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 8生态影响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部分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 (2)施工期生态状况调査与评价,(3)运营期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各部分用 到的主要方法归纳在表8-1。 表8-1生态状况调查的主要方法 调查项目水生陆生景/士壤生态根系|驳岸湿地 调查方法 系统|系统/每|含水脆弱深度|侧渗演替 生态生态 量区 规律 野外调查、测量法| 定位或半定位观测 室内化验分析法 类比法 生态机理分析法 遥感调查法 文献调研法 Ov Ov Ov 专家咨询法 Ov Ov 模型验算法 ?为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采用的方法:v为施工期生态状况调查采用的方法;●为运营 期生态影响预测采用的方法 8.1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 由于到目前为止,圆明园评价区域内防渗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施工前水生生 态系统原状破坏严重,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历史资料收集、统计资料收集、 专家调査咨询、历史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査评价,见表8-1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57 8 生态影响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部分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 (2)施工期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3)运营期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各部分用 到的主要方法归纳在表 8-1。 表 8-1 生态状况调查的主要方法 调查项目 调查方法 水生 生态 系统 陆生 生态 系统 景观 格局 土壤 含水 量 生态 脆弱 区 根系 深度 驳岸 侧渗 湿地 演替 规律 野外调查、测量法 v v v v v 定位或半定位观测 法 v v v 室内化验分析法 v 类比法 v · v · 生态机理分析法 v 遥感调查法 Ov v 文献调研法 Ov Ov Ov v v v 专家咨询法 Ov Ov Ov v v 模型验算法 v 注:? 为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采用的方法;v为施工期生态状况调查采用的方法;·为运营 期生态影响预测采用的方法。 8.1 施工前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 由于到目前为止,圆明园评价区域内防渗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施工前水生生 态系统原状破坏严重,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历史资料收集、统计资料收集、 专家调查咨询、历史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查评价,见表 8-1
8生态影响评价 81.1自然环境状况 圆明园位于海淀区西北部,它连同颐和园、香山构成了北京市西北部重要的 生态廊道。圆明园内物种相当丰富,拥有北京地区绝大多数动植物类型;园内生 态系统结构复杂,拥有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 系统等众多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生态系统内部拥有丰富的食物链和营养级水平, 使得整个园区生态系统保持了较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整个园区内景观类型以水 域和绿地为主,景观结构较为稳定,为各类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圆明园区域的生态状况也受到一定 的影响,园内物种多样性水平、生态系统状况和景观格局均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地下水位的变化使得水体下渗加速,由此引起的水面变小、湖泊干涸直接造成了 动植物生境的缩小和物种的衰退。人为在局部地区进行的绿地改造、河道改造也 使得绿地和水域景观的连通性发生了变化,并影响到物种的生存、迁移和生态系 统的稳定。 812水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 1.水生植物调查 圆明园水生和湿生植物种类都较为丰富。根据1988-1989年的调查结果, 圆明园有水生植物19科33种,湿生植物13科41种,共计29科74种(两类植 物的科有三个重复),占全部自生种数的26%。种类丰富的科主要有禾本科(12 种)、莎草科(12种)、菊科(5种)、蓼科(6种),四科共拥有35种,接近两 类植物总数的一半 水生、湿生植物中,习见种共有23种,能为鸟类提供栖息环境的有12种, 如挺水植物芦苇、香蒲、黑三棱、扁秆薦草等;这些植物植株髙大,在有的池塘 中长成一片,能为水鸟营巢和隐蔽提供场所。浮水浮叶植物有荇菜、浮萍、紫萍、 眼子菜;沉水植物有苦草、菹草;湿生植物有水芹、稗草、长芒稗、沼生焯菜等 种类,也都可为一些鸟类直接或间接地提供食物。 圆明园水生植物群落主要有湿地草丛群落和水生草本群落两种。湿地草丛群 落都分布在土壤潮湿的低洼地段,雨季时常浸水,主要种类包括小藜、看买娘、 灰绿藜、锦毛酸模叶蓼、水芹、石龙芮、芦苇等,其中小藜和看买娘是优势种; 158
8 生态影响评价 158 8.1.1 自然环境状况 圆明园位于海淀区西北部,它连同颐和园、香山构成了北京市西北部重要的 生态廊道。圆明园内物种相当丰富,拥有北京地区绝大多数动植物类型;园内生 态系统结构复杂,拥有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 系统等众多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生态系统内部拥有丰富的食物链和营养级水平, 使得整个园区生态系统保持了较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整个园区内景观类型以水 域和绿地为主,景观结构较为稳定,为各类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圆明园区域的生态状况也受到一定 的影响,园内物种多样性水平、生态系统状况和景观格局均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地下水位的变化使得水体下渗加速,由此引起的水面变小、湖泊干涸直接造成了 动植物生境的缩小和物种的衰退。人为在局部地区进行的绿地改造、河道改造也 使得绿地和水域景观的连通性发生了变化,并影响到物种的生存、迁移和生态系 统的稳定。 8.1.2 水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 1. 水生植物调查 圆明园水生和湿生植物种类都较为丰富。根据 1988-1989 年的调查结果, 圆明园有水生植物 19 科 33 种,湿生植物 13 科 41 种,共计 29 科 74 种(两类植 物的科有三个重复),占全部自生种数的 26%。种类丰富的科主要有禾本科(12 种)、莎草科(12 种)、菊科(5 种)、蓼科(6 种),四科共拥有 35 种,接近两 类植物总数的一半。 水生、湿生植物中,习见种共有 23 种,能为鸟类提供栖息环境的有 12 种, 如挺水植物芦苇、香蒲、黑三棱、扁秆藨草等;这些植物植株高大,在有的池塘 中长成一片,能为水鸟营巢和隐蔽提供场所。浮水浮叶植物有荇菜、浮萍、紫萍、 眼子菜;沉水植物有苦草、菹草;湿生植物有水芹、稗草、长芒稗、沼生蔊菜等 种类,也都可为一些鸟类直接或间接地提供食物。 圆明园水生植物群落主要有湿地草丛群落和水生草本群落两种。湿地草丛群 落都分布在土壤潮湿的低洼地段,雨季时常浸水,主要种类包括小藜、看买娘、 灰绿藜、锦毛酸模叶蓼、水芹、石龙芮、芦苇等,其中小藜和看买娘是优势种;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 水生草本群落分布较广,各大小池塘中均有分布,主要为芦苇一紫萍水生群落, 共有植物20科36种,重要种类包括芦苇、香蒲、黑三棱、扁杆廳草、稗、紫萍、 浮萍、莕菜、菹草等。由于水层很浅,群落中沉水植物生长较差,种类(5种) 和植株数目少;挺水植物比较发达,种类多(24种),密度大,植株也髙大(常 达2一3m)。优势种包括挺水植物层的芦苇,浮水浮叶植物层的紫萍,沉水植物 层的菹草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水洼地减少,干燥区增多,原生植被开始发生演变。近 年来,由于严重缺水、水质污染等原因,圆明园大多数湖内水生植物种类已经随 着湖水的干涸和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而急剧减少。例如泽泻、花蔺、金鱼藻、狐 尾藻、狸藻等种类,在80年代初期为常见种,但现在已经成为少见种了。 2.水生动物调查 圆明园内水系众多,两栖爬行类的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共有6科12种, 其中金线蛙为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鱼类多为一些民间组织和圆明园管理处定期 放养的常见种,如草鱼、鲤鱼等。然而,近年来随着水生、湿生植被的破坏和水 域面积的减小,动物的生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种类数量不断减少,鱼类更是随 着水域的消失而大量死亡。 81.3陆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 1.陆生植物调查 20世纪60年代调查数据显示,圆明园共有维管植物62科320种,1988 1989年的调查显示,维管植物有73科299种。在本地区的植物中,当时绝大多 数为野生种,但人工栽培植物在逐渐增多。另外,除了因空气污染没有地衣植物 以外,其它植物类群如藻类、菌类、苔藓等也都有分布。从表8-2可以看出,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物种种类变化不大,60年代以后人工种植植物有所增加, 但增加比例仍处于正常范围 圆明园地区的陆生植物是整个北京地区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复 杂,既有很多第三纪植物区系的残留种类(如构树、臭椿、栾树等),也有从古 热带植物区的东南亚植物亚区等植物区系迁移来的种类(如香椿、荆条、牛耳草 159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59 水生草本群落分布较广,各大小池塘中均有分布,主要为芦苇-紫萍水生群落, 共有植物 20 科 36 种,重要种类包括芦苇、香蒲、黑三棱、扁杆麃草、稗、紫萍、 浮萍、莕菜、菹草等。由于水层很浅,群落中沉水植物生长较差,种类(5 种) 和植株数目少;挺水植物比较发达,种类多(24 种),密度大,植株也高大(常 达 2-3m)。优势种包括挺水植物层的芦苇,浮水浮叶植物层的紫萍,沉水植物 层的菹草。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水洼地减少,干燥区增多,原生植被开始发生演变。近 年来,由于严重缺水、水质污染等原因,圆明园大多数湖内水生植物种类已经随 着湖水的干涸和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而急剧减少。例如泽泻、花蔺、金鱼藻、狐 尾藻、狸藻等种类,在 80 年代初期为常见种,但现在已经成为少见种了。 2. 水生动物调查 圆明园内水系众多,两栖爬行类的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共有 6 科 12 种, 其中金线蛙为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鱼类多为一些民间组织和圆明园管理处定期 放养的常见种,如草鱼、鲤鱼等。然而,近年来随着水生、湿生植被的破坏和水 域面积的减小,动物的生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种类数量不断减少,鱼类更是随 着水域的消失而大量死亡。 8.1.3 陆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 1. 陆生植物调查 20 世纪 60 年代调查数据显示,圆明园共有维管植物 62 科 320 种,1988- 1989 年的调查显示,维管植物有 73 科 299 种。在本地区的植物中,当时绝大多 数为野生种,但人工栽培植物在逐渐增多。另外,除了因空气污染没有地衣植物 以外,其它植物类群如藻类、菌类、苔藓等也都有分布。从表 8-2 可以看出, 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物种种类变化不大,60 年代以后人工种植植物有所增加, 但增加比例仍处于正常范围。 圆明园地区的陆生植物是整个北京地区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复 杂,既有很多第三纪植物区系的残留种类(如构树、臭椿、栾树等),也有从古 热带植物区的东南亚植物亚区等植物区系迁移来的种类(如香椿、荆条、牛耳草
8生态影响评价 等),这些都是该地区的常见种。北京植物区系中的一些特有植物,如二月兰、 猫眼草、元宝槭、班种草、泥胡菜等在圆明园地区也都有分布。 本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包括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和灌草丛群落等。人工林主要 有油松林、加杨林、毛白杨林、银白杨林、洋槐林和核桃林,其中面积最大的是 油松林和加杨林;天然次生林共有植物16科23种,有发育较好的垂直群落结构 乔木层有元宝槭、构树、榆树、黑枣、臭椿等:灌木层的优势种是荆条;草本层 的优势种为狗尾草。圆明园地区没有典型的灌丛,灌木种类经常和草本种类共同 组成灌草丛,分布于圆明园区土壤干燥的地段,是本地区陆地群落中分布丛面积 较大的植被类型。本地区的灌草丛主要为蒙蒿一早开堇菜灌草丛,该群落的植物 种类多,共30科70种;群落分为上下两个亚层,上层的优势种为蒙蒿,下层优 势种是早开堇菜,其它重要种类有葎草、荆条、达乌里胡枝子、乌头叶蛇葡萄等 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每年都对圆明园的陆生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较 大量的人工种植,使得评价区域内陆生植物的种类更为丰富。 表8-2圆明园陆生维管植物调查统计(20世纪60年代和1988-1989年) 植物调查年代 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总计 类型 科|种|科|种|科|种‖科|种 陆生 1960 2 2 3 5 5831362320 植物 1988-19892 陆地野生 1960 005428556287 植物 1988-19892 2 0 0 5424556247 陆生栽培 1960 1332 植物 1988-19890 3 524472752 2.陆生动物调查 圆明园地处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的区系交错地带,从陆生脊椎动物分布看, 鸟类共15目37科87属159种,占北京地区鸟类种类的464%。圆明园的鸟类 数量在北京市平原地区是很丰富的,水禽种类较多,但均为旅鸟(73种,占园
8 生态影响评价 160 等),这些都是该地区的常见种。北京植物区系中的一些特有植物,如二月兰、 猫眼草、元宝槭、班种草、泥胡菜等在圆明园地区也都有分布。 本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包括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和灌草丛群落等。人工林主要 有油松林、加杨林、毛白杨林、银白杨林、洋槐林和核桃林,其中面积最大的是 油松林和加杨林;天然次生林共有植物 16 科 23 种,有发育较好的垂直群落结构。 乔木层有元宝槭、构树、榆树、黑枣、臭椿等;灌木层的优势种是荆条;草本层 的优势种为狗尾草。圆明园地区没有典型的灌丛,灌木种类经常和草本种类共同 组成灌草丛,分布于圆明园区土壤干燥的地段,是本地区陆地群落中分布丛面积 较大的植被类型。本地区的灌草丛主要为蒙蒿-早开堇菜灌草丛,该群落的植物 种类多,共 30 科 70 种;群落分为上下两个亚层,上层的优势种为蒙蒿,下层优 势种是早开堇菜,其它重要种类有葎草、荆条、达乌里胡枝子、乌头叶蛇葡萄等。 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每年都对圆明园的陆生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较 大量的人工种植,使得评价区域内陆生植物的种类更为丰富。 表 8-2 圆明园陆生维管植物调查统计(20 世纪 60 年代和 1988-1989 年) 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总计 类型 调查年代 科 种 科 种 科 种 科 种 陆生 1960’ 2 2 3 5 58 313 62 320 植物 1988-1989 2 2 3 5 68 292 73 299 陆地野生 1960’ 2 2 0 0 54 285 56 287 植物 1988-1989 2 2 0 0 54 245 56 247 陆生栽培 1960’ 0 0 3 5 10 27 13 32 植物 1988-1989 0 0 3 5 24 47 27 52 2. 陆生动物调查 圆明园地处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的区系交错地带,从陆生脊椎动物分布看, 鸟类共 15 目 37 科 87 属 159 种,占北京地区鸟类种类的 46.4%。圆明园的鸟类 数量在北京市平原地区是很丰富的,水禽种类较多,但均为旅鸟(73 种),占园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 内鸟类种数的459%,接近园内留鸟和夏侯鸟的总数。圆明园鸟类分布不均匀, 圆明园东部、中部是修整后开放的游览区,鸟类相对较少;多数鸟类集中在未修 整的后湖和万方安等一带非开放游览区。圆明园内兽类共有12种,约占北京地 区兽类种类的266%,兽类的种类和平原地区差异不大,只是黑线姬鼠占优势。 8.1.4景观格局与连通性调查与评价 1.主要景观类型 圆明园区域内景观类型主要有水体景观、绿地景观、人工建筑与遗迹景观以 及裸地(空地)景观,其中对生态系统作用较为显著的是湖泊、河道等水域和林 地、草地等绿地景观。通过对1996年、2004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圆明园 防渗工程施工前的景观分布情况,见图8-1、8-2。可以看出绿地景观和水域 景观涵盖整个评价区域的大部分面积,为主要的景观类型;人工建筑景观主要有 道路、遗迹、居民地等;裸地景观包括已经干涸的湖床、建筑空地以及未利用地 等。同时,从1996年到2004年各景观类型分布以及面积比例均有一定的变化。 下面着重对维持自然生态状况较好的水域景观和绿地景观进行评价。 1)水域景观 水域景观是圆明园内主要景观类型之一,在园区内以湖泊、河道等形式存在。 从景观格局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圆明园评价区域内广泛分布着大面积水域。不仅 创造了舒适的视觉环境和休憩场所,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地,同时水 体的循环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和水文状况 对1996年和204年景观格局分布数据进行统计,可以得出不同时期评价区 域内水域景观的分布面积比例、景观的斑块数量、斑块规模以及景观的动态变化 状况,如表8-3所示。统计结果显示,评价区域1996年的水域面积为671610m, 占整个评价区域(2074649m2)的324%。水体在评价区域内分布广泛,园区内 湖泊、河道等水域体系内均有水分布,景观斑块数量较多。但近年来由于北京市 连年干旱少雨,地表水水量补给不足,使得许多湖泊出现了干涸的状况,2004 年水域景观面积的比例下降到24.3%。同时许多小的水面已经消失成为干旱地。 长春园地区湖泊因为缺水而部分干涸,总面积达145082m,占1996年评价区域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61 内鸟类种数的 45.9%,接近园内留鸟和夏侯鸟的总数。圆明园鸟类分布不均匀, 圆明园东部、中部是修整后开放的游览区,鸟类相对较少;多数鸟类集中在未修 整的后湖和万方安等一带非开放游览区。圆明园内兽类共有 12 种,约占北京地 区兽类种类的 26.6%,兽类的种类和平原地区差异不大,只是黑线姬鼠占优势。 8.1.4 景观格局与连通性调查与评价 1. 主要景观类型 圆明园区域内景观类型主要有水体景观、绿地景观、人工建筑与遗迹景观以 及裸地(空地)景观,其中对生态系统作用较为显著的是湖泊、河道等水域和林 地、草地等绿地景观。通过对 1996 年、2004 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圆明园 防渗工程施工前的景观分布情况,见图 8-1、8-2。可以看出绿地景观和水域 景观涵盖整个评价区域的大部分面积,为主要的景观类型;人工建筑景观主要有 道路、遗迹、居民地等;裸地景观包括已经干涸的湖床、建筑空地以及未利用地 等。同时,从 1996 年到 2004 年各景观类型分布以及面积比例均有一定的变化。 下面着重对维持自然生态状况较好的水域景观和绿地景观进行评价。 1)水域景观 水域景观是圆明园内主要景观类型之一,在园区内以湖泊、河道等形式存在。 从景观格局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圆明园评价区域内广泛分布着大面积水域。不仅 创造了舒适的视觉环境和休憩场所,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地,同时水 体的循环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和水文状况。 对 1996 年和 2004 年景观格局分布数据进行统计,可以得出不同时期评价区 域内水域景观的分布面积比例、景观的斑块数量、斑块规模以及景观的动态变化 状况,如表 8-3 所示。统计结果显示,评价区域 1996 年的水域面积为 671610m2, 占整个评价区域(2074649m2)的 32.4%。水体在评价区域内分布广泛,园区内 湖泊、河道等水域体系内均有水分布,景观斑块数量较多。但近年来由于北京市 连年干旱少雨,地表水水量补给不足,使得许多湖泊出现了干涸的状况,2004 年水域景观面积的比例下降到 24.3%。同时许多小的水面已经消失成为干旱地。 长春园地区湖泊因为缺水而部分干涸,总面积达 145082m 2,占 1996 年评价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