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质量目标管理:就是充分开发群众智慧、科学的制定并有组织的实施企业 质量和质量目标所开展的质量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等活动。 1-9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实行控制 的质量管理 1一10新产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从未试制生产过的,具有一定新质的产品。 1-11指标:用来衡量和考核试验效果的质量特性。 因素:对实验指标有影响的,而在实验中提出了明确的条件,能加以区别 对比的原因 水平:因素内设置的不同处理级别 1-12正常波动:由偶然性原因引起的波动 异常波动:由系统性原因引起的波动。 1-13分层法:是按一定的标志,把搜集到的原始数据按不同的目的加以分类整 理、以便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具体因素。 相关图:是研究两类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图」 排列图 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的图 1-14因果图:是表示质量特性与原因关系的图。 直方图:是通过对数据整理,从而分析和掌握质量数据的分布情况和估算 工序不合格品率的方法。 榕制图:是用干分析和判析工序是否处干控制状态所使用的坐标图 1-15工序: 也就是加工工序,就是其间产品伴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发生的过 程。是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单位。 工序能力:是衡量工序能够生产合格品的能力 工序能力指数:产品公差范围与工序能力之比 1-16质量效益:是指通过保证、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而获得的效益: 质量损失:在产品整个生命过程中,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所造成的全部损 1-17质量成本: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 品质量未达到预先规定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 1-18质量成本优化:确定质量成本各项指标的主要费用的合理比例,以便使质 量总成本达到最低值 1-19食品良好操作规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 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 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 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1-20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一套特殊的与食品卫生处理和加工厂环境的清洁程度 及处理措施满足它们的活动相联系的目标 1-21 危害分析与 键控制点:为防止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在从 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到食品食用的全过程中,对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名 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从而确定能有效的预防、减轻或消除各种危 害的“关建控制点”进而在“关建控制点”对造成食品污染或发展的危害因索进 行控制,并同时检测控制效果,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矫正和补充。 食品与环境科学 Sz11环境:各种生物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因素及条件 Sz12重复性试验:在同一实验室,同一个操作人员,使用同一台设备,用同一种方法
1-8 质量目标管理:就是充分开发群众智慧、科学的制定并有组织的实施企业 质量和质量目标所开展的质量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等活动。 1-9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实行控制 的质量管理。 1-10 新产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从未试制生产过的,具有一定新质的产品。 1-11 指标:用来衡量和考核试验效果的质量特性。 因素:对实验指标有影响的,而在实验中提出了明确的条件,能加以区别 对比的原因。 水平:因素内设置的不同处理级别。 1-12 正常波动:由偶然性原因引起的波动。 异常波动:由系统性原因引起的波动。 1-13 分层法:是按一定的标志,把搜集到的原始数据按不同的目的加以分类整 理、以便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具体因素。 相关图:是研究两类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图。 排列图:是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的图。 1-14 因果图:是表示质量特性与原因关系的图。 直方图:是通过对数据整理,从而分析和掌握质量数据的分布情况和估算 工序不合格品率的方法。 控制图:是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控制状态所使用的坐标图。 1-15 工序:也就是加工工序,就是其间产品伴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发生的过 程。是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单位。 工序能力:是衡量工序能够生产合格品的能力 工序能力指数:产品公差范围与工序能力之比 1-16 质量效益:是指通过保证、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而获得的效益。 质量损失:在产品整个生命过程中,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所造成的全部损 失。 1-17 质量成本: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 品质量未达到预先规定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 1-18 质量成本优化:确定质量成本各项指标的主要费用的合理比例,以便使质 量总成本达到最低值。 1-19 食品良好操作规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 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 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 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1-20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一套特殊的与食品卫生处理和加工厂环境的清洁程度 及处理措施满足它们的活动相联系的目标。 1-2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为防止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在从 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到食品食用的全过程中,对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 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从而确定能有效的预防、减轻或消除各种危 害的“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造成食品污染或发展的危害因素进 行控制,并同时检测控制效果,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矫正和补充。 食品与环境科学 Sz1-1 环境:各种生物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因素及条件。 Sz1-2 重复性试验:在同一实验室,同一个操作人员,使用同一台设备,用同一种方法
对同一个检测对象进行两次以上独立检测的实验: Sz13水样的生化需氧量:密封条件下,水样经一定时间恒温培养前后样本溶解 氧的差异 Sz1-4蒸发残渣:水样在105-110摄氏度去除水分及沸点低于水沸点的各种物质, 从而留下的不可溶物,胶体和悬浮物。 Sz15一次污染: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而对环境 浩成污边洁况 Sz1-6化学需氧量:用强氧化剂对水样进行处理时,单位水样消耗氧化剂的量(水 中还原性无机物被氧化所需氧量): Sz17准确度:测量结果与被测量值或约定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Sz1-8精密度:在规定条件下,相对独立的测试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Sz1-9可疑数据:一组测量数据中,偏离约定真值(多为该组数据平均值)三个 以上标准差时,称为可疑数据。 110灵敏度:某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待测物质变化发生的响应量的变化程 度。 二、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食品营养 Sk2-1粮谷类食物的营养特点。 要点:是碳水化合物丰富、经济的来源: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是限制性 氨基酸:脂肪含量低:钙少磷多:精细加工可损失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 Sk2-2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要点:膳食铁的形式维生素C、胃酸:植酸盐、草酸盐、磷酸盐等肠道PH: 特殊生理状况
对同一个检测对象进行两次以上独立检测的实验; Sz1-3 水样的生化需氧量:密封条件下,水样经一定时间恒温培养前后样本溶解 氧的差异值。 Sz1-4 蒸发残渣:水样在 105-110 摄氏度去除水分及沸点低于水沸点的各种物质, 从而留下的不可溶物,胶体和悬浮物。 Sz1-5 一次污染: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而对环境 造成污染情况。 Sz1-6 化学需氧量:用强氧化剂对水样进行处理时,单位水样消耗氧化剂的量(水 中还原性无机物被氧化所需氧量); Sz1-7 准确度:测量结果与被测量值或约定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Sz1-8 精密度:在规定条件下,相对独立的测试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Sz1-9 可疑数据:一组测量数据中,偏离约定真值(多为该组数据平均值)三个 以上 标准差时,称为可疑数据。 Sz1-10 灵敏度:某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待测物质变化发生的响应量的变化程 度。 二、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食品营养 Sk2-1 粮谷类食物的营养特点。 要点:是碳水化合物丰富、经济的来源;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是限制性 氨基酸;脂肪含量低;钙少磷多;精细加工可损失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 Sk2-2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要点:膳食铁的形式;维生素 C、胃酸;植酸盐、草酸盐、磷酸盐等;肠道 PH; 特殊生理状况
Sk23食品强化的意义及原则、方法、特点。 要点:意义,弥补天然食物营养缺陷,补充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中的营养损 失,增加摄食方便,适应不同人群需要;原则,目的明确,依照科学原理,提高 强化剂保存率,保证安全卫生,易于消化吸收,不影响食品感官性质:方法,在 原料或必需食品中直接添加(按法规规定):在成品中返加(弥补损失):生物学 法(提高营养价值):特点,改善天然缺陷:弥补加工损失:针对特殊人群:全 营养标准化等。 Sk24简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 1)以谷物为主,食物多样: 2)多吃蔬菜、水果: 3)常吃奶、豆及其制品: 4)提高动物性食品摄入,同时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 6)减少钠盐摄入,吃清淡少盐膳食: 7)饮酒限量: 8)注意饮食卫生: Sk25简述功能性低聚糖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 要点:功能性低聚糖不被人体消化酶消化分解,但有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降低 血清胆固醇以及中、低密度脂蛋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被口腔微生物利用 不被口腔酶液分解,能防止龋齿:减轻了肝脏分解毒素的负担,保护肝脏:减少 有毒发酵产物及有毒细菌酶的产生,抑制病原菌和腹泻:使双歧杆菌增殖,抑制 有害细菌:短链脂肪酸刺激肠道罐动,增加粪便湿闰度,保持渗透压,防止便秘: S2-7评定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要点: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生物价,蛋白质净利 用率,蛋白质功效比,氨基酸评分): Sk2-8试述矿物质Ca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病。 要点:功能,①构成骨骼、牙齿,维持硬度:②参与血凝:③维持肌肉收缩舒张: ④神经冲动传递所必需:⑤维持细胞壁的正常渗透性。缺乏病:佝偻病,软骨病 骨质疏松等。 Sk2-9简述世界各国主要的膳食结构种类及其特点。 要点:三高类型,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造成肥胖,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几率高: 植物食材,膳食绝大部分为谷物,优质蛋白缺乏,热量供应常不足,造成消瘦 平衡膳食,植 ,动物源优质蛋白供应充足,同时提供充足 的维生素,纤维素等,有利人体健康
Sk2-3 食品强化的意义及原则、方法、特点。 要点:意义,弥补天然食物营养缺陷,补充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中的营养损 失,增加摄食方便,适应不同人群需要;原则,目的明确,依照科学原理,提高 强化剂保存率,保证安全卫生,易于消化吸收,不影响食品感官性质;方法,在 原料或必需食品中直接添加(按法规规定);在成品中返加(弥补损失);生物学 法(提高营养价值);特点,改善天然缺陷;弥补加工损失;针对特殊人群;全 营养标准化等。 Sk2-4 简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 1) 以谷物为主,食物多样; 2) 多吃蔬菜、水果; 3) 常吃奶、豆及其制品; 4) 提高动物性食品摄入,同时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5) 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 6) 减少钠盐摄入,吃清淡少盐膳食; 7) 饮酒限量; 8) 注意饮食卫生; Sk2-5 简述功能性低聚糖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 要点:功能性低聚糖不被人体消化酶消化分解,但有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降低 血清胆固醇以及中、低密度脂蛋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被口腔微生物利用, 不被口腔酶液分解,能防止龋齿;减轻了肝脏分解毒素的负担,保护肝脏;减少 有毒发酵产物及有毒细菌酶的产生,抑制病原菌和腹泻;使双歧杆菌增殖,抑制 有害细菌;短链脂肪酸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润度,保持渗透压,防止便秘; Sk2-7 评定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要点: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生物价,蛋白质净利 用率,蛋白质功效比,氨基酸评分); Sk2-8 试述矿物质 Ca 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病。 要点:功能,①构成骨骼、牙齿,维持硬度;②参与血凝;③维持肌肉收缩舒张; ④神经冲动传递所必需;⑤维持细胞壁的正常渗透性。缺乏病:佝偻病,软骨病, 骨质疏松等。 Sk2-9 简述世界各国主要的膳食结构种类及其特点。 要点:三高类型,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造成肥胖,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几率高; 植物食材,膳食绝大部分为谷物,优质蛋白缺乏,热量供应常不足,造成消瘦; 平衡膳食,植物和动物食材搭配合理,动物源优质蛋白供应充足,同时提供充足 的维生素,纤维素等,有利人体健康
Sk210膳食纤维对人体的生理意义。 要点:正面影响,降低血浆胆固醇:改善血糖生成反应:改善大肠功能:预防肥 群:减少胆汁酸再吸收,防胆结石。负面影响,增加肠道产气,影响某些维生素 和矿物质吸收。 食品分析 2-1食品分析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任务是什么? 2-2样品制备及进行样品预处理的意义是什么? 2-3样品的预处理有哪些方法?说明这些预处理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24重量法测定水分含量的方法有哪几种?对样品有什么要求? 2-5共沸蒸馏法测定水分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2-6卡尔一费休法测定水分的原理? 2-7灰化温度是否愈高愈好?请举例说明。 2-8用滴定法测定总酸度应注意哪些问题? 2-9电化学法测定H值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2-10乙醚和石油醚的特性是什么? 2-11乳和乳制品脂肪的测定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麽特点? 2-12糖类的测定有哪些方法?哪些方法为国标法? 2-13为什么要对淀粉进行糊化?简述其糊化过程 2-14果胶物质分为哪几类?说明其主要特性。 2-15怎样加速蛋白质消化效能? 食品添加剂 2-1甜味剂甜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可概括为: )糖浓度的影响一般地,随着甜味剂浓度的增加,其甜度也增高。但这种增高不 定是线性关系,对不同的甜味来说,增高的程度不同,多数糖的甜度随浓度增高的程度比蔗 糖大。 (2)糖结晶体大小的影响粗砂糖(晶品体在0.5mm以上),细砂糖(0.2~0.4m),还 有结晶微细的糖粉(0.05m)和棉白糖(0.05m以下)。一般人认为棉白糖比砂糖甜,细砂 又比粗砂甜。这是因为糖结品粒的大小影响着糖的溶解速度,从而影响若甜味的感觉。 (3)温度对甜度的影响温度对某些糖的甜度也有影响。设在相同温度情况下(5℃), 5%蔗糖溶液的甜度为100:5%果糖在5℃时,甜度为147,18℃为128.5,在较高的温度下
Sk2-10 膳食纤维对人体的生理意义。 要点:正面影响,降低血浆胆固醇;改善血糖生成反应;改善大肠功能;预防肥 胖;减少胆汁酸再吸收,防胆结石。负面影响,增加肠道产气,影响某些维生素 和矿物质吸收。 食品分析 2-1 食品分析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任务是什么? 2-2 样品制备及进行样品预处理的意义是什么? 2-3 样品的预处理有哪些方法?说明这些预处理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2-4 重量法测定水分含量的方法有哪几种?对样品有什么要求? 2-5 共沸蒸馏法测定水分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2-6 卡尔一费休法测定水分的原理? 2-7 灰化温度是否愈高愈好?请举例说明。 2-8 用滴定法测定总酸度应注意哪些问题? 2-9 电化学法测定 pH 值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2-10 乙醚和石油醚的特性是什么? 2-11 乳和乳制品脂肪的测定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麽特点? 2-12 糖类的测定有哪些方法?哪些方法为国标法? 2-13 为什么要对淀粉进行糊化?简述其糊化过程。 2-14 果胶物质分为哪几类?说明其主要特性。 2-15 怎样加速蛋白质消化效能? 食品添加剂 2-1 甜味剂甜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可概括为: ⑴糖浓度的影响 一般地,随着甜味剂浓度的增加,其甜度也增高。但这种增高不一 定是线性关系,对不同的甜味来说,增高的程度不同,多数糖的甜度随浓度增高的程度比蔗 糖大。 ⑵糖结晶体大小的影响 粗砂糖(晶体在 0.5mm 以上),细砂糖(0.2~0.4mm),还 有结晶微细的糖粉(0.05mm)和棉白糖(0.05mm 以下)。一般人认为棉白糖比砂糖甜,细砂 又比粗砂甜。这是因为糖结晶粒的大小影响着糖的溶解速度,从而影响着甜味的感觉。 ⑶温度对甜度的影响 温度对某些糖的甜度也有影响。设在相同温度情况下(5℃), 5%蔗糖溶液的甜度为 100;5%果糖在 5℃时,甜度为 147,18℃为 128.5,在较高的温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