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写“浅层心理”而折射“深层心理”的手法;接下去,叙述他“决定”再也 不去回想在这里的往事—一“决定”一词,更是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如果真 的可以不去回想,还需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决定”吗?往事就像无孔不入的空气 又岂是一个所谓“决定”能够阻挡得了的:下面,用一个“但是”,把镜头转向 我们更本质的主人公——一那半张记录电话的纸条。这样简单的几句话,表面上波 澜不惊,而内里却意义摇曳,语言非常有层次感。 在只有一千多字的小说中,作家却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 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便凸现出来,像 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而主人公也被这小小的纸头强烈刺激着, “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因 为那上面浓缩了他一生中两年里的最美好的时光。然而爱之愈切,痛之愈深,竟 然使他决心要忘却。至此,小小的半张纸,极普通的、就要被丢弃的小纸头,竟 奇迹般地打开了年轻房客的记忆闸门。这使他本来想忘记的一切得以被唤回,沉 淀了的情感重又泛起涟漪,而且还巧妙地以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为顺序,一一展 开对往事的回忆,最后又用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将一个个并不连贯的生活片段连 缀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 年轻的房客与爱丽丝的结识和约会是通过电话联系的;他们订婚时手持的鲜花和 去教堂坐的马车是用电话订下的;新房的装饰和家具的添置是用电话办成的;蜜 月中,他们沉浸在歌剧神话境界的美妙与和谐里,剧场的入场票也是通过电话来 购买的;女主人爱丽丝要生产了,找佣人,订牛奶,买杂物食品等家务事也都是 用电话办理的;爱丽丝的早逝,婴儿的夭折使年轻房客陷入悲痛之中,丧事又是 通过电话请承办人来办理的。作家对主人公两年来的一切没有作细致的描写,采 用类似意识的流动,但是并非随心所欲,漫无边际,而是循着半张纸上所提供的 一个个电话号码的先后顺序作为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轨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 展开情节,推出高潮,收束结尾。主人公两年间的悲欢离合:初恋的热情,新婚 的甜蜜,失业的恐慌,就要做父亲的惊喜与不安,以及丧妻天子的巨大悲痛… 种种人生的酸甜苦辣都由小小的半张纸连缀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作 家绝妙的构思,精巧的布局,使小说新意顿生。 半张记录着电话号码的纸,表面上是机械的数字符号,对主人公来说却是充满了 情感意义的东西。在他有限的生命中,由于它们负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以及难忘 的痛苦,半张纸便溢出了物质的层面,成为一种情感的象征。它不再是冷冰冰的 电话纸,而是充满了温情与暖意、悲伤与怀念的纪念物。作品以对半张纸的两分 钟回忆,带我们游览了主人公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两年。他得到了,也失去了 但最终,毕竟得到过。这是作者最精彩的收尾,依然抒情,却不像开头那般哀戚, 境界立刻旷达高远起来。 小说采取速描式的勾勒,尽管每个电话号码都是一个细节,却并不在细节上多作 盘桓,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取材小,着眼小,构思新颖巧妙,使小说在短 小的篇幅里做出了大文章,其效果并不亚于普鲁斯特卷帙浩繁的《追忆逝水流年》 给人的震撼。 短篇小说常常从事件的一点切入,从“生活的横截面”来观看世界人生。《半张 纸》就是如此。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大作家莱辛曾经在《拉奥孔》中说:“绘画 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包 孕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半 张纸》结构的妙处也正在于此—目光停留在纸片上的时间,不过两分钟,对于
这是写“浅层心理”而折射“深层心理”的手法;接下去,叙述他“决定”再也 不去回想在这里的往事──“决定”一词,更是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如果真 的可以不去回想,还需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决定”吗?往事就像无孔不入的空气, 又岂是一个所谓“决定”能够阻挡得了的;下面,用一个“但是”,把镜头转向 我们更本质的主人公──那半张记录电话的纸条。这样简单的几句话,表面上波 澜不惊,而内里却意义摇曳,语言非常有层次感。 在只有一千多字的小说中,作家却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 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便凸现出来,像 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而主人公也被这小小的纸头强烈刺激着, “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因 为那上面浓缩了他一生中两年里的最美好的时光。然而爱之愈切,痛之愈深,竟 然使他决心要忘却。至此,小小的半张纸,极普通的、就要被丢弃的小纸头,竟 奇迹般地打开了年轻房客的记忆闸门。这使他本来想忘记的一切得以被唤回,沉 淀了的情感重又泛起涟漪,而且还巧妙地以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为顺序,一一展 开对往事的回忆,最后又用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将一个个并不连贯的生活片段连 缀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 年轻的房客与爱丽丝的结识和约会是通过电话联系的;他们订婚时手持的鲜花和 去教堂坐的马车是用电话订下的;新房的装饰和家具的添置是用电话办成的;蜜 月中,他们沉浸在歌剧神话境界的美妙与和谐里,剧场的入场票也是通过电话来 购买的;女主人爱丽丝要生产了,找佣人,订牛奶,买杂物食品等家务事也都是 用电话办理的;爱丽丝的早逝,婴儿的夭折使年轻房客陷入悲痛之中,丧事又是 通过电话请承办人来办理的。作家对主人公两年来的一切没有作细致的描写,采 用类似意识的流动,但是并非随心所欲,漫无边际,而是循着半张纸上所提供的 一个个电话号码的先后顺序作为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轨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 展开情节,推出高潮,收束结尾。主人公两年间的悲欢离合:初恋的热情,新婚 的甜蜜,失业的恐慌,就要做父亲的惊喜与不安,以及丧妻夭子的巨大悲痛…… 种种人生的酸甜苦辣都由小小的半张纸连缀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作 家绝妙的构思,精巧的布局,使小说新意顿生。 半张记录着电话号码的纸,表面上是机械的数字符号,对主人公来说却是充满了 情感意义的东西。在他有限的生命中,由于它们负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以及难忘 的痛苦,半张纸便溢出了物质的层面,成为一种情感的象征。它不再是冷冰冰的 电话纸,而是充满了温情与暖意、悲伤与怀念的纪念物。作品以对半张纸的两分 钟回忆,带我们游览了主人公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两年。他得到了,也失去了, 但最终,毕竟得到过。这是作者最精彩的收尾,依然抒情,却不像开头那般哀戚, 境界立刻旷达高远起来。 小说采取速描式的勾勒,尽管每个电话号码都是一个细节,却并不在细节上多作 盘桓,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取材小,着眼小,构思新颖巧妙,使小说在短 小的篇幅里做出了大文章,其效果并不亚于普鲁斯特卷帙浩繁的《追忆逝水流年》 给人的震撼。 短篇小说常常从事件的一点切入,从“生活的横截面”来观看世界人生。《半张 纸》就是如此。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大作家莱辛曾经在《拉奥孔》中说:“绘画 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包 孕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半 张纸》结构的妙处也正在于此──目光停留在纸片上的时间,不过两分钟,对于
小说这种时间的艺术而言,已经是短之又短,但是它选择的是一个特别具有包孕 性的时刻:一段熟悉的生活结束了,而将来则是未知的。 如果说结构是一个“容器”,那么半张纸这个容器确是不简单。正因为日常,正 因为简要,正因为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才能如此高度概括地揭示生活。 三、话题详解 (一)谋篇布局 1.结构是一个“容器” 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 形式,是生活长河之水的一个“容器”。比如《牲畜林》,德军扫荡和游击战争, 可写之事很多,在一个短篇小说的篇幅里,只可能选择一部分来写。选择哪一部 分?一个结构,就决定了所选择的这一部分,以及所选材料彼此之间的关系、位 置 在《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就是结构的要点,小说要写的是西班牙内战,要揭露 法西斯叛军的暴行,要表达作者的人道主义忧思,但是它不可能铺开来写、面面 俱到,于是桥边这个老人,就成为一个合适的“容器”,战争的创伤、人性的坚 强,都能在他个人经历的小小范围之内体现出来。而《墙上的斑点》,更是“以 小载大”的典型。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非常漫阔的,倘若随意写来,那就不 成篇章,但是有了“墙上的斑点”这个“容器”,任它如何漫阔的遐思,都不至 于散乱。而且,从对这个斑点的种种猜测,到文末披露这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又是在更高一层的象征意义上消解了对世界之认识的意义,虽然有点虚无主义, 但是运用的文学手段很妙,将自己的各种遐思从精神维度上纽结起来。这一点非 常重要,文章的“容器”与生活中真实的“容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除了物理 上的装载,还有一层精神上的纽结。后来很多好事者模仿《墙上的斑点》,之所 以无法达到它的艺术高度,就因为只是找到一个形式上的结构要点,把散漫的内 容很勉强地串在一起,而缺乏精神上的深邃联系。这样的模仿,只能称之为文字 游戏,不能称为文学上的创造 为了找到合适的小说结构,构思者往往会花费很大精力。甚至为之寝食难安。当 灵感终于降临于这个勤奋思考、求索不倦的人,其狂喜之情则难以言喻。特别是 当小说家想突破一般的结构模式,想找到与自己的生存经验更贴合、量身定做的 结构时,这种痛苦和快意尤为剧烈。 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储存本身就有选择性,种种经验和感觉就像碎片一样在意识 的大海里漂浮。20世纪结构主义学派理论家列维一斯特劳斯曾经这样描述:“遗 忘把记忆一波波带走,并不只是将之腐蚀,也不只是将之变成空无。遗忘把残剩 的片段记忆创造出种种繁复的结构,使我能达到较稳定的平衡,使我能看到较清 晰的模式。一种秩序取代另一种秩序。”见列维一斯特劳斯著《忧郁的热带》, 联书店2000年版,第39页。王志明译。然而这个自然过程是缓慢的,“在我 能够回顾省思我以前的经历之前,必须先经过二十年之久的遗忘期。以前我曾在 世界各地到处寻找那些经验,可是当时并不了解其意义,也不能欣赏其精华本 质。”同上,第40页。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作家常常是以自己多年以 前的经历为写作素材,因为这些素材己经被充分发酵,可以较为自然地形成一些 好的结构。像蒲宁为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旧俄时代农奴庄园田园生活谱写的一曲曲 幽婉细腻的挽歌,像伯尔对二战末期和战后初期德国广阔社会生活之充满寓意的 书写,无不如此
小说这种时间的艺术而言,已经是短之又短,但是它选择的是一个特别具有包孕 性的时刻:一段熟悉的生活结束了,而将来则是未知的。 如果说结构是一个“容器”,那么半张纸这个容器确是不简单。正因为日常,正 因为简要,正因为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才能如此高度概括地揭示生活。 三、话题详解 (一)谋篇布局 1.结构是一个“容器” 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 形式,是生活长河之水的一个“容器”。比如《牲畜林》,德军扫荡和游击战争, 可写之事很多,在一个短篇小说的篇幅里,只可能选择一部分来写。选择哪一部 分?一个结构,就决定了所选择的这一部分,以及所选材料彼此之间的关系、位 置。 在《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就是结构的要点,小说要写的是西班牙内战,要揭露 法西斯叛军的暴行,要表达作者的人道主义忧思,但是它不可能铺开来写、面面 俱到,于是桥边这个老人,就成为一个合适的“容器”,战争的创伤、人性的坚 强,都能在他个人经历的小小范围之内体现出来。而《墙上的斑点》,更是“以 小载大”的典型。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非常漫阔的,倘若随意写来,那就不 成篇章,但是有了“墙上的斑点”这个“容器”,任它如何漫阔的遐思,都不至 于散乱。而且,从对这个斑点的种种猜测,到文末披露这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又是在更高一层的象征意义上消解了对世界之认识的意义,虽然有点虚无主义, 但是运用的文学手段很妙,将自己的各种遐思从精神维度上纽结起来。这一点非 常重要,文章的“容器”与生活中真实的“容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除了物理 上的装载,还有一层精神上的纽结。后来很多好事者模仿《墙上的斑点》,之所 以无法达到它的艺术高度,就因为只是找到一个形式上的结构要点,把散漫的内 容很勉强地串在一起,而缺乏精神上的深邃联系。这样的模仿,只能称之为文字 游戏,不能称为文学上的创造。 为了找到合适的小说结构,构思者往往会花费很大精力。甚至为之寝食难安。当 灵感终于降临于这个勤奋思考、求索不倦的人,其狂喜之情则难以言喻。特别是 当小说家想突破一般的结构模式,想找到与自己的生存经验更贴合、量身定做的 结构时,这种痛苦和快意尤为剧烈。 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储存本身就有选择性,种种经验和感觉就像碎片一样在意识 的大海里漂浮。20 世纪结构主义学派理论家列维—斯特劳斯曾经这样描述:“遗 忘把记忆一波波带走,并不只是将之腐蚀,也不只是将之变成空无。遗忘把残剩 的片段记忆创造出种种繁复的结构,使我能达到较稳定的平衡,使我能看到较清 晰的模式。一种秩序取代另一种秩序。”见列维—斯特劳斯著《忧郁的热带》, 三联书店 2000 年版,第 39 页。王志明译。然而这个自然过程是缓慢的,“在我 能够回顾省思我以前的经历之前,必须先经过二十年之久的遗忘期。以前我曾在 世界各地到处寻找那些经验,可是当时并不了解其意义,也不能欣赏其精华本 质。”同上,第 40 页。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作家常常是以自己多年以 前的经历为写作素材,因为这些素材已经被充分发酵,可以较为自然地形成一些 好的结构。像蒲宁为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旧俄时代农奴庄园田园生活谱写的一曲曲 幽婉细腻的挽歌,像伯尔对二战末期和战后初期德国广阔社会生活之充满寓意的 书写,无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