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仕途,把持政权,门第高下成为任用官吏的标 准,九品中正制度便是维护士族政治特权的制度。在九品中正制度下,选官 用人“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南北朝后期,普通地主阶级势力开 始抬头,九品中正制妨碍他们步入仕途,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而逐渐衰落。 开皇(581年~600年)年间,隋文帝便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皇七年(587 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京官五品已上 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逐步走向分科考试取士。 据记载,杜正玄“开皇末,举秀才,尚书试方略,正玄应对如响,下笔成章” 5。王贞在开皇年间“举秀才”。杜正藏亦在开皇年间“弱冠举秀才”。而 韦云起在开皇年间举明经。可知,隋文帝开皇年间,已有秀才、明经两科。 这是科举制度的雏形。 史载“炀帝始建进士科”。。这样,到隋炀帝大业(605年~618年)年 间,有了进士科,以后,它成为科举制度中的常举。隋朝不仅有了秀才、明 经和进士三科常举,而且“志行修谨”、“清平幹济”则极似以后之制举。 选举制度的改革,最早科举取士的出现,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新的选拔官员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采取考试办法,相对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 广泛的地主阶级中有用人才选拔出来,有些“任人唯贤”的性质。科举制度 的产生,反映了士族衰落和普通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 给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们同士族斗争,缓和了普 通地主阶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皇权,从而扩大了隋朝 政权的阶级基础。 由隋朝开创,唐朝丰富、完备的科举制度,使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此以后,科举制度一直为历代所沿用,直至清末,长达 1300年之久。 4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 隋朝初年,继续实行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度。开皇十年(590年) 在全国统一之后,隋文帝对府兵制度进行了改革。 府兵原本独立兵户,家属随营,住于军坊。在战争年代,府兵南北征讨, 调动频繁,军人家属也随之流移,“居处无定”。府兵虽有家,却“家无完 堵,地罕苞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①。灭陈之后,国家统一,战 乱时期结束,有必要、也有可能改变战乱时期的权宜之举。所以,开皇十年 《通典·选举典·历代制》。 ③《隋书·高祖纪上》 4《隋书·高祖纪下》 《隋书·杜正玄传》 《隋书·王贞传》 《隋书·杜正藏传》。 《通典·选举典·历代制》 ①②《隋书·高祖纪下》
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仕途,把持政权,门第高下成为任用官吏的标 准,九品中正制度便是维护士族政治特权的制度。在九品中正制度下,选官 用人“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②。南北朝后期,普通地主阶级势力开 始抬头,九品中正制妨碍他们步入仕途,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而逐渐衰落。 开皇(581 年~600 年)年间,隋文帝便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皇七年(587 年)“制诸州岁贡三人”③。开皇十八年(598 年)七月,“诏京官五品已上, 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④。逐步走向分科考试取士。 据记载,杜正玄“开皇末,举秀才,尚书试方略,正玄应对如响,下笔成章” ⑤。王贞在开皇年间“举秀才”⑥。杜正藏亦在开皇年间“弱冠举秀才”⑦。而 韦云起在开皇年间举明经。可知,隋文帝开皇年间,已有秀才、明经两科。 这是科举制度的雏形。 史载“炀帝始建进士科”⑧。这样,到隋炀帝大业(605 年~618 年)年 间,有了进士科,以后,它成为科举制度中的常举。隋朝不仅有了秀才、明 经和进士三科常举,而且“志行修谨”、“清平幹济”则极似以后之制举。 选举制度的改革,最早科举取士的出现,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新的选拔官员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采取考试办法,相对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 广泛的地主阶级中有用人才选拔出来,有些“任人唯贤”的性质。科举制度 的产生,反映了士族衰落和普通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 给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们同士族斗争,缓和了普 通地主阶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皇权,从而扩大了隋朝 政权的阶级基础。 由隋朝开创,唐朝丰富、完备的科举制度,使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此以后,科举制度一直为历代所沿用,直至清末,长达 1300 年之久。 4 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 隋朝初年,继续实行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度。开皇十年(590 年), 在全国统一之后,隋文帝对府兵制度进行了改革。 府兵原本独立兵户,家属随营,住于军坊。在战争年代,府兵南北征讨, 调动频繁,军人家属也随之流移,“居处无定”。府兵虽有家,却“家无完 堵,地罕苞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①。灭陈之后,国家统一,战 乱时期结束,有必要、也有可能改变战乱时期的权宜之举。所以,开皇十年 ② 《通典·选举典·历代制》。 ③ 《隋书·高祖纪上》。 ④ 《隋书·高祖纪下》。 ⑤ 《隋书·杜正玄传》。 ⑥ 《隋书·王贞传》。 ⑦ 《隋书·杜正藏传》。 ⑧ 《通典·选举典·历代制》。 ① ②《隋书·高祖纪下》
五月,隋文帝下诏进行府兵制改革。 他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 宜依旧式”②,军人悉属州县,是指府兵军人除另有军籍外,还同自己的家 属都列入州县的户籍,成为民户。他们及其家属可以同百姓一样,按均田制 授田。府兵军人及其家属实现了安土定居,军人平时耕作,每年有一定时间 轮番宿卫,战时出征。府兵制度下的军人,也成了均田制下的农民,实现了 兵农合一,寓兵于农。这是一种和平时期的养兵办法,是府兵制度的重大变 革 由于府乓要负担兵役,从征时自备器械资粮,所以府兵受田而免租调力 役,这是他们与一般均田农民不同的地方 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度,其中心是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从而巩固 府兵制度、加强国家对府兵的控制。府兵军人有了土地、其家属又定居下来, 这样,府兵经济上有了保证,生活安定了,扰民、困民的现象大力减少,不 仅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也使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对于府兵的统率,开皇年间, 在各地设骠骑府(大业年间,炀帝改为鹰扬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两将军 统领府兵。在中央设12府(炀帝时为16府和12卫),即左右卫府、左右武 卫府、左有武候府、左右领左右府,各置大将军1人;左右监门府,各置将 军1人;左右领军府,不置将军,有长史、司马。这12府分统各骠骑府, 12府直属皇帝,军权集中到皇帝手中。隋文帝对府兵统领的完善,使府兵制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 5修订隋律 隋文帝在开皇元年(581年)便命高顽等人更定法律,开皇三年(583 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隋文帝时期制定的《开皇律》,是在北魏、北 齐旧律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它较前代刑律有较大进步。 《开皇律》减省了律文,只保留500条;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 种,废除了鞭刑、枭首、■裂等酷刑,也废除了孥戮相坐之法。隋代刑律比 前代要宽简些,对于死刑,也比较慎重。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年)下诏: 诸州死罪不得便决,悉移大理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裁”°。开皇十五年 (595年〕他又规定:“死罪者三奏而后决”②。对死刑的慎重,是隋律较 前代有所进步的表现。 隋律也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财产关系的刑律,它 规定,对人民的反抗,要毫不留情加以镇压。隋律将谋反、谋大逆、谋叛、 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定为“十恶”之罪,一律从 重惩治而不予宽恕。官吏犯法,有用铜赎罪,甚至可以通过“八议”③减一等 治罪的特权。 隋律不仅对前代刑法作了总结,而且由于它较为宽简,在刑法史上有其 进步性,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刑律,基本上就是沿袭隋律而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虽然制定了法律,在其后期,往往不按法办事, 以至常常在朝堂用刑,杖杀官员,以后刑法益严酷,“盗一钱已上皆弃市”, ①②《隋书·刑法志》。 3八议,指亲、故、贤、能、功、勤、宾、贵,可以原情议罪
五月,隋文帝下诏进行府兵制改革。 他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 宜依旧式”②,军人悉属州县,是指府兵军人除另有军籍外,还同自己的家 属都列入州县的户籍,成为民户。他们及其家属可以同百姓一样,按均田制 授田。府兵军人及其家属实现了安土定居,军人平时耕作,每年有一定时间 轮番宿卫,战时出征。府兵制度下的军人,也成了均田制下的农民,实现了 兵农合一,寓兵于农。这是一种和平时期的养兵办法,是府兵制度的重大变 革。 由于府乓要负担兵役,从征时自备器械资粮,所以府兵受田而免租调力 役,这是他们与一般均田农民不同的地方。 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度,其中心是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从而巩固 府兵制度、加强国家对府兵的控制。府兵军人有了土地、其家属又定居下来, 这样,府兵经济上有了保证,生活安定了,扰民、困民的现象大力减少,不 仅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也使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对于府兵的统率,开皇年间, 在各地设骠骑府(大业年间,炀帝改为鹰扬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两将军 统领府兵。在中央设 12 府(炀帝时为 16 府和 12 卫),即左右卫府、左右武 卫府、左有武候府、左右领左右府,各置大将军 1 人;左右监门府,各置将 军 1 人;左右领军府,不置将军,有长史、司马。这 12 府分统各骠骑府, 12 府直属皇帝,军权集中到皇帝手中。隋文帝对府兵统领的完善,使府兵制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 5 修订隋律 隋文帝在开皇元年(581 年)便命高顽等人更定法律,开皇三年(583 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隋文帝时期制定的《开皇律》,是在北魏、北 齐旧律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它较前代刑律有较大进步。 《开皇律》减省了律文,只保留 500 条;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 种,废除了鞭刑、枭首、■裂等酷刑,也废除了孥戮相坐之法。隋代刑律比 前代要宽简些,对于死刑,也比较慎重。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 年)下诏: “诸州死罪不得便决,悉移大理 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裁”①。开皇十五年 (595 年)他又规定:“死罪者三奏而后决”②。对死刑的慎重,是隋律较 前代有所进步的表现。 隋律也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财产关系的刑律,它 规定,对人民的反抗,要毫不留情加以镇压。隋律将谋反、谋大逆、谋叛、 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定为“十恶”之罪,一律从 重惩治而不予宽恕。官吏犯法,有用铜赎罪,甚至可以通过“八议”③减一等 治罪的特权。 隋律不仅对前代刑法作了总结,而且由于它较为宽简,在刑法史上有其 进步性,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刑律,基本上就是沿袭隋律而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虽然制定了法律,在其后期,往往不按法办事, 以至常常在朝堂用刑,杖杀官员,以后刑法益严酷,“盗一钱已上皆弃市”, ① ②《隋书·刑法志》。 ③ 八议,指亲、故、贤、能、功、勤、宾、贵,可以原情议罪
“四人共盗一榱桶,三人同窃一瓜,事发即时行决”。到隋炀帝时,刑罚酷 滥的现象更为严重了 隋文帝政治革新与他经济上的改革,如整理户籍、实行均田、对50岁以 上均田农民实行庸法,推行输籍法、统一度量衡、货币,相映成辉,使隋朝 迅速繁荣富强起来。 三隋炀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的改革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的次子,封晋王,本无权继承帝位,他采用阴谋手 段,获得隋文帝的信任,废去其兄杨勇而被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 七月,隋文帝病死,杨广继位。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虐亡国之君。 不过,在他青年时代和登上帝位之初,也做过一些顺应历史发展的事。 隋炀帝20岁时作为平陈元帅,实际领导了统一全国的军事活动,在江南 反叛后,他又长期镇守扬州,对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他有深切的体会 为了巩固统一国家,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继续进行了改革 隋炀帝认为,长安地理位置偏西,对南方和山东来说,关河悬远,而洛 阳“自古之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他即位四个 月便到洛阳,井发动10万民工挖长堑,加固洛阳,随后便下令营建东都洛阳, 大业二年(606年)初完成。规模宏伟的东都,周围55里,在其附近及城内、 城外,建筑了许多大粮仓。东都的营建,将隋朝政治中心移东,便于控制关 东和江南,有利于巩固统一国家。由于洛阳地理位置适中,转运物资方便, 它就成了全国政治军事和漕运的中心。 隋炀帝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纵贯南北的 大运河。大运河分四段,这就是: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从洛阳引 谷、洛二水到黄河,再引黄河水入淮河,到达淮河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 同年,疏通邗沟,由山阳引淮水经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入长江,又称山 阳渎。大业四年(608年)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至涿郡 今北京西南)。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 引长江水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入于钱塘江。这样,长5000里,沟通海 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解决了南粮北运和加强 控制南方的问题,对巩固和发展统一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000多年来,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 化的交流和发展。这是隋朝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 隋炀帝还进行了北巡、西巡和南巡,向这些地方的各族人民显示国威 也起到了巩固统一的作用。隋炀帝通西域,促进了中西交往。 在内政方面,隋炀帝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官制。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他增置谒者台、司隶台,与御史台成为三台。三台有分工,御史“掌侍从纠 察”,谒者台“掌受诏劳问,岀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 《隋书·刑法志》 《隋书·炀帝纪上》
“四人共盗一榱桶,三人同窃一瓜,事发即时行决”④。到隋炀帝时,刑罚酷 滥的现象更为严重了。 隋文帝政治革新与他经济上的改革,如整理户籍、实行均田、对 50 岁以 上均田农民实行庸法,推行输籍法、统一度量衡、货币,相映成辉,使隋朝 迅速繁荣富强起来。 三 隋炀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起义 1 隋炀帝的改革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的次子,封晋王,本无权继承帝位,他采用阴谋手 段,获得隋文帝的信任,废去其兄杨勇而被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 年) 七月,隋文帝病死,杨广继位。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虐亡国之君。 不过,在他青年时代和登上帝位之初,也做过一些顺应历史发展的事。 隋炀帝 20 岁时作为平陈元帅,实际领导了统一全国的军事活动,在江南 反叛后,他又长期镇守扬州,对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他有深切的体会。 为了巩固统一国家,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继续进行了改革。 隋炀帝认为,长安地理位置偏西,对南方和山东来说,关河悬远,而洛 阳“自古之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①。他即位四个 月便到洛阳,井发动 10 万民工挖长堑,加固洛阳,随后便下令营建东都洛阳, 大业二年(606 年)初完成。规模宏伟的东都,周围 55 里,在其附近及城内、 城外,建筑了许多大粮仓。东都的营建,将隋朝政治中心移东,便于控制关 东和江南,有利于巩固统一国家。由于洛阳地理位置适中,转运物资方便, 它就成了全国政治军事和漕运的中心。 隋炀帝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纵贯南北的 大运河。大运河分四段,这就是:大业元年(605 年)开通济渠,从洛阳引 谷、洛二水到黄河,再引黄河水入淮河,到达淮河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 同年,疏通邗沟,由山阳引淮水经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入长江,又称山 阳渎。大业四年(608 年)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至涿郡 (今北京西南)。大业六年(610 年)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 引长江水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入于钱塘江。这样,长 5000 里,沟通海 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解决了南粮北运和加强 控制南方的问题,对巩固和发展统一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000 多年来,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 化的交流和发展。这是隋朝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 隋炀帝还进行了北巡、西巡和南巡,向这些地方的各族人民显示国威, 也起到了巩固统一的作用。隋炀帝通西域,促进了中西交往。 在内政方面,隋炀帝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官制。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他增置谒者台、司隶台,与御史台成为三台。三台有分工,御史“掌侍从纠 察”,谒者台“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 ④ 《隋书·刑法志》。 ① 《隋书·炀帝纪上》
司隶台以六条“掌诸巡察”。又将尚书省六部请司的侍郎改为郎,各部设侍 郎一人,为尚书之副,使职责分明。隋炀帝将州改为郡,进一步并省了郡县 罢去了原来在一些州上所设的总管一职,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不 再需要在中央与各郡之间有一个以军事为主的总管了。隋炀帝此举,巩固和 发展了隋文帝开始的用文官取代武将治理地方的做法。 隋炀帝创设了进士科,使科举制的雏型渐成。他重修律令,废除了“十 恶”之条,不过,唐代又恢复了,从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再无人敢跨出 这一步。隋炀帝改变了其父不重视文化和教育的做法,于大业元年(605年) 下诏恢复了被隋文帝废除的各级学校。他组织了规模宏大的书籍收集、整理、 抄写工作,并在洛阳营建房屋贮藏书画古迹。 隋炀帝在经济上对均田制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给奴婢、牛授田,也就取 消豪贵的经济特权,从经济上打击士族。隋炀帝还改变了给妇女授田的做法, 妇女不授田,也就不负担课役,使农民不因成家而增加税额,有利于人口的 增殖。这些做法,都为唐朝所沿袭。 由此可见,隋炀帝初年,继承了隋文帝的改革,这些改革在深度和广度 上都不比隋文帝差,而且还改正和补充了隋文帝改革的不足。正是隋文帝父 子两代的改革,使一个富庶强大的隋朝迅速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2隋末暴政 隋炀帝的改革,特别是许多带有徭役性的营造,己到了不顾实际,不惜 民力的地步。本来是维护、巩固和发展统一事业的举措,做过了头,也就成 了祸害人民的灾难。正是隋炀帝的好大喜功、宴游无度,使他成为荒淫暴虐 的君主。 隋文帝时期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和隋炀帝的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隋 文帝时均田不均,均田农民受田不足,规定每丁受田百亩,而实际上“狭乡 每丁才至二十亩,老小又少焉”°。官僚贵族则占有上万亩良田,这样,社会 阶级矛盾尖锐起来,成为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 矛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大兴土木,宴游无度,徭役苛重。隋炀帝不顾民力,无休止地征 发徭役,进行土木建筑,仅从仁寿四年(604年)十月至大业元年(605年 八月,前后10个月征发的徭役就有,仁寿四年十月发丁男10万掘堑。大业 元年三月营建洛阳,每月役丁200万,共10个月,役丁约2000万人次,役 丁死者什四五。又营建显仁宫。征发河南、淮北百姓100余万开通济渠。征 发淮南百姓10余万开邗沟,渠旁筑御道,从长安至江都建高宫40余所。为 炀帝去江都,命人在江南造龙舟、水殿、杂船数万艘。在东都修天经宫祭隋 文帝。大业元年五月筑西苑,周围200里。八月,首次游江都,龙舟高4 尺,长200丈,其余船数千艘,同行的有后妃、宫女、百官、僧道及士兵 总计20余万人,仅挽船战士便达8万人,船只前后相连达200余里。 这10个月,役使的丁夫,有记载的便达2200万以上,有的并无役使丁 夫数字记载,但工程浩大,役使丁夫不会少。而隋朝全国人口最多时为4600 ①《隋书·百官志下》 《隋书·食货志》
司隶台以六条“掌诸巡察”①。又将尚书省六部请司的侍郎改为郎,各部设侍 郎一人,为尚书之副,使职责分明。隋炀帝将州改为郡,进一步并省了郡县, 罢去了原来在一些州上所设的总管一职,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不 再需要在中央与各郡之间有一个以军事为主的总管了。隋炀帝此举,巩固和 发展了隋文帝开始的用文官取代武将治理地方的做法。 隋炀帝创设了进士科,使科举制的雏型渐成。他重修律令,废除了“十 恶”之条,不过,唐代又恢复了,从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再无人敢跨出 这一步。隋炀帝改变了其父不重视文化和教育的做法,于大业元年(605 年) 下诏恢复了被隋文帝废除的各级学校。他组织了规模宏大的书籍收集、整理、 抄写工作,并在洛阳营建房屋贮藏书画古迹。 隋炀帝在经济上对均田制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给奴婢、牛授田,也就取 消豪贵的经济特权,从经济上打击士族。隋炀帝还改变了给妇女授田的做法, 妇女不授田,也就不负担课役,使农民不因成家而增加税额,有利于人口的 增殖。这些做法,都为唐朝所沿袭。 由此可见,隋炀帝初年,继承了隋文帝的改革,这些改革在深度和广度 上都不比隋文帝差,而且还改正和补充了隋文帝改革的不足。正是隋文帝父 子两代的改革,使一个富庶强大的隋朝迅速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2 隋末暴政 隋炀帝的改革,特别是许多带有徭役性的营造,己到了不顾实际,不惜 民力的地步。本来是维护、巩固和发展统一事业的举措,做过了头,也就成 了祸害人民的灾难。正是隋炀帝的好大喜功、宴游无度,使他成为荒淫暴虐 的君主。 隋文帝时期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和隋炀帝的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隋 文帝时均田不均,均田农民受田不足,规定每丁受田百亩,而实际上“狭乡, 每丁才至二十亩,老小又少焉”①。官僚贵族则占有上万亩良田,这样,社会 阶级矛盾尖锐起来,成为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 矛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大兴土木,宴游无度,徭役苛重。隋炀帝不顾民力,无休止地征 发徭役,进行土木建筑,仅从仁寿四年(604 年)十月至大业元年(605 年) 八月,前后 10 个月征发的徭役就有,仁寿四年十月发丁男 10 万掘堑。大业 元年三月营建洛阳,每月役丁 200 万,共 10 个月,役丁约 2000 万人次,役 丁死者什四五。又营建显仁宫。征发河南、淮北百姓 100 余万开通济渠。征 发淮南百姓 10 余万开邗沟,渠旁筑御道,从长安至江都建高宫 40 余所。为 炀帝去江都,命人在江南造龙舟、水殿、杂船数万艘。在东都修天经宫祭隋 文帝。大业元年五月筑西苑,周围 200 里。八月,首次游江都,龙舟高 45 尺,长 200 丈,其余船数千艘,同行的有后妃、宫女、百官、僧道及士兵, 总计 20 余万人,仅挽船战士便达 8 万人,船只前后相连达 200 余里。 这 10 个月,役使的丁夫,有记载的便达 2200 万以上,有的并无役使丁 夫数字记载,但工程浩大,役使丁夫不会少。而隋朝全国人口最多时为 4600 ① 《隋书·百官志下》。 ① 《隋书·食货志》
万,妇女约占一半,男子不过2300万,其中还有老人、小孩,以及残疾、废 疾之人,真正能服役的,大约只有1000万。隋炀帝上台一年,就几乎将全国 可供役使的丁夫都征发了 大业元年以后,徭役依然不断。大业二年(606年),制羽仪、辂辇、 仪服,修建洛口仓、回洛仓;大业三年(607年)北巡,修长城;大业四年 (608年)修永济渠,役丁夫百余万,以至“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又岀塞巡长城,营建汾阳宫,还征发20万丁男筑榆谷以东长城;大业五年(609 年)、六年(610年),西巡河右,在洛阳端门街演百戏,二游江都,修长 达800里的江南河;大业七年(611年)又开始准备征高丽。隋炀帝无休止 地征发徭役,使百姓无片刻休息,为逃避徭役,许多百姓不惜自伤残肢体, 还称之为“福手”、“福足”。 隋炀帝生活上穷奢极欲,为满足个人欲望,他不仅大兴土木,还不断东 游西玩。他在位14年,留居京城时间不过一年,其余时间巡游四方。他三次 北巡,一次西巡,游江南三次。而三游江都虽有向南方示威,巩固统一的含 义,但隋炀帝游江都的挥霍铺张,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业元年第一 次游江都带20余万人,大业六年第二次游江都,带50万人。隋炀帝一行像 瘟神一样,走到哪里,哪里的人民就遭殃。沿途500里内百姓要贡献精美食 物,后妃宫女吃不完,便随处弃埋。为满足隋炀帝“东西游幸,靡有定居”② 的罪恶生活,地方官吏大肆搜刮,向百姓预收数年的租调。 隋炀帝的大兴土木、宴游无度,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天下死 于役而家伤于财”。隋炀帝空前繁重的徭役,是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隋未 农民起义的一大特点,便是反对繁重的徭役 其二,好大喜功,三征高丽,破坏生产。在对内加强压榨的同时,隋炀 帝对外则好大喜功,他三征高丽,给高丽人民造成巨大损害,也给国内人民 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为征高丽,隋炀帝开凿了永济渠。他还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 ②。并在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300艘,官吏督役严酷,丁匠昼夜站 在水中劳作,不敢稍息,因而腰部以下腐烂生蛆,死者十之三四。又命河南、 淮南、江南造5万军用车辆,送河北高阳,发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装运粮 米至涿郡,以充军饷,船只相连达千余里。运送兵甲武器的役夫常达数十万 大业八年(612年)第一次征高丽,发兵113万余人,运送军粮、兵器 的民夫有230万,总计几乎有4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10。水军由东莱海 口先行出发,陆军从涿郡出发,每天发出一军,相隔40里,连营进发,40 天发完。先头部队30万人,渡过辽河,遭到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大败而归, 仅逃回2700余人。损耗资财兵甲不计其数。第一次征高丽以失败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这时国内农民起义已经发 动。正当高丽危急之时,隋朝发生内讧,大贵族、礼部尚书杨玄感乘隋炀帝 大兵攻高丽、国内空虚之际,起兵反隋、进攻洛阳。隋炀帝只好放弃全部军 资兵甲,从高丽退兵,回攻杨玄感。第二次征高丽又以不得要领而终。隋炀 帝依然不甘心。大业十年(614年)又发起第三次征高丽的战争。这时,农 ①《隋书·食货志 ②《隋书·炀帝纪下》。 ②《隋书·食货志》
万,妇女约占一半,男子不过 2300 万,其中还有老人、小孩,以及残疾、废 疾之人,真正能服役的,大约只有 1000 万。隋炀帝上台一年,就几乎将全国 可供役使的丁夫都征发了。 大业元年以后,徭役依然不断。大业二年(606 年),制羽仪、辂辇、 仪服,修建洛口仓、回洛仓;大业三年(607 年)北巡,修长城;大业四年 (608 年)修永济渠,役丁夫百余万,以至“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①。 又出塞巡长城,营建汾阳宫,还征发 20 万丁男筑榆谷以东长城;大业五年(609 年)、六年(610 年),西巡河右,在洛阳端门街演百戏,二游江都,修长 达 800 里的江南河;大业七年(611 年)又开始准备征高丽。隋炀帝无休止 地征发徭役,使百姓无片刻休息,为逃避徭役,许多百姓不惜自伤残肢体, 还称之为“福手”、“福足”。 隋炀帝生活上穷奢极欲,为满足个人欲望,他不仅大兴土木,还不断东 游西玩。他在位 14 年,留居京城时间不过一年,其余时间巡游四方。他三次 北巡,一次西巡,游江南三次。而三游江都虽有向南方示威,巩固统一的含 义,但隋炀帝游江都的挥霍铺张,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业元年第一 次游江都带 20 余万人,大业六年第二次游江都,带 50 万人。隋炀帝一行像 瘟神一样,走到哪里,哪里的人民就遭殃。沿途 500 里内百姓要贡献精美食 物,后妃宫女吃不完,便随处弃埋。为满足隋炀帝“东西游幸,靡有定居”② 的罪恶生活,地方官吏大肆搜刮,向百姓预收数年的租调。 隋炀帝的大兴土木、宴游无度,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天下死 于役而家伤于财”①。隋炀帝空前繁重的徭役,是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隋未 农民起义的一大特点,便是反对繁重的徭役。 其二,好大喜功,三征高丽,破坏生产。在对内加强压榨的同时,隋炀 帝对外则好大喜功,他三征高丽,给高丽人民造成巨大损害,也给国内人民 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为征高丽,隋炀帝开凿了永济渠。他还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 ②。并在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 300 艘,官吏督役严酷,丁匠昼夜站 在水中劳作,不敢稍息,因而腰部以下腐烂生蛆,死者十之三四。又命河南、 淮南、江南造 5 万军用车辆,送河北高阳,发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装运粮 米至涿郡,以充军饷,船只相连达千余里。运送兵甲武器的役夫常达数十万。 大业八年(612 年)第一次征高丽,发兵 113 万余人,运送军粮、兵器 的民夫有 230 万,总计几乎有 400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10。水军由东莱海 口先行出发,陆军从涿郡出发,每天发出一军,相隔 40 里,连营进发,40 天发完。先头部队 30 万人,渡过辽河,遭到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大败而归, 仅逃回 2700 余人。损耗资财兵甲不计其数。第一次征高丽以失败告终。 大业九年(613 年),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这时国内农民起义已经发 动。正当高丽危急之时,隋朝发生内讧,大贵族、礼部尚书杨玄感乘隋炀帝 大兵攻高丽、国内空虚之际,起兵反隋、进攻洛阳。隋炀帝只好放弃全部军 资兵甲,从高丽退兵,回攻杨玄感。第二次征高丽又以不得要领而终。隋炀 帝依然不甘心。大业十年(614 年)又发起第三次征高丽的战争。这时,农 ① 《隋书·食货志》。 ② 《隋书·炀帝纪下》。 ① ②《隋书·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