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的话剧创作大都取材于小市民,知识分子。 1940年,夏衍曾将一组描写小人物的剧本汇编成一书,总题名为《小市民》。其 中包括《都会的一角》、《相似》、《赎罪》、《娼妇》四个独幕剧和一部多幕剧 《上海屋檐下》。题材的这一特点固然与作者生活经验有关,但与作者艺术上受契诃 夫的影响也有直接联系。契诃夫的剧本大都表现小市民与知识分子。夏衍也是表现这 些平凡的小人物,不过夏衍不是如契诃夫那样以冷静的不动声色的批判,将他的人物 描写为灰色的一群,夏衍对他的人物满怀着爱与怜。他描写了这些小人物的弱点,但 又原谅了他们。他善于发现人物的善良与希望,因此他的描写小人物的剧本就有着 股能让人在压抑中露出微笑的色调。例如《上海屋檐下》那个小学教师赵振宇,贫穷 却又自得其乐,这是他的弱点,又是他的优点。他能和所有的人说说笑笑,以他的乐 天的笑抚慰别人心灵的创伤,使人解颐一笑 2)夏衍的剧本追求主题的单一、明朗、乐观。 他的剧本的主题都很容易理解,这与作者重视剧本的社会效果有关。他的剧本也 体现着革命戏剧的共同倾向,在揭露眼前黑暗与消极现象时,总能指出光明的,积极 的因素,透露出未来的曙光。 3)夏衍追求简洁、淡雅的风格,所以他的剧作主要用素描手法 将夏衍与曹禺比较,曹禺的剧作是油画,刻意经营,浓墨重彩。夏衍的剧作是淡 彩,在需要染色的地方只染上一层淡淡色彩,落笔很轻,立意奇重。例如同样是写久 别重逢,《雷雨》写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先让侍萍进“公馆”后不断有所“发现” 尽兴铺垫,然后极富戏剧性地写侍萍与周朴园相见相认的过程,种种曲折微妙 的“戏”,都被作者写尽。而《上海屋槍下》将匡复十年后与彩玉相见的戏完全退居 幕后,第一幕末场匡复上场与彩玉猛然相见,戏戛然而止,到第二幕开场,已是两人 相见后的一场艰难的对话。这场对话两人都压抑着感情,避免触及那些敏感的往事, 出语很轻,但情感的负荷不轻。如匡复问彩玉:“你跟他的同居,单是为着生活,而 并不是感情上的……”,这出语很轻的问话,为的是不使彩玉难堪,但是又隐含着他 的强烈的情感冲突。其实他不希望彩玉对这个问题的任何肯定性回答,如若回答“单 是为了生活”,那就说明彩玉是把“结婚当职业的人”,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家庭主 妇,这对匡复来说是一种悲哀;如若回答“是感情上的”,那又意味着彩玉在情感上
1)他的话剧创作大都取材于小市民,知识分子。 1940年,夏衍曾将一组描写小人物的剧本汇编成一书,总题名为《小市民》。其 中包括《都会的一角》、《相似》、《赎罪》、《娼妇》四个独幕剧和一部多幕剧 《上海屋檐下》。题材的这一特点固然与作者生活经验有关,但与作者艺术上受契诃 夫的影响也有直接联系。契诃夫的剧本大都表现小市民与知识分子。夏衍也是表现这 些平凡的小人物,不过夏衍不是如契诃夫那样以冷静的不动声色的批判,将他的人物 描写为灰色的一群,夏衍对他的人物满怀着爱与怜。他描写了这些小人物的弱点,但 又原谅了他们。他善于发现人物的善良与希望,因此他的描写小人物的剧本就有着一 股能让人在压抑中露出微笑的色调。例如《上海屋檐下》那个小学教师赵振宇,贫穷 却又自得其乐,这是他的弱点,又是他的优点。他能和所有的人说说笑笑,以他的乐 天的笑抚慰别人心灵的创伤,使人解颐一笑。 2)夏衍的剧本追求主题的单一、明朗、乐观。 他的剧本的主题都很容易理解,这与作者重视剧本的社会效果有关。他的剧本也 体现着革命戏剧的共同倾向,在揭露眼前黑暗与消极现象时,总能指出光明的,积极 的因素,透露出未来的曙光。 3)夏衍追求简洁、淡雅的风格,所以他的剧作主要用素描手法。 将夏衍与曹禺比较,曹禺的剧作是油画,刻意经营,浓墨重彩。夏衍的剧作是淡 彩,在需要染色的地方只染上一层淡淡色彩,落笔很轻,立意奇重。例如同样是写久 别重逢,《雷雨》写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先让侍萍进“公馆”后不断有所“发现”, 尽兴铺垫,然后极富戏剧性地写侍萍与周朴园相见相认的过程,种种曲折微妙 的“戏”,都被作者写尽。而《上海屋檐下》将匡复十年后与彩玉相见的戏完全退居 幕后,第一幕末场匡复上场与彩玉猛然相见,戏戛然而止,到第二幕开场,已是两人 相见后的一场艰难的对话。这场对话两人都压抑着感情,避免触及那些敏感的往事, 出语很轻,但情感的负荷不轻。如匡复问彩玉:“你跟他的同居,单是为着生活,而 并不是感情上的……”,这出语很轻的问话,为的是不使彩玉难堪,但是又隐含着他 的强烈的情感冲突。其实他不希望彩玉对这个问题的任何肯定性回答,如若回答“单 是为了生活”,那就说明彩玉是把“结婚当职业的人”,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家庭主 妇,这对匡复来说是一种悲哀;如若回答“是感情上的”,那又意味着彩玉在情感上
早已离开了自己,这将是匡复在情感上难以承受的。这种于不经意中显出经意的对 话,虽然并不显出冲突激化的紧张感,却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尽管侍萍与周朴园是 冤家相逢,匡复与彩玉是夫妻重聚,不可同日而语,但两个作者对这富于戏剧性的重 逢所作的艺术处理,却表现了不同的风格追求。 4)夏衍能将喜剧的表现手法与悲剧的主题糅合起来,构成风格独异的悲喜剧。 他的悲喜剧是在悲剧中点缀一点亮色,减轻悲剧的情感压力,也使喜剧的激情深 化。如匡复的出走是悲喜剧的,他的出走虽然是对生活的新的追求,然而又是付出了 代价的,因而人们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出走 、历史剧的繁荣与阿英、阳翰笙的历史剧 抗日战争爆发之初,有的剧作家就开始运用历史上反对异族侵略的史实为题材创 作历史剧来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抗战热情。1937年8月阳翰笙就以太平天国李秀 成英勇抗击清军,以死保卫天津的故事来激发人民的抗日情绪。到1939年特别是1941 年“皖南事变”之后,随着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本质日益暴露 人民失去了言论的自由,一部分进步作家便选择了以历史来讽喻现实的创作方法,先 后创作出大量的历史剧,从而形成了历史剧繁荣的局面。除郭沫若写的《屈原》等大 型的历史剧外,阿英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洪宣娇》 《李闯王》,阳翰笙继《李秀成之死》之后还创作出了《天国春秋》、《草莽英 雄》,于伶、欧阳予倩、陈白尘也分别写出了《大明英烈传》、《忠王李秀成》、 《大渡河》。 阿英(1900——1977),原名钱杏村。安徽芜湖人。1928年曾与蒋光慈、孟超等人 组成太阳社。1930年加入“左联”,被选为常委,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作出过重要贡献。抗战时期,先在“孤岛”主编《救亡日报》,后参加新四军。此后 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他在“孤岛”时期写的《碧血花》是他史剧中最好的 部 《碧血花》,又名《葛嫩娘》、《明末遗恨》,写于1939年。剧本写的是明末秦 淮名妓葛嫩娘坚持抗清,英勇不屈的故事。主人公葛嫩娘原为将门之女,自幼习武, 其父抗清战死后她虽沦落秦淮为妓,但仍满怀爱国热情,在城破国危时,毅然随情夫 孙克咸一道参加抗清义军,苦战数年,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全剧冲突紧紧围
早已离开了自己,这将是匡复在情感上难以承受的。这种于不经意中显出经意的对 话,虽然并不显出冲突激化的紧张感,却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尽管侍萍与周朴园是 冤家相逢,匡复与彩玉是夫妻重聚,不可同日而语,但两个作者对这富于戏剧性的重 逢所作的艺术处理,却表现了不同的风格追求。 4)夏衍能将喜剧的表现手法与悲剧的主题糅合起来,构成风格独异的悲喜剧。 他的悲喜剧是在悲剧中点缀一点亮色,减轻悲剧的情感压力,也使喜剧的激情深 化。如匡复的出走是悲喜剧的,他的出走虽然是对生活的新的追求,然而又是付出了 代价的,因而人们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出走。 三、历史剧的繁荣与阿英、阳翰笙的历史剧 抗日战争爆发之初,有的剧作家就开始运用历史上反对异族侵略的史实为题材创 作历史剧来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抗战热情。1937年8月阳翰笙就以太平天国李秀 成英勇抗击清军,以死保卫天津的故事来激发人民的抗日情绪。到1939年特别是1941 年“皖南事变”之后,随着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本质日益暴露, 人民失去了言论的自由,一部分进步作家便选择了以历史来讽喻现实的创作方法,先 后创作出大量的历史剧,从而形成了历史剧繁荣的局面。除郭沫若写的《屈原》等大 型的历史剧外,阿英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洪宣娇》、 《李闯王》,阳翰笙继《李秀成之死》之后还创作出了《天国春秋》、《草莽英 雄》,于伶、欧阳予倩、陈白尘也分别写出了《大明英烈传》、《忠王李秀成》、 《大渡河》。 阿英(1900——1977),原名钱杏村。安徽芜湖人。1928年曾与蒋光慈、孟超等人 组成太阳社。1930年加入“左联”,被选为常委,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作出过重要贡献。抗战时期,先在“孤岛”主编《救亡日报》,后参加新四军。此后 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他在“孤岛”时期写的《碧血花》是他史剧中最好的一 部。 《碧血花》,又名《葛嫩娘》、《明末遗恨》,写于1939年。剧本写的是明末秦 淮名妓葛嫩娘坚持抗清,英勇不屈的故事。主人公葛嫩娘原为将门之女,自幼习武, 其父抗清战死后她虽沦落秦淮为妓,但仍满怀爱国热情,在城破国危时,毅然随情夫 孙克咸一道参加抗清义军,苦战数年,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全剧冲突紧紧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