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学最基本的假定。离开这一假定,整个经济学大厦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为 在一个资源足够充裕的世界里,价格、交易、资本等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将不复 存在,经济学研究将因此而失去价值。 2个人行为假定。经济学的逻辑是一种个人主义逻辑,个人行为是经济学研 究的基础。经济学涉及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从分析个人选择行为出发的,即使对 组织行为的研究,同样采取了从个人到组织的方法。这一点与社会学有所不同 因为后者是以组织和团体为研究对象的,通常采取从组织(团体)到个人的研究 方法。 3.理性人假定。传统经济学通常把人的本性假定为“经济人”,即认为人的 行为总是以满足“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准则。但是,随着人们对人类行为认识的 深化,这种假定受到了严峻挑战。由于人的许多行为根本无法用纯经济利益进行 解释,在这种背景下,“理性人假定”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得以广泛传播。该假定 认为,经济中的个人选择行为总是以满足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的,这种效 用既可以来自经济利益,也可以来自情感、权利等非经济利益。同“经济人”假 定相比,理性人假定是一个涵盖范围更广的假定,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选择行为 的复杂性。 4.不完全信息假定。该假定认为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而人类的知识和认 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信息占有问题上,通常总会出现一方处于信息优 势而另一方处于信息劣势的状况,即信息不对称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不完全 信息假定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础上提出的,同完全信息 假定相比,该假定更加接近现实,以不完全信息假定为基础而得出的结论对现实 经济具有更大的解释力。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假定都是在“先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没有经过严 格的理论证明,这些假定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假定与现实 的差距,并不意味着按照这样的假定得出的研究结果将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例 如,就本文对企业产权安排的研究而言,其根本目的在于设计一套相对完善的制 度规则,使每一个处于企业中的人都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使每一种企图侵占 他人利益的行为都能够得到制止,从而使企业能够高效率地运转。为了达到这 目的,将人假定为“利己”的人肯定是有益的,这样可以保证制度规则的完善。 如果的确存在一些乐于助人、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些人的存在并不妨碍制度规
济学最基本的假定。离开这一假定,整个经济学大厦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为 在一个资源足够充裕的世界里,价格、交易、资本等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将不复 存在,经济学研究将因此而失去价值。 2.个人行为假定。经济学的逻辑是一种个人主义逻辑,个人行为是经济学研 究的基础。经济学涉及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从分析个人选择行为出发的,即使对 组织行为的研究,同样采取了从个人到组织的方法。这一点与社会学有所不同, 因为后者是以组织和团体为研究对象的,通常采取从组织(团体)到个人的研究 方法。 3.理性人假定。传统经济学通常把人的本性假定为“经济人”,即认为人的 行为总是以满足“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准则。但是,随着人们对人类行为认识的 深化,这种假定受到了严峻挑战。由于人的许多行为根本无法用纯经济利益进行 解释,在这种背景下,“理性人假定”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得以广泛传播。该假定 认为,经济中的个人选择行为总是以满足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的,这种效 用既可以来自经济利益,也可以来自情感、权利等非经济利益。同“经济人”假 定相比,理性人假定是一个涵盖范围更广的假定,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选择行为 的复杂性。 4.不完全信息假定。该假定认为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而人类的知识和认 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信息占有问题上,通常总会出现一方处于信息优 势而另一方处于信息劣势的状况,即信息不对称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不完全 信息假定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础上提出的,同完全信息 假定相比,该假定更加接近现实,以不完全信息假定为基础而得出的结论对现实 经济具有更大的解释力。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假定都是在“先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没有经过严 格的理论证明,这些假定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假定与现实 的差距,并不意味着按照这样的假定得出的研究结果将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例 如,就本文对企业产权安排的研究而言,其根本目的在于设计一套相对完善的制 度规则,使每一个处于企业中的人都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使每一种企图侵占 他人利益的行为都能够得到制止,从而使企业能够高效率地运转。为了达到这一 目的,将人假定为“利己”的人肯定是有益的,这样可以保证制度规则的完善。 如果的确存在一些乐于助人、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些人的存在并不妨碍制度规
则的有效性。相反,如果我们假定人的行为是“利他”的,在这种情况下,规则 的制定就失去了意义,各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也将无法得到有效制止。 (二)主要概念。对于一篇完整的论文来说,清楚界定主要概念是至关重要 的,因为许多理论上的分歧往往导源于概念上的模糊。所以,在正式分析展开之 前,本文将对6个关系全文理解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 1.企业。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企业是一个与家庭相对应的概念。企业是经 济中的基本生产单位,家庭是基本消费单位。企业向家庭和其他企业购买劳务和 原材料等投入品,通过加工转换,把这些投入品转化成商品和服务,然后出售给 家庭和其他企业,并最大化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差额。由此看来,传统经济学并不 关注企业的内部结构,仅仅把企业看成一个与家庭有对等交易关系的生产单位。 传统经济学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来界定企业,主要是因为就其研究目的而言, 忽略对企业内部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简化论证过程,而且做到这一点己经足 够。而从事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正是从传统经济学所忽略的部分一 企业内部结构着手,对企业的本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科斯和威廉姆森从交 易费用、阿尔钦与德姆塞茨从监督成本、哈特和格罗斯曼从不完全契约等多角度 出发,对企业的本质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尽管每种看法都有其产生的理由,但 本文更倾向于接受由哈特和格罗斯曼开创的不完全契约企业理论。因为这种理论 不仅对企业的本质能够提供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且己经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 家的认可。本文认为,企业是由众多的企业生产要素所有者从各自效用最大化的 选择出发而结成的一张“契约网”3。这张“契约网”有两个特点:一是参与签 约的所有要素所有者的行为都是自愿的:二是所有要素所有者在法律上的地位是 平等的。人们之所以自愿走在一起组成企业而不采取单干的方式,主要是因为企 业内部的协作劳动可以创造更高的生产率,从而增加每一个人的收益。 2.不完全契约。不完全契约是相对完全契约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完全契约是 指缔约双方都能够完全预期缔约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的契约,契约条款包含 了所有可能的未来状态,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和随机事项。当缔约双方在契约执 行中对契约条款产生争议时,第三方(比如说,法院)能够明确界定缔约双方各 :不学科太 堂在在 研究金业问题,因 改革的意义,我《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故革,正海人民出版社195年,第12页
则的有效性。相反,如果我们假定人的行为是“利他”的,在这种情况下,规则 的制定就失去了意义,各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也将无法得到有效制止。 (二)主要概念。对于一篇完整的论文来说,清楚界定主要概念是至关重要 的,因为许多理论上的分歧往往导源于概念上的模糊。所以,在正式分析展开之 前,本文将对 6 个关系全文理解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 1.企业。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企业是一个与家庭相对应的概念2 。企业是经 济中的基本生产单位,家庭是基本消费单位。企业向家庭和其他企业购买劳务和 原材料等投入品,通过加工转换,把这些投入品转化成商品和服务,然后出售给 家庭和其他企业,并最大化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差额。由此看来,传统经济学并不 关注企业的内部结构,仅仅把企业看成一个与家庭有对等交易关系的生产单位。 传统经济学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来界定企业,主要是因为就其研究目的而言, 忽略对企业内部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简化论证过程,而且做到这一点已经足 够。而从事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正是从传统经济学所忽略的部分—— 企业内部结构着手,对企业的本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科斯和威廉姆森从交 易费用、阿尔钦与德姆塞茨从监督成本、哈特和格罗斯曼从不完全契约等多角度 出发,对企业的本质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尽管每种看法都有其产生的理由,但 本文更倾向于接受由哈特和格罗斯曼开创的不完全契约企业理论。因为这种理论 不仅对企业的本质能够提供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且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 家的认可。本文认为,企业是由众多的企业生产要素所有者从各自效用最大化的 选择出发而结成的一张“契约网”3 。这张“契约网”有两个特点:一是参与签 约的所有要素所有者的行为都是自愿的;二是所有要素所有者在法律上的地位是 平等的。人们之所以自愿走在一起组成企业而不采取单干的方式,主要是因为企 业内部的协作劳动可以创造更高的生产率,从而增加每一个人的收益。 2.不完全契约。不完全契约是相对完全契约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完全契约是 指缔约双方都能够完全预期缔约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的契约,契约条款包含 了所有可能的未来状态,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和随机事项。当缔约双方在契约执 行中对契约条款产生争议时,第三方(比如说,法院)能够明确界定缔约双方各 2 不同学科对同一事物的界定通常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管理学中人们更注重从实证角度,根据企业的 功能和具体表现形态来定义企业;而在经济学中,人们更倾向于在理论抽象的基础上,从本质的角度定义 企业。由于本文立足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企业问题,因而不再详细介绍管理学中关于企业的有关定义。 3 对企业概念的这种界定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观点。参阅张维迎:《企业理论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 改革的意义》,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112 页
自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强制其执行。与此相反,不完全契约是指缔约双方在签订契 约时并没有将缔约期内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说清楚的契约,不完全契约中总是 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随机事项,这些事项需要在契约执行过程中进行重新谈判或 者按照双方的约定将不确定事件的处置权事前赋予缔约的某一方。因而,不完全 契约意味着需要设计不同的机制以对付契约条款的不完备性,并处理由不确定性 事件引发的各种有争议的问题。不完全契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无法获取完 备的信息,而信息不完备主要是由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 性以及契约当事人或仲裁者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等原因造成的。 3.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是由不完全契约引出的一个概念。契约不完全性 决定了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后不可能得到确定的产出,从而决定了企业要素提供者 不可能都获取固定收益,总有一部分人要承担生产不确定性而带来的结果。这样, 企业的总收入便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对固定合同的支付,如原材料成本、 固定工资、利息等:另一部分为企业收入扣除所有固定合同支付的余额,即通常 所说的利润。所谓剩余索取权,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利润的索取权。显然, 般说来,获取固定合同收入的要素所有者是没有风险的,而索取剩余的要素所有 者总是与风险联系在一起,因为利润通常是不确定的,或者多一些,或者少一些, 甚至为负值。由此看来,剩余索取者即参与分享利润的人,其收益是最难以得到 保障的,他们必定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 4.剩余控制权。同剩余索取权一样,剩余控制权同样是由契约不完备性引起 的。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结点,而且与市场(或产品)契约不 同的是,人力资本参与了企业契约的签订。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不同于实物资本 的产权特征,同时企业合约又具有长期性、未来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与产品市 场合约相比,企业合约必然是一个更加不完备的合约。换句话说,要素持有者在 签约组成企业时,肯定无法将事后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说清楚。那么,当企业 运行中发生了签订合同时未预期到的情况时,该怎样处理呢?谁将做出最终的决 策?显然,此时做决策的权利就是所谓的剩余控制权。由此看来,剩余控制权本 质上是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合约中没有给出具体规定的“随机事项”的决策权
自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强制其执行。与此相反,不完全契约是指缔约双方在签订契 约时并没有将缔约期内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说清楚的契约,不完全契约中总是 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随机事项,这些事项需要在契约执行过程中进行重新谈判或 者按照双方的约定将不确定事件的处置权事前赋予缔约的某一方。因而,不完全 契约意味着需要设计不同的机制以对付契约条款的不完备性,并处理由不确定性 事件引发的各种有争议的问题。不完全契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无法获取完 备的信息,而信息不完备主要是由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 性以及契约当事人或仲裁者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等原因造成的4 。 3.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是由不完全契约引出的一个概念。契约不完全性 决定了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后不可能得到确定的产出,从而决定了企业要素提供者 不可能都获取固定收益,总有一部分人要承担生产不确定性而带来的结果。这样, 企业的总收入便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对固定合同的支付,如原材料成本、 固定工资、利息等;另一部分为企业收入扣除所有固定合同支付的余额,即通常 所说的利润。所谓剩余索取权,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利润的索取权。显然,一 般说来,获取固定合同收入的要素所有者是没有风险的,而索取剩余的要素所有 者总是与风险联系在一起,因为利润通常是不确定的,或者多一些,或者少一些, 甚至为负值。由此看来,剩余索取者即参与分享利润的人,其收益是最难以得到 保障的,他们必定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 4.剩余控制权。同剩余索取权一样,剩余控制权同样是由契约不完备性引起 的。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结点,而且与市场(或产品)契约不 同的是,人力资本参与了企业契约的签订5 。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不同于实物资本 的产权特征,同时企业合约又具有长期性、未来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与产品市 场合约相比,企业合约必然是一个更加不完备的合约。换句话说,要素持有者在 签约组成企业时,肯定无法将事后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说清楚。那么,当企业 运行中发生了签订合同时未预期到的情况时,该怎样处理呢?谁将做出最终的决 策?显然,此时做决策的权利就是所谓的剩余控制权。由此看来,剩余控制权本 质上是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合约中没有给出具体规定的“随机事项”的决策权。 4 关于不完全契约产生的原因,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曾进行过深入的探讨,综述性的研究可以参阅李 风圣(1999)为《契约经济学》一书所作的前言,载科斯等著:《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 第 14—15 页。 5 周其仁直接将企业的本质概括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参阅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 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9 年,第 6 期
按照这样的定义,企业剩余控制权必然是多层次的,分布于企业决策系统的各个 阶层,但是现代企业理论通常只关注企业最终的剩余控制权,包括企业重大事项 的决策权、重要人事任免权等,而不包括最终控制权约束下的各种形式的内部授 权。由于人们习惯于将企业剩余控制权简称为“控制权”,因而本文以下部分中 出现的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具有同等含义。 5.企业所有权。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比,人们对企业所有权的认 识分歧更大。绝大多数关于现代企业理论的文献是从剩余索取权的角度来定义企 业所有权的,认为谁拥有剩余索取权谁就拥有企业所有权。但是哈特(1995)和 米尔格罗姆(1992)是比较典型的例外,他们是从剩余控制权的角度来定义企业 所有权的。米尔格罗姆(1992)用剩余控制权统一定义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 哈特也认为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是一致的,只有拥有对企业的剩余控 制权,才能真正拥有企业所有权。这显然有别于传统的产权理论,因为传统产权 理论更强调资产的剩余收入索取权'。本文将企业所有权界定为剩余索取权与剩 余控制权的统一,但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关系上,更强调剩余控制权的 重要性。由此看来,企业所有权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 制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离开具体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安排,企业 所有权是没有意义的。为了避免与财产所有权、企业所有权等概念之间的混淆 以下部分中将尽量避免“企业所有权”概念的使用,而直接从企业所有权的具体 内容出发,深入探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关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 响。 6.企业绩效。绩效(performance)是现代企业理论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大 致与一般经济理论中的效率(efficiency)概念相对应。在一般经济理论中,效 率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解释:一是“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t),二是“希 克斯效率”(Hicks Efficient)。通常情况下,当一项交易使一部分人的境况更 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坏时,人们就称这种交易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当 的影响
按照这样的定义,企业剩余控制权必然是多层次的,分布于企业决策系统的各个 阶层,但是现代企业理论通常只关注企业最终的剩余控制权,包括企业重大事项 的决策权、重要人事任免权等,而不包括最终控制权约束下的各种形式的内部授 权。由于人们习惯于将企业剩余控制权简称为“控制权”,因而本文以下部分中 出现的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具有同等含义。 5.企业所有权6 。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比,人们对企业所有权的认 识分歧更大。绝大多数关于现代企业理论的文献是从剩余索取权的角度来定义企 业所有权的,认为谁拥有剩余索取权谁就拥有企业所有权。但是哈特(1995)和 米尔格罗姆(1992)是比较典型的例外,他们是从剩余控制权的角度来定义企业 所有权的。米尔格罗姆(1992)用剩余控制权统一定义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 哈特也认为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是一致的,只有拥有对企业的剩余控 制权,才能真正拥有企业所有权。这显然有别于传统的产权理论,因为传统产权 理论更强调资产的剩余收入索取权7 。本文将企业所有权界定为剩余索取权与剩 余控制权的统一,但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关系上,更强调剩余控制权的 重要性8 。由此看来,企业所有权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 制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离开具体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安排,企业 所有权是没有意义的。为了避免与财产所有权、企业所有权等概念之间的混淆, 以下部分中将尽量避免“企业所有权”概念的使用,而直接从企业所有权的具体 内容出发,深入探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关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 响。 6.企业绩效。绩效(performance)是现代企业理论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大 致与一般经济理论中的效率(efficiency)概念相对应。在一般经济理论中,效 率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解释:一是“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t),二是“希 克斯效率”(Hicks Efficient)。通常情况下,当一项交易使一部分人的境况更 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坏时,人们就称这种交易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当 6 严格说来,企业所有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即企业在正常经营 和破产倒闭等不同状态下,按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要求,企业所有权会在不同的要素主体间发生转移。详 细的论述可参阅张维迎:《所有权、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 年,第 9 期。 7 参阅[美]O.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69—79 页。 8 对企业所有权的这种认识,借鉴了张维迎(1996)的观点,同时也受到了哈特(1995)和米尔格罗姆(1992) 的影响
一项交易导致“赢家(Winners)赢得比输家(Losers)输得更多”时',或者用 更通俗的话说,当一项交易带来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时,人们就称其为“希克斯 有效率”的。显然,一般经济理论中提出的上述两种效率概念,都无法准确描述 企业产权安排的调整对企业运行状况的真实影响。所以,在现代企业理论文献中, 大多数学者用“绩效(performance)”一词取代了一般经济理论中的效率 (efficiency)概念。主要是因为效率(efficiency)概念着重于从最终结果的 角度考察某一行为的成本与收益问题,而绩效(performance)概念不仅关注行 为结果,同时也关注行为本身。这就是说,同效率一词相比,绩效的概念更为宽 泛。具体到实际中,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资产总量的增加、产品市场占有率的 提高、职员工作热情的激发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减少等,都可以视为绩效提高的表 现。当然,在这些绩效表现中,企业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盈利能力是最根本的评 价指标。因为长期亏损的企业是无法存活下去的,不论是企业资产的增加还是市 场占有率的提高,抑或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现,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 的利润并得到长远发展。 总之,贯穿本文主体的上述6个核心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企业理 论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联结,通常情况下契约是不完备的,由此便产生了企 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不同要素主体之间 的分配又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影响。 三、企业目标 由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总是为特定的企业目标服务的,因而研究 企业产权安排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的目标。那么,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从已有 理论看,对有效率的企业产权安排存在不同认识的理论派别,对该问题做出了不 同回答。“出资者主权论”者认为企业的目标应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应该以 出资者的利益为核心:“劳动者主权论”者则恰好相反,认为企业应该为劳动者 服务,企业应该由劳动者管理并由劳动者分享剩余:而主张“利益相关者共同分 享论”者认为,企业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出资者、 债权人以及企业员工等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人,也包括消费者、产业链中的供货 商以及企业周围的社区居民等与企业关系相对松散的人。对企业目标的上述三种 崔之元:《关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一项交易导致“赢家(Winners)赢得比输家(Losers)输得更多”时9 ,或者用 更通俗的话说,当一项交易带来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时,人们就称其为“希克斯 有效率”的。显然,一般经济理论中提出的上述两种效率概念,都无法准确描述 企业产权安排的调整对企业运行状况的真实影响。所以,在现代企业理论文献中, 大多数学者用“绩效( performance)”一词取代了一般经济理论中的效率 (efficiency)概念。主要是因为效率(efficiency)概念着重于从最终结果的 角度考察某一行为的成本与收益问题,而绩效(performance)概念不仅关注行 为结果,同时也关注行为本身。这就是说,同效率一词相比,绩效的概念更为宽 泛。具体到实际中,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资产总量的增加、产品市场占有率的 提高、职员工作热情的激发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减少等,都可以视为绩效提高的表 现。当然,在这些绩效表现中,企业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盈利能力是最根本的评 价指标。因为长期亏损的企业是无法存活下去的,不论是企业资产的增加还是市 场占有率的提高,抑或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现,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 的利润并得到长远发展。 总之,贯穿本文主体的上述 6 个核心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企业理 论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联结,通常情况下契约是不完备的,由此便产生了企 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不同要素主体之间 的分配又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影响。 三、企业目标 由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总是为特定的企业目标服务的,因而研究 企业产权安排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的目标。那么,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从已有 理论看,对有效率的企业产权安排存在不同认识的理论派别,对该问题做出了不 同回答。“出资者主权论”者认为企业的目标应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应该以 出资者的利益为核心;“劳动者主权论”者则恰好相反,认为企业应该为劳动者 服务,企业应该由劳动者管理并由劳动者分享剩余;而主张“利益相关者共同分 享论”者认为,企业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出资者、 债权人以及企业员工等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人,也包括消费者、产业链中的供货 商以及企业周围的社区居民等与企业关系相对松散的人。对企业目标的上述三种 9 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经济研究》,1999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