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遗址出土了约7000年前的六支刻有精细花纹的木桨(见图1-10)。 : 图1-10河姆渡出土的木桨 人们为了增大独木舟的容量和载重量,就在独木舟的上缘加接舷(船侧)侧列 板。这样,船的深度和吃水都增大了。船侧列板可以继续向两侧扩展。这样,独木 舟便不必再挖空了,它成为船底的一个重要构件一“龙骨”。(见图111) 为了保证船体的横向强度,在列板内每隔一定距离安装肋骨或横隔舱壁。两 侧肋骨的上端还要用横梁连接起来,并在横梁上面铺设甲板。 船的长度也可以增加。这就是把龙骨、船的外壳板、甲板和它们的支撑结构加 长。以上是尖底船的形成过程。 图1-11尖底船的形成过程 我国沿海帆船很早就形成了适应长江口以北浅海水域的可平稳地搁置在浅水 沙滩上的平底船和适应东海、南海深水多风浪海域的尖底船两大类。 平底船并不是过去有的学者所讲的形成于木筏,却仍然是从独木舟发展而成 的。这就是把独木舟纵向一分为二,在船底中间加装龙骨和船底板,并在两舷上缘 加接舷侧列板。1975年,在我国江苏武进万绥乡发现的汉代古船就表现了平底船 的形成过程(见图1-12)。 一根大树树干的直径有限,独木舟的宽度很小,稳(定)性是较差的,也就是在 狂风巨浪中容易倾覆。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屿上的人们,为了改进独木舟的稳定性, 采取了两个方法:一是在船的一侧或两侧加装浮体(一般是大木材)(见图1-13);二 是用两根以上的横杆把两艘独木舟连接起来,成为双体独木舟(见图1-14)
第一章海洋、人类和船的诞生 9 船舷板 木销子 船底 木樺 图1-12武进万您名的汉代古船 图1-13有舷外浮体的独木舟 图1-14波利尼西亚的古代双体独木舟 我国南方盛产竹材,当地的居民就制造竹筏作为水上交通、狩猎和旅游的 工具。 亚洲美索不达米亚和美洲秘鲁喀喀湖的居民都曾用当地盛产的芦苇扎成可以 在大海中远航的船只(见图1-15)。 图1-15秘鲁的芦苇船
10 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在缺乏木材,但动物兽皮较多的地方,人们就用兽皮制成封闭气密的皮囊,联 结起来就是皮筏(见图1-16)。 图1-16皮筏 亚洲和北美洲北部的爱斯基摩人用海豹皮制造著名的卡亚克(Kayak)划船 (见图1-17)。 图1-17卡亚克划船 我国东北林区的居民则制成以树枝为骨架,以树皮为外壳的桦树皮船,作为水 上交通、捕鱼和狩猎的工具(见图1-18)。 图1-18桦树皮船
第二章人类早期的航海活动 早在6500万年前,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布局和现在的情况已经没有很大的 区别了。至迟在1.5万年以前,世界七大洲,除了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都已开始 有人类定居繁衍。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世界的各个大洋上都出现过古人探险的 航迹。 为了探讨古代人的航海活动,本章将通过人类起源和古人类迁移的事实以及 史书中的一些传说来说明古人航海活动的可能性,再根据当代一些航海家进行的 仿古探险漂流的经历来证明古人航海活动的可行性。 一、美洲和澳大利亚人类起源之谜 至今各国学者大多认为现代智人起源于非洲。因为非洲和欧亚大陆相连,草 原很多,原始人类可以到处迁徙。那么,人类是怎么迁移到美洲的呢?有的学者认 为,亚洲和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Bering Strait)在4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冰川期 时因海水下降而露出水面,成了从亚洲通往美洲的“陆桥”,古代的亚洲人群就是通 过这道陆桥到达北美洲,然后再向南迁徙到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但是在冰川期欧 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很大的一部分都被冰川覆盖,万里冰封,人类难以生存, 又如何能千里迁徙呢?另外,现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基本上属于蒙古人种,他们的祖 先是从亚洲迁移过来的。但古代蒙古人群又是通过哪条途径到达美洲的呢? 澳大利亚在更新世冰川期海水下降时周围形成萨呼尔陆架(Sahul Shelf),它 与北面的新几内亚相连,但与印度尼西亚周围的巽他陆架(Sunda Shelf)之间仍有 约70千米的开阔水面(见图2-1)。古人类又是怎样前往澳大利亚的呢? 上面的问题对我们的确是个谜。于是有的学者想到,古代人类很可能是通过 水路越过海峡迁徙到这两个大陆去的。实际上,几万年前的古代人群通过内陆河 流、沿海和越洋航线到达远方新居留地的情况是不少的。木排(也称木筏)和独木 舟是他们使用的原始的渡水工具。人们在木筏上可以比在陆地途中更好地保护自 己和家属、粮食和牲畜等,免受敌人杀掠和野兽侵害。水上划船比陆上驭运省力, 如能张帆利用风力推进就更适于长途跋涉了。 据考证,约在3万年前古人类就可能使用了极其简陋的渡水工具,从印度尼西 亚渡过一段海峡水面到达澳大利亚。最迟距今1.5万年前(也有人认为4万年前) 亚洲北方民族就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学者们推测在石器时代就可能有多批
12 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翼他陆架 亚洲 太 密克罗尼西亚 苏 门 呼 澳大利亚 架 图2-1萨呼尔陆架与巽他陆架 亚洲人群到达澳大利亚和美洲。他们到达后,由于居住环境适宜,从此就长期停留 在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阶段,特别是澳大利亚原住民,长期与世隔绝,在18世纪首 批英国移民来到时,竞然仍只是食物采集者和狩猎者。他们不会制造陶器,只能用 木头做碗,用树枝树皮编筐等。 然而,美洲印第安人的情况就有所不同。由于中、南美洲与大洋洲人和亚洲人 的交往较多,印第安人各民族之间通过沿海运输开展贸易,生产、文化随之兴盛,这 样他们才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9世纪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玛雅 (Maya)文化。又于公元12~l6世纪在秘鲁和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创造了辉煌的印 加(Incas)文化,并于公元之初进人青铜器时代(Bronze Age)。他们建有众多的城 市,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和历法等。 我国早就有“殷人渡航美洲”的传说。据传,3000年前殷商被周武王灭亡后, 溃败的殷军和家属被迫乘船逃往海外。他们可能先趁西太平洋的黑潮向东北方向 漂流,然后趁西风和加利福尼亚海流到达美洲。 二、南岛语人的海洋拓殖 南岛语系就是“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Austronesia Language)”,也称“马来-波 利尼西亚语系(Malayo-Polynesian)”。据考证,南岛语系民族在距今5O00年前就 开始拓居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地区。南岛语系可分为西部和东部两大语族,西 部语族包括马来、印尼、菲律宾和我国台湾省原居民的一些语言(有的学者认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