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境蓝测》讲
《环 境 监 测》讲义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第三章火气和废气监测 第四章圄体废物监测 第五章土骧污樂监冽 第六章生物污染监测 第七章票声污蠱监测 第八章环境被射性监 第九章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第十章连娭自动监测拔术与简易监测方法 邳境监测
2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第三章 大气和废气监测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第六章 生物污染监测 第七章 噪声污染监测 第八章 环境放射性监测 第九章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第十章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 环 境 监 测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的概念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 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硏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 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分类 1.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定期、长时间)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 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 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环境监测的发展 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监测化学毒物,环境分析(分析化学) 环境监测阶段,也称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 有物理、生物监测,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以及区域性的监测 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测阶 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并使用了遥感、遥测手段,监测仪器用电子计算机遥控,据 用有线或无线传输的方式送到监测中心控制室 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不同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桔抗作用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是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 展水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 境质量的方法。 (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
3 第一章 绪论 环境监测的概念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 现场调查 监测计划设计 优化布点 样品采集 运送保存 分析测试 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 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 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分类 1.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定期、长时间)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1)污染事故监测; (2)仲裁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 ; (4)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 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监测化学毒物,环境分析(分析化学) 环境监测阶段,也称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 有物理、生物监测,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以及区域性的监测 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测阶 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并使用了遥感、遥测手段,监测仪器用电子计算机遥控,据 用有线或无线传输的方式送到监测中心控制室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不同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 的关系: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单独作用 、相加作用 、相乘作用 、桔抗作用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是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 展水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 境质量的方法。 (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
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 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三、环境技术概述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一)化学、物理技术 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如重量法、容量分析、仪器分析等。 (二)生物技术 包括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症状: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手段来判断环境质量。 (三)监测技术的发展 气相色谱—原于吸收光谱联用仪:遥测技术;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小型便携 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世界上已知的化学品有700万种,进入环境的已达10万种 优先污染物 Priority Pollutants):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 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黑名单:美国 29+43 前苏联:1975年:无机物103+有机物(496+65)=664种 我国:68种(其中有机物58种) 环境标准的作用一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1、是环境保护和有关工作的目标,又是环境保护的手段。它是制订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 重要依据。 2、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 3、是执法的依据。 4、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一)分类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控制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符号、代号、指南、程序、规范等 环境方法标准:试验、检查、分析、抽样、计算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环保仪器和设备标准 (二)分级 国家标准我国已有环境国家标准300多项 地方标准 三、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4 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 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三、环境技术概述 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一)化学、物理技术 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如重量法 、容量分析 、仪器分析 等。 (二)生物技术 包括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症状;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手段来判断环境质量。 (三)监测技术的发展 气相色谱—原于吸收光谱联用仪;遥测技术 ;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 ;小型便携 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世界上已知的化学品有700万种,进入环境的已达10万种。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 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 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黑名单:美国: 129+43 前苏联: 1975年:无机物103+有机物(496+65)=664种 我国: 68种(其中有机物58种) 一、 环境标准的作用 —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1、是环境保护和有关工作的目标,又是环境保护的手段。它是制订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 重要依据。 2、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 3、是执法的依据。 4、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一)分类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控制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符号、代号、指南、程序、规范等 环境方法标准:试验、检查、分析、抽样、计算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环保仪器和设备标准 (二)分级 国家标准 我国已有环境国家标准300多项 地方标准 三、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三)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四)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一)、饮用水卫生标准 回顾历史,改善的方向 注重水的外观、预防传染病、去除重金属、去除微量有机物 过去比较重视三致物质(致癌、致突变、致畸),近年讨论得多的是内分泌紊乱物质 有关的内分泌紊乱物质的提出始于90年代初野生动物学者的会议上。 6年美国开始食品、饮用水中内分泌紊乱物的筛控方法研究。然后欧洲经济协力开发组 织开始研究。 97年日本,定出被怀疑的物质67。包括:(1)杀虫剂、除草剂,45种;(2)工业原料, 有机氯化合物:(3)副产物,如二恶英。 国际上 有现代意义的饮用水标准是在本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一《公共卫生署饮用水水质标准》1914 年,只针对细菌数量,由此大大减少了伤寒病死亡的人数 到1962年期间,有过修订,但主要是针对化学物质、生物学指标和感官指标 1974年通过了《安全饮用水法》( Safe drinking water act) 1975年颁布了《国家暂行饮用水基本规则》( National Interim primary drinking water regulations)-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上的里程碑增加了6种有机物的限制 1979年修改《国家暂行饮用水基本规则》 1986年提出了《安全饮用水法修正案》( Safe Drinking Water Act Amendments) 《暂行规定》、《国家饮用水基本规定》( National Primary Drinking Water Regulations) 不仅规定了有机物限制浓度,而且还提出了达到该标准的最佳可行技术( Best available 以后,不断改进,增加限制有机物的种类 美国等的情况代表了国际上先进水平水质标准的发展趋势。有机物指标的数目超过了水 质指标总数的2/3,特别是消毒副产物项目的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1994)欧共体(1980)WHO(1992)日 (1993) 1.细菌学指标 1(1) 2.无机物(包括器官)30(18) 3.有机物 氯代乙绵 有机氯化物:16 芳烃 氯化苯 6(6) 其他有机物 67568 多环芳烃(PAHs):13 总量指标:10 9(8) 4.农药 3635) 23 总量农药:15 5消毒剂及消毒副产物52) 包括在有机氯|1
5 (三)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四)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一)、 饮用水卫生标准 回顾历史,改善的方向; 注重水的外观、预防传染病、去除重金属、去除微量有机物 过去比较重视三致物质(致癌、致突变、致畸),近年讨论得多的是内分泌紊乱物质。 有关的内分泌紊乱物质的提出始于90年代初野生动物学者的会议上。 96年美国开始食品、饮用水中内分泌紊乱物的筛控方法研究。然后欧洲经济协力开发组 织开始研究。 97年日本,定出被怀疑的物质67。包括:(1)杀虫剂、除草剂,45种;(2)工业原料, 有机氯化合物;(3)副产物,如二恶英。 国际上: 有现代意义的饮用水标准是在本世纪初在美国出现―《公共卫生署饮用水水质标准》1914 年,只针对细菌数量, 由此大大减少了伤寒病死亡的人数。 到1962年期间,有过修订,但主要是针对化学物质、生物学指标和感官指标 1974年通过了《安全饮用水法》(Safe drinking water act), 1975年颁布了《国家暂行饮用水基本规则》(National Interim primary drinking water regulations)―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上的里程碑增加了6 种有机物的限制 1979年修改《国家暂行饮用水基本规则》 1986年提出了《安全饮用水法修正案》(Safe Drinking Water Act Amendments) 《暂行规定》、《国家饮用水基本规定》(National Primary Drinking Water Regulations) 不仅规定了有机物限制浓度,而且还提出了达到该标准的最佳可行技术(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以后,不断改进,增加限制有机物的种类。 美国等的情况代表了国际上先进水平水质标准的发展趋势。有机物指标的数目超过了水 质指标总数的2/3,特别是消毒副产物项目的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1994)欧共体(1980)WHO(1992) 日 本 (1993) 1. 细菌学指标 2. 无机物(包括器官) 1(1) 5 6 30(18) 20 42 2 20 3. 有机物 氯代乙绵 芳烃 氯化苯 其他有机物 4.农药 5(4) 6 有机氯化物:1 5(5) 7 6(6) 5 多环芳烃(PAHs):1 5(4) 6 总量指标:10 9(8) 8 36(35) 23 总量农药:1 6 6 3 1 6 5 5.消毒剂及消毒副产物 5(2) — 包括在有机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