 身,就带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与崇高。而且,哪怕仅仅是一点点转瞬即逝的幸 福,在斯特林堡看来,也是十分宝贵的 2.内容与题旨 《半张纸》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 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 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斯特林堡是20世纪的戏剧大师,但他的小说也很有成就。就像《牲畜林》把“牲 畜林”作为结构的要点一样,《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特点,也是以轻化重,但它
鸡吃”),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 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这大约也寄托了卡尔维诺的某种理想吧? 《半张纸》 1.斯特林堡及其创作 斯特林堡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是北方贵族后裔、船舶经纪人,后来破 产;母亲原来是客店女招待,因门第不当,遭家族歧视,所以斯特林堡自称是“女 仆的儿子”。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兄弟姐妹众多,幼年的他得不到应有的 关心和爱护。思想情绪上的不安全感、贫困和祖母的宗教狂热给他的童年涂上了 浓浓的阴影。因此,他一直把自己看做命运、环境和传统的悲惨的牺牲品。他断 断续续地到大学读书,但从没有拿到什么学位。为了生计,他干过很多工作,但 都没能长久。他在学生时代就很有文学才华,创作的一出历史剧曾得到瑞典国王 的嘉奖,但是,老国王去世之后,他尖锐的揭露和强烈的批判终于触怒瑞典的统 治集团,迫使他从 1883 年后一直流寓法、奥、德、丹麦、瑞士等国,经常穷困 潦倒,靠借贷和亲友资助度日,直至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回到祖国。在此期间,婚 姻上的不幸也加深了他的内心痛苦。他的三次婚姻均以破裂告终。 他一生写过六十多部剧本,大量的小说、诗歌和语言研究的著作。他的剧作对欧 美的戏剧艺术乃至电影艺术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在近代戏剧中他是第一个完全 抛弃“三一律”彻底打破“四堵墙”的伟大戏剧家,正是他的艺术实践,启发了 皮兰德娄、布莱希特、奥尼尔、阿瑟·米勒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现代戏剧大师。 他的小说创作和语言研究对瑞典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他被称做“瑞 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斯特林堡的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 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斯特林堡对人生持极度悲观的看法,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 想的影响。叔本华强调世界的非理性与盲目性,认为世界是由盲目、荒唐的意志 统治着,人们无法了解世界,无法预测未来,人在自然和社会中是无能为力的。 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场噩梦,而悲剧的目的就是再现“巨大的不幸”,表现 “人生的可怕方向”“难以言表的痛苦、人类的不幸、罪恶的胜利、机运的恶作 剧,以及正直无辜者不可挽救的失败”。叔本华这种悲观厌世思想,正说出了斯 特林堡痛苦的人生经历给予他的主观感受,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但是,斯特林堡 的世界观又是极其矛盾的,他既是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个理想主义者。对理想的 追求和对人生的悲观经常在他身上发生冲突。就他的气质来说,他和他笔下的许 多人物一样,有着执著的理想、真挚而热烈的感情。他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一种 理想的和谐,这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自己内心的平稳。在斯特林 堡的作品中,尽管人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力, 一种寻求生活的真正价值的努力。虽然这种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但这种追求本 身,就带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与崇高。而且,哪怕仅仅是一点点转瞬即逝的幸 福,在斯特林堡看来,也是十分宝贵的。 2.内容与题旨 《半张纸》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 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 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斯特林堡是 20 世纪的戏剧大师,但他的小说也很有成就。就像《牲畜林》把“牲 畜林”作为结构的要点一样,《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特点,也是以轻化重,但它
更是以外化内——用“半张纸”这个外部世界的意象作为结构的要点,来承载内 心世界的波澜。但这个外部意象又只是虚晃一枪,真正的重点还是内心世界。这 和他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一致的。复杂的心理重负,使斯特林堡在他的创作中不断 地从外部冲突中逃逸,进入更加复杂的人的内心以至于潜意识的描绘,深刻展示 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流程。 斯特林堡作为表现主义文学大师,与现实主义者重视物质世界、浪漫主义者歌颂 自然的世界观颇有不同,他不仅对自然和物质世界常抱有全面否定的态度,而且 对人的本性也素有怀疑;但同时又对人性和自然进行的绝望斗争保持着信仰。在 这种挣扎之中,两种力量此长彼消。其中,《半张纸》显露出较为浓重的温情色 彩,在他的作品中是属于情绪比较温和的,又因为篇幅极其短小,结构的特点就 更加突出了。它常常被作为“小小说”的名篇收入各种选集和杂志,但是,需要 了解的是,它的精神内涵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小小说之容量 这篇小说虽短,主题却比较复杂和微妙。半张纸在作品中,不仅是年轻房客两分 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契机,也对主题的深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主人公未注 意到电话机旁墙上的半张纸以前,面对空空的房间,想到就要离开这里,一种人 去楼空的失落感袭上心头,他徘徊着,顾盼着,寻觅着,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淡淡 的哀愁,这种哀愁使主人公决心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他决 心要忘却这一切。但是,当他发现了这张纸条,取下纸条,只用了两分钟就读完 半张纸上的十几个电话号码——重又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之后,作家笔锋陡转, 作了这样的描述“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 的衣袋里”。此时这张险些丢弃的半张纸,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重的纪念物 他吻着这淡黄的小纸,实际上是吻着他的爱人和婴儿;是吻着逝去的生活。半张 纸给了他那么多的人生欢乐,给了他那么多精神慰藉,他不能抛弃它,不能忘却 它,他要把它深藏在心底。他将带着半张纸给他的人生启迪,去开拓新的人生之 路。正因为这一个原因,他才能在离开公寓时,不垂头丧气,不徘徊惆怅,而是 “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 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这精妙的 结尾,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一扫两分钟前的哀愁,半张纸使得主人公以一种更 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奋然前行。 结构分析 作为戏剧大师,斯特林堡熟知一件小道具如何在一场大戏剧中起作用。他把这种 艺术技巧运用到短篇小说的创作构思中,便产生了以小见大、震撼人心的艺术魅 力。小说《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 材。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 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深化作品的主题。半 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成了小说的灵魂。 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 离合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饶有新意。小说开始于搬家车辆的离去, 男主人公被独立留在曾经的“家”里,作最后的一瞥。作家以哀婉平缓的笔调, 描写主人公即将离开这居住两年的房间时的复杂心情:哀婉留恋,若有所失。它 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男主人公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仅仅是如此吗? 也许更深的,还是对这里的眷恋,故意找个借口再待一会儿;马上一转,说“没 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连续重复,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
更是以外化内──用“半张纸”这个外部世界的意象作为结构的要点,来承载内 心世界的波澜。但这个外部意象又只是虚晃一枪,真正的重点还是内心世界。这 和他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一致的。复杂的心理重负,使斯特林堡在他的创作中不断 地从外部冲突中逃逸,进入更加复杂的人的内心以至于潜意识的描绘,深刻展示 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流程。 斯特林堡作为表现主义文学大师,与现实主义者重视物质世界、浪漫主义者歌颂 自然的世界观颇有不同,他不仅对自然和物质世界常抱有全面否定的态度,而且 对人的本性也素有怀疑;但同时又对人性和自然进行的绝望斗争保持着信仰。在 这种挣扎之中,两种力量此长彼消。其中,《半张纸》显露出较为浓重的温情色 彩,在他的作品中是属于情绪比较温和的,又因为篇幅极其短小,结构的特点就 更加突出了。它常常被作为“小小说”的名篇收入各种选集和杂志,但是,需要 了解的是,它的精神内涵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小小说之容量。 这篇小说虽短,主题却比较复杂和微妙。半张纸在作品中,不仅是年轻房客两分 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契机,也对主题的深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主人公未注 意到电话机旁墙上的半张纸以前,面对空空的房间,想到就要离开这里,一种人 去楼空的失落感袭上心头,他徘徊着,顾盼着,寻觅着,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淡淡 的哀愁,这种哀愁使主人公决心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他决 心要忘却这一切。但是,当他发现了这张纸条,取下纸条,只用了两分钟就读完 半张纸上的十几个电话号码──重又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之后,作家笔锋陡转, 作了这样的描述“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 的衣袋里”。此时这张险些丢弃的半张纸,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重的纪念物。 他吻着这淡黄的小纸,实际上是吻着他的爱人和婴儿;是吻着逝去的生活。半张 纸给了他那么多的人生欢乐,给了他那么多精神慰藉,他不能抛弃它,不能忘却 它,他要把它深藏在心底。他将带着半张纸给他的人生启迪,去开拓新的人生之 路。正因为这一个原因,他才能在离开公寓时,不垂头丧气,不徘徊惆怅,而是 “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 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这精妙的 结尾,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一扫两分钟前的哀愁,半张纸使得主人公以一种更 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奋然前行。 3.结构分析 作为戏剧大师,斯特林堡熟知一件小道具如何在一场大戏剧中起作用。他把这种 艺术技巧运用到短篇小说的创作构思中,便产生了以小见大、震撼人心的艺术魅 力。小说《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 材。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 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深化作品的主题。半 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成了小说的灵魂。 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 离合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饶有新意。小说开始于搬家车辆的离去, 男主人公被独立留在曾经的“家”里,作最后的一瞥。作家以哀婉平缓的笔调, 描写主人公即将离开这居住两年的房间时的复杂心情:哀婉留恋,若有所失。它 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男主人公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仅仅是如此吗? 也许更深的,还是对这里的眷恋,故意找个借口再待一会儿;马上一转,说“没 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连续重复,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