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构成的世界 24 世界地区和美国政策 20世纪下半叶,国家权力和目标推动形成了地区主义,在安全问题 上,地区形成结盟,如里约条约组织(1947)、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0, 1949),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0,1954)、华沙条约组织(1955)等,依据是 《联合国宪章》第51条和集体自卫权力。世界很快一分为二,形成了东 方和西方两个竞争的集团,分别由两个超级大国统领。在“南方”,第三 世界国家终于也开始建立地区组织,比如美洲国家组织(OAS)、非洲统 一组织(OAU)以及阿拉伯联盟,目的是挥卫刚刚获得的国家主权。在经 济领域,冷战期间形成的政治结盟也反映了国家的权力和目标。作为原 侧,美国推动降低关税壁垒、建立自由兑换货币等机制。但是,二战结束 之后,至少是在战争刚刚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欧洲的国家重建阻碍了 工业化国家之间消除关税和投资壁垒的进程。进而,美国也无力使苏 联、中国和共产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采取同样的自由主义政策。印度和 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支持进口替代政策和高关税壁垒。后来,欧洲、拉丁 美洲、东部非洲等地区形成了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这使人们对地区 一体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还有一些非经济性质的地区组织在世 界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起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资本主义竟争和社会主义衰退使得地 区政治重新活跃起来。美国政策的变化直接加强了地区的多孔化。美 2国为了加强自身的国际地位,无论是在共和党还是在民主党任期之内, 都提出了涉及地区的政策建议,以配合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自由化的 一贯主张。这种新的政策取向促成了保持向世界开放的地区经济整 合,美国也参加了一些这样的地区组织。美国政府以“公平贸易”的口 号清理了世界的经济领城,保护了自己的脆弱行业和战略工业,比如纺 织业和微电子工业,并通过施加重大政治压力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打开欧洲和亚洲的市场。根据杰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的论述,到了90年代初期,地区多孔化的主要动力来自美国政 府的一项政策,即依照关贸总协定章程第24条的规定,接受并促进地区 性活动。10年之后,世界贸易组织的支持者认为,分离独立的地区主 Helleiner 1994 的 Fishiow and Haggand 1992,7. Bhagwati 1992,540. PDG
第一章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权力 义已经对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了体系性的戚胁。但是,在布什政府眼里, 25 事情并非如此。布什政府一方面仍然坚持进行世贸组织关于贸易谈判 的多哈回合,另一方而实施美国领导的、在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的计划。詹姆斯·米特尔曼(James Mittelman)和理查德·福尔克(Rich- ard Falk)认为,地区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新自由主义多边秩序的重要 特征,当然,它还不稳周,甚至有着不一致的内涵。地区主义是一种粘合 剂,常常被用来粘合全球重组过程中的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城”。心 美国的政策同时还间接地加强了地区多孔化。20世纪90年代,美 国政策集中在国内事务方面。许多国家一方面卸除了冷战的压力,另一 方面也摆脱了美国的监控,因此便有机会加强各自在本地区的地位。在 这种新的形势之下,国家“竞相加强地区化”。政府认为地区化富有吸 引力,其中原因很多。近邻效应,地区规模经济、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等 因素推动了大规模贸易,投资关系又可以加速经济增长。进而,在地区 层面采取国际性的去规则化行动往往会提高效率、加强竞争力。瑞典前 外贸和欧盟事务部长马茨·赫尔斯特龙(Mats Hellstrom)说过,“我们可 以预见,将来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会被地区规则和地区偏好所左右:”3 当今的世界,穿越国家边界变得越来越容易了,许多地区组织都与 经济和安全事务有关。20世纪90年代,地区行动莲蓬勃勃,包括成立北 美自贸区、建立欧洲经济区(在欧盟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之间实现贸易3 自由化)、签订美洲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迈阿密宜言》、发表亚太经济 共同体的《茂物宜言》等等。1990年到1994年之间签订了33个地区贸 易协定,这是自二战以来任何五年期间签订这类协定最多的一段时间。@ 10年之后,地区贸易协定持续增多。2004年,美国与中美洲国家和澳大 利亚签订了协议:7个南亚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南方共同市场很快 就会与欧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同时与美国的谈判也在进行之中,目的 是签订一个南北美洲自由贸易的协定。当然,南方共同市场与美国的谈 判还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 自冷战结束之后,地区主义也包括了安全问题。例如,1986年通过 了《戈德华特一尼古拉斯法案》(Goldwater-Nicholas Act),美国武装力量 将其很大一部分权力从华盛顿的文官手中转向了五个地区军事司令部。 Mittelman and Falk 2000,3. 8 Thomas and Teteault 1999 Richardson 1996,17. ) Mansfield and Milner 1999,601.Frankel 1997,4. PDG
地区构成的世界 26 戴维·莱克(David Lake)和帕特里克·摩根认为,从比较一般的意义上 讲,“应对暴力神突的努力将主要涉及在地区层面设计和实施的规划和 行动。…与过去相比,地区已经成为更加重要的神突与合作的场 所”。⑧总之,美国政策使得地区主义成为世界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 多孔化地区 地区主义的多孔化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国际性跨国界交往和全球 变革对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这类进程往往跨越并且改变边界,但又扩 展不到全球的范围。®国际贸易流向表明,认为内向型地区贸易“集团” 已经形成的观点是错误的,虽然不少人持有这样的观点。经济学家和地 理学家的统计数字表明,经济集团并没有主导当今的世界政治。诚然, 美国和德国与各自的邻国发展了坚实的贸易关系,但是这些关系在20 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就已经形成,并一直处于稳定状态。日本贸易的 范围更加全球化。所以,地区集团业已形成的观点所采用的证据充其量 也是不坚实的和含糊的。阿尔伯特·菲什洛(Albert Fishlow)和斯蒂 芬·哈格德(Stephan Haggard)认为,美国,亚洲和欧洲的跨地区贸易,与 地区内贸易的增长保持了同样的高速度。当然,地区贸易协定会有某些 歧视性规定,但是,外来投资的自由流通产生了强大的自由化效应,足以 24 抵消地区贸易协定的歧视性规定。20世纪80和90年代,全球化和国 际化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促进了地区的多孔化。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区贸易安排蓬勃发展。1948年至1994 年间,关贸总协定收到了124份建立地区贸易安排的备案,1995年至 2000年间,世贸组织又收到了130份备案,涵盖了货物和服务贸易。在 214份已经签署的协定中,2000年有134份生效。所以,在90年代期间, 地区贸易安排增长了3倍。这一数字还在增加。到2002年底,170项地 区安排备案,估计还有70项虽然没有备案,但会得以实施。⑧90年代初 Lake and Morgan 1997.5.7. Cilpin 2001.361. 0 Beisheim et al.1999.16. 6 O'Loughlin and Anselin 1996.142,144.151,153.Mansfield and Milner 1999.598- 602. Fishlow and Haggard 1992,8. hup:/www.wto.org/english/tratop_c/region_e/rh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 gion_e/regfac_e.him.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summary_e.als.accessed December 4,2004).Chase 2005. PDG
第一章世养政治中的美国权力 期,大约90%的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参与了地区贸易安排活动。对于这 类地区安排的性质人们是有不同看法的,莱斯特·瑟罗(Lester Thurow) 认为会出现一个由三个地区组成的世界,而杰格迪什·巴格瓦蒂则极力 挥卫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机制。在这两种极端的观点之间,大部分 学者采取了比较中庸的立场,认为地区贸易安排往往是开放性而不是封 闭性的,地区化可以是冲突的根源,也可以是合作的平台。 几十年来,地区主义和地区化总是与全球范围的多边谈判联系在一 起的。①结果,世界贸易和投资总额的2/3到4/5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 亚三个地区内部和三个地区之间。近年来,这三个地区的国家与其他较 不发达地区的国家之间开展了双边交易.以建立“少边”(minilateral)体 系来弥补现有的多边体系。启动多边世界贸易谈判的多哈回合也催生 了新的地区自由贸易区(FTAs),在贸易、投资和政府法规等领域促进了 自由化的发展。 自由贸易区是地区多孔化的铺路石,不是障碍。大型公司大大推动 了这一进程。灵活且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越来越促使公司将生产和资源 网络建立在地区层面,而不是建立在全球和国家层面。®在世界经济的 核心地带之外,地区主义的动力已经不再是经济交换和生产专业化了。 驱动地区主义的是革新,革新来自于创造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又来自 于建立大规模和大范围的生产,研发以及营销所形成的经济体网络。这 一过程往往需要开发地区性资源。 公司大多是在最贴近母国市场的地区发展起来的。8所以,微观经5 济因素推动公司沿地区界线组织经济活动。在整个第三世界中,出口加 工区成为经济发展的优选地区。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只有两个这 样的地区:1970年,出现了20个出口加工区,分布在10个国家:1986年, 出口加工区数目增长到175个,其分布的国家数也增长到50多个。2002 年,出口加工区增长到3000个,雇佣人员达3700万,其中有3000万在 中国。®大型公司的活动跨越国界,形成了与供应商、承包商和客户之间 具体的依赖关系。对外投资和经济业务往往是在临近的地区展开的,欧 Mansfield and Milner 1999.600 Thurow 1992.Bhagwati 1992. Lawrence 1996,3. 00mn1994,11-17,33-36 gD6 renbacher1999.135-136,152 Yuan and E4en1992,1026,1L02002,1. PDG
地区构成的世界 28 洲和东亚出现了地区生产复合体。这些都说明民族国家内部和超越民 族国家之上的新的空间结构构建了开放性的地区。克里·蔡斯(Ky Chase)提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国内政治理论,有助于解释多孔化地区 发展的趋势。这个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使得利益集团从地区一体化中获 益,因此这些利益集团就会大力提倡建立地区贸易安排。粤 地区主义的一般性特征也具体适用于亚洲和欧洲。亚洲地区政治 经济制度化根植于市场运作中的社会网络,与世界其他地区高度融合, 尤其是与美国经济融合。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亚洲许多 国家中自由化影响十分明显,多孔化地区主义成为明显的政治特征,这 主要是该地区各个国家与美国之间不对称的双边权力关系造成的。虽 然亚洲区内贸易大幅度增加,但亚洲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美国 市场。亚洲的一些关键原料需要进口,这也像以往一样需要美国海军保 护海洋通道。军事和经济方而对美国的依赖使得亚洲不可能建立一个 内向型的地区。在贸易,援助、投资和技术方面,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与 美国和一些较穷的国家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和政治关系,而德国则 更多的是面于欧洲之内。?亚洲国家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很高,互联网的 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除了东京和首尔之外,所有亚洲城市都是直接与 互联网相接,高达99%的亚洲互联网流量是通过美国传输的。⑧ 由于世贸组织框架中的进一步贸易自由化的努力没有多少进展,自 从1999年以来,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倡议建立双边自贸区“螺旋”,将东 北亚和东南亚连成一片,同时也将东亚,拉美和大洋洲连接起来。从 26 2000年到2003年,人们提出或实施了40多项优惠贸易安排。$亚洲国 家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竞争,一方面也希望实施贸易自由 化的步伐能够比拖沓的多边贸易谈判快一些,因此,这些政府签订了许 多自贸协定,最后还同意于2010年建立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立日本一 东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并提出各种建议,以建立范围更广的亚洲自由 贸易区。“贸易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全 面的多边安排和范围较窄的“少边”安排打破了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 壁垒。 多孔化地区主义的例子也表现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我们这里使用 $Chae2003. 月incoln1993.135,Tan1995,98 Emst 2001 Munakats 2002.Ravenhill 2003. P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