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心转上层至一新的离心管弃去中层的蛋白质和下层的 有机相;上清夜中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混匀,室温下放 置5min-10min,离心。 乙醇会夺去DNA周围的水分子,DNA失水聚合;同时乙醇 与核酸不起化学反应,易挥发,因此是理想的沉淀剂。 一般实验中,加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与DNA相混合,其乙醇 的最终含量占67%左右。 也可改用95%乙醇来替代无水乙醇。但是加95%的乙醇使 总体积增大,而DNA在溶液中有一定程度的溶解,因而 DNA损失也增大,尤其用多次乙醇沉淀时,会影响得率
6、小心转上层至一新的离心管弃去中层的蛋白质和下层的 有机相;上清夜中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混匀,室温下放 置5min-10min,离心。 乙醇会夺去DNA周围的水分子,DNA失水聚合;同时乙醇 与核酸不起化学反应,易挥发,因此是理想的沉淀剂。 一般实验中,加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与DNA相混合,其乙醇 的最终含量占67%左右。 也可改用95%乙醇来替代无水乙醇。但是加95%的乙醇使 总体积增大,而DNA在溶液中有一定程度的溶解,因而 DNA损失也增大,尤其用多次乙醇沉淀时,会影响得率
7、1.0ml预冷的70%乙醇洗涤沉淀1~2次,沉淀在室温 下晾干;加入TE缓冲液溶解质粒。 70%乙醇:利用乙醇的水溶性溶解沉淀中的盐离子。 测
7、1.0ml预冷的70%乙醇洗涤沉淀1 ~2次,沉淀在室温 下晾干;加入TE缓冲液溶解质粒。 70%乙醇:利用乙醇的水溶性溶解沉淀中的盐离子
溶解缓冲液: 选择原则是考虑DNA的稳定性及缓冲液成分干扰作用。 磷酸盐缓冲系统和硼酸系统:符合DNA保存的pH条件,但在 转化实验时,酸根离子将与Ca2+产生沉淀;在DNA反应时, 不同的酶对辅助金属离子的种类及数量要求不同,有的要求 高离子浓度,有的则要求低盐浓度。 Tris-HCI缓冲液:不存在金属离子的干扰作用;EDTA更能稳 定DNA的活性。 pH为8是因为DNA在此条件下比较稳定。 圈
选择原则是考虑DNA的稳定性及缓冲液成分干扰作用。 磷酸盐缓冲系统和硼酸系统:符合DNA保存的pH条件,但在 转化实验时,酸根离子将与Ca2+产生沉淀;在DNA反应时, 不同的酶对辅助金属离子的种类及数量要求不同,有的要求 高离子浓度,有的则要求低盐浓度。 Tris-HCl缓冲液:不存在金属离子的干扰作用;EDTA更能稳 定DNA的活性。 pH为8是因为DNA在此条件下比较稳定。 溶解缓冲液:
第二煮沸法 煮沸裂解法是将细菌悬浮在含有能消化细胞壁的溶菌酶的缓 冲液中,然后加热到100°℃使其裂解。 溶菌酶(糖苷水解酶):水解菌体细胞壁的肽聚糖中的阝-1,4 糖苷键,破坏细胞壁起到溶菌作用。 煮沸:破坏细菌外壁;解开DNA链的碱基配对,并使蛋白质 和染色体DNA变性,分离开来。 闭环质粒DNA链彼此不会分离,这是因为它们的磷酸二酯骨架具 有互相缠绕的拓扑结构。当温度下降后闭环DNA的碱基又各就各 位,形成超螺旋分子。而分离开的大分子DNA和蛋白无法重新复 性
第二 煮 沸 法 煮沸裂解法是将细菌悬浮在含有能消化细胞壁的溶菌酶的缓 冲液中,然后加热到100℃使其裂解。 溶菌酶(糖苷水解酶):水解菌体细胞壁的肽聚糖中的β-1,4 糖苷键,破坏细胞壁起到溶菌作用 。 煮沸:破坏细菌外壁;解开DNA链的碱基配对,并使蛋白质 和染色体DNA变性,分离开来。 闭环质粒DNA链彼此不会分离,这是因为它们的磷酸二酯骨架具 有互相缠绕的拓扑结构。当温度下降后闭环DNA的碱基又各就各 位,形成超螺旋分子。而分离开的大分子DNA和蛋白无法重新复 性
基本步骤 >取1.5ml培养菌体置于离心管中,离心收集菌体。 >将菌体沉淀悬浮于350 STET:缓冲溶液中,涡旋使其混匀。 加入25μl新配制的溶菌酶溶液(10mg/ml,用10mmol/L Tris.Cl(pH8.0)配制),涡旋振荡3秒钟。 >沸水浴40秒后立即取出,离心收集,用无菌牙签挑去细菌 碎片。 >上清中加入异丙醇,离心回收核酸沉淀。 加入1l70%乙醇洗涤沉淀。晾干沉淀,直至乙醇挥发完全。 产TE(pH8.0)溶解核酸,贮存于-20℃
基本步骤 ➢取1.5ml培养菌体置于离心管中,离心收集菌体。 ➢将菌体沉淀悬浮于350μl STET缓冲溶液中, 涡旋使其混匀。 加 入 25μl 新配制的 溶菌酶溶液 (10mg/ml, 用 10mmol/L Tris.Cl(pH8.0)配制), 涡旋振荡3秒钟。 ➢沸水浴40秒后立即取出,离心收集,用无菌牙签挑去细菌 碎片。 ➢上清中加入异丙醇 , 离心回收核酸沉淀 。 加入1ml 70%乙醇洗涤沉淀。晾干沉淀,直至乙醇挥发完全。 ➢TE(pH8.0)溶解核酸,贮存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