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边升起来了,他们才知道船已经向北方航行了。最后,他们通过“大力神之柱”,即 今天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见图2-8)。第三年,他们返回埃及,共航行了约 23000千米。 当时,腓尼基人已能造出坚固耐用的船只。船上竖有一根大桅,悬挂一面方 帆,每舷还可支起十几根长桨。可能桅杆的顶部还设有一个瞭望台,以提高船员们 对岸上目标的观察能力。这对当时安全航行是很重要的(见图2-9)。 图29腓尼基人的航船 2.中世纪爱尔兰僧侣航海到达美洲的传说 公元l0世纪,在《修道院长圣·布伦敦航海记(Voyage of Saint Brendan the Abbot)》一书中还记载着一个爱尔兰的传说。 公元6世纪时爱尔兰的一个修道院长圣·布伦敦带领17名僧侣乘一只牛皮 制的小船到达了“上帝赐予圣徒的希望之乡(Land Promised to the Saints)”。该地 在大西洋西部最远之处。这次航行共用了七年时间。在航行中遇到恶魔向他们喷 火,他们还看到了一个水晶柱和一种岛屿般大的海洋动物,这是否表明他们遇到了 火山喷发、冰山和鲸鱼?后来圣徒们到达了“希望之乡”,那里是草木繁茂的岛屿, 还有一条巨大的河流,可能就是北美洲。后来圣徒们回到了爱尔兰,宣称自己到了 真正的希望之乡,到了传说中的伊甸园(见图2-11)。 为了探索这个传说,爱尔兰历史学家和探险家蒂莫西·萨维林(Timothy Sev- erin),请了当地著名的造船师和工匠制造了一艘仿古爱尔兰牛皮船“圣布伦敦(St. Brendan)”号,试图复现上述探险(见图2-10)。船以木材为框架,外包鞣制牛皮,上 竖两根桅杆,挂方形帆,帆上有古代凯尔特(Celtic)人的十字标志。 1976年5月17日萨维林和四名伙伴从爱尔兰西南端的一个小港口出发,转向 东北,沿爱尔兰西海岸经苏格兰西北部的外赫布里底(Outer Hebrides)群岛,到达
第二章人类早期的航海活动 19 图2-10仿古爱尔兰牛皮小船 挪威海的法罗群岛(Faeroes)。从这里向西航行,于7月l7日进人冰岛首都港口 雷克雅未克(Reykjavik),途中多次遇到鲸鱼。由于风向不顺,而且秋季来临,只好 把船留在这里过冬。 1977年5月初,大家再次集合,这次航行,船上一共只有四个人。出港后向西 南方向航行,5月29日驶过格陵兰大岛南端。此后,几次遇到冰山。6月18日更 被大片冰块所围困,牛皮船壳虽然坚韧、耐寒,但却被冰块碰出了一个小洞。在冰 冷的水中,船员们花了三个小时,才把它补好。这样,船就能够继续在海上艰难地 航行了,并于6月26日到达美洲大陆,在加拿大北部的拉布拉多(Labrador)半岛 的汉密尔顿海湾(Hamilton Sound)中的一个小岛登陆。这次远航共花了一年零一 个多月的时间,行程达3500海里(见图2-11)。 格兰 克雅常 富角 加章大 爱尔兰侣和林的献—一 红发埃里克的航迹,一·赏夫,境里克备的航造一一, 图2-11爱尔兰僧侣及红发埃里克父子的航线
20 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3,北欧的维京人探索美洲的航海 北欧的吟唱诗人写了一些谈到航海探索的诗篇。 公元984年,一个名叫红发·埃里克(Eric the Red)的挪威探险者因谋杀罪逃 到冰岛。他听到当地的一个挪威贸易船长说,在大海的西方见到绿色的土地。埃 里克就决心前往探索。埃里克从冰岛出发向西航行,十几天后果然见到一大片绿 葱葱的土地,他把它称之为“格陵兰(Greenland)”,即绿色的土地。后来,他回到冰 岛,劝说了一些当地居民和他一同去建立殖民地,寻求更好的生活。公元985年, 他们再次从冰岛起航,航行了几百海里,就见到格陵兰了。他们沿着海岸向南航 行,绕过法韦尔角(Cape Farewell),在靠近尤利安娜霍布(Julianahaab)附近登陆, 建立了殖民地(见图2-11)。 红发·埃里克有一个儿子雷夫·埃里克森(Leif Ericsson)。他于公元999年 回到挪威,据说得到国王奥拉夫一世(Olaf I Tryggvason)的委任去宣布格陵兰归 基督教教化。又说,雷夫回到格陵兰的次年,从一位贸易商人处得知南方有一片未 能到达的土地,就决心前往探索。公元1001年,雷夫从格陵兰向西北,再向西南方 向航行,发现了新土地,并在他称为Helluland(可能是巴芬岛)、Markland(可能是 拉布拉多半岛)和Vinland(可能是纽芬兰)的几处登岸。他也可能是最早登上美洲 大陆的欧洲人。 4.北欧维京人的船只 公元l880年在挪威东南端的桑纳峡湾(Sandefjord)的Gokstad农庄的一个 4.6米高的蓝色泥土堆成的坟墩中发现了一只古船,可作为公元10世纪初维京人 航海用的木帆船的代表。这是一艘葬船(死者葬在船中),长23米,宽5米,干舷高 1.8米。船首、船尾和龙骨都用整根木材制造。外壳由16块木板搭接而成。在船 的中部树有一根高12.2米的桅杆,上挂一面约5米宽的风帆。船边每侧安装了16 支划桨。在船上还发现了32面盾牌,似乎是为了装饰葬船之用。船尾右侧则挂有 一支舵桨,作为操纵船的航向之用(见图2-12)。 公元l893年挪威人造了一艘Gokstad船的复制船,由安德生船长(Captain Magnus Andersen)驾驶,花了27天,越过大西洋,到达美国。尽管海上风浪很大, 船的舷部略有变形,但船体保持完好,并充分体现了该船优秀的航海性能。该船随 即运到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展览,以纪念哥伦布到达美洲400周年。随后,该船安排 在芝加哥的林肯公园保存展示。这次探险再次证明了古代人类用简陋的船只在海 洋上远航到达遥远的土地是可能的。此外,远古人类以及现代探险家们不畏艰苦、 冒险探索的精神也是值得颂扬的
第二章人类早期的航海活动 21 图2-12出土的Gokstad维京船 图2-13维京人出海航行 五、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运中心 本章最后来讨论一下关于世界最早航运中心的问题。 过去“欧洲中心论”者一般都说,处于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地中海是世界上 最早的航运中心。实际上,环印度洋各民族更早已在海上兴起了移民与贸易航海 活动。在第二节中已谈到南岛语人于4500~2000年前就从东南亚航行5000多 千米到达并定居在印度洋西部的面积达60万平方千米的马达加斯加岛。 此外,在波斯湾西部的巴林群岛(Bahrain Is.)上的古代建筑遗址所显示的文 化大都与印度河(位于今巴基斯坦)的古代文明相类似。在阿拉伯半岛南部与红海 沿岸,以及埃及都曾发掘出古代印度的文物。 印度洋北部的阿拉伯海是古埃及、巴比伦和古印度三大古代文明发源地的汇 集海域,因此,人们在印度洋发展海运,使其成为世界最早的航运中心是很自然的。 下面我们再通过人们对印度洋信风的认识和缝合木船的制造等事实来说明这个 问题。 1.印度洋上的信风 最迟于公元1世纪,古代阿拉伯海员就认识到夏季(每年4~一10月)西南风盛 行,海流在风力的推动下作顺时针流动。在这期间,贸易商船从东非和阿拉伯半岛 东航到印度最为有利。而11月到次年3月的冬季,东北季风盛行,海流也改为逆
22 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时针方向流动。阿拉伯海员们就扬帆从印度回到阿拉伯半岛南部和东非海岸(见 图2-14)。 问粉伯率路 季风 图2-14印度祥上的信风 季节风定期变化,很有规律,信实可靠,于是人们就称它为“信风”。贸易商船 的出航和返航日期也就根据季节风的变化而安排,因此也被称为“贸易风(Trade Wind)”。 由于海员们对印度洋海风和海流季节性变化规律的认识,就使得阿拉伯海上 很早就有了频繁的贸易航运。 2.缝合木船 缝合木船是早年起源于阿拉伯海的一种奇特的造船方法。当地古代木帆船的 船壳板之间和船板及支撑构件(如肋骨、横舱壁)之间是先钻孔,再用棕榈纤维捆扎 缝合。板缝则用纤维和油脂的混合物填塞,以保证不透水(见图2-15)。缝合木船 A-A B-B 图2-15缝合木船的连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