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距离的立方,则向心力反比于距离的平方,或者,如果各物体 沿极近似于圆的轨道运动,且轨道的回归点是静止的,则环绕 物体的向心力反比于距离的平方。所有的天文学家都同意,所 有的行星都符合这两个事实。所以所有行星的向心力都反比于 到它们轨道中心的距离。如果有人反对说,行星,特别是月球 的回归点并不是完全静止的,而是有一种缓慢的前移,我们可 以这样回答:即便我们姑且承认这种极缓慢的运动是由于向心 力对距离平方定律的偏离造成的,但我们可以从数学上计算出 这种偏离量,并证明它完全是不可察觉的。因为,即使是所有 天体中最不规则的月球向心力,其变化反比于一个略大于距离 平方的暴,接近平方反比关系也60倍于接近立方反比关系。 何况我们还可以给出一个更准确的回答,这种回归点前移并不 是由于偏离距离的平方反比定律造成的,而是产生于一种完全 不同的原因,正如本书中所精彩地证明的那样。因此可以肯 定,使各行星倾向于太阳,各卫星倾向于行星的向心力,精确 地反比于距离的平方。 由上面所说的可以明了,行星之所以停留在其轨道上是由 于某种力对它们的连续作用;显然,这种力总是指向它们的轨 道中心:显然这种力的强度随着到该中心的距离的增加而减 少,并随其减少而增加,而且增加的比例与距离平方减少的比 例相同,减少的比例与距离平方增加的比例相同。现在让我们 来看看,通过把行星的向心力与重力作比较,我们究竞能否证 明它们正好是一回事。如果它们具有相同的规律和作用,那么 它们就是一回事。我们首先来考虑距我们最近的月球的向心 力。 物体不论受到什么力的作用,由静止而下落,在由开始运 9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动时起算的给定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正比于力。这可以由数 学推理证明。所以沿其轨道运行的月球,其向心力与地球表面 的重力之比,等于月球失去其环绕力而受其向心力作用落向地 球,在极小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距离与一重物体受地球附近重 力作用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距离。第一个距离等于月 球在此时间内所经过的孤长的正失,因为该正夫是对月球受其 向心力作用而从其切线上偏离出去后的位移的度量,因而在已 知月球周期时间及它到地球中心距离时可以计算出来。后一个 距离则可以像惠更斯(Hugens)先生所证明的那样,通过单 摆实验求出。因而通过计算我们将会发现,前一个距离比后一 个,或沿轨道运行的月球的向心力,比地球表面的重力,等于 地球半径的平方比月球轨道半径的平方。但由以前的论述可 知,沿轨道运行的月球的向心力比月球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向心 力也正好为同一比值。所以,地球表面附近的向心力等于重 力。所以它们不是两种力,而是同一种力;因为如果它们不 同,则它们合起来将使物体落向地球的速度比独受重力快一 倍。因为不难理解,使月球被连续地推出或吸引出其切线并停 留在其轨道上的向心力,正是地球延伸到月球的重力。这足以 使人相信这种力能延伸到极远的距离,因为在最高的山顶上我 们也不曾发现有丝毫减弱。所以月球被地球吸引;但在另一方 面,地球也受到同等的相互作用而被吸引向月球,这种哲学对 此做出了充分的证明,如海洋中的潮汐和岁差,它们都是由月 球和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引起的。最后,我们还看到在极远距离 处地球重力减弱所遵从的规律。由于重力与月球的向心力完全 没区别,后者反比于距离的平方,因此重力也以完全相同的比 例减小。 10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我们现在再看看其他行星。因为行星绕太阳运行,卫星绕 木星和土星运行,与月球绕地球运行属同一种现象,又因为进 一步证明了行星的向心力是指向太阳中心的,卫星的向心力也 指向木星和土星的中心,与月球的向心力指向地球中心的方式 相同;而且,由于所有这些力都反比于到上述中心的距离的平 方,与月球的向心力反比于到地球中心距离的方式相同,我们 理所当然地必须断定所有这些力的性质都是相同的。所以,与 月球被地球吸引,地球被太阳吸引一样,所有的卫星也都被它 们的行星所吸引,而行星也被它们的卫星所吸引,所有的行星 被太阳所吸引,太阳也被行星吸引。 所以太阳被所有的行星吸引,所有的行星又被太阳吸引。 而卫星在绕其行星运行的同时,也伴随着行星绕太阳运行。所 以,由相同理由,行星与卫星都为太阳吸引,而它们也吸引太 阳。卫星被太阳吸引在月球运动的不等性中得到尤为充分的证 明,我们在这部著作的第三编中读到了关于这一点的最具洞察 力最精确的理论解释。 太阳的吸引力向所有方向传播到遥远距离并弥漫在其周围 的广大空间中每一角落中,这在彗星的运动中得到了有力证 明,彗星来自距太阳极为遥远的处所,飞临非常接近于太阳的 位置,有时在其近日点时几乎接触到它的表面。在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杰出作者最幸运地发现了彗星理论并运用最可靠的观测 证明它是真理以前,天文学家们对此完全一无所知。我们现在 认识到彗星沿着以太阳中心为焦,点的圆锥曲线运动,它们伸向 太阳的矢径所掠过的面积正比于时间。这些现象意味着,并且 数学上业已证明,使彗星维持在其轨道上的力是指向太阳而反 比于到太阳中心距离的平方的。所以,彗星被太阳所吸引,而 1
·影啊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太阳的吸引力不仅作用于位于既定距离上极近似于排列在同一 平面上的行星,而且还达到位于天空中极不相同的位置和极不 相同的距离上的彗星。所以吸引物体的本性就是对所有距离上 的所有其他物体产生作用。由此可推知所有的行星与彗星也相 互吸引,相互被吸引,这还由天文学家们观测到的木星与土星 的摄动得到证实,这种摄动产生于这两颗行里的相互作用;这 也由前面提及的回归点的缓慢运动所证实,它们源出于同一原 因。 现在我们已到了这种地步,必须承认太阳、地球及所有伴 随太阳的天体都相互吸引。所以,物质的最小粒子,其每一个 必定都有其各自正比于其物质量的吸引力,正如地面物体所表 现的那样。这些力在不同距离上也反比于其距离的平方;因为 数学已证明,遵循这一规律的球体的吸引力正是由组成它的遵 循同一规律的粒子的吸引力产生的。 上述结论是以为所有哲学家公认的下述公理为基础的, 即,同一种类的效应,其已知特性相同,则产生于同一种类的 原因,并具有相同的未知特性。因为,如果重力是一块在欧洲 的石头下落的原因,谁能怀疑它也是美洲石头下落的原因?如 果在欧洲的石头与地球间有相互吸引,谁能否认在美洲也有同 样情形?如果在欧洲石头与地球的吸引力为其各部分的吸引力 复合而成,谁能否认在美洲也有相似的复合?如果在欧洲地球 的吸引力能传播到所有距离上的所有种类的物体,我们为什么 不能说它在美洲也以相同方式传播?一切哲学都建立在这一规 则的基础之上;因为如果抛弃了它,我们就得不到作为普遍真 理的东西,观测和实验可以使我们认识特殊事物的结构,但做 到这一点之后,如果没有这一规则,我们就无法抽取出事物性 12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质的普遍结论。 既然就我们所能做的与之有关的任何实验或观测而言,一 切物体,不论其在地上或在天上,都有重量,那么,我们必须 肯定引力普遍存在于一切物体中。就像不能设想不具有广延、 运动和不可穿透性的任何物体一样,我们也同样不能设想物体 没有重量。我们只能通过实验知悉物体的广延性、可运动性和 不可穿透性,也只能以完全相同的方法知悉物体的重力。我们 能对之做出观测的一切物体都具有广延、运动和不可穿透性,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那些没能观测到的物体也具有广延、运动 和不可穿透性;同样,我们所观测到的物体都具有重量,由此 也可得出结论,那些没能观测到的物体也具有重量。如果有人 说恒星上的物体没有重量,因为不曾观测到它们的重力,那他 们也会因同样理由说它们没有广延、没有运动、没有不可穿透 性,因为恒星的这些性质也还没有观测到。简而言之,要么重 力必定具有所有物体第一性的质的地位,要么广延、运动性和 不可穿透性必定也不具备这种地位。如果用物体的重力不能正 确解释事物的特性,那么用其广延、运动性和不可穿透性也同 样不能解释。 我知道有些人不同意这一结论,他们嘟哝着隐秘的质的事 情,他们仍在对我们吹毛求疵,说重力也是隐秘的质,而隐秘 的质已被哲学完全排除。对这种诘难回答很简单:那些确乎隐 秘的原因其存在也是隐秘的,是想象的,不能证实的,而那些 能通过观测证实其存在了就不是隐秘的质。所以,重力无论如 何不能称为天体运动的隐秘的原因,因为这样的力的确存在的 现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宁可求助于隐秘质的人们,为了解释 这种天体运动,把杜撰的物质涡旋整个置于虚构和不能为人感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