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或治中的美国权力 纪90年代,年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国际资本市场的情况也是一 19 样。海伦·米尔纳(Helen Milner)和罗伯特·基欧汉(Rober Keohane) 指出,“国际交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 逃脱这一变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但这并不是说近年来出现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世界。比如,具体就 国际金融而言,戴维·夏皮罗(David Shapiro)就认为,“在过去,金钱比当 今大部分货币都具有全球性质…我认为,在当今的世界上,货币的全 球化程度比过去几百年都要低。当然,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是明显的 例外。”在除了德国以外的大部分主要工业化国家,1993年的贸易依存 度(国际贸易占GDP的份额)要低于1913年。1920年,大约50个外国17 政府在美国资本市场发行了经穆迪公司评级的债券(Moody-.rated bonds),这一数字直到最近才被超过。世界范围内商品出口的年增长 率在1870年至1913年之间是1.7%,而从1953年至今只有1.3%。外 国直接投资与全球产出之比在1913年是9%,1960年是4.4%,90年代 中期是0.1%。⊙多国公司开展业务的市场是以政治为基础的,跨国组 织使得政府需要处理日益增长的新问题。这些现象弱化了近期国际化 程度的提高降低了国家权力的观点,® 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说,最近几十年来国际化的逐步加强不一定必然 削弱国家的作用。比如,斯蒂芬·沃格尔(Stephen Vogel)认为,“即便是 在政府退出的典型领城之中,如取消规则等行动,我也发现政府的实际 控制几乎没有减弱。即便是在最具活力、最全球化的行业之中,如电信 业和金融服务业,我发现政府很少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屈服。”国家权 力和政治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政策有 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典型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模式,在日益增长的国 际化过程中,继续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除了为数不多的发达经济体之 外,统计数据无法证明在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方面出现了任何全球经 Friman and Andreas 1999.2. Milner and Keohane1996,14.亦参见Weiss1999,62一63。 级 Spio1997,19 Arrighi 1997,2 6年 Satn1996.42一43 Uchitelle 1998a 63 Gilpin 1975.Krasmer 1995. 8Val6e1996,2-3 PDG
地区构或的世养 20 济趋同的整体态势和一般取向。⑤虽然国际经济对国家政策的制约性越 来越强,但不同形态的资本主义在世界市场上适应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各 自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流动资本“外逃”的威胁并没有弱化国民作为决 定政策的主体所发出的“声音”。 同样,国家的党派政治在国际化时代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左 派和旨在减弱市场不平等性质的经济政策并没有被减弱,实际上比前几 十年还要强大。但是,驱动国内劳工市场发展的也许不是党派政治,而 是另外一个国内的原因:技术引发的国内市场结构转型。从更加一般 的意义上讲,如果脱离了根深蒂固的国内制度、观念和利益,就无法理解 经济国际化产生的结果。因为制度、观念和利益影响了行为体的偏好, 18 使得对国际经济效益的考量必须符合不同国家的国家目标。市场压力 具有不确定性,市场压力给予政府和公司的信号也往往是含糊不清的。 国内制度影响到对这类信号的解读。制度往往是坚韧的,可以克服一切 可能产生的使国家趋同的压力。一旦趋同现象出现,它的影响不是避开 国家政治,也不是绕过国家政治,而是通过国家政治发生作用。在国际 化的世界里,国内制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全球化与国际化的互动 全球化和国际化使得当今的地区成为多孔化地区。就效果而言,全 球化具有变革性,国际化具有渐进性。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互动加强了地 区的通透性,打破了地区的封闭。 全球化和国际化的理论发展了早先的思想,尤其发展了以前提出的 “国际相互依存”的观念。当时,分析性概念无论是从研究角度还是从规 范角度都受到了挑战,现在也是如此。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真分 析了日益增强的国际相互依存现象,将其理解为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相 互之间越来越强的敏感程度和脆弱程度,也指出这些现象会对世界政治 产生普遍而且重要的影响。自由主义学者意识到出现了一个新的时代, 传统的权威将受到新兴的非国家行为体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学者指出, 日益增长的国际相互依存造成了资本主义内在的不稳定性,无论国际国 内都是如此。现实主义和研究国内政治的学者认为,即便是相互依存程 Boyer1996,57-58.Wade1996. 66G4t1998,1,10.24.129. Iversen and Cusaek 2000. Kechane and Milner 1996 PDG
第一章世界政油中的美国权力 度大大提高,也不会强大到改变世界政治性质的程度。 21 今天,不同学派之间的分歧一点也没有缩小。比如,学者们集中争 论的是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一方面效率提高、收益增大,另一方面不平等 现象明显、代价加大。同样,全球大众通俗文化的传播也激活了许多政 治性的反运动(countermovements),这些运动强调,在民族国家或宗教社 区内,应该是政治主导、道德优先。人们的意见分歧还集中在国家这个 被视为国际体系中过时的组织形式,因为国家无法有效应对全球变暖和 种族清洗这类挑战。国家受到批评:对于许多大问题来说,国家显得太 小:对于许多小问题来说,国家又显得太大。在国内政治中,日益迫切的 需要不是国家的强制性干预,而是公营一私营伙伴结盟的微风细雨 效应。 在相互依存、全球化和国际化等问题上,政治意见持续分歧,但这并 不意味着我们在过去30年里什么新的东西也没有学到。20世纪70年 代初,人们对国际相互依存程度变化的讨论是在很笮的范围内展开的, 集中在富国之间的关系方面,没有包括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也没有密 切联系穷富国家之间依附关系的讨论。大部分研究人员采用了理性主19 义认识论和个体主义本体论。目前的辩论范固比当时宽广多了。辩论 的重点涉及将世界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的多种进程,形成的理论也是基 于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观点的。政治和研究视野变得开阔了,但是,在 解读不同统计数据的意义的时候,人们之间辩论依旧,视野的开阔并没 有使人们的思想一致起来。 那些集中讨论国际化进程的学者认为,当今的世界上仍然是为数不 多,长期存在的那些国家行为体在发挥主要作用,它们依照熟悉的规则, 进行着古老的游戏:国家在国际机制的框架中讨价还价,试图解决战争 与和平的问题:国内大公司和多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相互竞争:偶 尔,形形色色的非国家行为体试图影响国家行使权力的行为。那些研究 全球化进程的学者却认为,新的国际行为体类别大大增加,许多遵守着 不同的规则:没有政府或是绕过政府的全球治理:遍及全球的跨国公司: 还有结成跨国联盟的无数非国家行为体。 对世界的不同解读往往是由于人们采用了不同的社会学和经济学 的推理。社会学主要讨论关系和过程,经济学则主要讨论行为体和行为 体属性。全球化可能带来了转型性变化。有的时候,全球化迫使世界各 个部分趋同,因而减少了政治多样性。但有的时候,全球化又造成了世 界各地众多的不同,各个地方采取不同的适应全球化或是反对全球化的 PDG
地区构成的世界 22 方式。国际化导致了渐进式变化。国际化使得世界各地在深层联系方 面出现了差异,在不同国家催生了不同的结果。全球化强调进程:进程 重构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空间性和杜会性安排。国际化强调条件:条件 制约着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全球化影响的是进程的质量,不同行为的整 合程度,以及政体内部和政体之间不平等现象的改变。国际化重视的是 开放程度的大小,跨国界行动的扩散以及国家独立性的变化等现象。 全球化使我们考虑没有政府的治理和国家性质的变化。国际化使我们 思考去规则化和再规侧化之间变化的关系以及国家能力的变化。对当 今世界政治的不同看法往往根植于这些对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不同 认识。 这些进程并非确凿的事实,而是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分析类 型。因此,现实和概念之间的相互交错是不可避免的。弗兰科·佩罗克 斯(Francois Perroux)很早之前就说过,围绕着国际化这一问题,存在“一 个核心的事实,这个事实又发展成为一个解读和夸张的双重进程”。”最 20 近,迈克尔·韦塞斯(Michael Veseth)使用了“贩卖全球化”的说法,也表 达了同样的税点。③好在我的观点不要求一定使用什么全球化和国际化 的具体理论观点,如果真要做出选择,必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我在这 里只需要说明,进程是重要的。各种进程逐步地在相互运动之中融合起 来,从而创造了使地区多孔化成为可能的条件。 全球化和国际化造成的多孔化地区主义依然能够推动地区扩大的 进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方面的例子有北约、欧盟和东盟 的扩展。地区扩大与地区之间的交往是同步进行的。例如,自从1996 年以来,欧洲和亚洲的领导人定期会晤,举行高层会谈。欧盟和拉美的 南方共同市场之间建立更加密切关系的设想也在酝酸之中。全球化引 发了世界政治的变化,改变了领土国家和其他行为体的能力,这也往往 是美国权力和目标的结果。国际化是一个国家越来越开放的渐进过程, 但并不触及领土国家的根本性质。对于世界政治来说,全球化和国际化 这两个进程不是互相排斥的。贸易数据表明了国际化的重要性,金融流 向表明了全球化的普遍性,3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坚 决支持全球化,并写过一本关于全球化的畅销书。他将全球化和国际化 60 Perroux1950.2】. Veseth 1998. Stallings and Streeck 1995.73-80. PDG
第一章世界玫治中的美国权力 两种动力结合起来,用以表述世界政治的特征。他说:“现在,一个新的 23 国际体系显然已经取代了冷战体系,这就是全球化。”⑧实际上并非全然 如此。我在本书中提出的论点是,全球化和国际化共存互补,使地区成 为深嵌于美国帝权框架中的多孔化地区。 多孔化地区秩序 地区是政治权力和目标的发源地。强大的国家往往会通过战略行 动和自身影响力的结合将国家目标投射在国土之外。这样做是为了追 求阿诺德·沃尔弗斯(Arnold Wolfers)称为“环境目标”(meliu goals)的 东西,也就是试图建构熟悉且符合其目标的环境。美国就是一个很好 的例子。日本在亚洲和德国在欧洲也都是如此。1945年之后,美国对两 个战收的轴心国国家政权的形成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两个原本非自 由主义的政权之内注人了大量的英美式自由主义成分。后来,日本和德 国有了它们新的商业目标和内化了的政治自由主义观念,对亚洲和欧洲 的地区政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2 造成地区多孔化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二是 将地区和其他政治行为体联系在一起的多种纵向关系。因此,一个地区 组成的世界绝非仅仅是一个具有地域界限的、将国家保护主义延伸到超 国家程度的地缘经济集团所组成的体系。但它也不是一个进入后国家 政治时代的非领土主权体系。多孔化地区一方面是抵御负面制约的缓 冲地带,另一方面也是利用新的机遇的平台。 最后,不同的多孔化地区具有不同的制度形式。权力不仅仅存在于 政治行为体,而且也存在于政治行为体生存的社会和制度环境。地区秩 序就是这样一种环境。地区秩序塑造日本,德国和其他行为体,同时,地 区秩序也是这些行为体造就的。地区秩序与地区核心国家(比如德国和 日本)之问的关系同与美国帝权之间的关系类似,但在程度上要弱一些。 行为体帮助塑造了这个世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体系给行为体以 重要地位。德国之于欧洲,日本之于亚洲都是如此。美国帝权也必须适 应地区国家的这种地位。 Friedman 1999.110 分 Wolfers1962.67-80 P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