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现场条件与参数调查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涉及较为详细的项目区和周边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的调査与分析。但现有数据资料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建 模与识别的要求。鉴于此,本次环评相继开展了评价区水位调查、水文地质勘察、 非饱和带渗水试验、含水率和水份特征曲线测定等工作,工作布局见图6-1。 区域地下水现场工作布置图 北 k 图例 区域剖面地质勘察孔 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潜水水位观测孔 水质取样孔及潜水 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潜水及承压水水位 水质取样孔及 潜水水位观测孔 圆明园边界线 图6-1现场条件与参数调查工作布置图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1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现场条件与参数调查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涉及较为详细的项目区和周边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的调查与分析。但现有数据资料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建 模与识别的要求。鉴于此,本次环评相继开展了评价区水位调查、水文地质勘察、 非饱和带渗水试验、含水率和水份特征曲线测定等工作,工作布局见图 6-1。 图 例 潜水水位观测孔 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水质取样孔及 潜水水位观测孔 古河道边界线 北 潜水及承压水水位 观测孔 水质取样孔及 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水质取样孔及潜水 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区域地下水现场工作布置图 区域剖面地质勘察孔 工程地质剖面 N1 N3 N4/N12/N13 N2 N5 N6 N7 N8 N9 N10 N11 N14 N15/N16 Y1 Y2 Y3 Y4 Y5 Y6 Y7 Y8 Y9 Y10 Y11 Y12 Y13 W1 W2 W3 W4 W5 W6/W7 D1 D2 D3 D4 S1 S2 2003技1071 III III II II I I 99市052 93市073 93市074 98技1001 2001杂022 95技197 84技1265 95技162 2004市115 2005技016 2000市040 79市22 2003市079 2004市034 2002市290 79市70 2005水019 2005水019 2005水019 2003技177 圆明园边界线 图 6-1 现场条件与参数调查工作布置图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1现场勘测 评价区内布置钻孔16眼,钻孔布置见附件(圆明园防渗工程区水文地质勘 察报告) 1)勘测观察孔(9眼) 深井(6眼,孔位编号2#、5#、6#、8#、10#、11#):揭露至 第一承压含水层底板,分别观测潜水及承压含水层水位 浅井(3眼,孔位编号1#、3#、7#):揭露至潜水含水层底板,观 测潜水含水层水位,采集地下水水质分析样 2)抽水试验孔(2眼)及抽水试验观测孔(5眼) 承压含水层抽水试验井(1眼,孔位编号4#):揭露至第一承压含水 层底板,分层观测水位,下管,作为长观孔保留。配套抽水试验观测 孔3眼,其中承压水观测孔2眼(编号为O1#、O2#),潜水观测 孔1眼(编号为O3#) 潜水含水层抽水试验井(1眼,孔位编号9#):揭露至潜水含水层底 板,观测潜水含水层水位。下管,作为长观孔保留。配套抽水试验观 测孔2眼(编号为O4#、O5#) 6.1.2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参数现场试验 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特性评价与参数确定是本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 要部分。为此,现场开展不同区域和环境条件下的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参数现场 试验,工作布局参见表6-1和图6-2 61.3地下水位与水质监测 充分利用现有观测井点,兼顾工程项目区上下游地下水流场特性,结合潜水 和承压含水层空间展布,在评价区布置潜水位监测点21个,其中项目区11个, 周边地区10个;承压水位监测点12个,其中项目区内7个,周边地区5个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2 6.1.1 现场勘测 评价区内布置钻孔 16 眼,钻孔布置见附件(圆明园防渗工程区水文地质勘 察报告)。 1) 勘测观察孔(9 眼) ÿ 深井(6 眼,孔位编号 2#、5#、6#、8#、10#、11#):揭露至 第一承压含水层底板,分别观测潜水及承压含水层水位; ÿ 浅井(3 眼,孔位编号 1#、3#、7#):揭露至潜水含水层底板,观 测潜水含水层水位,采集地下水水质分析样; 2)抽水试验孔(2 眼)及抽水试验观测孔(5 眼) ÿ 承压含水层抽水试验井(1 眼,孔位编号 4#):揭露至第一承压含水 层底板,分层观测水位,下管,作为长观孔保留。配套抽水试验观测 孔 3 眼,其中承压水观测孔 2 眼(编号为 O1#、O2#),潜水观测 孔 1 眼(编号为 O3#); ÿ 潜水含水层抽水试验井(1 眼,孔位编号 9#):揭露至潜水含水层底 板,观测潜水含水层水位。下管,作为长观孔保留。配套抽水试验观 测孔 2 眼(编号为 O4#、O5#)。 6.1.2 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参数现场试验 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特性评价与参数确定是本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 要部分。为此,现场开展不同区域和环境条件下的非饱和带和湖底渗流参数现场 试验,工作布局参见表 6-1 和图 6-2。 6.1.3 地下水位与水质监测 充分利用现有观测井点,兼顾工程项目区上下游地下水流场特性,结合潜水 和承压含水层空间展布,在评价区布置潜水位监测点 21 个,其中项目区 11 个, 周边地区 10 个;承压水位监测点 12 个,其中项目区内 7 个,周边地区 5 个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地下水水质分析样14个,其中项目区内9个,周边地区5个;潜水水质分 析样10个,弱透水层水质样2个,承压水质样2个。 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3-93)(1993),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 评价要求指标确定本次地下水质样品的分析指标。 z 图 膜下地层渗水试验点 湖底粘土(淤泥)层渗水试验点 湖岸原状土渗水试验点 湖底防渗工程回填土渗水试验点 圆明园区内地下水评价现场工作布置图 图6-2圆明园区渗透性能试验点位置分布图 表6-1非饱和带和湖底水力学参数现场试验工作汇总 编号内容 试验点数备注 ①防渗层下部地层 1|水分特征曲线 13 ②陆面地层 ①防渗层下部地层 2双环渗水试验 ②湖底原底泥层; ③陆面地层 含水率监测点 4观测点高程测量 12 ①防渗层下部地层 5/水试验点的初始 含水率室内测试 ②湖底原底泥层 ③陆面地层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3 地下水水质分析样 14 个,其中项目区内 9 个,周边地区 5 个;潜水水质分 析样 10 个,弱透水层水质样 2 个,承压水质样 2 个。 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3-93)(1993),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 评价要求指标确定本次地下水质样品的分析指标。 N4 湖底粘土(淤泥)层渗水试验点 湖岸原状土渗水试验点 S N Y R 湖底防渗工程回填土渗水试验点 图 例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Y1 湖底沙层渗水试验点 S12 大北门 清 河 圆 明 园 西 路 圆明园 北 N1 Y2 N2 N3 0 100 200 米 圆明园区内地下水评价现场工作布置图 R2 R1 N5 图 6-2 圆明园区渗透性能试验点位置分布图 表 6-1 非饱和带和湖底水力学参数现场试验工作汇总 编号 内容 试验点数 备注 1 水分特征曲线 13 ①防渗层下部地层 ②陆面地层 2 双环渗水试验 21 ①防渗层下部地层 ②湖底原底泥层; ③陆面地层 3 含水率监测点 17 4 观测点高程测量 12 5 渗水试验点的初始 含水率室内测试 21 ①防渗层下部地层 ②湖底原底泥层 ③陆面地层 膜下地层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2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基于对评价区岩性特征、含水层分布和地下水动态分析,揭示评价区水文 地质条件,为不同情景下的地下水动态评价提供条件 621地层岩性 评价区地表分布有较薄的粉土和粘性土层,下部为砂及卵砾石地层,再下 为第四纪沉积的粘性土、砂卵石互层。地层岩性分布特征见图6-3。 区域地层剖面图 图6-3地层岩性分布特征 在30m的勘察深度上,由上向下地层分布特征为: (1)人工堆积层,分布于工程场地内表层,为粉质粘土、粘质粉土填土及 房渣土,厚度一般在0.70~240m (2)新近沉积层,分布于人工堆积层之下。上部主要岩性为粉质粘土、重 粉质粘土,砂质粉土、粘质粉土,粘土;下部为卵石、圆砾,细砂、 中砂。平均厚度为8.18m (3)第四纪沉积层,分布于新近沉积层之下。按照自上而下地层分布,其 岩性为:①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细砂、中砂及粘质粉土、粉质 粘土;②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粘土及细 砂;③卵石、圆砾、细砂、中砂;④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层、粘 土、重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细砂层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4 6.2 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基于对评价区岩性特征、含水层分布和地下水动态分析,揭示评价区水文 地质条件,为不同情景下的地下水动态评价提供条件。 6.2.1 地层岩性 评价区地表分布有较薄的粉土和粘性土层,下部为砂及卵砾石地层,再下 为第四纪沉积的粘性土、砂卵石互层。地层岩性分布特征见图 6-3。 图 6-3 地层岩性分布特征 在 30m 的勘察深度上,由上向下地层分布特征为: (1) 人工堆积层,分布于工程场地内表层,为粉质粘土、粘质粉土填土及 房渣土,厚度一般在 0.70~2.40m; (2) 新近沉积层,分布于人工堆积层之下。上部主要岩性为粉质粘土、重 粉质粘土,砂质粉土、粘质粉土,粘土;下部为卵石、圆砾,细砂、 中砂。平均厚度为 8.18m; (3) 第四纪沉积层,分布于新近沉积层之下。按照自上而下地层分布,其 岩性为:①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细砂、中砂及粘质粉土、粉质 粘土;②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粘土及细 砂;③ 卵石、圆砾、细砂、中砂;④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层、粘 土、重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细砂层。 区域地层剖面图 II-II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622含水层分布 根据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规律研究》 圆明园位于清河古河道上。 根据岩性和含水性分布,分为潜水含水层和承压水含水层。两含水层之间 的弱透水层中分布有透镜状含水层,其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岩性主要以砂类 土和粉土为主。 本次评价的目的层为古河道潜水含水层,底板埋深约为10m。含水层岩性 为新近沉积的砂、卵砾石,两侧边界为粉质粘土、粘土。含水层的厚度一般为 5~7m。由于近年来气候干旱和建筑排水,造成潜水水位明显下降,含水层厚度 降低。 评价区的第一承压含水层位于潜水含水层之下,当地下水水位标高低于含 水层顶板标高时,该层水呈无压状态。岩性主要以第四纪沉积的砂、卵砾石为 主,含水层的厚度一般为5-6m 62.3工程区湖泊渗透性能评价 圆明园区不同湖泊底部沉积物和地层的渗透能力直接影响湖泊水体与地下 水之间的联系程度。鉴于目前防渗工程已将湖泊底部大部分原底泥层清理和扰 动,难以恢复和评价原始状态下湖泊底泥层的渗透能力。基于此,本次防渗工 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湖泊底部渗透性能测定,主要是通过现场渗水试验 测定湖岸土壤和防渗层下部地层的渗透性能。另外,为了恢复原始底泥渗透性 能,通过对园区内未受防渗工程扰动区湖泊底泥防渗性能的现场测定,间接代 表扰动底泥的渗透能力。渗水试验点性质与试验结果汇总见表6-2。 渗水试验结果表明: (1)不同园区湖泊防渗层下部地层的渗透性具有较大差异。绮春园湖泊之 下大部分有粘性土地层分布,厚度1.5~2.0m;总体上粘性土层的渗 透性较低,渗透系数为105cm/s。其中S8为膜下较深地层(粉质粘 土层)的渗透性试验点,渗透系数为1.1×103cms;福海和长春园区 中砂、砂砾石地层渗透性较好,渗透系数为10-1-10-3cm/s
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5 6.2.2 含水层分布 根据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规律研究》, 圆明园位于清河古河道上。 根据岩性和含水性分布,分为潜水含水层和承压水含水层。两含水层之间 的弱透水层中分布有透镜状含水层,其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岩性主要以砂类 土和粉土为主。 本次评价的目的层为古河道潜水含水层,底板埋深约为 10m。含水层岩性 为新近沉积的砂、卵砾石,两侧边界为粉质粘土、粘土。含水层的厚度一般为 5~7m。由于近年来气候干旱和建筑排水,造成潜水水位明显下降,含水层厚度 降低。 评价区的第一承压含水层位于潜水含水层之下,当地下水水位标高低于含 水层顶板标高时,该层水呈无压状态。岩性主要以第四纪沉积的砂、卵砾石为 主,含水层的厚度一般为 5~6m。 6.2.3 工程区湖泊渗透性能评价 圆明园区不同湖泊底部沉积物和地层的渗透能力直接影响湖泊水体与地下 水之间的联系程度。鉴于目前防渗工程已将湖泊底部大部分原底泥层清理和扰 动,难以恢复和评价原始状态下湖泊底泥层的渗透能力。基于此,本次防渗工 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湖泊底部渗透性能测定,主要是通过现场渗水试验, 测定湖岸土壤和防渗层下部地层的渗透性能。另外,为了恢复原始底泥渗透性 能,通过对园区内未受防渗工程扰动区湖泊底泥防渗性能的现场测定,间接代 表扰动底泥的渗透能力。渗水试验点性质与试验结果汇总见表 6-2。 渗水试验结果表明: (1) 不同园区湖泊防渗层下部地层的渗透性具有较大差异。绮春园湖泊之 下大部分有粘性土地层分布,厚度 1.5~2.0m;总体上粘性土层的渗 透性较低,渗透系数为 10-5 cm/s。其中 S8 为膜下较深地层(粉质粘 土层)的渗透性试验点,渗透系数为 1.1´10-3 cm/s;福海和长春园区 中砂、砂砾石地层渗透性较好,渗透系数为 10-1 ~10-3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