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气和声环境影响评价 4大气和声环境影响评价 4.1大气环境评价 4.1.1大气环境现状调査与评价 1.大气环境概况 根据《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1998-2004年北京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如表4 1所示。由于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控制机动车尾气、扬尘、燃煤污染,北京市 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逐步改善,但PM10、TSP年均值仍超出国家二级标准 表4-1大气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单位:mg/m 年份 SO2 NO PM1O TSP CO 1998年 0.12 0.074 未测 0.378 3.3 1999年 0.08 0.077 0.18 0.364 2.9 2000年 0.071 0.071 0.162 0.353 2.7 2001年 0.064 0.071 0.165 0.37 2.6 2002年 0.067 0.076 0.166 0.373 2.5 2003年 0.061 0.072 0.141 0.252 2.4 2004年 0.055 0.071 0.149 2 国家年 0.06 0.08 0.1 0.2 级标准 2004年海淀区范围内设立的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子站共4处,分别设在车公 庄、玉泉路、香山、清华园。据北京市监测中心系统室提供的2004年数据资料, PMo的年平均值为143g/m3、SO2年平均值6lug/m3、NO2年平均值77ug/m3 三项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和SO2的浓度髙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限值, NO2的浓度略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与整个北京市的监测结果一致
4 大气和声环境影响评价 48 4 大气和声环境影响评价 4.1 大气环境评价 4.1.1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 大气环境概况 根据《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1998-2004 年北京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如表 4 -1 所示。由于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控制机动车尾气、扬尘、燃煤污染,北京市 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逐步改善,但 PM10、TSP 年均值仍超出国家二级标准。 表 4-1 大气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 单位:mg/m3 年份 SO2 NO2 PM10 TSP CO 1998 年 0.12 0.074 未测 0.378 3.3 1999 年 0.08 0.077 0.18 0.364 2.9 2000 年 0.071 0.071 0.162 0.353 2.7 2001 年 0.064 0.071 0.165 0.37 2.6 2002 年 0.067 0.076 0.166 0.373 2.5 2003 年 0.061 0.072 0.141 0.252 2.4 2004 年 0.055 0.071 0.149 2.2 国家年二 级标准 0.06 0.08 0.1 0.2 - 2004 年海淀区范围内设立的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子站共 4 处,分别设在车公 庄、玉泉路、香山、清华园。据北京市监测中心系统室提供的 2004 年数据资料, PM10 的年平均值为 143μg/m3、SO2 年平均值 61μg/m3、NO2 年平均值 77μg/m3, 三项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和 SO2 的浓度高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限值, NO2 的浓度略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与整个北京市的监测结果一致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 根据对本工程区域的现状调查结果可知,所在区域目前环境空气所受到的污 染主要为该区域居民与企业、建筑工地排放的TSP、SO2和NO2,以及交通道路 上汽车尾气排放的SO2、CO等 由于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且仅在施工期产生扬尘、机械车辆尾气污 染,运营期基本无大气污染源,故大气环境现状参照大气自动监测系统清华子站 的监测数据进行评价。 1)监测项目 常规监测项目SO2、CO、NO2、PM10。 2)监测点位置 监测点位于圆明园东侧的清华园内,具体见图4-1 01252505007501000n 注:图中黄色圆点为大气监测点,红色圆点为噪声监测点。 图4-1大气和噪声监测点位图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9 2.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 根据对本工程区域的现状调查结果可知,所在区域目前环境空气所受到的污 染主要为该区域居民与企业、建筑工地排放的 TSP、SO2 和 NO2,以及交通道路 上汽车尾气排放的 SO2、CO 等。 由于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且仅在施工期产生扬尘、机械车辆尾气污 染,运营期基本无大气污染源,故大气环境现状参照大气自动监测系统清华子站 的监测数据进行评价。 1)监测项目 常规监测项目 SO2、CO、NO2、PM10。 2)监测点位置 监测点位于圆明园东侧的清华园内,具体见图 4-1。 注:图中黄色圆点为大气监测点,红色圆点为噪声监测点。 图 4-1 大气和噪声监测点位图
4大气和声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标准 采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见表4-2。 表4—2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项目 指标 浓度极值mgm3 标准来源 SO 日平均 0.1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C 日平均 4.00 (GB3095-1996)中二级标 NO2 日平均 0.12 PMIO 日平均 0.15 4)评价方法 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其公式如下 1=C/C 式中,l:i污染物分指数:C∷i污染物实测日均浓度值;Co:i污染物评价标 5)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见表4一3和表4-4 表4-32004年清华子站各项污染物日均浓度统计表 月份123456789101112 SO215310173321714106102049130 Co4634211.21.11212141.6263744 NO265 PM1o 106 凹凹凹 649474|78 l12182158184 注:CO为mg/m3,其他均为μgm
4 大气和声环境影响评价 50 3)评价标准 采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见表 4-2。 表 4—2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项目 指标 浓度极值 mg/m3 标准来源 SO2 日平均 0.15 CO 日平均 4.00 NO2 日平均 0.12 PM10 日平均 0.1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中二级标 准 4)评价方法 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其公式如下 iii 0 I = C C (4-1) 式中,Ii:i 污染物分指数;Ci:i 污染物实测日均浓度值;C0i:i 污染物评价标 准。 5)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见表 4-3 和表 4-4。 表 4—3 2004 年清华子站各项污染物日均浓度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O2 153 101 73 32 17 14 10 6 10 20 49 130 CO 4.6 3.4 2.1 1.2 1.1 1.2 1.2 1.4 1.6 2.6 3.7 4.4 NO2 65 60 64 63 52 53 42 59 64 94 74 78 PM10 106 123 157 145 103 114 89 103 112 182 158 184 注:CO 为 mg/m3,其他均为μg/m3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4-42005年1~5月清华子站各项污染物日均浓度统计表 月份 SO 136 98 73 29 18 CO 4.3 2.5 2.2 1.3 1.1 NO 68 PMIO 138 88 212 125 注:CO为mg/m3,其他均为ug/m 3.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根据单项污染指数法计算,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见表4-5和表4-6。 表4-52004年清华子站各项污染物评价结果统计表 月份123456789101112 SO21.0070.5020.10.10.10.10.10.10.309 Co|1.20.9050.30.30.3030404070.91.1 NO2o5050.5050404040.50.508060.7 PM1o07081.01.00.70.806070.71.21.112 表4-62005年1~5月清华子站各项污染物评价结果统计表 项目 SO, 0.9 0.7 0.5 0.2 0.1 cO 1.1 0.6 0.6 0.3 0.3 NO2 0.6 0.5 0.6 0.6 0.5 PMio 0.9 0.6 1.0 0.8 由上表可知,项目区域附近大气污染物以PM10为主,其次为SO2和NO2。 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冬季SO2、CO、PM10日均浓度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超标, 主要是由于冬季采暖及气象条件所致;PM10春季出现超标现象,可能主要是由 于沙尘天气所致;其余季节各污染物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1 表 4—4 2005 年 1~5 月清华子站各项污染物日均浓度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SO2 136 98 73 29 18 CO 4.3 2.5 2.2 1.3 1.1 NO2 67 62 72 68 56 PM10 138 88 149 212 125 注:CO 为 mg/m3,其他均为μg/m3 3.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根据单项污染指数法计算,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见表 4-5 和表 4-6。 表 4—5 2004 年清华子站各项污染物评价结果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O2 1.0 0.7 0.5 0.2 0.1 0.1 0.1 0.1 0.1 0.1 0.3 0.9 CO 1.2 0.9 0.5 0.3 0.3 0.3 0.3 0.4 0.4 0.7 0.9 1.1 NO2 0.5 0.5 0.5 0.5 0.4 0.4 0.4 0.5 0.5 0.8 0.6 0.7 PM10 0.7 0.8 1.0 1.0 0.7 0.8 0.6 0.7 0.7 1.2 1.1 1.2 表 4—6 2005 年 1~5 月清华子站各项污染物评价结果统计表 项目 1 2 3 4 5 SO2 0.9 0.7 0.5 0.2 0.1 CO 1.1 0.6 0.6 0.3 0.3 NO2 0.6 0.5 0.6 0.6 0.5 PM10 0.9 0.6 1.0 1.4 0.8 由上表可知,项目区域附近大气污染物以 PM10 为主,其次为 SO2和 NO2。 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冬季 SO2、CO、PM10 日均浓度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超标, 主要是由于冬季采暖及气象条件所致;PM10 春季出现超标现象,可能主要是由 于沙尘天气所致;其余季节各污染物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4大气和声环境影响评价 41.2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大气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施工扬尘,其次为运输及一些动力设备运行 产生的NOx、CO和THC。二次扬尘污染主要产生于场地清理、挖土填方、物料 装卸和运输等环节。 施工扬尘最大产生时间将出现在土方开挖阶段,由于该阶段裸露浮土较多 产尘量较大。由于本工程的土方均在施工场地内平衡,仅长春园处需运入少量历 史上的清淤余土,基本不会造成物料沿路撒落或风吹起尘,但泥土风干后随着车 辆的辗压和行驶,在工程区内和道路上易带起场尘,污染环境。因此,必须做到 施工现场及场外道路泥土及时清理,减少二次扬尘。 施工扬尘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施工起尘量的多少随风力的大小、物料的 干湿程度、作业的文明程度等因素而变化,影响可达150~300m。根据相关资料, 在2.5ms风速情况下,下风向施工扬尘影响程度和强度见表4-7。在此条件下, 据施工点下风向200处的TSP浓度仍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 表4一7施工扬尘下风向影响情况 下风向距离(m) 10 100 200 TSP浓度(mgm3)0.5410.9870.5420.3980.372 因此建设单位必须采取抑尘措施,如施工场地洒水抑尘、加强管理措施等, 这些措施将降低扬尘量50~70%,可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是短期与局部的,施工完成后就会消失。为减少施 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应采取以下对策: (1)工程开挖防尘 施工场地定期洒水,防止浮尘产生,在大风日加大洒水量及洒水次数;开挖 土方应集中堆放,缩小粉尘影响范围,及时回填,减少粉尘影响时间。 (2)燃油废气的消减与控制 施工期间燃油机械设备较多。对燃柴油的大型运输车辆、推土机,需安装尾 气净化器,尾气应达标排放。运输车辆禁止超载:不得使用劣质燃料。对车辆的 尾气排放进行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汽车排污监管办法、汽车排放监测制度
4 大气和声环境影响评价 52 4.1.2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大气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施工扬尘,其次为运输及一些动力设备运行 产生的 NOX、CO 和 THC。二次扬尘污染主要产生于场地清理、挖土填方、物料 装卸和运输等环节。 施工扬尘最大产生时间将出现在土方开挖阶段,由于该阶段裸露浮土较多, 产尘量较大。由于本工程的土方均在施工场地内平衡,仅长春园处需运入少量历 史上的清淤余土,基本不会造成物料沿路撒落或风吹起尘,但泥土风干后随着车 辆的辗压和行驶,在工程区内和道路上易带起场尘,污染环境。因此,必须做到 施工现场及场外道路泥土及时清理,减少二次扬尘。 施工扬尘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施工起尘量的多少随风力的大小、物料的 干湿程度、作业的文明程度等因素而变化,影响可达 150~300m。根据相关资料, 在 2.5m/s 风速情况下,下风向施工扬尘影响程度和强度见表 4-7。在此条件下, 据施工点下风向 200 处的 TSP 浓度仍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 表 4—7 施工扬尘下风向影响情况 下风向距离(m) 10 30 50 100 200 TSP 浓度(mg/m3) 0.541 0.987 0.542 0.398 0.372 因此建设单位必须采取抑尘措施,如施工场地洒水抑尘、加强管理措施等, 这些措施将降低扬尘量 50~70%,可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是短期与局部的,施工完成后就会消失。为减少施 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工程开挖防尘 施工场地定期洒水,防止浮尘产生,在大风日加大洒水量及洒水次数;开挖 土方应集中堆放,缩小粉尘影响范围,及时回填,减少粉尘影响时间。 (2) 燃油废气的消减与控制 施工期间燃油机械设备较多。对燃柴油的大型运输车辆、推土机,需安装尾 气净化器,尾气应达标排放。运输车辆禁止超载;不得使用劣质燃料。对车辆的 尾气排放进行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汽车排污监管办法、汽车排放监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