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三卷 Ⅵ 18世纪法国哲学所注意的主要问题是:根据理性的观 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也就是说,所注 意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制度问题。由于这一原故,它才被称为 解放哲学。 如果看看17世纪,则情形完全两样。按照笛卡儿的意见, 同中世纪的哲学相比,新哲学的主要优点,在于它能够使我 们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 maitres et possesseurs de la nature)①。笛卡儿对于社会制度问题,是很不注意 的。我们在英国所看到的情形,也完全是这样。培根·费鲁 拉姆斯基所看到的新哲学的主要任务,同笛卡儿所看到的,完 全一样。他说:“ T antum possumus quantum scimus ”,所 注意的也同样不是社会制度,而是增加人对自然的权力。 增加人对自然的权力,意味着增加人所支配的生产力。由 此可见,在新哲学史中,曾有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 新哲学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换言之,促 进技术知识的积累。这是对于哲学任务的功利主义观点。因 此,可以说,17世纪的欧洲思想家,在关于哲学的任务的看 法上,是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一样的功利主义者。在这 里,所有的差别在于功利主义的性质。 在培根和笛卡儿时代,先进欧洲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使 ① dIscours de la methode》6 e parti(《方法论》,第六部分)
Ⅵ 1 8 世 纪 法 国 哲 学 所 注 意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 · 根 · 据 · 理 · 性 · 的 · 观 · 点 ,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关 系 应 该 是 怎 样 的 关 系 ; 也 就 是 说 , 所 注 意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 社 · 会 · 制 · 度 问 题 。 由 于 这 一 原 故 , 它 才 被 称 为 · 解 · 放 · 哲 · 学 。 如 果 看 看 1 7 世 纪 , 则 情 形 完 全 两 样 。 按 照 笛 卡 儿 的 意 见 , 同 中 世 纪 的 哲 学 相 比 , 新 哲 学 的 主 要 优 点 , 在 于 它 能 够 使 我 们 成 为 “ 自 然 的 主 人 和 占 有 者 ” ( m a i t r e s e t p o s s e s s e u r s d e l a n a t u r e ) ① 。 笛 卡 儿 对 于 社 会 制 度 问 题 , 是 很 不 注 意 的 。 我 们 在 英 国 所 看 到 的 情 形 , 也 完 全 是 这 样 。 培 根 · 费 鲁 拉 姆 斯 基 所 看 到 的 新 哲 学 的 主 要 任 务 , 同 笛 卡 儿 所 看 到 的 , 完 全 一 样 。 他 说 : “ T a n t u m p o s s u m u s q u a n t u m s c i m u s ” , 所 注 意 的 也 同 样 不 是 社 会 制 度 , 而 是 增 加 人 对 自 然 的 权 力 。 增 加 人 对 自 然 的 权 力 , 意 味 着 增 加 人 所 支 配 的 生 产 力 。 由 此 可 见 , 在 新 哲 学 史 中 , 曾 有 这 样 一 个 时 期 , 在 这 个 时 期 内 , 新 哲 学 认 为 自 己 的 主 要 任 务 是 促 进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 换 言 之 , 促 进 技 术 知 识 的 积 累 。 这 是 对 于 哲 学 任 务 的 功 利 主 义 观 点 。 因 此 , 可 以 说 , 1 7 世 纪 的 欧 洲 思 想 家 , 在 关 于 哲 学 的 任 务 的 看 法 上 , 是 同 十 八 世 纪 的 启 蒙 思 想 家 一 样 的 功 利 主 义 者 。 在 这 里 , 所 有 的 差 别 在 于 功 利 主 义 的 性 质 。 在 培 根 和 笛 卡 儿 时 代 , 先 进 欧 洲 社 会 的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使 2 8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第 三 卷 ① 《 D i s c o u r s d e l a m é t h o d e 》 6 - e p a r t i ( 《 方 法 论 》 , 第 六 部 分 )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三卷 增加生产力的需要变得特别突出。伟大的思想家们对于这 社会需要的反应是,给哲学以新的方向,这个方向曾对自然 科学,并经过自然科学对技术,发生异常有利的影响。生产 力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先进欧洲社会的内部关系。由于这种 发展,第三等级在这种社会的生活里开始发挥前所不能比拟 的、更为重要的作用。而由于旧的社会关系同他们的这种新 的、重要得多的作用不相适应,所以他们便想把这些关系消 灭掉。第三等级思想家所制订的18世纪解放哲学,表现了这 个意向。他们所期待于新哲学的,已不是增加生产力,而是 改造社会,使其适合生产力已经达到的水平。 现在看看俄国。前已指出,彼得卵翼下的小学生们主要 是从直接和实际效用的观点来看待启蒙运动的。他们向西欧 学习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在本国增加各种技术知识的储备。请 回忆一下塔季谢夫关于科学与理论的利益的议论罢! 彼得改革给俄国生产力的发展以异常巨大的推动。如果 说,改革后,俄国的生产力比改革前要发展得快得多,但是 它毕竟还没有快到能使废除旧的社会制度成为18世纪俄国 面临的问题。著名的叶卡捷琳娜新法典起草委员会再明显不 过地表明,当时在俄国存在的那种《中等人》—俄国的工 商界并未受到法国解放哲学的触动,并不想要建立新的社会 秩序。这种人是保守的,其一部分甚至是反动的:他们请求 恢复旧秩序的一些方面,因为这些方面的崩溃(部分地是由 于贵族特权的增加),对于他们的利益带来危害。至于贵族等 级,他们的有学识的代表虽然很热情地阅读伏尔泰和其他流
增 加 生 产 力 的 需 要 变 得 特 别 突 出 。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们 对 于 这 一 社 会 需 要 的 反 应 是 , 给 哲 学 以 新 的 方 向 , 这 个 方 向 曾 对 · 自 · 然 · 科 · 学 , · 并 · 经 · 过 · 自 · 然 · 科 · 学 · 对 · 技 · 术 , 发 生 异 常 有 利 的 影 响 。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极 大 地 影 响 了 先 进 欧 洲 社 会 的 内 部 关 系 。 由 于 这 种 发 展 , 第 三 等 级 在 这 种 社 会 的 生 活 里 开 始 发 挥 前 所 不 能 比 拟 的 、 更 为 重 要 的 作 用 。 而 由 于 旧 的 社 会 关 系 同 他 们 的 这 种 · 新 · 的 、 重 要 得 多 的 作 用 不 相 适 应 , 所 以 他 们 便 想 把 这 些 关 系 消 灭 掉 。 第 三 等 级 思 想 家 所 制 订 的 1 8 世 纪 解 放 哲 学 , 表 现 了 这 个 意 向 。 他 们 所 期 待 于 新 哲 学 的 , 已 不 是 增 加 生 产 力 , 而 是 改 造 社 会 , 使 其 适 合 生 产 力 已 经 达 到 的 水 平 。 现 在 看 看 俄 国 。 前 已 指 出 , 彼 得 卵 翼 下 的 小 学 生 们 主 要 是 从 直 接 和 实 际 效 用 的 观 点 来 看 待 启 蒙 运 动 的 。 他 们 向 西 欧 学 习 的 首 要 目 的 , 是 为 了 在 本 国 增 加 各 种 技 术 知 识 的 储 备 。 请 回 忆 一 下 塔 季 谢 夫 关 于 科 学 与 理 论 的 利 益 的 议 论 罢 ! 彼 得 改 革 给 俄 国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以 异 常 巨 大 的 推 动 。 如 果 说 , 改 革 后 , 俄 国 的 生 产 力 比 改 革 前 要 发 展 得 快 得 多 , 但 是 它 毕 竟 还 没 有 快 到 能 使 废 除 旧 的 社 会 制 度 成 为 1 8 世 纪 俄 国 面 临 的 问 题 。 著 名 的 叶 卡 捷 琳 娜 新 法 典 起 草 委 员 会 再 明 显 不 过 地 表 明 , 当 时 在 俄 国 存 在 的 那 种 《 中 等 人 》 — — 俄 国 的 工 商 界 并 未 受 到 法 国 解 放 哲 学 的 触 动 , 并 不 想 要 建 立 新 的 社 会 秩 序 。 这 种 人 是 保 守 的 , 其 一 部 分 甚 至 是 反 动 的 : 他 们 请 求 恢 复 旧 秩 序 的 一 些 方 面 , 因 为 这 些 方 面 的 崩 溃 ( 部 分 地 是 由 于 贵 族 特 权 的 增 加 ) , 对 于 他 们 的 利 益 带 来 危 害 。 至 于 贵 族 等 级 , 他 们 的 有 学 识 的 代 表 虽 然 很 热 情 地 阅 读 伏 尔 泰 和 其 他 流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第 三 卷 2 9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三卷 行的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但是作为等级,他们却未能笃信解 放哲学的灵魂:即致力消灭一切等级特权,从而把劳动群众 置于新的更自由的生存条件之下。贵族不仅情愿保存农奴制, 而且如我们所了解,很成功地争得了这种制度的扩大。当时 的贵族近卫军是能够轻而易举地迅速击败希图解放农奴的政 府的。不言而喻,农民对于农奴制的沉重桎梏,是刻骨仇恨 的,他们屡次企图摧毁它。但是,他们的企图本身,表明他 们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他们距离建立真正新秩序的意图有多 从这一切得出的结论是:在18世纪下半期,接触西方影 响的俄国人虽然大大减少了从直接和实际(技术)效用的观 点看待启蒙运动的倾向,但是,在他们那里,还不可能对宣 称必须进行根本社会改造的哲学理论,发生认真的兴趣。 直到现在,人们还常说:虽然当时的俄国社会,不愿实 行法国解放哲学的实际要求,因而也不曾对它发生认真的兴 趣,但是当时在俄国,却有个别的人物极为认真地对待它,决 心用一切办法促成它的实际结论的实行。在这种人物之中,叶 卡捷琳娜二世被推到首位。这位女王的相当浩繁的文学著作, 被认为是她真诚愿望将略通文理的俄国小市民提到18世纪 先进概念和意图的高度的证明。在这里,他的著名的“敕 令”贏得了最多的赞颂
行 的 启 蒙 思 想 家 的 著 作 , 但 是 · 作 · 为 · 等 · 级 , 他 们 却 未 能 笃 信 解 放 哲 学 的 灵 魂 : 即 致 力 · 消 · 灭 · 一 · 切 · 等 · 级 · 特 · 权 , 从 而 把 劳 动 群 众 置 于 新 的 更 自 由 的 生 存 条 件 之 下 。 贵 族 不 仅 情 愿 保 存 农 奴 制 , 而 且 如 我 们 所 了 解 , 很 成 功 地 争 得 了 这 种 制 度 的 扩 大 。 当 时 的 贵 族 近 卫 军 是 能 够 轻 而 易 举 地 迅 速 击 败 希 图 解 放 农 奴 的 政 府 的 。 不 言 而 喻 , 农 民 对 于 农 奴 制 的 沉 重 桎 梏 , 是 刻 骨 仇 恨 的 , 他 们 屡 次 企 图 摧 毁 它 。 但 是 , 他 们 的 企 图 本 身 , 表 明 他 们 的 力 量 是 多 么 微 弱 , 他 们 距 离 建 立 真 正 新 秩 序 的 意 图 有 多 么 远 。 从 这 一 切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 在 1 8 世 纪 下 半 期 , 接 触 西 方 影 响 的 俄 国 人 虽 然 大 大 减 少 了 从 直 接 和 实 际 ( 技 术 ) 效 用 的 观 点 看 待 启 蒙 运 动 的 倾 向 , 但 是 , 在 他 们 那 里 , 还 不 可 能 对 宣 称 必 须 进 行 根 本 社 会 改 造 的 哲 学 理 论 , 发 生 认 真 的 兴 趣 。 Ⅶ 直 到 现 在 , 人 们 还 常 说 : 虽 然 当 时 的 俄 国 社 会 , 不 愿 实 行 法 国 解 放 哲 学 的 实 际 要 求 , 因 而 也 不 曾 对 它 发 生 认 真 的 兴 趣 , 但 是 当 时 在 俄 国 , 却 有 个 别 的 人 物 极 为 认 真 地 对 待 它 , 决 心 用 一 切 办 法 促 成 它 的 实 际 结 论 的 实 行 。 在 这 种 人 物 之 中 , 叶 卡 捷 琳 娜 二 世 被 推 到 首 位 。 这 位 女 王 的 相 当 浩 繁 的 文 学 著 作 , 被 认 为 是 她 真 诚 愿 望 将 略 通 文 理 的 俄 国 小 市 民 提 到 1 8 世 纪 先 进 概 念 和 意 图 的 高 度 的 证 明 。 在 这 里 , 他 的 著 名 的 “ 敕 令 ” 赢 得 了 最 多 的 赞 颂 。 3 0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第 三 卷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三卷 叶利谢耶夫伯爵在《敕令》刊布一百周年纪念时,在激 进派的《祖国记事》报上写道:“《敕令》公布之日是我们真 正开始欧洲生活,从内部靠拢欧洲文化之日。在这一天,俄 国人第一次获得称为公民的权利。”按照一位现代学者的说 法,在《敕令》里,“充满了孟德斯鸠、贝卡里亚、狄德罗等 伟大思想家和高贵心灵的精神,后来许多代人都受到他们的 影响”①。 对于这种极尽颂扬的评价,已到批判地对待的时候了。无 可争辩,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在俄国己经开始出现一些人 物—暂时还只是个别人物,—一能够热爱当代的先进解放 意图,并为其实行献出自己的力量。尽人皆知,他们因为具 有这种能力而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然而叶卡捷琳娜本人却 不在这种人物之列。尽管她欢喜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某些观点 和写作方法,—一特别是伏尔泰的方法,但她从来没有认真 地热爱解放晢学。叶卡捷琳娜把自己称为(也可能她真是这 样想的)伏尔泰的学生。但正如米柳科夫所出色地指出:“她 的伏尔泰精神散发着更多的轻薄的摄政王时代、而不是路易 十六时代的气味”2。她在即位以前很久写的札记里,谈到她 不受成见的约束。这是对的。她是没有成见的。毋庸置疑,伏 尔泰对于陈腐概念的天才嘲笑,帮助她摆脱这种成见。但是, 尽管摆脱了旧概念的影响,叶卡捷琳娜却一点也没有接受新 ①H.,.切丘林:《俄国立法文献——叶卡捷琳娜女王二世的敕令》,190 年版。序言,第11、6页, 《俄国文化史纲》第2辑,圣彼得堡1908年版,第398页
叶 利 谢 耶 夫 伯 爵 在 《 敕 令 》 刊 布 一 百 周 年 纪 念 时 , 在 激 进 派 的 《 祖 国 记 事 》 报 上 写 道 : “ 《 敕 令 》 公 布 之 日 是 我 们 真 正 开 始 欧 洲 生 活 , 从 内 部 靠 拢 欧 洲 文 化 之 日 。 在 这 一 天 , 俄 国 人 第 一 次 获 得 称 为 公 民 的 权 利 。 ” 按 照 一 位 现 代 学 者 的 说 法 , 在 《 敕 令 》 里 , “ 充 满 了 孟 德 斯 鸠 、 贝 卡 里 亚 、 狄 德 罗 等 伟 大 思 想 家 和 高 贵 心 灵 的 精 神 , 后 来 许 多 代 人 都 受 到 他 们 的 影 响 ” ① 。 对 于 这 种 极 尽 颂 扬 的 评 价 , 已 到 批 判 地 对 待 的 时 候 了 。 无 可 争 辩 , 在 叶 卡 捷 琳 娜 二 世 时 , 在 俄 国 已 经 开 始 出 现 一 些 人 物 — — 暂 时 还 · 只 · 是 个 别 人 物 , — — 能 够 热 爱 当 代 的 先 进 解 放 意 图 , 并 为 其 实 行 献 出 自 己 的 力 量 。 尽 人 皆 知 , 他 们 因 为 具 有 这 种 能 力 而 付 出 了 多 么 大 的 代 价 。 然 而 叶 卡 捷 琳 娜 本 人 却 不 在 这 种 人 物 之 列 。 尽 管 她 欢 喜 法 国 启 蒙 思 想 家 的 某 些 观 点 和 写 作 方 法 , — — 特 别 是 伏 尔 泰 的 方 法 , 但 她 从 来 没 有 认 真 地 热 爱 解 放 哲 学 。 叶 卡 捷 琳 娜 把 自 己 称 为 ( 也 可 能 她 真 是 这 样 想 的 ) 伏 尔 泰 的 学 生 。 但 正 如 米 柳 科 夫 所 出 色 地 指 出 : “ 她 的 伏 尔 泰 精 神 散 发 着 更 多 的 轻 薄 的 摄 政 王 时 代 、 而 不 是 路 易 十 六 时 代 的 气 味 ” ② 。 她 在 即 位 以 前 很 久 写 的 札 记 里 , 谈 到 她 不 受 成 见 的 约 束 。 这 是 对 的 。 她 是 没 有 成 见 的 。 毋 庸 置 疑 , 伏 尔 泰 对 于 陈 腐 概 念 的 天 才 嘲 笑 , 帮 助 她 摆 脱 这 种 成 见 。 但 是 , 尽 管 摆 脱 了 旧 概 念 的 影 响 , 叶 卡 捷 琳 娜 却 一 点 也 没 有 接 受 新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第 三 卷 3 1 ① ② 《 俄 国 文 化 史 纲 》 第 2 辑 , 圣 彼 得 堡 1 9 0 8 年 版 , 第 3 9 8 页 。 H . U. 切 丘 林 : 《 俄 国 立 法 文 献 — — 叶 卡 捷 琳 娜 女 王 二 世 的 敕 令 》 , 1 9 0 7 年 版 。 序 言 , 第 1 1 、 6 页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三卷 概念的影响。象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和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 样,当新的法国哲学答应给她利益时,她便是这个哲学的 拥护者;而只要哲学家们敢于向她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实际要 求,与她的利益背道而驰,她便傲慢地付之一笑。列举这种 例子并不费事。 在狄德罗盘桓彼得堡期间,叶卡捷琳娜时常冋他谈到她 所召集的法典起草委员会,当然,她没有放弃机会为她的 《敕令》的自由主义而吹嘘。这位伟大的百科全书编纂人的 段札记表明,他的徒骛虚名的对话者把自己说成是一个未为 她的人民所理解的人物,似乎人民对于召集法典起草委员会 所给予人民的恩德,未能予以重视。狄德罗注意地听取了他 的殷勤的对话者的谈话,却按照自己的意见对事情作了解释。 也许,读者还记得,克里扎尼奇一度认为俄国人民性格的 切缺点,都是由于“严厉的控制”所产生的。狄德罗也得出 了同样的结论。他断定,俄国社会生活的万恶之源在于奴隶 制度,而铲除这个祸害的最可靠手段则是自由。请注意 约!——自由,不仅是民事的自由,而且是政治的自由!在 他看来,开明君主的任务就是要在自己的臣民之中发展自由 爱好,养成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安排自己的事业的习惯。狄 德罗在理论上是天才,但在实践上却是幼稚的,他很认真地 要求叶卡捷琳娜注意在“公正和开明的君主独裁制”中隐藏 着巨大的危险。这位爱好自由的哲学家表示坚信:在这种君 主独裁制的长期影响下,人民会陷入“甜蜜的,却是致命的 梦境”。( un sommeil doux mais c' est un sommeil
概 念 的 影 响 。 象 奥 地 利 的 约 瑟 夫 二 世 和 普 鲁 士 的 腓 特 烈 二 世 一 样 , 当 新 的 法 国 哲 学 答 应 给 她 利 益 时 , 她 便 是 这 个 哲 学 的 拥 护 者 ; 而 只 要 哲 学 家 们 敢 于 向 她 提 出 这 样 或 那 样 的 实 际 要 求 , 与 她 的 利 益 背 道 而 驰 , 她 便 傲 慢 地 付 之 一 笑 。 列 举 这 种 例 子 并 不 费 事 。 在 狄 德 罗 盘 桓 彼 得 堡 期 间 , 叶 卡 捷 琳 娜 时 常 同 他 谈 到 她 所 召 集 的 法 典 起 草 委 员 会 , 当 然 , 她 没 有 放 弃 机 会 为 她 的 《 敕 令 》 的 自 由 主 义 而 吹 嘘 。 这 位 伟 大 的 百 科 全 书 编 纂 人 的 一 段 札 记 表 明 , 他 的 徒 骛 虚 名 的 对 话 者 把 自 己 说 成 是 一 个 未 为 她 的 人 民 所 理 解 的 人 物 , 似 乎 人 民 对 于 召 集 法 典 起 草 委 员 会 所 给 予 人 民 的 恩 德 , 未 能 予 以 重 视 。 狄 德 罗 注 意 地 听 取 了 他 的 殷 勤 的 对 话 者 的 谈 话 , 却 按 照 自 己 的 意 见 对 事 情 作 了 解 释 。 也 许 , 读 者 还 记 得 , 克 里 扎 尼 奇 一 度 认 为 俄 国 人 民 性 格 的 一 切 缺 点 , 都 是 由 于 “ 严 厉 的 控 制 ” 所 产 生 的 。 狄 德 罗 也 得 出 了 同 样 的 结 论 。 他 断 定 , 俄 国 社 会 生 活 的 万 恶 之 源 在 于 · 奴 · 隶 · 制 · 度 , 而 铲 除 这 个 祸 害 的 最 可 靠 手 段 则 是 · 自 · 由 。 请 注 意 哟 ! — — 自 由 , 不 仅 是 · 民 · 事 的 自 由 , 而 且 是 · 政 · 治 的 自 由 ! 在 他 看 来 , 开 明 君 主 的 任 务 就 是 要 在 自 己 的 臣 民 之 中 发 展 自 由 爱 好 , 养 成 他 们 用 自 己 的 力 量 去 安 排 自 己 的 事 业 的 习 惯 。 狄 德 罗 在 理 论 上 是 天 才 , 但 在 实 践 上 却 是 幼 稚 的 , 他 很 认 真 地 要 求 叶 卡 捷 琳 娜 注 意 在 “ 公 正 和 开 明 的 君 主 独 裁 制 ” 中 隐 藏 着 巨 大 的 危 险 。 这 位 爱 好 自 由 的 哲 学 家 表 示 坚 信 : 在 这 种 君 主 独 裁 制 的 长 期 影 响 下 , 人 民 会 陷 入 “ 甜 蜜 的 , 却 是 致 命 的 梦 境 ” 。 ( u n s o m m e i l d o u x m a i s c ’ e s t u n s o m m e i l 3 2 俄 国 社 会 思 想 史 第 三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