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13届高三语文 模 (2013年1月)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题) 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与出路 苗蛮子 1“崇洋媚外”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有些火,那些对西方文明热情拥抱的国人 很自然地被归入这个词条之下。殊不知,早在18、19世纪,许多西方人也曾对 中国文明充满着近乎狂热的崇拜,而且其中不乏有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思想家。 2两个世纪之前,中国的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圣哲文化 与贤明统治等等,无一不受到思想启蒙家们的盛赞。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 “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据说伏尔泰在盛赞儒家学 说的同时,甚至还在礼拜堂里挂起孔子像,朝夕膜拜。而在霍尔巴哈、波维尔等 人眼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如果中国 的法律变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作为归向的美妙境界。”在 英国诗人拜伦笔下,中国更被描绘成一个美丽的幻影:“遥远的中国开来的船/ 无一不为他卸下馨香的产品”。 3看着欧洲思想家(而不是普通老外)笔下这些炫目的词句,亲爱的同胞、尤其 是那些据说是“爱国分子”的国人,是不是有些晕乎得飘飘然了呢?如果真是这 样的话,那就是一种无知与谵妄了。 4启蒙思想家们将十八九世纪的中国描绘成天堂,当然有欧洲人多激情浪漫的因 素,至于像拜伦这类疯子式的天才诗人,将中国虚化为一个理想物也就更不足为 奇。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启蒙思想家们是由于脑袋发热,而看不到闭关锁国的中 华帝国的种种缺陷。比如同时代的卢梭就认为,中国人考虑更多的是规矩,他们 的伦理更多是掩饰,而他们的人性则多为屈尊和崇上;而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以 至于在孟德斯鸠看来,不免有些悲观地不确信“一个能够保证政治自由的政府是 否适合中国 5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观,当然是不完整的,也更是功利的一一启蒙思想家笔下 的中国,不过是他们按照“既定需要”主动剪裁了的文明片段。欧洲启蒙时代 启蒙思想家急需一种外力作为传统思想堡垒的突破口。而中国文化里恰好有他们 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孔子思想中“有教无类”的不分贵贱的平等观念、中国科举 制相对开放的人才选拔等等。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挑战神权的绝 好武器。有人比喻说,中国文化之于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结果是“拿东方之火煮 熟了西方的肉”,此话虽有自大之嫌,却也不无道理。 6可尽管如此,对于启蒙思想家来说,中国文化也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而不会 改头换面全盘中国化。西方人历来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 的优越感,自然是不屑于“以华为师”的。据说当年腓特烈大帝在伏尔泰思想的 蛊惑下,曾试着向乾隆皇帝提出要求通商。只可惜这位专制而又开明的君主,被 吃了个闭门羹。腓特烈大帝后来在给伏尔泰的信中,恼羞成怒地称中国人“不过 是些少见多怪的野蛮人”。这其中,虽然有乾隆的夜郎自大,但也可看出欧洲人 蒂固根深的东方落后论。 7这样我们再来看今天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一一汉语、孔子、 kongfu(功 夫)、书法、京剧、饮食……这些中国文化符号,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老外的关注 面对这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我们无疑有必要省思:老外是真的对这些东西
上海市奉贤区 2013 届高三语文一 模 (2013 年 1 月)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题) 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与出路 苗蛮子 1“崇洋媚外”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有些火,那些对西方文明热情拥抱的国人, 很自然地被归入这个词条之下。殊不知,早在 18、19 世纪,许多西方人也曾对 中国文明充满着近乎狂热的崇拜,而且其中不乏有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思想家。 2 两个世纪之前,中国的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圣哲文化 与贤明统治等等,无一不受到思想启蒙家们的盛赞。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 “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据说伏尔泰在盛赞儒家学 说的同时,甚至还在礼拜堂里挂起孔子像,朝夕膜拜。而在霍尔巴哈、波维尔等 人眼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如果中国 的法律变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作为归向的美妙境界。”在 英国诗人拜伦笔下,中国更被描绘成一个美丽的幻影:“遥远的中国开来的船/ 无一不为他卸下馨香的产品”。 3 看着欧洲思想家(而不是普通老外)笔下这些炫目的词句,亲爱的同胞、尤其 是那些据说是“爱国分子”的国人,是不是有些晕乎得飘飘然了呢?如果真是这 样的话,那就是一种无知与谵妄了。 4 启蒙思想家们将十八九世纪的中国描绘成天堂,当然有欧洲人多激情浪漫的因 素,至于像拜伦这类疯子式的天才诗人,将中国虚化为一个理想物也就更不足为 奇。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启蒙思想家们是由于脑袋发热,而看不到闭关锁国的中 华帝国的种种缺陷。比如同时代的卢梭就认为,中国人考虑更多的是规矩,他们 的伦理更多是掩饰,而他们的人性则多为屈尊和崇上;而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以 至于在孟德斯鸠看来,不免有些悲观地不确信“一个能够保证政治自由的政府是 否适合中国”。 5 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观,当然是不完整的,也更是功利的——启蒙思想家笔下 的中国,不过是他们按照“既定需要”主动剪裁了的文明片段。欧洲启蒙时代, 启蒙思想家急需一种外力作为传统思想堡垒的突破口。而中国文化里恰好有他们 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孔子思想中“有教无类”的不分贵贱的平等观念、中国科举 制相对开放的人才选拔等等。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挑战神权的绝 好武器。有人比喻说,中国文化之于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结果是“拿东方之火煮 熟了西方的肉”,此话虽有自大之嫌,却也不无道理。 6 可尽管如此,对于启蒙思想家来说,中国文化也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而不会 改头换面全盘中国化。西方人历来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 的优越感,自然是不屑于“以华为师”的。据说当年腓特烈大帝在伏尔泰思想的 蛊惑下,曾试着向乾隆皇帝提出要求通商。只可惜这位专制而又开明的君主,被 吃了个闭门羹。腓特烈大帝后来在给伏尔泰的信中,恼羞成怒地称中国人“不过 是些少见多怪的野蛮人”。这其中,虽然有乾隆的夜郎自大,但也可看出欧洲人 蒂固根深的东方落后论。 7 这样我们再来看今天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汉语、孔子、kongfu(功 夫)、书法、京剧、饮食……这些中国文化符号,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老外的关注。 面对这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我们无疑有必要省思:老外是真的对这些东西
感兴趣吗?是真正认同中国文化,还是更多出于一种猎奇心态?在我看来,答案 恐怕更多地倾向于后者。 8而且还要警惕这样一种盲目乐观心态:看着发烫的“中国热”,便天真地以为 中国文化征服了全世界。正如不能因为最近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便以为中 国文学站上了世界文学的巅峰一样一一这样的看法,显然是无逻辑的。这当然不 是否认莫言的文学成就,但事实上,莫言的作品能够进入西方主流视野,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翻译”以及“影视”的传播。因此, 如官方所说的 “莫言获奖是文学的胜利” 说是翻译(传播)的胜 利, 至少说是两者的胜利。 9“中国热”以及莫言获诺奖,说明中国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但也必须清醒认 识到,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甚至根本就无从说起。个中 原因恐怕不在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不够,而在于中国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吸引 力不足一一诸如京剧、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无疑是有魅力的,然而较之传统文化 符号的“繁盛”,则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乏善可陈,我们从中实在拿不出足够吸引 老外的东西。何况,中国一些传统文化也因保护不力或墨守成规,而呈现衰败模 样,致使吸引力大打折扣;更为尴尬的是,像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在儒家文 化圈的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反而做得有声有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减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10传统文化“强”而当代文化“弱”这种不平衡状态,并不是向世界所展示的 个完整而有活力的中国。显然,未来中国能否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 中具有话语权,取决于中国能否在接续传统的前提下,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和普 世价值的文化符号。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老是仰西方人之鼻 息,而有必要培养自己的文化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毕竟无论是“中国热”还是 莫言获诺奖,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 那种文化自恋的心态,而盲目搞出一套标准与人类文明相隔绝,否则便怡人笑柄 了 1、简析第4段的作用。(3分) 2、第5段加点词“煮熟”在文中的意思 是 (2分) 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8段空格处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不仅更可以或 B、与其 不如或 C、不仅更可以 甚至 D、与其 不如甚至 4、通读全文,概括“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除第三副外的另外两副“面目”: (2分)
感兴趣吗?是真正认同中国文化,还是更多出于一种猎奇心态?在我看来,答案 恐怕更多地倾向于后者。 8 而且还要警惕这样一种盲目乐观心态:看着发烫的“中国热”,便天真地以为 中国文化征服了全世界。正如不能因为最近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便以为中 国文学站上了世界文学的巅峰一样——这样的看法,显然是无逻辑的。这当然不 是否认莫言的文学成就,但事实上,莫言的作品能够进入西方主流视野,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翻译”以及“影视”的传播。因此, 如官方所说的 “莫言获奖是文学的胜利”, 说是翻译(传播)的胜 利, 至少说是两者的胜利。 9“中国热”以及莫言获诺奖,说明中国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但也必须清醒认 识到,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甚至根本就无从说起。个中 原因恐怕不在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不够,而在于中国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吸引 力不足——诸如京剧、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无疑是有魅力的,然而较之传统文化 符号的“繁盛”,则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乏善可陈,我们从中实在拿不出足够吸引 老外的东西。何况,中国一些传统文化也因保护不力或墨守成规,而呈现衰败模 样,致使吸引力大打折扣;更为尴尬的是,像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在儒家文 化圈的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反而做得有声有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减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10 传统文化“强”而当代文化“弱”这种不平衡状态,并不是向世界所展示的 一个完整而有活力的中国。显然,未来中国能否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 中具有话语权,取决于中国能否在接续传统的前提下,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和普 世价值的文化符号。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老是仰西方人之鼻 息,而有必要培养自己的文化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毕竟无论是“中国热”还是 莫言获诺奖,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 那种文化自恋的心态,而盲目搞出一套标准与人类文明相隔绝,否则便怡人笑柄 了。 1、简析第 4 段的作用。(3 分) 2、第 5 段加点词“煮熟”在文中的意思 是 (2 分) 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 8 段空格处的一组词语是 ( ).(2 分) A、不仅 更可以 或 B、与其 不如 或 C、不仅 更可以 甚至 D、与其 不如 甚至 4、通读全文,概括“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除第三副外的另外两 副“面目”: (2 分)
3_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格局中,中国文化是缺Σ国际话语权和吸 引力的 5、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崇洋媚外”者(第1段)和“爱国分子”(第8段)都持否定态度。 B、中国古代的政治和伦理道德曾受到部分欧洲晢学家的热情追捧 C、作者记述腓特烈大地批评中国人“不过是些少见多怪的野蛮人”,目的在于 揭示其不完整而功利的中国观。 D、作者提醒人们,要警惕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滋生国人的盲目乐观心态 6、从2004年至今,孔子学院已在全球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么, 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全球品牌和平台。以孔子学院为例,结合文章 观点,分析改变当前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之出路。(4分) 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2分) 流年(节选)彭学明 1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2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 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 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3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 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 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 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 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 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妺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妺妺的歌声 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 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 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 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 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岀来,带着一点点叶芽 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
1 2 3 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格局中,中国文化是缺乏国际话语权和吸 引力的。 5、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对“崇洋媚外”者(第 1 段)和“爱国分子”(第 8 段)都持否定态度。 B、中国古代的政治和伦理道德曾受到部分欧洲哲学家的热情追捧。 C、作者记述腓特烈大地批评中国人“不过是些少见多怪的野蛮人”,目的在于 揭示其不完整而功利的中国观。 D、作者提醒人们,要警惕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滋生国人的盲目乐观心态。 6、从 2004 年至今,孔子学院已在全球 106 个国家的 350 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么, 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全球品牌和平台。以孔子学院为例,结合文章 观点,分析改变当前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之出路。(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22 分) 流年(节选) 彭学明 1 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2 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 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 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3 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 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 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 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 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 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 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 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 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 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 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 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4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 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 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5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 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 母亲远去的风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 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 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6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 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 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 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 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 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 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 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 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 象里, 7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 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 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髙髙扬起,髙髙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 谷在碓窝里越春越烂。把春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 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 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春到。母亲在踏板 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 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 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 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 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 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8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 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 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 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 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 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 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7、赏析第8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8、第6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成语分别是:(2分)
4 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 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 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5 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 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 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 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 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6 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 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 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 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 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 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 ”。 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 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 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 象里, 。 7 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 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 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 谷在碓窝里越春越烂。把春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 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 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春到。母亲在踏板 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 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 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 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 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 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8 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 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 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 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 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 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 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7、赏析第 8 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 分) 8、第 6 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成语分别是:(2 分)
B 9吊脚楼是作者描述的重点,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第1段独句成段,点出了“我家”的吊脚楼的位置,创设意境,引起注意 B、第2、3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第4段中划线的“也就是”一词表明“我家”吊脚楼的搭建十分容易 D、第6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 E、第7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F、第8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10、有人评论彭学明的文字“质朴而厚重”,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5段。 11、第6、7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么,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 对此加以分析。(4分) (三)名句默写(6分)【任选6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尽西风,季鹰归未?(南宋·辛 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夕阳下,酒旆闲 (元·马 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3)郴江幸自绕郴山, (北宋·秦观《郴州旅社》) (4)熊咆龙吟殷岩泉,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 (6)乡书何处达? 。(唐·王湾《次北固 山下》 (7)瀚海阑干百丈冰,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与君离别意 (唐·王勃《送 杜少府之仍蜀州》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夜归鹿门1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2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3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A B 9 吊脚楼是作者描述的重点,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6 分) A、第 1 段独句成段,点出了“我家”的吊脚楼的位置,创设意境,引起注意。 B、第 2、3 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第 4 段中划线的“也就是”一词表明“我家”吊脚楼的搭建十分容易。 D、第 6 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 E、第 7 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F、第 8 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10、有人评论彭学明的文字“质朴而厚重”,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 5 段。 11、第 6、7 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么,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 对此加以分析。(4 分) (三)名句默写(6 分)【任选 6 孔,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 ,尽西风,季鹰归未?(南宋·辛 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夕阳下,酒旆闲, 。(元·马 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3)郴江幸自绕郴山, 。 (北宋·秦观《郴州旅社》) (4)熊咆龙吟殷岩泉,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 (6)乡书何处达? 。(唐·王湾《次北固 山下》 (7)瀚海阑干百丈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与君离别意, 。(唐·王勃《送 杜少府之仍蜀州》)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6 题。(8 分) 夜归鹿门 1 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 2 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 3 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