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生态影响评价 水面面积的21.6%。大面积的水域消失使得许多水生动植物失去了原有的栖息 地,生态系统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景观类型 练合绿地 草地 林地 有水区域 无水湖泊 一建筑与空地 请华大学环境科学 图8-11996年评价区域主要景观类型分布图 表8-31996年与2004年水域景观状况 年份水域状况水域面积评价区比斑块数斑块平均面积 (m2) 例(%) (个) 1996年湖泊、河道671610 32.4 9594 湖泊、河道|503557 24.3 33 15259 2004年无水湖区(位 145082 7.0 29014 于长春园)
8 生态影响评价 162 水面面积的 21.6%。大面积的水域消失使得许多水生动植物失去了原有的栖息 地,生态系统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图 8-1 1996 年评价区域主要景观类型分布图 表 8-3 1996 年与 2004 年水域景观状况 年份 水域状况 水域面积 (m 2) 占评价区比 例(%) 斑块数 (个) 斑块平均面积 (m 2) 1996 年 湖泊、河道 671610 32.4 70 9594 湖泊、河道 503557 24.3 33 15259 2004 年 无水湖区(位 于长春园) 145082 7.0 5 29014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 景观类型 综合绿地 草地 林地 有水区域 125250 600 无水湖泊 一建筑与空地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图8-22004年评价区域主要景观类型分布图 圆明园区在施工前(以2004年5月景观分布为参考)的水域主要分布在中 东部地区,见表8-4,其中包括位于绮春园的澄心堂景区、鉴碧亭景区、天心 水面景区、晨诗应律景区和风麟洲景区;位于长春园的得全阁景区、思咏斋景区 和海岳开襟景区;位于圆明园的福海、大船坞和方壶胜境景区。湖泊是圆明园区 的主要水体形式,园区内最大的湖泊为福海,面积为262501m2,其余的湖泊面 积相对较小,但面积均超过了1000m2。大范围的水面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广阔的 栖息地,并且有利于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绿地景观 绿地景观在圆明园广泛分布。1996年评价区域中绿地面积为1046000m;而 在2004年总面积为1064102m2,较1996年增加了18102m2。评价区域内绿地景 观按植被结构可以分为林、灌、草综合绿地,林地以及灌草地三类,各类绿地类 型的面积和景观斑块数统计如表8-5所示。1996年至2004年评价区域绿地总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63 图 8-2 2004 年评价区域主要景观类型分布图 圆明园区在施工前(以 2004 年 5 月景观分布为参考)的水域主要分布在中 东部地区,见表 8-4,其中包括位于绮春园的澄心堂景区、鉴碧亭景区、天心 水面景区、晨诗应律景区和风麟洲景区;位于长春园的得全阁景区、思咏斋景区 和海岳开襟景区;位于圆明园的福海、大船坞和方壶胜境景区。湖泊是圆明园区 的主要水体形式,园区内最大的湖泊为福海,面积为 262501m2,其余的湖泊面 积相对较小,但面积均超过了 1000m2。大范围的水面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广阔的 栖息地,并且有利于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绿地景观 绿地景观在圆明园广泛分布。1996 年评价区域中绿地面积为 1046000m2 ;而 在 2004 年总面积为 1064102m2,较 1996 年增加了 18102m 2。评价区域内绿地景 观按植被结构可以分为林、灌、草综合绿地,林地以及灌草地三类,各类绿地类 型的面积和景观斑块数统计如表 8-5 所示。1996 年至 2004 年评价区域绿地总
8生态影响评价 面积增加,而各类绿地斑块数量则有少量减少趋势,这反映出近年来绿地之间不 断融合衔接,许多小的绿地斑块合并和发展成为较大面积斑块。同时,由于一些 湖泊长期干涸,许多陆生植物开始生长,使原本是湖盆的区域自然演替成了∫绿地。 表8-4园区内2004年水域分布情况 湖号面积(m2) 备注 湖号面积(m2)备注 1# 23214 澄心堂 19# 5293 大船坞 5# 30868 晨诗应律 20# 方壶胜境 6 6872 天心水面20A# 5023 方壶胜境 6A# 1713 天心水面 25# 53961海岳开襟 7# 36159 风麟洲 6# 24652 思咏斋 8 15612 鉴碧亭 26A# 7344 得全阁 10# 262501 福海 表8-519%6年与2004年评价区域不同类型绿地景观的规模 年份绿地类型 绿地面积绿地比例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 (m2) (%) (个) 林灌草综合 970157 46.8 321 3022 1996乔木绿地 16324 0.8 192 灌草地 59057 28.5 143 412 林灌草综合 966111 46.6 290 3331 乔木绿地 15670 0.8 200 灌草地 82320 397 132 623 2.景观格局和连通性分析 斑块格局:根据204年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得出施工前主要景观类型的斑 块数量、斑块规模、斑块形状水平、斑块周长面积比等斑块格局情况,见表8 6所示
8 生态影响评价 164 面积增加,而各类绿地斑块数量则有少量减少趋势,这反映出近年来绿地之间不 断融合衔接,许多小的绿地斑块合并和发展成为较大面积斑块。同时,由于一些 湖泊长期干涸,许多陆生植物开始生长,使原本是湖盆的区域自然演替成了绿地。 表 8-4 园区内 2004 年水域分布情况 湖号 面积(m 2) 备注 湖号 面积(m 2) 备注 1# 23214 澄心堂 19# 5293 大船坞 5# 30868 晨诗应律 20# 9950 方壶胜境 6# 6872 天心水面 20A# 5023 方壶胜境 6A# 1713 天心水面 25# 53961 海岳开襟 7# 36159 风麟洲 26# 24652 思咏斋 8# 15612 鉴碧亭 26A# 7344 得全阁 10# 262501 福海 表 8-5 1996 年与 2004 年评价区域不同类型绿地景观的规模 年份 绿地类型 绿地面积 (m 2) 绿地比例 (%) 斑块数 (个) 平均斑块面积 (m 2) 林灌草综合 970157 46.8 321 3022 1996 乔木绿地 16324 0.8 85 192 灌草地 59057 28.5 143 412 林灌草综合 966111 46.6 290 3331 2004 乔木绿地 15670 0.8 78 200 灌草地 82320 39.7 132 623 2. 景观格局和连通性分析 斑块格局:根据 2004 年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得出施工前主要景观类型的斑 块数量、斑块规模、斑块形状水平、斑块周长面积比等斑块格局情况,见表 8- 6 所示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 表8-6评价区域的主要景观斑块规模以及形状指数分析 景观类型|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周长 周长/面积形状指数 绿地 500 2128 190.2 0.089 1425 水域 33 15295 543 0.027 1.952 建筑和空地1306 305.7 76.4 0.250 1446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评价区域内建筑物和空地斑块数量最多,平均斑块 面积也最小,景观破碎。水域景观的斑块数量最少,平均斑块面积在1.5公顷以 上,反映出大面积的水面连续分布的现状。绿地景观斑块数和平均斑块面积居中, 相对于建筑和空地景观来说,斑块的整体性较好。 评价区域内水体斑块最为接近圆形,其周长与面积的比值也最小;绿地和建 筑(空地)形状指数分别为1425和1446,说明其形状都比较复杂,但由于绿 地斑块面积很大,其周长与面积的比例要低于建筑和空地景观。 评价区域中的水域周长面积比值最小,说明其核心区域相对面积较大,边缘 区域则较小。建筑和空地景观周长与面积比值较髙,反映其边缘区域面积比值较 大,核心区域面积相对较少,并且有些地方基本上全部是边缘区域。绿地景观的 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比例居中。 基质评定:通过景观的优势度分析得出了评价区域中不同景观类型的优势度 和分布水平,见表8-7。可以看出,整个评价区域内绿地景观优势度值较高, 其次为建筑和空地,水域则最低,由此可以确定绿地可以看作整个评价区域景观 的基质。 表8一7评价区域主要景观优势度相关指数分析 景观类型 斑块密度 景观比例 优势度值 绿地 0.27 0.50 0.3175 水域 0.01 0.31 0.1575 建筑和空地 0.71 0.19 0.2725 水域景观连通性:近年的干旱使圆明园东部地区部分湖泊干涸,水域面积减 小。但在人工维持的情况下,2004年湖泊水面之间仍有河道连接,并且各个河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65 表 8-6 评价区域的主要景观斑块规模以及形状指数分析 景观类型 斑块数 平均斑块面积 (m 2) 平均周长 (m) 周长/面积 形状指数 绿地 500 2128 190.2 0.089 1.425 水域 33 15295 543 0.027 1.952 建筑和空地 1306 305.7 76.4 0.250 1.446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评价区域内建筑物和空地斑块数量最多,平均斑块 面积也最小,景观破碎。水域景观的斑块数量最少,平均斑块面积在 1.5 公顷以 上,反映出大面积的水面连续分布的现状。绿地景观斑块数和平均斑块面积居中, 相对于建筑和空地景观来说,斑块的整体性较好。 评价区域内水体斑块最为接近圆形,其周长与面积的比值也最小;绿地和建 筑(空地)形状指数分别为 1.425 和 1.446,说明其形状都比较复杂,但由于绿 地斑块面积很大,其周长与面积的比例要低于建筑和空地景观。 评价区域中的水域周长面积比值最小,说明其核心区域相对面积较大,边缘 区域则较小。建筑和空地景观周长与面积比值较高,反映其边缘区域面积比值较 大,核心区域面积相对较少,并且有些地方基本上全部是边缘区域。绿地景观的 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比例居中。 基质评定:通过景观的优势度分析得出了评价区域中不同景观类型的优势度 和分布水平,见表 8-7。可以看出,整个评价区域内绿地景观优势度值较高, 其次为建筑和空地,水域则最低,由此可以确定绿地可以看作整个评价区域景观 的基质。 表 8-7 评价区域主要景观优势度相关指数分析 景观类型 斑块密度 景观比例 优势度值 绿地 0.27 0.50 0.3175 水域 0.01 0.31 0.1575 建筑和空地 0.71 0.19 0.2725 水域景观连通性:近年的干旱使圆明园东部地区部分湖泊干涸,水域面积减 小。但在人工维持的情况下,2004 年湖泊水面之间仍有河道连接,并且各个河
8生态影响评价 道之间仍然保存了流动的水体,从而保证了园区内湖泊水域、河道水域之间的连 通性,整个水面是一个连通的水域整体,这保证了局部地区水体的流动性和各湖 区之间的连通性,见图8-3。 米 绿地景观 水域景观 连通区域 无水区域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图8-3评价区域施工前景观连通性状况 绿地景观连通性:选取绿地斑块周长、面积等参数对绿地景观的连通性进行 评价,得到园区内不同区域绿地斑块的景观连通性等级如图8-3所示。园区内 大部分绿地围绕湖泊和建筑分布,并且绿地斑块之间连接较为紧密,使得绿地景 观连通性较好。大面积绿地分布在湖泊、裸地之间,形成了纵横相通的绿地廊道, 这些都有利于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物种的迁移。 81.5施工前生态与环境敏感问题 (1)湖水渗漏加剧:圆明园座落在古河道砂砾层上,湖底渗漏严重。1999 年以前,一般补水3-5次,平均水深基本能保持1.5米。2000年以后,由于补 水量减少,渗漏量加大,湖内无法保持应有的水深。 (2)生物多样性减少:200年后,由于水源短缺和湖水渗漏,园内湖水干 枯时间最长达每年七个月,严重威胁圆明园的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缺水导致水生
8 生态影响评价 166 道之间仍然保存了流动的水体,从而保证了园区内湖泊水域、河道水域之间的连 通性,整个水面是一个连通的水域整体,这保证了局部地区水体的流动性和各湖 区之间的连通性,见图 8-3。 图 8-3 评价区域施工前景观连通性状况 绿地景观连通性:选取绿地斑块周长、面积等参数对绿地景观的连通性进行 评价,得到园区内不同区域绿地斑块的景观连通性等级如图 8-3 所示。园区内 大部分绿地围绕湖泊和建筑分布,并且绿地斑块之间连接较为紧密,使得绿地景 观连通性较好。大面积绿地分布在湖泊、裸地之间,形成了纵横相通的绿地廊道, 这些都有利于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物种的迁移。 8.1.5 施工前生态与环境敏感问题 (1)湖水渗漏加剧:圆明园座落在古河道砂砾层上,湖底渗漏严重。1999 年以前,一般补水 3-5 次,平均水深基本能保持 1.5 米。2000 年以后,由于补 水量减少,渗漏量加大,湖内无法保持应有的水深。 (2)生物多样性减少:2000 年后,由于水源短缺和湖水渗漏,园内湖水干 枯时间最长达每年七个月,严重威胁圆明园的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缺水导致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