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什么?我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对我国市场结构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了正确的引导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以便服务于我国市 场结构的合理化演变,我们应在外资政策上做哪些调整? 上述问题的提出,隐含了该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对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研究,将对产业组织 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形成一种补充和丰富。目前国内外对跨国公司投资 与市场结构的研究还很零散和不系统,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 织理论的研究对象,产业组织理论着重研究的是一般厂商在国内市场上的行 为与产业市场结构的相互关系,对厂商跨国投资行为涉及极少:而国际直接 投资理论又主要是研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并从动因出发扩展到 对跨国公司所在母国的市场结构研究,至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影响 的研究文献还不多见。本书将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成 果为基础,将二者的研究对象结合在一起,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理论上 的丰富与补充。 对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研究,现实意义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为 制定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政策和有效进行国际协调提供理论依据或参考。近 年来,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除给东道国带来机遇外,也产生了不少 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担心跨国公司的垄断势力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不利影 响,以及对国家经济主权侵害和民族企业的削弱。对这些担忧背后的本质问 题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在实证上提供合理的检验,以便为以维护市场有 3
3 些什么?我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对我国市场结构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了正确的引导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以便服务于我国市 场结构的合理化演变,我们应在外资政策上做哪些调整? 上述问题的提出,隐含了该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对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研究,将对产业组织 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形成一种补充和丰富。目前国内外对跨国公司投资 与市场结构的研究还很零散和不系统,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 织理论的研究对象,产业组织理论着重研究的是一般厂商在国内市场上的行 为与产业市场结构的相互关系,对厂商跨国投资行为涉及极少;而国际直接 投资理论又主要是研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并从动因出发扩展到 对跨国公司所在母国的市场结构研究,至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影响 的研究文献还不多见。本书将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成 果为基础,将二者的研究对象结合在一起,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理论上 的丰富与补充。 对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研究,现实意义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为 制定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政策和有效进行国际协调提供理论依据或参考。近 年来,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除给东道国带来机遇外,也产生了不少 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担心跨国公司的垄断势力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不利影 响,以及对国家经济主权侵害和民族企业的削弱。对这些担忧背后的本质问 题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在实证上提供合理的检验,以便为以维护市场有
效竞争为目的的国际竞争的政策制定与协调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东道国市场 结构的优化提出政策参考,这是本书研究所追求的现实意义之一。二是从发 挥产业组织效率上为我国加入WT0后如何利用跨国公司投资提供一些有意义 的建议。中国作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国内市场对外国直接投资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001年中国入世进程的完成又意味若中国大大降低了外 国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进入壁垒,由此预计中国将迎来跨国公司投资的新一轮 高潮。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对我国市场结构的效应, 将使我们对跨国公司进入的影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外资政策 对跨国公司投资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此优化我国产业组织形式,促进国民经 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一)厂商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的研究 市场结构作为特定产业市场上厂商之间的竞争关系,早在200年前就已 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关注。在新古典厂商理论中,市场被假设为完全竞争 (perfect competition),这种假设依赖于一系列严格限定条件:大量的卖 者和买者都充分了解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他们都能够无任何障碍地自由进入 或退出市场,被动地接受由市场决定的具有同质性和完全可分性产品的价格, 且在这种市场交易过程中不需要花费任何交易费用。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
4 效竞争为目的的国际竞争的政策制定与协调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东道国市场 结构的优化提出政策参考,这是本书研究所追求的现实意义之一。二是从发 挥产业组织效率上为我国加入 WTO 后如何利用跨国公司投资提供一些有意义 的建议。中国作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国内市场对外国直接投资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001 年中国入世进程的完成又意味着中国大大降低了外 国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进入壁垒,由此预计中国将迎来跨国公司投资的新一轮 高潮。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对我国市场结构的效应, 将使我们对跨国公司进入的影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外资政策 对跨国公司投资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此优化我国产业组织形式,促进国民经 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一)厂商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的研究 市场结构作为特定产业市场上厂商之间的竞争关系,早在 200 年前就已 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关注。在新古典厂商理论中,市场被假设为完全竞争 (perfect competition),这种假设依赖于一系列严格限定条件:大量的卖 者和买者都充分了解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他们都能够无任何障碍地自由进入 或退出市场,被动地接受由市场决定的具有同质性和完全可分性产品的价格, 且在这种市场交易过程中不需要花费任何交易费用。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
商作为价格接受者只是作产量的选择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当价格和产量处 于长期竞争均衡状态时,厂商是在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进行生产,由此买 者消费的产品价格严格等于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每个厂商的长期利润为 零,在这种均衡状态下,要改善任何一个人的福利状态而又不损害其他任何 人的福利状态是不可能的,社会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然而新古典厂商理论所描述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随着生产和资本的 集中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沦为一种理想或抽象。英国经济学家A·马 歇尔(A.Marshall,1890)最早关注企业规模效益的问题,他发现的被后人 称为“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的规模经济带来效益与垄断造 成资源配置扭曲的矛盾,引起了人们对新古典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市场概念的 批判和进一步的研究。l933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H.Chamberlin) 和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两位经济学家不约而同的结论给市 场结构的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张伯伦①在其《垄断竞争理论》中论述,在现 实经济中,竞争与垄断不是截然分开的,实际的市场既不是纯粹竞争的,也 不是纯粹垄断的,而是竞争与垄断的混合体,其根源在于产品的差异。琼·罗 宾逊②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论证说:由于在现实经济中,竞争本身就使 Chamberlin.Edward 3.The TheoryfCride 5
5 商作为价格接受者只是作产量的选择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当价格和产量处 于长期竞争均衡状态时,厂商是在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进行生产,由此买 者消费的产品价格严格等于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每个厂商的长期利润为 零,在这种均衡状态下,要改善任何一个人的福利状态而又不损害其他任何 人的福利状态是不可能的,社会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然而新古典厂商理论所描述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随着生产和资本的 集中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沦为一种理想或抽象。英国经济学家 A·马 歇尔(A.Marshall,1890)最早关注企业规模效益的问题,他发现的被后人 称为“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的规模经济带来效益与垄断造 成资源配置扭曲的矛盾,引起了人们对新古典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市场概念的 批判和进一步的研究。1933 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H.Chamberlin) 和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两位经济学家不约而同的结论给市 场结构的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张伯伦① 在其《垄断竞争理论》中论述,在现 实经济中,竞争与垄断不是截然分开的,实际的市场既不是纯粹竞争的,也 不是纯粹垄断的,而是竞争与垄断的混合体,其根源在于产品的差异。琼·罗 宾逊②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论证说:由于在现实经济中,竞争本身就使 ① Chamberlin,Edward H.,1933. 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② Robinson,John.,1933.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London:
得市场不完全,而不完全的市场又导致不完全的竞争。在张伯伦和琼·罗宾 逊的理论贡献的基础上,市场结构的概念和类型划分逐渐清晰起来。 沿着张伯伦和琼·罗宾逊的研究思路,哈佛大学的梅森(Edward..S.Mason) 教授和他的学生贝恩(Joe.S.Bain)在从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推 断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下,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分 析了若干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的状态以及由此引起的经营效果的变 化,创立产业组织理论。后来,谢勒(Frederic..M.Scherer)出版了《产 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①,对产业组织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特别是论述了 “基本情况一市场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关系,强调厂商行为的作用,认为 市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厂商的定价策略、产品差异化策略、研究与 开发策略以及兼并、投资策略等实现的,即市场结构首先决定了一个产业厂 商的行为,这种行为又决定了产业的绩效,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组织理论, 最终形成了哈佛学派的“结构(Structure)一行为(Conduct)一绩效 (Performance)”(即S-C-P)分析范式。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米,这一被 后人称为“哈佛传统”的理论体系因带有明显的结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性质 而遭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认为其揭示的经济关系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 是一种相关关系,而未必揭示内在的因果关系。由此兴起了以乔治·施蒂格 勒(George..J.Stigler)为核心的艺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一 Macmillan Porter. Scherer,F.M.,1970.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hicago:Rand McNally. 6
6 得市场不完全,而不完全的市场又导致不完全的竞争。在张伯伦和琼·罗宾 逊的理论贡献的基础上,市场结构的概念和类型划分逐渐清晰起来。 沿着张伯伦和琼·罗宾逊的研究思路,哈佛大学的梅森(Edward.S.Mason) 教授和他的学生贝恩(Joe.S.Bain)在从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推 断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下,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分 析了若干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的状态以及由此引起的经营效果的变 化,创立产业组织理论。后来,谢勒(Frederic.M.Scherer)出版了《产 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① ,对产业组织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特别是论述了 “基本情况-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强调厂商行为的作用,认为 市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厂商的定价策略、产品差异化策略、研究与 开发策略以及兼并、投资策略等实现的,即市场结构首先决定了一个产业厂 商的行为,这种行为又决定了产业的绩效,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组织理论, 最终形成了哈佛学派的“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 (Performance)”(即 S-C-P)分析范式。但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这一被 后人称为“哈佛传统”的理论体系因带有明显的结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性质 而遭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认为其揭示的经济关系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 是一种相关关系,而未必揭示内在的因果关系。由此兴起了以乔治·施蒂格 勒(George.J.Stigler)为核心的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一 Macmillan Porter. ① Scherer, F. M., 1970.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hicago:Rand McNally
改过去的结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研究传统,抛弃了“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分 析范式,采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强调厂商行为与市场结构相 互作用的动态、双向互动关系。恩卡瓦(Encaoua..D.1986)的下段文字,准 确概括了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厂商行为与市场结构的基本思想: “为努力创建、保持和扩张有利的市场地位,厂商的行为不仅只是要直接地 影响竞争对手目前的行为,而且会限制对手以后的行为,以此间接影响市场 结构。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市场战略或行为(控制变量)与市场结构(状 态变量)互相作用,通过阻挡潜在竞争者和降低行业内资源流动性的战略投 资,厂商当前的行为融入了未来的市场结构”①。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反映在现实市场上则意味着:在给定 约束的现有市场结构下,厂商被动地选择各种市场行为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但这些被动的市场行为又可成为现有市场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使其带 有主动的性质,以致于使得目前市场集中度与进入壁垒等决定市场结构的因 素发生变化,无一不是市场上现有厂商及已退出市场的厂商之间市场竞争行 为的结果。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在这种互动作用中经过优胜劣汰的“进化”, 向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对导致寡头垄断市场结 构的重要厂商行为一一兼并收购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与实证上的检验。乔 转引自蒋毁春:《跨国公司与市场结构》,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页。 7
7 改过去的结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研究传统,抛弃了“结构—行为—绩效”的分 析范式,采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强调厂商行为与市场结构相 互作用的动态、双向互动关系。恩卡瓦(Encaoua.D.1986)的下段文字,准 确概括了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厂商行为与市场结构的基本思想: “为努力创建、保持和扩张有利的市场地位,厂商的行为不仅只是要直接地 影响竞争对手目前的行为,而且会限制对手以后的行为,以此间接影响市场 结构。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市场战略或行为(控制变量)与市场结构(状 态变量)互相作用,通过阻挡潜在竞争者和降低行业内资源流动性的战略投 资,厂商当前的行为融入了未来的市场结构”① 。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反映在现实市场上则意味着:在给定 约束的现有市场结构下,厂商被动地选择各种市场行为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但这些被动的市场行为又可成为现有市场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使其带 有主动的性质,以致于使得目前市场集中度与进入壁垒等决定市场结构的因 素发生变化,无一不是市场上现有厂商及已退出市场的厂商之间市场竞争行 为的结果。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在这种互动作用中经过优胜劣汰的“进化”, 向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对导致寡头垄断市场结 构的重要厂商行为——兼并收购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与实证上的检验。乔 ① 转引自蒋殿春:《跨国公司与市场结构》,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