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施蒂格勒曾撰文“通向垄断和寡头之路一兼并”①,对兼并运动中涉及到 的垄断问题的一些主要事件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认为兼并行为的实施是以 “现代公司和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条件的。兼并与规模经济有关,但实 现规模经济并不是兼并的主要原因,规模不经济也不是限制兼并的主要因素, 兼并的重要动机在于获取市场力量和垄断利润。因此,“对于旨在垄断的兼并 来说,单个厂商大规模生产的不经济仅仅是偶然的、微不足道的障碍””。美 国在1890年通过《谢尔蔓反托拉斯法》十多年之后的1904年,由于北方证 券公司案的判决,使得反托拉斯法得到了真正的执行,导致美国兼并由垄断 转向寡头垄断。也就是说,反托拉斯法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兼并的垄断行为, 使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兼并者的市场份额几乎必定大幅度的下降”⑧,使得 市场结构的竞争性增强。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另一代表一威廉姆森 (Williamson)在应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福利理论分析兼并对社会 福利的影响时认为,横向性兼并与收购一方面由于取得规模经济性,增加社 会福利,另一方面却形成了市场势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垄断。 除了理论上的概述外,产业组织理论也在实证上考察了兼并行为与市场 结构、市场绩效的因果关系。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以及不 同时间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有差异的。衡量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经济学家往往采用产业集中度指标。韦思(L..Weiss,1965)对美国1930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三联书店1983年版中译本,第3-21页。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三联书店1983年版中译本,第10页。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三联书店1983年版中译本,第16页。 6
8 治·施蒂格勒曾撰文“通向垄断和寡头之路—兼并”① ,对兼并运动中涉及到 的垄断问题的一些主要事件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认为兼并行为的实施是以 “现代公司和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条件的。兼并与规模经济有关,但实 现规模经济并不是兼并的主要原因,规模不经济也不是限制兼并的主要因素, 兼并的重要动机在于获取市场力量和垄断利润。因此,“对于旨在垄断的兼并 来说,单个厂商大规模生产的不经济仅仅是偶然的、微不足道的障碍”② 。美 国在 1890 年通过《谢尔蔓反托拉斯法》十多年之后的 1904 年,由于北方证 券公司案的判决,使得反托拉斯法得到了真正的执行,导致美国兼并由垄断 转向寡头垄断。也就是说,反托拉斯法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兼并的垄断行为, 使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兼并者的市场份额几乎必定大幅度的下降”③ ,使得 市场结构的竞争性增强。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另一代表——威廉姆森 (Williamson)在应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福利理论分析兼并对社会 福利的影响时认为,横向性兼并与收购一方面由于取得规模经济性,增加社 会福利,另一方面却形成了市场势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垄断。 除了理论上的概述外,产业组织理论也在实证上考察了兼并行为与市场 结构、市场绩效的因果关系。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以及不 同时间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有差异的。衡量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经济学家往往采用产业集中度指标。韦思(L.W.Weiss,1965)对美国 1930 ①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三联书店 1983 年版中译本,第 3-21 页。 ②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三联书店 1983 年版中译本,第 10 页。 ③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三联书店 1983 年版中译本,第 16 页
一1960年间以10年为时间间隔段的6个行业中的兼并对集中的影响情况 进行了研究,他利用CR,和CR,集中率,对决定集中变化的因素如兼并、内 部扩张、新企业的进入、行业中的企业进出等进行了实证计算,结论认为兼 并似乎并不比企业退出和内部扩张对集中起更重要的作用.哈特(P.E.hart)、 乌托(M.Utton)和沃尔什(G.Walshe,1973)研究了1950一1963年间英 国三十个行业的样本,其中的10个行业中兼并起到重要作用,CR,指标上升, 还有11个行业,因为前五名企业通过内部扩张比业内其他企业发展速度快, 行业的集中增加不能归功于兼并,由此可以认为兼并与企业内部扩张对市场 集中度影响不相上下。汉纳(Hannah)和凯(Kay,1981)考察了英国1919一 1976年间合并在集中变化中扮演的角色,其结果是:1919一1930年,集中的 变化与兼并和内部扩张均有密切关联:1930一1948年,几乎在所有行业集中 有所下降,兼并变得不那么重要:而1957一1969年,兼并对市场集中的决定 性作用显著”。 在国内,8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组织理论逐步为我国经济学界所了解, 有关市场结构的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内学者在系统介绍国外的产业组织 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和经济转轨的特点,通过定性描述和 实证分析,对我国有关行业的市场结构及其绩效进行了研究,力图总结出 些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王慧炯(1991)、张春霖(1991)、 来产高是之·兔频所价经济学与经科字版社咖年旅手 9
9 ——1960 年间以 10 年为时间间隔段的 6 个行业中的兼并对集中的影响情况 进行了研究,他利用CR4 和CR8集中率,对决定集中变化的因素如兼并、内 部扩张、新企业的进入、行业中的企业进出等进行了实证计算,结论认为兼 并似乎并不比企业退出和内部扩张对集中起更重要的作用。哈特(P.E.hart)、 乌托(M.Utton)和沃尔什(G.Walshe,1973)研究了 1950—1963 年间英 国三十个行业的样本,其中的 10 个行业中兼并起到重要作用,CR5指标上升, 还有 11 个行业,因为前五名企业通过内部扩张比业内其他企业发展速度快, 行业的集中增加不能归功于兼并,由此可以认为兼并与企业内部扩张对市场 集中度影响不相上下。汉纳(Hannah)和凯(Kay,1981)考察了英国 1919— 1976 年间合并在集中变化中扮演的角色,其结果是:1919—1930 年,集中的 变化与兼并和内部扩张均有密切关联;1930—1948 年,几乎在所有行业集中 有所下降,兼并变得不那么重要;而 1957—1969 年,兼并对市场集中的决定 性作用显著① 。 在国内,80 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组织理论逐步为我国经济学界所了解, 有关市场结构的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内学者在系统介绍国外的产业组织 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和经济转轨的特点,通过定性描述和 实证分析,对我国有关行业的市场结构及其绩效进行了研究,力图总结出一 些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王慧炯(1991)、张春霖(1991)、 ① 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中译 本,第 964-969 页
邓伟根(1990)、马建堂(1993)、江小涓(1996)、金碚(1999)、毛林根(1996) 杨惠馨(2000)、魏后凯(2002) (二)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对国际直接投资与市场结构的研究 由于跨国公司理论是从现象上去研究问题,存在着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因此,传统跨因公司理论通常是对跨国公司绿地投资方式而做的理论上的解 释,其所涉及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市场结构的研究也主要是指绿地投资与市场 结构的关系。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逻辑基础的跨国公司理论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 鼻祖是美国经济学家海默(Hymer,S.H.)。海默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 了一个与传统国际资本流动学说不同的理论假设,即“市场不完全性”,跨国 公司是市场不完全的产物,而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是国际资本套利的结 果。在后来的研究中,海默进一步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少数大公司获 得诸如产品差异、商标声誉、专有技术等“垄断优势”,从而使其跨越国界充 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对外直接投资①。在此基础上,金德尔伯格 (Kindleberger,.C.)②又完善了海默的理论,形成了“海默一金德尔伯格” 的跨国公司“垄断优势”论学派。“海一金”学派对“垄断优势”的认识,虽 然意识到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跨国公司所处的市场呈现不完全竞争的市 Hymer,S.H.,1976.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Cambridge,Mass.,MIT Press. Kindleberger,C.,1969.American Business Abroad:Six Lectures on Direct Investmnet.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Conn. 10
10 邓伟根(1990)、马建堂(1993)、江小涓(1996)、金碚(1999)、毛林根(1996)、 杨惠馨(2000)、魏后凯(2002)。 (二)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对国际直接投资与市场结构的研究 由于跨国公司理论是从现象上去研究问题,存在着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因此,传统跨国公司理论通常是对跨国公司绿地投资方式而做的理论上的解 释,其所涉及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市场结构的研究也主要是指绿地投资与市场 结构的关系。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逻辑基础的跨国公司理论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 鼻祖是美国经济学家海默(Hymer,S.H.)。海默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 了一个与传统国际资本流动学说不同的理论假设,即“市场不完全性”,跨国 公司是市场不完全的产物,而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是国际资本套利的结 果。在后来的研究中,海默进一步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少数大公司获 得诸如产品差异、商标声誉、专有技术等“垄断优势”,从而使其跨越国界充 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① 。在此基础上,金德尔伯格 (Kindleberger,C.)②又完善了海默的理论,形成了“海默—金德尔伯格” 的跨国公司“垄断优势”论学派。“海—金”学派对“垄断优势”的认识,虽 然意识到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跨国公司所处的市场呈现不完全竞争的市 ① Hymer,S.H.,1976.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② Kindleberger,C.,1969. American Business Abroad:Six Lectures on Direct Investmnet.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Conn
场结构,但他们没有将直接投资与市场结构的相互作用纳入理论分析中。 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F.T.)将寡占市场结构纳入了国际直接投 资理论的分析中。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尼克博克在《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 一书中,分析了战后美国187家巨型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资料,发现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追随潮流”效应(Bandwagon effect),表现为一 旦有一个企业向国外市场扩张,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为了确保国内外市场地位, 也竞相向国外投资扩张”。典型的例子是可口可乐在某国投资后不久,百事可 乐随后跟进。这种“寡占反应”,实际上是寡头厂商在国内市场非价格竞争的 国外延续,投资母国的寡占市场结构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但尼克博 克在这里只是从现象中提出问题,并没有阐明为什么寡占市场结构下会产生 对外直接投资,直接投资行为是否影响东道国市场结构,因此还不能让人们 了解直接投资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全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生产一体化 的企业组织形式,带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直接投资对母国和东道 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更加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重视,人们在注重对这一问题进行 一些计量研究的同时,理论上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凯夫斯(Caves,R.E.)、邓宁(Dunning,,J.H)、费里希泰克(Frischtak,C.R.) 纽法默(Newfarmer,R.S.)、杰汝斯肯(Geroski,P.A)等。 Knicherbocker,F.T.,1973.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ultinational Interprise.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11
11 场结构,但他们没有将直接投资与市场结构的相互作用纳入理论分析中。 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F.T.)将寡占市场结构纳入了国际直接投 资理论的分析中。1973 年美国经济学家尼克博克在《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 一书中,分析了战后美国 187 家巨型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资料,发现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追随潮流”效应(Bandwagon effect),表现为一 旦有一个企业向国外市场扩张,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为了确保国内外市场地位, 也竞相向国外投资扩张① 。典型的例子是可口可乐在某国投资后不久,百事可 乐随后跟进。这种“寡占反应”,实际上是寡头厂商在国内市场非价格竞争的 国外延续,投资母国的寡占市场结构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但尼克博 克在这里只是从现象中提出问题,并没有阐明为什么寡占市场结构下会产生 对外直接投资,直接投资行为是否影响东道国市场结构,因此还不能让人们 了解直接投资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全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生产一体化 的企业组织形式,带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直接投资对母国和东道 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更加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重视,人们在注重对这一问题进行 一些计量研究的同时,理论上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凯夫斯(Caves,R.E.)、邓宁(Dunning,J.H.)、费里希泰克(Frischtak,C.R.)、 纽法默(Newfarmer,R.S.)、杰汝斯肯(Geroski, P.A)等。 ① Knicherbocker,F.T.,1973. 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Multinational Interpris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凯夫斯(1974)将尼克博克的同一国家“寡占反应”的对外直接投资 扩展为不同国家“寡占反应”的对外直接投资,并把不同国家同行业跨国公 司建立在跨国相互依赖基础上的共同对外直接投资看作是一个动态竞争均衡 的过程。费里希泰克和纽法默②(1994)进一步认为,市场中的寡头厂商间 的相互依赖从来不排斥寡头厂商间相互竞争,这表现为寡头厂商间相互渗透 的直接投资(cross-penetrating)。例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W)和Texas 仪器公司,为防止日本制造商垄断其国内市场的局面,分别在日本的计算机 和半导体工业建立生产基地,结果导致了日本富士通、日立等公司向美国扩 张,以追求其规模经济,并与IBM公司在日本市场上抗衡。费里希泰克和纽 法默还认为,这种相互渗透直接投资的副产品是促进了当地厂商各方面技能 的提高,形成对跨国公司的威胁,并侵蚀着其在东道国市场的地位。 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结构效应的研究,邓宁(1974)提出了 “二阶段”市场结构效应模型,在国际经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二阶段” 市场结构效应是指“进入时的结构效应”和“进入后的结构效应”。“进入时 的结构效应”是国外直接投资进入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产 业市场中厂商的数量、规模分布的格局、产品和加工技术以及进入壁垒上: “进入后的结构效应”是指其他国际竞争厂商的市场反应、在东道国的其他 Caves,R.E.Cause of direct investment:foreign firms'shares in Canadian and United Kingdom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4,(56):pp272-293. nacstame 12
12 凯夫斯(1974)将尼克博克的同一国家“寡占反应”的对外直接投资, 扩展为不同国家“寡占反应”的对外直接投资,并把不同国家同行业跨国公 司建立在跨国相互依赖基础上的共同对外直接投资看作是一个动态竞争均衡 的过程① 。费里希泰克和纽法默② (1994)进一步认为,市场中的寡头厂商间 的相互依赖从来不排斥寡头厂商间相互竞争,这表现为寡头厂商间相互渗透 的直接投资(cross-penetrating)。例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 Texas 仪器公司,为防止日本制造商垄断其国内市场的局面,分别在日本的计算机 和半导体工业建立生产基地,结果导致了日本富士通、日立等公司向美国扩 张,以追求其规模经济,并与 IBM 公司在日本市场上抗衡。费里希泰克和纽 法默还认为,这种相互渗透直接投资的副产品是促进了当地厂商各方面技能 的提高,形成对跨国公司的威胁,并侵蚀着其在东道国市场的地位。 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结构效应的研究,邓宁(1974)提出了 “二阶段”市场结构效应模型,在国际经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二阶段” 市场结构效应是指“进入时的结构效应”和“进入后的结构效应”。“进入时 的结构效应”是国外直接投资进入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产 业市场中厂商的数量、规模分布的格局、产品和加工技术以及进入壁垒上; “进入后的结构效应”是指其他国际竞争厂商的市场反应、在东道国的其他 ① Caves,R.E. Cause of direct investment: foreign firms’ shares in Canadian and United Kingdom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4,(56):pp272-293. ② Frischtak,C.R.and R.S.Newfamer, eds.,1994.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Marke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Col.15,UNLTNC,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