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企业应为出资者服务”的观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应为劳动者服 务”的看法只为少数人所认可,而“企业应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观点虽然没有 占据主流地位,但是这种观点由于代表了与企业有关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所以近年来在企业理论界同样得到了快速传播。本文坚持“出资者主权论”关于 企业目标的观点。本文认为,赚取利润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企业所有的利益相 关者的利益只有在企业盈利的前提下才能得以保障。市场机制下不可能存在长期 亏损的企业,而企业的倒闭将使儿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遭受损失”。另一方面,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就像军队必须履行保护国家领土完整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 责一样,企业的根本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财富,而盈利是企业得以不断扩张和创 造财富的前提。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偏离社会目标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企 业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停滞不前或纷纷倒闭。这是因为,对于前者,政府可 以通过制定一些限制性法律条款来制止企业侵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而面对后者 (这种状况往往表现为经济的萧条),政府通常更加无可奈何。 四、企业剩余素取权和控制权安排的准则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必须体现一定的准 则。从总体上这些准则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一)让最有动力实现企业目标的人掌握剩余控制权。由于剩余控制权决定 着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人事任免,因而让最希望增加企业利润的人掌握剩余控 制权有利于保证企业运行不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 (二)让最有经营能力的人经营企业。不同的人把握市场机会和管理企业的 才能是不一样的,同样一家企业在不同的经营者手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绩效。因 而,有效率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必须保证有一个良好的用人机制,让企业 始终学握在最有经营能力的人手中。 (三)让每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正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一 样,有效率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必须保证任何人都应为自己的行为后 果负责。否则的话,各种损人利己、投机取巧行为将在企业中泛滥成灾。 可以通过行政命今物今其关闭
认识中,“企业应为出资者服务”的观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应为劳动者服 务”的看法只为少数人所认可,而“企业应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观点虽然没有 占据主流地位,但是这种观点由于代表了与企业有关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所以近年来在企业理论界同样得到了快速传播。本文坚持“出资者主权论”关于 企业目标的观点。本文认为,赚取利润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企业所有的利益相 关者的利益只有在企业盈利的前提下才能得以保障。市场机制下不可能存在长期 亏损的企业,而企业的倒闭将使几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遭受损失10。另一方面,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就像军队必须履行保护国家领土完整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 责一样,企业的根本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财富,而盈利是企业得以不断扩张和创 造财富的前提。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偏离社会目标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企 业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停滞不前或纷纷倒闭。这是因为,对于前者,政府可 以通过制定一些限制性法律条款来制止企业侵害社会利益的行为11,而面对后者 (这种状况往往表现为经济的萧条),政府通常更加无可奈何。 四、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的准则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必须体现一定的准 则。从总体上这些准则可以概括为 4 个方面: (一)让最有动力实现企业目标的人掌握剩余控制权。由于剩余控制权决定 着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人事任免,因而让最希望增加企业利润的人掌握剩余控 制权有利于保证企业运行不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 (二)让最有经营能力的人经营企业。不同的人把握市场机会和管理企业的 才能是不一样的,同样一家企业在不同的经营者手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绩效。因 而,有效率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必须保证有一个良好的用人机制,让企业 始终掌握在最有经营能力的人手中。 (三)让每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正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一 样,有效率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必须保证任何人都应为自己的行为后 果负责。否则的话,各种损人利己、投机取巧行为将在企业中泛滥成灾。 10 在现代股份公司中,人们通常把企业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在我看来,这两种 界定并没有根本性分歧。因为从理论上看,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现期和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影响企业市 场价值大小的最根本因素还是企业的获利能力。 11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订产业政策,限制污染性行业的进入。对一些严重偏离社会目标的企业,政府也 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勒令其关闭
(四)解决全员激励而不仅仅是经营者激励的问题。现代企业理论似乎更关 心经营者的激励问题,绝大多数激励机制都是针对经营者设计的。但是,随着知 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价值的提高以及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等,对一般员工的 激励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而,一个有效率的企业产权制度安排不应该 仅仅着眼于解决经营者的激励问题,而且应该对所有员工都具有激励作用。 五、基本观点与主要创新 (一)基本观点。本文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重要、最根本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所有利 益相关者(包括出资者、债权人、劳动者、消费者等)的利益只能在利润最大化 目标下得到实现。企业脱离利润最大化而追求一些社会效益目标,虽然从表面看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事实上可能因此而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2.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在不完全契约下是重要的,不同的制度安排 会有不同的效率结果。在资源稀缺和尊重自由缔约的条件下,非人力资本所有者 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分配权”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 安排。劳动者控制型企业无法在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经济环境中产生,在公有产 权制度或者某种法律强制下组建的劳动者控制型企业是低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 3.现实中各种形式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享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制度安排, 并没有突破古典企业中“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只不过是这种逻辑在知识经济 和人力资本价值不断提高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延伸。企业出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 者在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享中并不处于同等地位,究竞谁是企业的“利益 相关者”、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应该按怎样的比例分享等,这些问题最终由出资 者根据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来决定。 (二)主要创新。同己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在新古典产权学派和利益相关者学派关于有效率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 制权安排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中出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 系,明确提出了有效率的企业产权安排必须坚持“出资者主导下的产权分享论”。 该观点认为,现实中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享制度的发展,并没有突破古典 企业“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的有限调整。在资源稀缺状况不能改变的背景下,让非人力资本所有
(四)解决全员激励而不仅仅是经营者激励的问题。现代企业理论似乎更关 心经营者的激励问题,绝大多数激励机制都是针对经营者设计的。但是,随着知 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价值的提高以及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等,对一般员工的 激励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而,一个有效率的企业产权制度安排不应该 仅仅着眼于解决经营者的激励问题,而且应该对所有员工都具有激励作用。 五、基本观点与主要创新 (一)基本观点。本文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重要、最根本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所有利 益相关者(包括出资者、债权人、劳动者、消费者等)的利益只能在利润最大化 目标下得到实现。企业脱离利润最大化而追求一些社会效益目标,虽然从表面看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事实上可能因此而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2.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在不完全契约下是重要的,不同的制度安排 会有不同的效率结果。在资源稀缺和尊重自由缔约的条件下,非人力资本所有者 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分配权”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 安排。劳动者控制型企业无法在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经济环境中产生,在公有产 权制度或者某种法律强制下组建的劳动者控制型企业是低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 3.现实中各种形式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享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制度安排, 并没有突破古典企业中“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只不过是这种逻辑在知识经济 和人力资本价值不断提高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延伸。企业出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 者在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享中并不处于同等地位,究竟谁是企业的“利益 相关者”、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应该按怎样的比例分享等,这些问题最终由出资 者根据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来决定。 (二)主要创新。同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在新古典产权学派和利益相关者学派关于有效率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 制权安排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中出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 系,明确提出了有效率的企业产权安排必须坚持“出资者主导下的产权分享论”。 该观点认为,现实中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享制度的发展,并没有突破古典 企业“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的有限调整。在资源稀缺状况不能改变的背景下,让非人力资本所有
者拥有企业最终控制权和“剩余收益分配权”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2.修正了现代企业理论关于有效率的企业产权安排必然要求“剩余格制权”与“剩余索 取权”相对应的观点,指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分配权”的对应才是对现实经济的 准确描述。这种新的提法有利于解释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享的现实。 为职工持股计划、高层管理人员期权激励、经理层收购等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了系统的经济 学解释,为推动经济学研究与管理实践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五、研究方法 (一)采用“假定—推理—实证一总结”的研究思路,尽量与经济学 的一般分析方法接轨。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总是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可能面面 俱到,经济学也不例外。通过假设条件的界定,不仅可以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 究任务,而且可以为后面的推理提供确定的前提。在一定的前提下,既可以采用 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推理方法,也可以采用数学论证的方式。只要整个推理的过程 是严谨的、科学的,就能够保证推论与前提假定的对应性。即只要承认前提假定, 就必须承认推理和论证结果。当然,推理过程的科学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推理结 果的科学性。理论的科学性与否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做出最后的评判,因而, 实证分析是一项完整的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经过“假定—推理—一实证 一总结”的严密过程,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则之一,是重要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已故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曾 说,“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的确,离开了对经济现象的解释,离开了对经济 活动的指导,经济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本文自始至终坚持了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尤其在实证部分,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三)正面闸述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本文首先从正面提出问题,闸述并论证 基本观点,然后又对其它相关或相反的观点进行了介绍和评析。通过正反两方面 的结合,不仅突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感和说服力。 (四)行为实证与结果实证相结合。企业绩效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因而如何 剥离其他影响因素,单纯研究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本文 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从已有文献看,对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尚没有人提供令 人满意的方法。在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与其他因素对企业绩效影响无法完全 剥离的情况下,本文采取了行为实证与结果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即如果在理论上 推出的某种有效率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在企业的实践中也得到大范围的
者拥有企业最终控制权和“剩余收益分配权”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2.修正了现代企业理论关于有效率的企业产权安排必然要求“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 取权”相对应的观点,指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分配权”的对应才是对现实经济的 准确描述。这种新的提法有利于解释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享的现实。 为职工持股计划、高层管理人员期权激励、经理层收购等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了系统的经济 学解释,为推动经济学研究与管理实践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五、研究方法 (一)采用“假定——推理——实证——总结”的研究思路,尽量与经济学 的一般分析方法接轨。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总是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可能面面 俱到,经济学也不例外。通过假设条件的界定,不仅可以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 究任务,而且可以为后面的推理提供确定的前提。在一定的前提下,既可以采用 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推理方法,也可以采用数学论证的方式。只要整个推理的过程 是严谨的、科学的,就能够保证推论与前提假定的对应性。即只要承认前提假定, 就必须承认推理和论证结果。当然,推理过程的科学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推理结 果的科学性。理论的科学性与否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做出最后的评判,因而, 实证分析是一项完整的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经过“假定——推理——实证 ——总结”的严密过程,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则之一,是重要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已故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曾 说,“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的确,离开了对经济现象的解释,离开了对经济 活动的指导,经济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本文自始至终坚持了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尤其在实证部分,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三)正面阐述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本文首先从正面提出问题,阐述并论证 基本观点,然后又对其它相关或相反的观点进行了介绍和评析。通过正反两方面 的结合,不仅突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感和说服力。 (四)行为实证与结果实证相结合。企业绩效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因而如何 剥离其他影响因素,单纯研究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本文 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从已有文献看,对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尚没有人提供令 人满意的方法。在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与其他因素对企业绩效影响无法完全 剥离的情况下,本文采取了行为实证与结果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即如果在理论上 推出的某种有效率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在企业的实践中也得到大范围的
推广和应用,那么本文便认为这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确实有利于企业绩效 的提高:另一方面,如果某种在理论上被认为有效率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 并且在实践中通过了相关数据的统计检验,本文同样认定这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 权结构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推广和应用,那么本文便认为这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确实有利于企业绩效 的提高;另一方面,如果某种在理论上被认为有效率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 并且在实践中通过了相关数据的统计检验,本文同样认定这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 权结构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第二章企业初始缔约所有权安排分析 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其本质。因而,对理论研究来说, 不仅要准确把握事物的现实状态,还要理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对企业产权安排的 研究也是如此,一方面需要弄清企业产权安排的现实分布状态,同时也要弄清其 发展演变过程,尤其是产权的初始安排。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 历史,现实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通常受到历史的制约。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企 业产权的初始安排,就无法对现实中企业产权结构的多样化状态提供科学解释。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企业产权的初始安排?我认为,要得到正确答案, 必须抛开企业现实中的具体形态,从要素所有者缔结企业合约的动机和初始缔约 时的谈判地位着手。其中关键要弄清如下几个问题:(1)在要素所有者并非只有 缔结企业合约一种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为何选择了缔结企业合约?(2)人力资 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初始缔时是否处于同等谈判地位?如果他们 处于不同的谈判地位,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他们谈判地位的差异?(3)只有人力 资本的人能否通过租赁非人力资本的方式组建企业?本章将针对这些问题,力所 能及地做出有说服力的解答,并据此提出一个关于企业产权初始安排的理论构 架。 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简要地回顾并评析了关于企业产权安排的已有理论, 找出了各种理论中可以借鉴的合理成分和存在的不足:第二节分析了要素所有者 缔结企业合约的基本动机:第三节阐述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及不 同要素所有者在初始缔约时的谈判地位:第四节在前三节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关 于企业产权初始安排的逻辑框架,指出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 企业初始产权安排中的各种可能状态。第五节在总结本章基本逻辑框架与主要结 论的同时,提供了相关的实证材料。 第一节关于企业产权安排已有文献的回顾与评析 继承性是理论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理论上的任何一点突破,即使微不足道, 也必须付出艰辛努力,系统准确地把握相关领域的已有文献。就企业理论的研究
第二章 企业初始缔约所有权安排分析 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其本质。因而,对理论研究来说, 不仅要准确把握事物的现实状态,还要理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对企业产权安排的 研究也是如此,一方面需要弄清企业产权安排的现实分布状态,同时也要弄清其 发展演变过程,尤其是产权的初始安排。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 历史,现实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通常受到历史的制约。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企 业产权的初始安排,就无法对现实中企业产权结构的多样化状态提供科学解释。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企业产权的初始安排?我认为,要得到正确答案, 必须抛开企业现实中的具体形态,从要素所有者缔结企业合约的动机和初始缔约 时的谈判地位着手。其中关键要弄清如下几个问题:(1)在要素所有者并非只有 缔结企业合约一种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为何选择了缔结企业合约?(2)人力资 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初始缔约时是否处于同等谈判地位?如果他们 处于不同的谈判地位,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他们谈判地位的差异?(3)只有人力 资本的人能否通过租赁非人力资本的方式组建企业?本章将针对这些问题,力所 能及地做出有说服力的解答,并据此提出一个关于企业产权初始安排的理论构 架。 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简要地回顾并评析了关于企业产权安排的已有理论, 找出了各种理论中可以借鉴的合理成分和存在的不足;第二节分析了要素所有者 缔结企业合约的基本动机;第三节阐述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及不 同要素所有者在初始缔约时的谈判地位;第四节在前三节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关 于企业产权初始安排的逻辑框架,指出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 企业初始产权安排中的各种可能状态。第五节在总结本章基本逻辑框架与主要结 论的同时,提供了相关的实证材料。 第一节 关于企业产权安排已有文献的回顾与评析 继承性是理论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理论上的任何一点突破,即使微不足道, 也必须付出艰辛努力,系统准确地把握相关领域的已有文献。就企业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