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起义已遍及全国,征高丽的士兵沿路逃跑,隋军声势远不及前二次。但高 丽已极度困弊,便向隋炀帝求和。隋炀帝好大喜功的虚荣心得到了部分满足, 便胜利凯旋了 征高丽,给国内人民造成了难以言状的苦难。征高丽大量征发民夫,牛 车用完,便征发60余万人拉“鹿车”(人力小车),二人一车运军粮三石 不到目的地,粮米已吃光,民夫便逃亡。民夫由于昼夜不得息,病死、累死 的极多,沿途尸体相枕,“臭秽盈路”。大批农村丁壮被征发,留下老弱病 残和妇女儿童,使“耕稼失时,田畴多荒”②。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以 致“老弱耕稼,不足以充饥馁;妇女纺织,不足以赡资装”③。是时“黄河之 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民无以为生,只好吃树叶、 树皮、煮土捣藁为食,最后人吃人。人民无法生存了,只有起而反抗。可见 隋炀帝征高丽给国内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痛苦、流离失所和死亡,征伐高丽 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 隋炀帝的暴政,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在人民无法生存之时,以隋炀帝 为首的统治集团,却不管人民的死活,根本不予救济。隋炀帝对内剥削,只 求个人快意,对外用兵惟恐不足。他做尽坏事,众叛亲离,成为独夫民贼。 瓦岗军檄文说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5 井非夸张。隋炀帝以自己的暴行使自己彻底孤立了,“普天之下,莫非仇雠, 左右之人,皆为敌国”°。农民起义的烈火终于将他烧毁 3农民起义与隋的灭亡 王薄首义大业七年(611年)底,在隋炀帝准备征高丽前夕,王薄在山 东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首先领导农民起义。他自称“知世郎”,意为 知道世事。他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民反对兵役、徭役,不为隋炀 帝征伐高丽卖命,动员广大人民参加起义。山东、河北农民纷纷投奔王薄起 义军。随后,刘霸道起义于豆子坑(今山东惠民)、孙安祖起义于高鸡泊(今 山东平原),邮县(今山东夏县)人张金称,蓓县(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 也相继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山东、河北是有原因的。第一,这里是王、卢 崔、李、郑这些“山东郡姓”盘很错节的地方,土地高度集中,人民生活十 分痛苦,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第二,这里是隋炀帝征高丽的前沿,战争准备 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最繁重、最直接的人力、物力负担,徭役、兵役最苛重。 第三,大业七年黄河大水,山东、河北遭灾,“漂没三十余郡”°。政府不予 救济,无法生存的人民,只有从反抗中去求生路。 隋炀帝对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却没有阻挡任起义势力的发展。 大业九年,隋炀帝二征高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有了较大发 ①②《资治通鉴》卷181。 《隋书·食货志》 《隋书·杨玄感传》 《旧唐书·李密传》。 《隋书·炀帝纪下》。 《资治通鉴》卷181
民起义已遍及全国,征高丽的士兵沿路逃跑,隋军声势远不及前二次。但高 丽已极度困弊,便向隋炀帝求和。隋炀帝好大喜功的虚荣心得到了部分满足, 便胜利凯旋了。 征高丽,给国内人民造成了难以言状的苦难。征高丽大量征发民夫,牛 车用完,便征发 60 余万人拉“鹿车”(人力小车),二人一车运军粮三石, 不到目的地,粮米已吃光,民夫便逃亡。民夫由于昼夜不得息,病死、累死 的极多,沿途尸体相枕,“臭秽盈路”①。大批农村丁壮被征发,留下老弱病 残和妇女儿童,使“耕稼失时,田畴多荒”②。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以 致“老弱耕稼,不足以充饥馁;妇女纺织,不足以赡资装”③。是时“黄河之 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④。农民无以为生,只好吃树叶、 树皮、煮土捣藁为食,最后人吃人。人民无法生存了,只有起而反抗。可见 隋炀帝征高丽给国内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痛苦、流离失所和死亡,征伐高丽 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 隋炀帝的暴政,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在人民无法生存之时,以隋炀帝 为首的统治集团,却不管人民的死活,根本不予救济。隋炀帝对内剥削,只 求个人快意,对外用兵惟恐不足。他做尽坏事,众叛亲离,成为独夫民贼。 瓦岗军檄文说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⑤ 井非夸张。隋炀帝以自己的暴行使自己彻底孤立了,“普天之下,莫非仇雠, 左右之人,皆为敌国”⑥。农民起义的烈火终于将他烧毁。 3 农民起义与隋的灭亡 王薄首义 大业七年(611 年)底,在隋炀帝准备征高丽前夕,王薄在山 东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首先领导农民起义。他自称“知世郎”,意为 知道世事。他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民反对兵役、徭役,不为隋炀 帝征伐高丽卖命,动员广大人民参加起义。山东、河北农民纷纷投奔王薄起 义军。随后,刘霸道起义于豆子坑(今山东惠民)、孙安祖起义于高鸡泊(今 山东平原),鄃县(今山东夏县)人张金称,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 也相继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山东、河北是有原因的。第一,这里是王、卢、 崔、李、郑这些“山东郡姓”盘很错节的地方,土地高度集中,人民生活十 分痛苦,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第二,这里是隋炀帝征高丽的前沿,战争准备 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最繁重、最直接的人力、物力负担,徭役、兵役最苛重。 第三,大业七年黄河大水,山东、河北遭灾,“漂没三十余郡”①。政府不予 救济,无法生存的人民,只有从反抗中去求生路。 隋炀帝对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却没有阻挡任起义势力的发展。 大业九年,隋炀帝二征高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有了较大发 ① ②《资治通鉴》卷 181。 ③ 《隋书·食货志》。 ④ 《隋书·杨玄感传》。 ⑤ 《旧唐书·李密传》。 ⑥ 《隋书·炀帝纪下》。 ① 《资治通鉴》卷 181
展,多者10余万,少者万余人,他们攻城夺粮,处死隋朝官员和士族地主。 这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大贵族杨玄感起兵反隋,虽然两个月就失败 了,但它进一步削弱了隋朝的力量,又促使农民起义有了更大的发展。起义 队伍越来越多,起义地区越来越广,从山东、河北逐渐扩大到黄河南北、关 中,淮南、江南、岭南等地,形成有130多支起义队伍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的局势。 大业十二年(616年)以后,隋末农民起义达到了高潮,其标志是在斗 争中锻炼和形成了三支强大的主力起义军,这就是:瓦岗军、河北军、江淮 军 瓦岗军大业八年(612年)翟让领导农民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附近 起义,活动在通济渠附近,是当地一支较强的起义军,但发展不大,多次被 隋将张须陀击败。至大业十二年时,才1万余人。这一年,参加过杨玄感起 兵的贵族子弟李密投奔瓦岗军。李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他 到瓦岗军后,施展政治军事才能,促进了瓦岗军的发展。他劝说瓦岗寨附近 的各支起义军团聚到瓦岗军,壮大了瓦岗军的力量。又建议翟让攻破了要塞 金堤关(今河南荥阳东北)和荥阳诸县。荥阳为军事要地,系兵家所必争, 其得失影响整个中原战局。隋炀帝派张须陀率兵前来镇压。这年十月,李密 计诱张须陀到荥阳大海寺北之森林里,以伏兵大败隋军,杀死张须陀,使隋 河南郡县为之丧气”。瓦岗军取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威震中原。随后, 李密又谋划攻占了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开仓济民,得到了人民的拥 护,瓦岗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 瓦岗军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李密的威望,翟让便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密称魏公,建元水平,设魏公府于洛口城。 接着瓦岗军又攻下回洛仓,包围了洛阳,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瓦岗军 成为中原起义军的主力,各地义军纷纷与李密联系,李密成了北方义军的盟 主。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密与翟让关系受到部将挑唆,李密杀死翟让,造 成瓦岗军军心不稳,削弱了战斗力。 河北军领导人为窦建德。大业七年,窦建德因帮助孙安祖起义,家属 被隋朝所杀,便投奔高士达起义军。大业十二年高士达战死,窦建德在困难 的条件下,团结余众,并利用隋军杨义臣部调出河北之时,发展起义军。至 大业十三年正月,窦建德领导的河北军达10余万人,在乐寿(今河北献县) 建立了农民政权,窦建德称长乐王,改元丁丑,设百官。七月,瓦岗军进逼 洛阳,隋炀帝命涿郡留守薛世雄率3万精兵甫下增援洛阳。薛世雄军到河间, 驻于七里井,离乐寿百余里。窦建德亲率敢死队1000人,袭击隋军,天拂晓, 大雾,义军突入,薛世雄军大败,1万余被杀,薛世雄负伤逃回。河间大捷, 声援了瓦岗军,沉重地打击了隋朝在河北的势力。河北军日益壮大,攻占了 河北大部分地区。大业十四年(618年),窦建德建国号“夏”,称夏王, 迁都洺州(今河北永年) 江淮军领导人杜伏威。他16岁时便与辅公祏一起参加农民起义,他 总是“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所以被推为首领。大业九年(613年),率 ①《隋书·李密传》 ②《旧唐书·李密传》。 ①《旧唐书·杜伏威传》
展,多者 10 余万,少者万余人,他们攻城夺粮,处死隋朝官员和士族地主。 这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大贵族杨玄感起兵反隋,虽然两个月就失败 了,但它进一步削弱了隋朝的力量,又促使农民起义有了更大的发展。起义 队伍越来越多,起义地区越来越广,从山东、河北逐渐扩大到黄河南北、关 中,淮南、江南、岭南等地,形成有 130 多支起义队伍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的局势。 大业十二年(616 年)以后,隋末农民起义达到了高潮,其标志是在斗 争中锻炼和形成了三支强大的主力起义军,这就是:瓦岗军、河北军、江淮 军。 瓦岗军 大业八年(612 年)翟让领导农民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附近) 起义,活动在通济渠附近,是当地一支较强的起义军,但发展不大,多次被 隋将张须陀击败。至大业十二年时,才 1 万余人。这一年,参加过杨玄感起 兵的贵族子弟李密投奔瓦岗军。李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①。他 到瓦岗军后,施展政治军事才能,促进了瓦岗军的发展。他劝说瓦岗寨附近 的各支起义军团聚到瓦岗军,壮大了瓦岗军的力量。又建议翟让攻破了要塞 金堤关(今河南荥阳东北)和荥阳诸县。荥阳为军事要地,系兵家所必争, 其得失影响整个中原战局。隋炀帝派张须陀率兵前来镇压。这年十月,李密 计诱张须陀到荥阳大海寺北之森林里,以伏兵大败隋军,杀死张须陀,使隋 “河南郡县为之丧气”②。瓦岗军取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威震中原。随后, 李密又谋划攻占了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开仓济民,得到了人民的拥 护,瓦岗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 瓦岗军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李密的威望,翟让便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 大业十三年(617 年)二月,李密称魏公,建元水平,设魏公府于洛口城。 接着瓦岗军又攻下回洛仓,包围了洛阳,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瓦岗军 成为中原起义军的主力,各地义军纷纷与李密联系,李密成了北方义军的盟 主。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密与翟让关系受到部将挑唆,李密杀死翟让,造 成瓦岗军军心不稳,削弱了战斗力。 河北军 领导人为窦建德。大业七年,窦建德因帮助孙安祖起义,家属 被隋朝所杀,便投奔高士达起义军。大业十二年高士达战死,窦建德在困难 的条件下,团结余众,并利用隋军杨义臣部调出河北之时,发展起义军。至 大业十三年正月,窦建德领导的河北军达 10 余万人,在乐寿(今河北献县) 建立了农民政权,窦建德称长乐王,改元丁丑,设百官。七月,瓦岗军进逼 洛阳,隋炀帝命涿郡留守薛世雄率 3 万精兵甫下增援洛阳。薛世雄军到河间, 驻于七里井,离乐寿百余里。窦建德亲率敢死队 1000 人,袭击隋军,天拂晓, 大雾,义军突入,薛世雄军大败,1 万余被杀,薛世雄负伤逃回。河间大捷, 声援了瓦岗军,沉重地打击了隋朝在河北的势力。河北军日益壮大,攻占了 河北大部分地区。大业十四年(618 年),窦建德建国号“夏”,称夏王, 迁都洺州(今河北永年)。 江淮军 领导人杜伏威。他 16 岁时便与辅公祏一起参加农民起义,他 总是“出则居前,入则殿后”①,所以被推为首领。大业九年(613 年),率 ① 《隋书·李密传》。 ② 《旧唐书·李密传》。 ① 《旧唐书·杜伏威传》
义军转战淮南,自称将军。他合并了江淮地区的一些起义军,壮大了自己的 力量,并多次打败隋军。大业十三年,隋炀帝派遣大将陈稜率军镇压。陈稜 驻军六合(今属江苏),惧怕义军,不敢岀战。杜伏威赠妇女服以激怒陈稜. 引其出战。杜伏威率义军奋击,陈稜大败,仅以身免。江淮军乘胜进占高邮 (今属江苏)、历阳(今安徽和县)、丹阳(今江苏南京)。杜伏威称大总 管,建国称吴。江淮一带义军纷纷归附,杜伏威起义军成为江淮地区起义军 中最强大的一支,尽占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达于海。占领高邮, 切断了在江都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使隋炀帝再也回不了中原。 隋朝灭亡在以三大主力为首的农民军打击下,隋朝统治集团进一步分 裂,各地方军将、官僚先后起兵叛隋、割据一方。大业十三年鹰扬郎将梁师 都起兵于朔方(今陕西横山西北),鹰扬校尉刘武周起兵于马邑(今山西朔 县〕,金城(今甘肃兰州)校尉薛举起兵称西秦霸王,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 起兵,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起兵占河西诸郡,称凉王,罗川令萧铣起兵巴陵 (今湖南岳阳)称梁王,占两湖之地。他们准备逐鹿中原,夺取胜利果实。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第三次游江都,不久,瓦岗军包围洛阳,隋炀帝更 不敢北回了。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攻占长安,这时,隋朝统治更加支离 破碎,只能孤守洛阳、江都几座孤城。隋炀帝眼看自己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 惊恐万状。但是,隋炀帝依然过着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生活,不过这种偷 生的幻觉很快破灭了,他预感到末日将要来临,常身带毒药,准备危险时自 杀 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孤城江都供应很困难,这时又传来长安被李渊占 领的消息,跟随隋炀帝到江都的骁果卫士,大多是关中人,他们思乡情切 大量逃亡。右屯卫将军字文化及利用士兵的怨恨情绪,于大业十四年(618 年)三月,发动兵变,缢杀了隋炀帝,隋朝灭亡 农民超义失败隋炀帝被杀,李渊便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唐,改元武 德,他就是唐高祖。而农民起义军这时也失去了斗争的目标,三大主力农民 军的领导人也迷失了方向。唐武德元年(618年),瓦岗军李密接受了洛阳 隋朝残余势力皇泰帝杨侗的招降,被封为太尉、尚书令、魏国公,邀击北回 的宇文化及势力,随后被洛阳王世充所击败,李密投降了唐朝,不久被杀。 窦建德在武德二年(619年)击败宇文化及之后,却素服哭隋炀帝尽哀, 还遣使奉表于皇泰帝,被封为夏王。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兵救取代 皇泰帝的王世充,在洛阳城附近的虎牢为李世民所率唐军击败,被俘遭杀。 杜伏威在隋炀帝死后也向皇泰帝杨侗称臣,被封为东道大总管、楚王 武德二年,又投降了唐朝。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部下在辅公祏率领 下反唐,明年被镇压。隋末农民起义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了。 隋末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历史意义和作用十分巨大。第一,它推 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隋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将腐朽反动残暴的隋炀帝统 治集团推翻了,为历史发展扫除了障碍,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对历史发展的 伟大推动作用 第二,隋末农民起义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历时长久,达14年,不仅有推 翻隋皇朝的历史功绩,而且也直接打击和教训了新建立的唐皇朝,使唐朝统 治者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不考虑隋末农民起义的某些要求。例如减轻徭役,就 在唐初政策有所反映,进一步体现了农民起义对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隋末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士族地主。农民起
义军转战淮南,自称将军。他合并了江淮地区的一些起义军,壮大了自己的 力量,并多次打败隋军。大业十三年,隋炀帝派遣大将陈稜率军镇压。陈稜 驻军六合(今属江苏),惧怕义军,不敢出战。杜伏威赠妇女服以激怒陈稜, 引其出战。杜伏威率义军奋击,陈稜大败,仅以身免。江淮军乘胜进占高邮 (今属江苏)、历阳(今安徽和县)、丹阳(今江苏南京)。杜伏威称大总 管,建国称吴。江淮一带义军纷纷归附,杜伏威起义军成为江淮地区起义军 中最强大的一支,尽占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达于海。占领高邮, 切断了在江都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使隋炀帝再也回不了中原。 隋朝灭亡 在以三大主力为首的农民军打击下,隋朝统治集团进一步分 裂,各地方军将、官僚先后起兵叛隋、割据一方。大业十三年鹰扬郎将梁师 都起兵于朔方(今陕西横山西北),鹰扬校尉刘武周起兵于马邑(今山西朔 县),金城(今甘肃兰州)校尉薛举起兵称西秦霸王,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 起兵,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起兵占河西诸郡,称凉王,罗川令萧铣起兵巴陵 (今湖南岳阳)称梁王,占两湖之地。他们准备逐鹿中原,夺取胜利果实。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第三次游江都,不久,瓦岗军包围洛阳,隋炀帝更 不敢北回了。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攻占长安,这时,隋朝统治更加支离 破碎,只能孤守洛阳、江都几座孤城。隋炀帝眼看自己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 惊恐万状。但是,隋炀帝依然过着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生活,不过这种偷 生的幻觉很快破灭了,他预感到末日将要来临,常身带毒药,准备危险时自 杀。 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孤城江都供应很困难,这时又传来长安被李渊占 领的消息,跟随隋炀帝到江都的骁果卫士,大多是关中人,他们思乡情切, 大量逃亡。右屯卫将军字文化及利用士兵的怨恨情绪,于大业十四年(618 年)三月,发动兵变,缢杀了隋炀帝,隋朝灭亡。 农民超义失败 隋炀帝被杀,李渊便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唐,改元武 德,他就是唐高祖。而农民起义军这时也失去了斗争的目标,三大主力农民 军的领导人也迷失了方向。唐武德元年(618 年),瓦岗军李密接受了洛阳 隋朝残余势力皇泰帝杨侗的招降,被封为太尉、尚书令、魏国公,邀击北回 的宇文化及势力,随后被洛阳王世充所击败,李密投降了唐朝,不久被杀。 窦建德在武德二年(619 年)击败宇文化及之后,却素服哭隋炀帝尽哀, 还遣使奉表于皇泰帝,被封为夏王。武德四年(621 年),窦建德兵救取代 皇泰帝的王世充,在洛阳城附近的虎牢为李世民所率唐军击败,被俘遭杀。 杜伏威在隋炀帝死后也向皇泰帝杨侗称臣,被封为东道大总管、楚王。 武德二年,又投降了唐朝。武德六年(623 年),杜伏威部下在辅公祏率领 下反唐,明年被镇压。隋末农民起义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了。 隋末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历史意义和作用十分巨大。第一,它推 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隋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将腐朽反动残暴的隋炀帝统 治集团推翻了,为历史发展扫除了障碍,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对历史发展的 伟大推动作用。 第二,隋末农民起义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历时长久,达 14 年,不仅有推 翻隋皇朝的历史功绩,而且也直接打击和教训了新建立的唐皇朝,使唐朝统 治者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不考虑隋末农民起义的某些要求。例如减轻徭役,就 在唐初政策有所反映,进一步体现了农民起义对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隋末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士族地主。农民起
义军“得隋官及山东士子皆杀之”①。消灭了大批士族、官僚。在斗争中, 批部曲、奴婢摆脱了士族的束缚,唐初,奴婢、部曲人数大减,封建人身依 附关系明显松弛,而且,一部分农民也获得了土地。隋末农民起义削弱地主 阶级和对生产关系的改造作用,由此可见。 总之,以反对人身依附和繁重徭役为主的隋末农民大起义,历时14年 其斗争遍及全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完成了自己打击地主阶级、改 造封建生产关系的历史任务,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旧唐书·窦建德传》
义军“得隋官及山东士子皆杀之”①。消灭了大批士族、官僚。在斗争中,一 批部曲、奴婢摆脱了士族的束缚,唐初,奴婢、部曲人数大减,封建人身依 附关系明显松弛,而且,一部分农民也获得了土地。隋末农民起义削弱地主 阶级和对生产关系的改造作用,由此可见。 总之,以反对人身依附和繁重徭役为主的隋末农民大起义,历时 14 年, 其斗争遍及全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完成了自己打击地主阶级、改 造封建生产关系的历史任务,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① 《旧唐书·窦建德传》
第三节唐朝前期的政局 李渊建唐与统一全国 1晋阳起兵与定鼎关中 建立唐朝的李渊,出身关陇贵族,隋末任太原留守。在农民起义烽火燃 遍全国,隋朝灭亡已成定局之时,曾遭隋炀帝猜忌的李渊,决定起兵反隋、 夺取胜利果实。他认为时机已到,便命长子李建成到河东活动,次子李世民 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结交豪杰,集聚了相当的力量,在组织上作了反隋的 准备。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捕杀了隋炀帝派来监 视他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 晋阳起兵后,李渊决定兵进关中,夺取长安。长安是全国政治中心,便 于号今天下,又有险可守,宜于坐观群雄争斗,收渔人之利。是时,瓦岗军 和河北军在中原地区与隋军浴血奋战,牵制了大批隋军,隋朝在关中的防卫 力量薄弱。于是,李渊便打着安定隋室的旗号,在七月率军3万向关中进发。 李渊沿途赈赡穷乏,废隋苛政,以争取人心;对各地豪杰倾心结交拉拢,获 得了河东与关中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四个月时间,便攻占了长安。立代王 杨侑为傀儡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李渊自己为唐王、大丞 相,掌握实权。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在义宁二年(618年)五月废杨情, 自己称帝,国号唐,改元武德,都长安。李渊便是唐高祖。 2唐朝统一全国 唐朝建立时,各派政治力量继续在进行角逐。李渊则以关中为根据地, 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 当时,威胁唐政权的是陇右的薛举、河西的李轨、河东的刘武周。不过, 这三处势力较弱,所以,唐朝先集中力量剪除这三大敌人。武德元年(618 年)六月,李世民率唐军攻打金城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九月,薛举死,至 十一月,薛仁杲兵败出降,唐军占有了陇右地区。武德二年(619年)五月 唐又以反间计使李轨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从而俘虏了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 河西之地。 李渊兵进关中时,留下四子李元吉守太原,刘武周勾结突厥攻破太原 长驱南下至河东。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民击,消灭了刘武周, 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 经过三次军事政治活动,唐朝不仅关中根据地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地盘 势力得到发展,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实现统一目标。 到武德三年,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幽州的罗艺也归 附了唐朝。中原地区还有洛阳的王世充和河北军窦建德两大势力。武德三年 七月,李世民率唐军进攻洛阳,王世充不支,便向窦建德求援。武德四年(621 年)二月,窦建德率军援助王世充。李世民与窦建德相峙于虎牢。五月,李 世民唐军大败窦建德,窦建德被俘,七天后王世充投降。此后至武德六年(623 年)唐军镇压了河北地区刘黑闼起义军,割据鲁南的徐园朗、割据冀北的高 开道,相继败亡。唐朝在河南、河北、山东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第三节 唐朝前期的政局 一 李渊建唐与统一全国 1 晋阳起兵与定鼎关中 建立唐朝的李渊,出身关陇贵族,隋末任太原留守。在农民起义烽火燃 遍全国,隋朝灭亡已成定局之时,曾遭隋炀帝猜忌的李渊,决定起兵反隋、 夺取胜利果实。他认为时机已到,便命长子李建成到河东活动,次子李世民 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结交豪杰,集聚了相当的力量,在组织上作了反隋的 准备。大业十三年(617 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捕杀了隋炀帝派来监 视他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 晋阳起兵后,李渊决定兵进关中,夺取长安。长安是全国政治中心,便 于号今天下,又有险可守,宜于坐观群雄争斗,收渔人之利。是时,瓦岗军 和河北军在中原地区与隋军浴血奋战,牵制了大批隋军,隋朝在关中的防卫 力量薄弱。于是,李渊便打着安定隋室的旗号,在七月率军 3 万向关中进发。 李渊沿途赈赡穷乏,废隋苛政,以争取人心;对各地豪杰倾心结交拉拢,获 得了河东与关中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四个月时间,便攻占了长安。立代王 杨侑为傀儡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李渊自己为唐王、大丞 相,掌握实权。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在义宁二年(618 年)五月废杨情, 自己称帝,国号唐,改元武德,都长安。李渊便是唐高祖。 2 唐朝统一全国 唐朝建立时,各派政治力量继续在进行角逐。李渊则以关中为根据地, 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 当时,威胁唐政权的是陇右的薛举、河西的李轨、河东的刘武周。不过, 这三处势力较弱,所以,唐朝先集中力量剪除这三大敌人。武德元年(618 年)六月,李世民率唐军攻打金城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九月,薛举死,至 十一月,薛仁杲兵败出降,唐军占有了陇右地区。武德二年(619 年)五月, 唐又以反间计使李轨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从而俘虏了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 河西之地。 李渊兵进关中时,留下四子李元吉守太原,刘武周勾结突厥攻破太原, 长驱南下至河东。武德三年(620 年),李世民率军民击,消灭了刘武周, 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 经过三次军事政治活动,唐朝不仅关中根据地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地盘, 势力得到发展,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实现统一目标。 到武德三年,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幽州的罗艺也归 附了唐朝。中原地区还有洛阳的王世充和河北军窦建德两大势力。武德三年 七月,李世民率唐军进攻洛阳,王世充不支,便向窦建德求援。武德四年(621 年)二月,窦建德率军援助王世充。李世民与窦建德相峙于虎牢。五月,李 世民唐军大败窦建德,窦建德被俘,七天后王世充投降。此后至武德六年(623 年)唐军镇压了河北地区刘黑闼起义军,割据鲁南的徐园朗、割据冀北的高 开道,相继败亡。唐朝在河南、河北、山东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