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但也不能不看到,比起不救灾、或暴君如隋炀帝,要好多了。人民已 到了卖儿卖女地步,再不接济,便有可能发生隋未农民起义那样激烈的事件 唐太宗赎回儿女,起到了收买人心、安定百姓、保有劳动力的作用,是更为 高明的统治术。 2知人善任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便定下了“僵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 针,又规定了具体的政策。在人治社会里,必须要用人得当,这些方针、政 策才能贯彻执行。唐大宗对用人问题,十分留意。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 得人”②。他认识到,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③。 所以,他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 “任人唯贤”的路线。唐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 准,也不以新旧亲疏力转移。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 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正因为如此,他所任用的,大多为 有识才能之士,这些人,有的是旧部下,有的是旧日敌人,也有新出现的才 智之士,或疏远之人。如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 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嫌旧仇,而加以信任和重用,以至做到宰相, 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又如马周,本不知名,唐太宗见到他为将 军常何写的奏事,认为很有才能,立即召见。马周确实能干有才,以后官至 中书令。唐太宗就是这样,随时留心、发现和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对有用之才,不可求全责备,他说“使人如器”①,即根据 人才的情况来使用。唐太宗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贤,当封德彝回答说,未见奇 才异能之上时,唐大宗明确指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 借才于异代。”“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②唐大宗用人,也不以 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张亮“素寒贱”,周马“孤贫”,戴冑出身“门 下录事”5。唐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了突厥等族的将领,如那史 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 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在他身边困聚了当时的众多才能之士,正是在这 些才能之士的协助下,唐太宗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唐太宗虽然基本上做到了知人善任,但也有不妥之时,不过,他能及时 纠正,这在封建帝王中也是难能可贵的。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 命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后来听房玄龄说“李纬大好髭鬚”⑤,便知自己 任错了,随后便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是封建帝玉都知道的,但是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 《资治通鉴》卷193。 《贞观政要·择官》 ③《贞观政要·政体》 4《资治通鉴》卷194 ①②⑥《贞观政要·择官》 《旧唐朽·张亮传》。 《旧唐书·马周传》。 ⑤《旧唐书·戴胄传》
统治,但也不能不看到,比起不救灾、或暴君如隋炀帝,要好多了。人民已 到了卖儿卖女地步,再不接济,便有可能发生隋未农民起义那样激烈的事件。 唐太宗赎回儿女,起到了收买人心、安定百姓、保有劳动力的作用,是更为 高明的统治术。 2 知人善任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便定下了“僵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①的方 针,又规定了具体的政策。在人治社会里,必须要用人得当,这些方针、政 策才能贯彻执行。唐大宗对用人问题,十分留意。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 得人”②。他认识到,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③。 所以,他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 “任人唯贤”的路线。唐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 准,也不以新旧亲疏力转移。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 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④。正因为如此,他所任用的,大多为 有识才能之士,这些人,有的是旧部下,有的是旧日敌人,也有新出现的才 智之士,或疏远之人。如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 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嫌旧仇,而加以信任和重用,以至做到宰相, 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又如马周,本不知名,唐太宗见到他为将 军常何写的奏事,认为很有才能,立即召见。马周确实能干有才,以后官至 中书令。唐太宗就是这样,随时留心、发现和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对有用之才,不可求全责备,他说“使人如器”①,即根据 人才的情况来使用。唐太宗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贤,当封德彝回答说,未见奇 才异能之上时,唐大宗明确指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 借才于异代。”“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②唐大宗用人,也不以 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张亮“素寒贱”③,周马“孤贫”④,戴胄出身“门 下录事”⑤。唐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了突厥等族的将领,如那史 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 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在他身边困聚了当时的众多才能之士,正是在这 些才能之士的协助下,唐太宗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唐太宗虽然基本上做到了知人善任,但也有不妥之时,不过,他能及时 纠正,这在封建帝王中也是难能可贵的。贞观二十一年(647 年),唐太宗 命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后来听房玄龄说“李纬大好髭鬚”⑥,便知自己 任错了,随后便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是封建帝玉都知道的,但是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 ① 《资治通鉴》卷 193。 ② 《贞观政要·择官》。 ③ 《贞观政要·政体》。 ④ 《资治通鉴》卷 194。 ① ②⑥《贞观政要·择官》。 ③ 《旧唐朽·张亮传》。 ④ 《旧唐书·马周传》。 ⑤ 《旧唐书·戴胄传》
帝王科用手中权力搞“任人唯亲”是常有的事,唐太宗注意“任人唯贤” 也有其局限性,不过,即使这样,亦应看到它给贞观政治带来了清醒的风气。 兼听纳谏 兼听是指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偏听偏信;纳谏是指君主接受 正确的意见和批评,改正缺点、错误,防止政治上和个人的失误。兼听纳谏 是封建帝王重要的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作风。要兼听纳谏,也是封建君主 都知道的,但要做到却是十分不容易的。 唐太宗力求成为明君,魏徽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 偏信也”°。他希望唐太宗能够“兼听纳下”②,成为一个有道明君。君主兼 听纳谏,则“贵臣不得壅蔽”,“下情必得上通”③。国家便能治理好。唐 太宗很重视魏徵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尽可能兼听纳谏。 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的魏徵的关系,以及对魏徵进谏的态度,证明了他确 实是个善于纳谏的君主。魏徵有“耻君不及尧、舜”°的忠诚,在贞观年间 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唐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 即使要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却。唐太宗也认为,魏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 为非,我所以重之也”⑤。魏徵进谏,唐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 的美谈,唐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徵不断直谏密切有关的。 唐太宗也从兼听纳谏中获得政治上极大的好处。唐太宗深深体会到“明主思 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他要求臣下“务尽忠谠,匡救朕恶”。他也 以“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⑦相许。而且每次都和颜悦色听取批评意 见。事实上,唐太宗对能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仅不加责备,而且给以奖励。 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200匹;孙伏伽谏刑赏不当,赏以价值 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魏徵谏用人不当,赏绢500匹。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 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导进谏的作用 贞观年间,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进谏,连宫中 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当以直谏著名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十分难 受,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①。为此 而悲泣久之。像唐太宗这样以身作则兼听纳谏的皇帝,在封建时代,确实是 不多见的。 为了让子孙也能兼听纳谏,巩固唐朝的统治,唐太宗还对进谏、纳谏作 了具体规定。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人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 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唐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直 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 多少得以上达。 ①②③《贞观政要·君道》。 ⑤《贞观政要·任贤》 ⑦《贞观政要·求谏》 ①《贞观政要·任贤》。 《贞观政要·求谏》
帝王科用手中权力搞“任人唯亲”是常有的事,唐太宗注意“任人唯贤”, 也有其局限性,不过,即使这样,亦应看到它给贞观政治带来了清醒的风气。 3 兼听纳谏 兼听是指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偏听偏信;纳谏是指君主接受 正确的意见和批评,改正缺点、错误,防止政治上和个人的失误。兼听纳谏 是封建帝王重要的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作风。要兼听纳谏,也是封建君主 都知道的,但要做到却是十分不容易的。 唐太宗力求成为明君,魏徽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 偏信也”①。他希望唐太宗能够“兼听纳下”②,成为一个有道明君。君主兼 听纳谏,则“贵臣不得壅蔽”,“下情必得上通”③。国家便能治理好。唐 太宗很重视魏徵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尽可能兼听纳谏。 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的魏徵的关系,以及对魏徵进谏的态度,证明了他确 实是个善于纳谏的君主。魏徵有“耻君不及尧、舜”④的忠诚,在贞观年间, 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唐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 即使要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却。唐太宗也认为,魏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 为非,我所以重之也”⑤。魏徵进谏,唐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 的美谈,唐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徵不断直谏密切有关的。 唐太宗也从兼听纳谏中获得政治上极大的好处。唐太宗深深体会到“明主思 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他要求臣下“务尽忠谠,匡救朕恶”⑥。他也 以“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⑦相许。而且每次都和颜悦色听取批评意 见。事实上,唐太宗对能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仅不加责备,而且给以奖励。 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 200 匹;孙伏伽谏刑赏不当,赏以价值 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魏徵谏用人不当,赏绢 500 匹。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 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导进谏的作用。 贞观年间,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进谏,连宫中 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当以直谏著名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十分难 受,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①。为此 而悲泣久之。像唐太宗这样以身作则兼听纳谏的皇帝,在封建时代,确实是 不多见的。 为了让子孙也能兼听纳谏,巩固唐朝的统治,唐太宗还对进谏、纳谏作 了具体规定。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人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 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②。唐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直 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 多少得以上达。 ① ②③《贞观政要·君道》。 ④ ⑤《贞观政要·任贤》。 ⑥ ⑦《贞观政要·求谏》。 ① 《贞观政要·任贤》。 ② 《贞观政要·求谏》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是唐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的主观原因 也是他成为杰出封建政治家的重要的政治素质。可以说,唐太宗之所以能成 为封建帝王的楷模,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 撰修氏族志 唐太宗为了压抑士族势力、抬高李氏皇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进行 了修撰氏族志的工作。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 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李唐起自关中,唐政权中 关陇士族最强,左右着唐初的政局。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经没落;以 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经农民战争打击,但根深蒂固,到 唐朝时,仍有一定势力。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徵、李昉都争相与山东士 族联姻,山东士族依然保留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 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自己所属的关陇士族之上。为此 他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 贞观十二年(638年),《氏族志》修成,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 等。唐太宗看后,很是不满,他指出: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 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他命高士廉等重新刊定,并指示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凡 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 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唐太宗修《氏族志》,表面上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传统,实际 并不如此。在魏晋南北朝时,谱籍是选官的根据,划分门第是看历代做官的 情况而定,列为门阀的,都是累世冠冕之家。而唐太字修《氏族志》,并不 用它来作选官的根据,至于划分门第等级的标准,更不考虑过去做官的情况, 只看在唐朝的官爵高下。修《氏族志》,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 族身份,没落门阀土族受到进一步打击,只有关陇士族大致保持了旧日地位。 通过修《氏族志》,唐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加强皇权、 巩固统治的目的。 5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 唐太宗在其统治的贞观时期,除采取了上述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治理 国家的举措外,还十分注意执法,加强文化教育,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政策比较开明,这些都从不同方面促成和衬托了“贞观之治”。唐太宗作为 封建社会突出的明君,“贞观之治”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唐宋以来 对唐大宗和“贞观之治”都有较高的评价。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 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 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 ①《旧唐书·高士廉传》 《资治通鉴》卷195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是唐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的主观原因, 也是他成为杰出封建政治家的重要的政治素质。可以说,唐太宗之所以能成 为封建帝王的楷模,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 4 撰修氏族志 唐太宗为了压抑士族势力、抬高李氏皇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进行 了修撰氏族志的工作。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 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李唐起自关中,唐政权中 关陇士族最强,左右着唐初的政局。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经没落;以 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经农民战争打击,但根深蒂固,到 唐朝时,仍有一定势力。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徵、李昉都争相与山东士 族联姻,山东士族依然保留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 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自己所属的关陇士族之上。为此, 他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 贞观十二年(638 年),《氏族志》修成,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 等。唐太宗看后,很是不满,他指出: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 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他命高士廉等重新刊定,并指示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①。新修订的《氏族志》“凡 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②,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 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唐太宗修《氏族志》,表面上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传统,实际 并不如此。在魏晋南北朝时,谱籍是选官的根据,划分门第是看历代做官的 情况而定,列为门阀的,都是累世冠冕之家。而唐太字修《氏族志》,并不 用它来作选官的根据,至于划分门第等级的标准,更不考虑过去做官的情况, 只看在唐朝的官爵高下。修《氏族志》,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 族身份,没落门阀土族受到进一步打击,只有关陇士族大致保持了旧日地位。 通过修《氏族志》,唐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加强皇权、 巩固统治的目的。 5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 唐太宗在其统治的贞观时期,除采取了上述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治理 国家的举措外,还十分注意执法,加强文化教育,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政策比较开明,这些都从不同方面促成和衬托了“贞观之治”。唐太宗作为 封建社会突出的明君,“贞观之治”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唐宋以来 对唐大宗和“贞观之治”都有较高的评价。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 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 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 ① 《旧唐书·高士廉传》。 ② 《资治通鉴》卷 195
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 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①。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 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 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当然不能说这些全无根据,但溢 美成分也是不少的。总起来说,贞观时期,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注意发 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他用贤勤政,政治较为清明,人民生活基本有了保 障,社会秩序安定,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较融洽。这确实是封建社会的 治世,它比平世自然好得多,更不要说乱世了。唐太宗是实现“贞观之治 的领导者,他比封建时代的平庸君主要强得多,更不要说昏君、暴君了。明 君、治世,给人民多少带来了一些好处,对社会发展有利。从这个角度看,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是应当基本予以肯定的。 贞观治世,不仅是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造成的,更应看到,它的出现是 隋未农民起义推动的结果。农民战争打击和教训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太宗 及其辅佐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不对农民的要求有所考虑,以至在其中有所反 映。如轻徭薄赋就是农民战争反对繁重徭役兵役的反映,庸法全面实施,同 样反映了农民的愿望。更何况,贞观冶世的出现,完全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的结果。由此可见,“贞观之治”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有 力证明。 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即使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 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 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 然沉重,生活很艰苦,阶级矛盾还相当尖锐。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在统治 的初期,留心治道,注意兼听纳谏,注意节俭。但是,在统治稳定之后,也 就不同于前了,他逐渐骄傲起来了,纳谏也少了,“营缮”则多了,行幸游 猎频繁了,还出兵征高丽。总之,贞观后期的政治大不如贞观前期,说明贞 观政治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这些,都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局限性。当 然,这在唐太宗和整个贞观时期,只占次要位置,并不影响唐太宗作为杰出 封建政治家和“贞观之治”是封建社会著名治世的历史地位。 四武则天的统治 1武周政权与打击士族 武则天名曌(即照),因她在唐为则天皇后,建立武周政权为则天皇帝 故史称武则天。父亲武士獲(yu),原为木材商人,隋未参加李渊晋阳起兵, 因功封应国公,任工部尚书。武则天聪明机智,通晓文史。14岁入宫为唐太 宗才人。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武 则天到感业寺为尼。二年后,唐高宗将武则天召入宫,封为昭仪。永徽六年 (655年)又成为皇后。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掌权的关陇集团元老 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对。武则天在李勣、许敬宗、李义府等非掌 权的士族和出身寒微官员的支持下,终于获胜。而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先 后被贬流放,长孙无忌还被逼自杀,使把持政权的关陇集团遭到了重大的打 《贞观政要·政体》
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 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①。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 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 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当然不能说这些全无根据,但溢 美成分也是不少的。总起来说,贞观时期,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注意发 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他用贤勤政,政治较为清明,人民生活基本有了保 障,社会秩序安定,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较融洽。这确实是封建社会的 治世,它比平世自然好得多,更不要说乱世了。唐太宗是实现“贞观之治” 的领导者,他比封建时代的平庸君主要强得多,更不要说昏君、暴君了。明 君、治世,给人民多少带来了一些好处,对社会发展有利。从这个角度看,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是应当基本予以肯定的。 贞观治世,不仅是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造成的,更应看到,它的出现是 隋未农民起义推动的结果。农民战争打击和教训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太宗 及其辅佐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不对农民的要求有所考虑,以至在其中有所反 映。如轻徭薄赋就是农民战争反对繁重徭役兵役的反映,庸法全面实施,同 样反映了农民的愿望。更何况,贞观冶世的出现,完全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的结果。由此可见,“贞观之治”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有 力证明。 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即使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 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 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 然沉重,生活很艰苦,阶级矛盾还相当尖锐。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在统治 的初期,留心治道,注意兼听纳谏,注意节俭。但是,在统治稳定之后,也 就不同于前了,他逐渐骄傲起来了,纳谏也少了,“营缮”则多了,行幸游 猎频繁了,还出兵征高丽。总之,贞观后期的政治大不如贞观前期,说明贞 观政治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这些,都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局限性。当 然,这在唐太宗和整个贞观时期,只占次要位置,并不影响唐太宗作为杰出 封建政治家和“贞观之治”是封建社会著名治世的历史地位。 四 武则天的统治 1 武周政权与打击士族 武则天名曌(即照),因她在唐为则天皇后,建立武周政权为则天皇帝, 故史称武则天。父亲武士彟(yuē),原为木材商人,隋未参加李渊晋阳起兵, 因功封应国公,任工部尚书。武则天聪明机智,通晓文史。14 岁入宫为唐太 宗才人。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唐太宗去世,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武 则天到感业寺为尼。二年后,唐高宗将武则天召入宫,封为昭仪。永徽六年 (655 年)又成为皇后。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掌权的关陇集团元老 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对。武则天在李勣、许敬宗、李义府等非掌 权的士族和出身寒微官员的支持下,终于获胜。而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先 后被贬流放,长孙无忌还被逼自杀,使把持政权的关陇集团遭到了重大的打 ① 《贞观政要·政体》
击 武则天当皇后后,便参与朝政。由于唐高宗患风眩,武则天便协助裁决 政事。自此,宫中称武则天与唐高宗为“二圣”。武则天以唐高宗名义把《氏 族志》改为《姓氏录》,进一步贬抑士族,打击门阀势力。弘道元年(683 年),唐高宗死,太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两个月后,武则天废中宗,改 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由武则天临朝称制。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于扬州,反对武则天临朝,被迅速平 定;同时,武则天又杀宰相裴炎。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加尊号“圣 母神皇”,称“陛下”,为称帝作准备,唐宗室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起 兵反抗,也被镇压,李唐宗室相继被杀。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 改唐为周,改元,上尊号“圣神皇帝”。以洛阳为神都。这样,武则天建立 起武周政权。 武则天所以能登上帝位,不是偶然的。在这个庶族地主上升、士族地主 衰败的年代,武则天是借助于庶族地主官僚的力量,打击士族,才建立起武 周政权的。她被册为皇后时,便依靠庶族官僚李义府等,击败关陇士族,她 临朝称制和建立武周政权时,又先后镇压了李唐宗室的反抗。她重用岀身寒 微的酷吏,如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制造政治恐怖,打击关陇士族,她 放手让酷吏逼害、谋杀政敌、李唐宗室、贵戚、朝中达官。经过武则天的有 力打击,数百年以来的门阀士族走向了全面溃亡。打击腐朽的士族势力,促 进它的衰亡,是武则天的历史功绩之一。 2武则天的政绩 武则天从当皇后开始,便参与朝政,直到退位,前后达50年,她是中国 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时期,继承了贞观年间的做法,社会经济继续 发展,大致保持了一个安定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除了大力打击士族外, 还做了如下一些有进步意义的事。 首先,重视和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当皇后时便向唐高宗“建言十二事” ①。其中有劝农桑、薄赋徭,省功费力役,都是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建议, 被唐高宗采纳。对地方官,武则天要求以农业收成好坏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 条件,凡是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便予升奖;“为政苛猛 户口流移”的,必加惩罚°。她还下令编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 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武则天还鼓励狭乡之民到宽乡耕垦,所开荒地,可免三 年租调;逃亡农民,不再遣送回乡,而是就地附编;唐高宗死后,武则天规 定百姓年满50可免除徭役,比原规定缩短10年;她还多次减免百姓赋役。 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农业生产的发展 使武则天时期户口有较大增长,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380万户,至 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705年),增至615万户,增长速度之快是空前的。 其次,发展科举制度。武则天在打击士族同时,大力扶植庶族地主,她 发展科举制度,首创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天授元年(690年),她“策问 ①《新唐书·后妃传·则天武皇后传》。 《唐大诏今集》卷110《诫励风俗敕》
击。 武则天当皇后后,便参与朝政。由于唐高宗患风眩,武则天便协助裁决 政事。自此,宫中称武则天与唐高宗为“二圣”。武则天以唐高宗名义把《氏 族志》改为《姓氏录》,进一步贬抑士族,打击门阀势力。弘道元年(683 年),唐高宗死,太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两个月后,武则天废中宗,改 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由武则天临朝称制。 光宅元年(684 年),徐敬业起兵于扬州,反对武则天临朝,被迅速平 定;同时,武则天又杀宰相裴炎。垂拱四年(688 年),武则天加尊号“圣 母神皇”,称“陛下”,为称帝作准备,唐宗室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起 兵反抗,也被镇压,李唐宗室相继被杀。天授元年(690 年),武则天称帝, 改唐为周,改元,上尊号“圣神皇帝”。以洛阳为神都。这样,武则天建立 起武周政权。 武则天所以能登上帝位,不是偶然的。在这个庶族地主上升、士族地主 衰败的年代,武则天是借助于庶族地主官僚的力量,打击士族,才建立起武 周政权的。她被册为皇后时,便依靠庶族官僚李义府等,击败关陇士族,她 临朝称制和建立武周政权时,又先后镇压了李唐宗室的反抗。她重用出身寒 微的酷吏,如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制造政治恐怖,打击关陇士族,她 放手让酷吏逼害、谋杀政敌、李唐宗室、贵戚、朝中达官。经过武则天的有 力打击,数百年以来的门阀士族走向了全面溃亡。打击腐朽的士族势力,促 进它的衰亡,是武则天的历史功绩之一。 2 武则天的政绩 武则天从当皇后开始,便参与朝政,直到退位,前后达 50 年,她是中国 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时期,继承了贞观年间的做法,社会经济继续 发展,大致保持了一个安定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除了大力打击士族外, 还做了如下一些有进步意义的事。 首先,重视和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当皇后时便向唐高宗“建言十二事”, ①。其中有劝农桑、薄赋徭,省功费力役,都是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建议, 被唐高宗采纳。对地方官,武则天要求以农业收成好坏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 条件,凡是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便予升奖;“为政苛猛, 户口流移”的,必加惩罚①。她还下令编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 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武则天还鼓励狭乡之民到宽乡耕垦,所开荒地,可免三 年租调;逃亡农民,不再遣送回乡,而是就地附编;唐高宗死后,武则天规 定百姓年满 50 可免除徭役,比原规定缩短 10 年;她还多次减免百姓赋役。 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农业生产的发展, 使武则天时期户口有较大增长,永徽三年(652 年);全国有 380 万户,至 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705 年),增至 615 万户,增长速度之快是空前的。 其次,发展科举制度。武则天在打击士族同时,大力扶植庶族地主,她 发展科举制度,首创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天授元年(690 年),她“策问 ① 《新唐书·后妃传·则天武皇后传》。 ① 《唐大诏今集》卷 110《诫励风俗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