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鸟托邦主义无生的背亮28 到了18世纪,近代乌托邦主义的主流观点确立了昏己的稳固地位。 这基本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思想,因为它认为人的良知是道德问题的最 后仲裁人,在法国,它与世俗的传统结合起来;在英国,则与宗教传统 结合起来。同时,它在本质上又是-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因为它将人的 良知等同于理性的声音。1但是,这种思想又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当工 业革命将引导思想的中心从法国移向英国之后,边沁(Jeremy Ben- tam)对9世纪乌托邦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边沁认为,人 的本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是追求快乐、规避痛苦。他从这一命题出发,推 导出一种理性伦理,这就是善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著名论 断。人们常常指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具有绝对道德的功能。 在上一代人那里,自然法则正是起到了这样一种功能。边沁坚信这种绝 对标准。他反对那种“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判断是非的标准”的说 法,认为这是一种“无政府主义”观点。2事实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 幸福”成为9世纪人们对自然法则的内容的基本定义。 边沁所做的贡献有着双重的意义。第一,边沁将善等同于幸福,这 样就为18世纪理性主义者的“科学”命题提供了颇有道理的证明。这 一命题就是:一拉道德法则的内容从理性上得以确立,人就可以放心地 遵循这样的法则。第二,边沁一方面维护了理性主义的理性内涵和个人 主义内容,另·方面又使理性主义有了较为广阔的基础。18世纪的理 性主义显然是知识分子和贵族的专利。在政治上,这就意味着理性是哲 学家的知识统治的领地,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有发现善所必需的推理能3 力。但是,根据边沁理论,既然幸福成为理性的标准,那么,必不可少 的一个条件就是一个人应该知道他自己的幸福是什么。18世纪,人们 认为善是可以通过推理过程发现的。到了19世纪,人们仍然保留了这 一观点,但边沁的理论增添了另一个方面,即:这一推理过程并不是深 奥的哲学莫想,它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常识而已。边沁是第一个详细阐 述舆论救世学说的思想家。一个杜会的成员,“通过他们共同的努力, 就可能形成一种法庭或仲裁机构。我们可以将这种仲裁机构称为‘舆论 法庭'”。3后来,边沁的学生詹姆斯·穆勒(ames Mill)提出了当时最 完整的关于舆论的理论,认为舆论水远是正确的。他说: 每个具有理性的人都会重视证据。证据是最重要的,它引导并
「2620年危机 决定人所得出的结论。当诸多结论,连同得出结论所依赖的证据, 以同样的方式和同样的技巧,被呈现在人的面前时,确实存在一种 道德上的确定性:虽然有少数人可能会被蒙蔽,但瑕大多数人的意 见必然是正确的;说服力最大的证据,无论是什么证据,必然会产 生最大的影响4 这虽然不是为民主政治体制进行辩护的惟一观点,但确实被19世 纪大多数自由主义者或明确或含蓄地接受下来,他」相信,无论什么问 题,只要理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舆论就会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 会根据正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行动。这种信念是自出主义理念的坚实基 础。在英国,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是-一个典型的鼓动公众和政治宣传 的时代。借助理性的声音,不仪可以说服人们拯救自已没有道德的灵 魂,而且还可以沿着政治开明和进步的道路向前迈进。19世纪的乐观 主义有着:种信仰基础:对善的追求就是进行正确的推理:只要知识得 24以传播,就会很快使每个人都在追求善这一重大问题上进行正确的推 理;只要人]在追求善的问题上能够正确地推理,他们也就必然会采取 正确的行动。 把这些原理应用到国际事务上:基本上也是遵循了同样的模式。圣皮 埃尔(Saint-Pierre)神父是最早提出国际联盟计划的人士之一。他 “确信自已的计划是符合理性原则的,所以,他一直认为,只要主导大 国认真予以考虑,它们就不会拒绝接受他的计划”。5卢梭(Rousseau) 和康德(Kaut)认为,君主发动战争,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不是民众 的利益,所以,共和体制的政府是不会发动战争的。据此,他们预断, 如果奥论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就足以防止战争的发生。19世纪,这 一观点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赞同,也表现出理性主义的真实色彩,即: 只要坚持理性推理的过程,就可以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也就可以采取正 确的行动。历史士.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像19世纪那样无条件地推崇理 性至高无上的地位。孔德(Comte)断言:“这是知识的进化。它从根 本上决定了社会现象的主流发展进程。"s巴克尔(Buckle)的名著《文 明的历史》于1857年和1861年之问问世。他做出了大胆的论断:厌恶 战争是“理智的人们所独有的文明教养”。他使用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 例子。这个例子符合英国思想家的习惯思维,说的是当时刚刚成为英国
第三章鸟托邦主义产生的背景27 敌人的俄国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好战本性。他写道:“俄国是一个好战 的国家,这不是因为俄国人没有道德,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知识。他们的 问题不是心灵充满邪恶,而是大脑愚钝未开。”?许多巴克尔同时代的人 和后来者相信,普及教育可以塑造世界的和平。这种观点最后一个坚定 的支持者是诺晚·安吉尔(Norman Angel)爵土。他撰写了《大幻觉》 和其他著作,希望说服全世界的人们相信,战争是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 处的,安吉尔爵士认为,一旦他提出不容置疑的论据,证明他的规点是 正确的,那么,战争就会销声匿迹。战争只不过是一种“理解障碍”。25 一旦人们的大脑里不再有战争可以使人获益的思想,人们的心灵就会自 我克制。《战争与和平》是1913年10月开始发行的一本月刊,它在发 刊词中写道:“在我们之前,曾经有过一个十字军和异教徒相互争斗、 狼烟四起的世界。他们的争斗,不是因为世界上的人们充满恶意,而是 因为世界上的人们缺乏正确的理解…我们纠正了理解上的缺失,于 是,我们超越了十字军和异教徒争斗的世界。我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 超越一个充满政治纷争或武力笼罩下和平的世界。8理性可以使国际无 政府状态的荒谬显现出来;随着知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会受到理性 的感召,意识到无政府状态的荒谬,并会共同努力,结束这种荒谬的无 政府现象。 被移植的边沁理性主义 19世纪结束之前,四面八方都出现了对边沁理性主义命题的严厉 质疑。心理学家对理性足以产生正确行动的命题提出了挑战,将善与开 明的自我利益等同起来的做法使哲学家深感震惊。原先,奥论无差错的 观点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有功利主义的假定作为基础,即:舆论 是受过数育的文明人的观点。但是,边沁将舆论定义为大众的规点,对 于那些自认为受过教育的人来说,舆论无差错的观点自然不会产生那么 强烈的吸引力了。早在1859年,J.S.穆勒(J.S.M)在他的著述 《论自由》中就担心出现“多数暴政”的危险。00年之后,无论是在 英国还是在欧洲其他国家,已经很少有认真的政治思想家能够无条件地 接受边沁的理论。但是,历史的讽刺十分耐人寻味:这些多半被人们摈
|2820年危机 弃的19世纪理论观念,在20世纪20到30年代再度受到青睐。这一次 是北现在国际政治这一特殊的领域,并成为新乌托邦主义理论大厦的基 行之所以如此,部分的原因可能是,1914年之后,人的思想自然 然地回归过去,寻找构成19世纪和平与安全稳周基础的东西,目的 是建立一个新的乌托邦。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影响。当时,美 26国仍然沉浸在维多利亚式的繁荣峰巅时期,因此具有维多利亚时代对边 沁理念那种不加质疑的信念。边沁在一个世纪之前承继18世纪理性:主 义理论,对其进行加工改进,使其适应即将到来的时代的需要。伍德 罗·威尔逊所做的事情也是如此。威尔逊十分崇拜布赖特(Bright)和格 莱斯顿(Gladstone),将I9世纪的理性主义思想移植到当时几乎还是处 女地的国际政治领域,并把它带回到欧洲,使它产生了新生命的活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政治领域几乎所有流行的理论都是通过美国人 的视镜对19世纪自山主义思想的反映 在为数不多的一些国家,19世纪自由民主思想结出了硕果。之所 以如此,是因为自由民主思想的理念正巧与这些国家的发展阶段相吻 合。在当时流行的诸多理论之中,思想领袖选中了自由民主理念,因 为这一理念符合他」的要求。他们有意无意地使自己的实践符合自由民 主理念,同时也将自由民主理念应用于他们的实践活动。功利主义和自 资本主义理论服务于I商业发展,反过来又引导工商业发展的进程,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观点:19世纪自由民主弹念不是基于当时某 些国家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力量结构这一特殊条件,而是基于先验的理性 主义理论。只要将这种理性主义理论应用到其他国家,就会产生同样的 结果。这种观点是彻头彻尾的乌托邦意识,但是,正是这种观点,在威 尔逊的倡导之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主导世界的规念。自由民主 理论,经过纯粹的理性过程,被移植到另外的时代和另外的国家。由于 付代不同,出于这些圈家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完全不同于19世纪的 西欧,结果自然是-一无所成,大失所望。理性主义可以墟构一个乌托邦 式的理想国、但却不能使其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1919年缔结和平协 议之后,在世界各地零零尾星地出现了一些自由民主国家,它们是抽象 理论结出来的果实,无根无源,很快就枯萎了
美三章鸟托邦主义产生的背景 29 理性主义与国际联盟 在所有受到这种片面的国际政治理性主义影响的国际组织中,最重 要的一个就是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本书经常提及的国联即“国际联盟”27 的简称。一编者注)的目的是“用洛克自由主义原则建设国际秩序机 制"。9斯穆茨(Smuts)将军说:“《国联盟约》…就是将自由民主社会 的理念移植到世界事务中去。这种理念是人类发展进程中最伟大的成就 之一。“但是,这种把民主理性主义从国内领域移植到国际领域的做法 遇到了无数侦想不到的困稚。经验主义者根据具体情祝处理具体问题, 而理性主义者则使用抽象的-般性原则对待具体问题。任何社会秩序都 需要制定能够比较广泛应用的标准,因此也就有了抽象的原则。在社会 中,不可能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规则。这样的统一标准,对于一个由 属于相同民族的几百万普通人组成的社会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实施的。 但是,世界上已经有着60多个国家,它们大小不一、实力各异、经济 文化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如果将标准化的抽象原则用于这些国家,就会 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国际联盟是第一个试图在理性基础上制定解决国 际问题统一标准的大型组织。这样的努力必然遇到巨大的困难。 国际联盟的创立者中有些是富有经验和政治悟性的政治家,他们确 实意识到抽象的完美原则会遇到困难。对于1919年领布的《国际联盟 盟约》,英国的官方声明说:“接受当今政治现实是委员会致力于达成的 原则之一。”山这种考虑政治现实的主张,不仅使《国联盟约》有别于过 去世界性组织的设想,也不同于类似国际警察部队、《白里安一凯洛格 公约》和欧洲合众国这样的乌托邦方案。《国联盟约》有着理论上的不 完美之处,但这正是它合理的地方。《国联盟约》承认所有国家一律平8 等,但却确定了大国在国联行政腕的永久多数地位。2《国联盟》没 有完全槟弃战争,但却限制了可以合法诉诸武力的情景。《国联盟约》 要求国联成员必须对违背盟约的国家实行制裁,但在这一方面却保留了 一定的模糊性。1921年国联大会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一些“解释性”决 议,进一步加大了这种模糊性。《国联盟约》第十条明确地保证国家的 领土完整,但是,192年国联大会几乎致通过了一项决议,减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