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书》30卷,宋马令撰。另《南唐书》15卷,宋陆游撰。马书记事 较多,并有为南唐所灭闽、楚二国列传;另有《建国谱》,虽夫之简略,实 为南唐之地理志。陆书文字简洁,纪、传有不少为马书所无,还增设了一些 传。用时,两书可互相补充。清末嘉业堂刊印《南唐书补注》18卷,以陆书 为主,将马书分别入注,成为《南唐书》资料汇编,可以参考。 《十国春秋》114卷,清康煕初吴任臣撰。吴据正史、文集、杂史、地 志、笔记、小说、类书、憎传等综合编成。他对别史可存者,多加注明,对 旧说虚诬处,加以辨正,所立五表,尤为可贵。但此书只是汇集众书所说, 并无原始资料。不过,在十国史事散乱情况下,有此一书,也为查阅提供了 方便。 《资治通鉴》294卷,《资治通鉴考异》30卷,宋司马光编集的编年体 通史。它记述了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即战国至五代1362年的史事 同修的史家是刘恕、刘昫、范祖禹及司马康。司马光用19年编集此书是为了 给君主“资治”,提供历史鉴戒。本书史料价值最高的是隋唐五代部分,可 与《隋书》、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等并用。宋末元初胡三省为《资治通鉴》 所作的注释,范围极广,涉及各种典章制度、文物、天文、历法、民族、地 理,并校正了书中的一些不妥之处。《资治通鉴》及胡注,都是学习隋唐五 代史所不可缺少的。 《唐鉴》2卷,宋范祖禹撰。范祖禹协助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负责 唐朝之长编。他作此书,论述唐代政治得失,计306篇,献给宋晢宗,作为 施政的鉴戒。《唐鉴》并无超出《资治通鉴》的史料,但有些看法与司马光 不同,亦可参考。 《唐六典》30卷,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唐六典》的体例,仿 《周礼·六官》而由韦述制定。张说、萧嵩、张九龄、李林甫先后负责总撰, 执笔者为徐坚、韦述等。此书记述了唐朝职官,并追述了诸官职的沿革,书 中保存了唐朝诏令、社会政治、经济资料。 《通典》200卷,唐社佑撰。这是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它分门别类叙 述历代典章制度,而以唐朝最为详细。《通典》资料广泛,叙述严谨。杜佑 反自汉代以来史家将礼乐、天文之类置于志首的做法,而首述食货,说明 他对社会经济的重大作用有较清楚的认识。这是学习隋唐史,尤其是典章制 度所不可不读的史书 《唐会要》100卷,宋王溥撰。这是有关唐朝典章制度的专书。王溥于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上此书。早在唐德宗时,苏冕已撰《会要》40卷, 唐武宗时崔铉又续40卷,王溥采唐宣宗以后之事,合成100卷,首创会要体 《唐会要》分目细,有不少为《通典》所无。记述各种制度沿革损益详核 而卷七、八、九、十这四卷已残,系清朝四库馆臣据两唐书、《通典》等所 补而成,用时应核对原书 《五代会要》30卷,宋王溥撰。亦于建隆二年(961年)表上。它成书 早于新旧五代史,保存的资料极为可贵,有的五代史所不刊,有的五代史虽 记,却很简单,或被删削,以至面目全非。《五代会要》的史料价值是应予 重视的。 《唐律疏议》30卷,唐长孙无忌等奉敕撰。唐朝高祖、太宗、高宗、玄 宗都曾大规模地修定法律,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等修定疏议,对律进行申 明及注。唐律502条,为刑法典,包括民法与诉讼的内容,它包含着有关唐
《南唐书》30 卷,宋马令撰。另《南唐书》15 卷,宋陆游撰。马书记事 较多,并有为南唐所灭闽、楚二国列传;另有《建国谱》,虽夫之简略,实 为南唐之地理志。陆书文字简洁,纪、传有不少为马书所无,还增设了一些 传。用时,两书可互相补充。清末嘉业堂刊印《南唐书补注》18 卷,以陆书 为主,将马书分别入注,成为《南唐书》资料汇编,可以参考。 《十国春秋》114 卷,清康熙初吴任臣撰。吴据正史、文集、杂史、地 志、笔记、小说、类书、憎传等综合编成。他对别史可存者,多加注明,对 旧说虚诬处,加以辨正,所立五表,尤为可贵。但此书只是汇集众书所说, 并无原始资料。不过,在十国史事散乱情况下,有此一书,也为查阅提供了 方便。 《资治通鉴》294 卷,《资治通鉴考异》30 卷,宋司马光编集的编年体 通史。它记述了公元前 403 年至公元 959 年,即战国至五代 1362 年的史事。 同修的史家是刘恕、刘昫、范祖禹及司马康。司马光用 19 年编集此书是为了 给君主“资治”,提供历史鉴戒。本书史料价值最高的是隋唐五代部分,可 与《隋书》、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等并用。宋末元初胡三省为《资治通鉴》 所作的注释,范围极广,涉及各种典章制度、文物、天文、历法、民族、地 理,并校正了书中的一些不妥之处。《资治通鉴》及胡注,都是学习隋唐五 代史所不可缺少的。 《唐鉴》12 卷,宋范祖禹撰。范祖禹协助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负责 唐朝之长编。他作此书,论述唐代政治得失,计 306 篇,献给宋哲宗,作为 施政的鉴戒。《唐鉴》并无超出《资治通鉴》的史料,但有些看法与司马光 不同,亦可参考。 《唐六典》30 卷,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唐六典》的体例,仿 《周礼·六官》而由韦述制定。张说、萧嵩、张九龄、李林甫先后负责总撰, 执笔者为徐坚、韦述等。此书记述了唐朝职官,并追述了诸官职的沿革,书 中保存了唐朝诏令、社会政治、经济资料。 《通典》200 卷,唐社佑撰。这是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它分门别类叙 述历代典章制度,而以唐朝最为详细。《通典》资料广泛,叙述严谨。杜佑 一反自汉代以来史家将礼乐、天文之类置于志首的做法,而首述食货,说明 他对社会经济的重大作用有较清楚的认识。这是学习隋唐史,尤其是典章制 度所不可不读的史书。 《唐会要》100 卷,宋王溥撰。这是有关唐朝典章制度的专书。王溥于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 年)上此书。早在唐德宗时,苏冕已撰《会要》40 卷, 唐武宗时崔铉又续 40 卷,王溥采唐宣宗以后之事,合成 100 卷,首创会要体。 《唐会要》分目细,有不少为《通典》所无。记述各种制度沿革损益详核。 而卷七、八、九、十这四卷已残,系清朝四库馆臣据两唐书、《通典》等所 补而成,用时应核对原书。 《五代会要》30 卷,宋王溥撰。亦于建隆二年(961 年)表上。它成书 早于新旧五代史,保存的资料极为可贵,有的五代史所不刊,有的五代史虽 记,却很简单,或被删削,以至面目全非。《五代会要》的史料价值是应予 重视的。 《唐律疏议》30 卷,唐长孙无忌等奉敕撰。唐朝高祖、太宗、高宗、玄 宗都曾大规模地修定法律,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等修定疏议,对律进行申 明及注。唐律 502 条,为刑法典,包括民法与诉讼的内容,它包含着有关唐
朝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是重要的唐朝史料书籍。 《唐大诏令集》130卷,宋宋敏求编。这是唐朝皇帝的诏书汇集,保存 了许多政治、经济、社会资料,但由于有的被删节、有的已佚失,使其价值 受到影响。但对研究唐朝历史仍有参考作用。 除上面介绍的史书外,下面各书亦应重视。 《贞观政要》10卷,唐吴兢撰,为研究贞观之治的重要书籍。 《元和郡县图志》40卷,唐李吉甫撰,是我国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全国性 地理著作 《括地志》550卷,序略5卷,唐李泰撰,地理专著,已佚,今有辑本。 唐人别集,如:《魏郑公文集》、《陆宣公集》、《李相国论事集》 《柳宗元集》、《刘禹锡集》、《白居易集》、《皮子文薮》、《会昌一品 集》、《韩昌黎集》、《桂苑笔耕集》等,今存400余种。 汇编大部头书有:《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太 平广记》、《说郛》、《玉海》、《全唐文》、《全唐诗》。 笔记小说和杂记,有:《唐语林》、《唐才子传》、《朝野金载》、《封 氏闻见记》、《唐国史补》、《大唐新语》、《隋唐嘉话》、《因话录》 《尚书故实》、《唐摭言》、《次柳氏旧闻》、《明皇杂录》、《开天传信 记》、《东城父老传》、《安禄山事迹》、《幽闲鼓吹》、《唐阙史》、《中 朝故事》、《北梦琐言》、《三水小牍》、《奉天录》、《北里志》、《教 坊志》等。 类书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 仅存的《顺宗实录》、《大唐创业起居注》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有关中外交通的文献,如:《大唐西域记》、《经行记》、《唐大和尚 东征传》、《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及佛、道文献,亦应留心 带有工具性质的史书,可供我们参考,如:《元和姓纂》、《登科记考》、 《唐方镇年表》、《唐人行第录》、《唐仆尚丞郎表》、《唐刺史考》等。 总之,隋唐五代,文献丰富,学习时可择要阅读和翻检
朝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是重要的唐朝史料书籍。 《唐大诏令集》130 卷,宋宋敏求编。这是唐朝皇帝的诏书汇集,保存 了许多政治、经济、社会资料,但由于有的被删节、有的已佚失,使其价值 受到影响。但对研究唐朝历史仍有参考作用。 除上面介绍的史书外,下面各书亦应重视。 《贞观政要》10 卷,唐吴兢撰,为研究贞观之治的重要书籍。 《元和郡县图志》40 卷,唐李吉甫撰,是我国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全国性 地理著作。 《括地志》550 卷,序略 5 卷,唐李泰撰,地理专著,已佚,今有辑本。 唐人别集,如:《魏郑公文集》、《陆宣公集》、《李相国论事集》、 《柳宗元集》、《刘禹锡集》、《白居易集》、《皮子文薮》、《会昌一品 集》、《韩昌黎集》、《桂苑笔耕集》等,今存 400 余种。 汇编大部头书有:《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太 平广记》、《说郛》、《玉海》、《全唐文》、《全唐诗》。 笔记小说和杂记,有:《唐语林》、《唐才子传》、《朝野金载》、《封 氏闻见记》、《唐国史补》、《大唐新语》、《隋唐嘉话》、《因话录》、 《尚书故实》、《唐摭言》、《次柳氏旧闻》、《明皇杂录》、《开天传信 记》、《东城父老传》、《安禄山事迹》、《幽闲鼓吹》、《唐阙史》、《中 朝故事》、《北梦琐言》、《三水小牍》、《奉天录》、《北里志》、《教 坊志》等。 类书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 仅存的《顺宗实录》、《大唐创业起居注》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有关中外交通的文献,如:《大唐西域记》、《经行记》、《唐大和尚 东征传》、《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及佛、道文献,亦应留心。 带有工具性质的史书,可供我们参考,如:《元和姓纂》、《登科记考》、 《唐方镇年表》、《唐人行第录》、《唐仆尚丞郎表》、《唐刺史考》等。 总之,隋唐五代,文献丰富,学习时可择要阅读和翻检
第二节隋朝兴衰 隋朝建立及统一 杨坚代周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六月,重新统一北方的武帝字文邕病死,其子 字文赟继位,是为宣帝。宣帝荒淫无忌,暴虐成性,刑政苛酷,导致政治腐 败,人心不安。大成元年(579年),宣帝又禅位给7岁的儿子字文阐,是 为静帝,他自称天元皇帝,继续掌政。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宣帝病死。 汉族地主官僚刘昉、郑译等人矫诏引外戚杨坚辅政,以杨坚为大丞相、都督 内外诸军事,入总朝政。 杨坚,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关陇士族。其父杨忠是北周开国功臣, 为十二大将军之一,位至大司空,封隋国公。杨坚继承了隋国公的爵位。其 妻独孤氏,是鲜卑贵族、北周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杨坚长女又是宣 帝皇后。宣帝时,杨坚被封上柱国、大司马,又迁大后丞,转大前疑。杨坚 是北周重要的军事将领和皇亲,北周统治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杨坚入总朝政之后,革宣帝弊政,“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 天下悦之”,收揽了人心。杨坚得到了北周统治集团中汉族官僚的支持和拥 护,但是北周统治集团中反抗杨坚的势力也十分顽强。杨坚利用掌握中央军 政大权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先后镇压了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 迥、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的军 事反抗,并将北周宗室诸王幽禁京师,以后全部处死。这样,他完成了夺取 北周政权的准备工作。 静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原封 隋国公”,他恶“随”字有“走”,便去“走”为“隋”。定都于长安, 三年后,迁都于新建的大兴城(今陕西西安西南),亦即隋唐时期的长安。 改元开皇。杨坚,就是历史上的隋文帝。 杨坚从辅政到夺取政权,前后不过八九个月。他之所以能够迅速夺得政 权,主要原因是北周政权腐败暴虐不得人心,加之是孤儿寡母临朝,特别应 注意的是杨坚得到了北周政权內逐渐强大起来的汉族地主官僚势力的支持, 杨坚夺权的策略也较合宜。 统一全国 隋文帝久有统一全国的志向,他建立隋朝之时,统一的条件业已成熟。 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不 仅要政治上统一,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而且也为统一创造了物 质基础。到南北朝后期,民族矛盾大大缓和,民族融合步伐加快,隋朝的建 立,使南北方都是以汉族为主的封建政权,南北氏期对峙的民族性质消失了 加深分裂割据的士族势力衰落趋势加剧;而且北方政治较清明,中央集权得 到加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雄厚,北方地广人众,军事力量强大,南方陈 《隋书·高祖纪上》
第二节 隋朝兴衰 一 隋朝建立及统一 1 杨坚代周 北周宣政元年(578 年)六月,重新统一北方的武帝字文邕病死,其子 字文赟继位,是为宣帝。宣帝荒淫无忌,暴虐成性,刑政苛酷,导致政治腐 败,人心不安。大成元年(579 年),宣帝又禅位给 7 岁的儿子字文阐,是 为静帝,他自称天元皇帝,继续掌政。大象二年(580 年)五月,宣帝病死。 汉族地主官僚刘昉、郑译等人矫诏引外戚杨坚辅政,以杨坚为大丞相、都督 内外诸军事,入总朝政。 杨坚,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关陇士族。其父杨忠是北周开国功臣, 为十二大将军之一,位至大司空,封隋国公。杨坚继承了隋国公的爵位。其 妻独孤氏,是鲜卑贵族、北周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杨坚长女又是宣 帝皇后。宣帝时,杨坚被封上柱国、大司马,又迁大后丞,转大前疑。杨坚 是北周重要的军事将领和皇亲,北周统治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杨坚入总朝政之后,革宣帝弊政,“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 天下悦之”①,收揽了人心。杨坚得到了北周统治集团中汉族官僚的支持和拥 护,但是北周统治集团中反抗杨坚的势力也十分顽强。杨坚利用掌握中央军 政大权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先后镇压了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 迥、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的军 事反抗,并将北周宗室诸王幽禁京师,以后全部处死。这样,他完成了夺取 北周政权的准备工作。 静帝大定元年(581 年)二月,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原封 “隋国公”,他恶“随”字有“走”,便去“走”为“隋”。定都于长安, 三年后,迁都于新建的大兴城(今陕西西安西南),亦即隋唐时期的长安。 改元开皇。杨坚,就是历史上的隋文帝。 杨坚从辅政到夺取政权,前后不过八九个月。他之所以能够迅速夺得政 权,主要原因是北周政权腐败暴虐不得人心,加之是孤儿寡母临朝,特别应 注意的是杨坚得到了北周政权内逐渐强大起来的汉族地主官僚势力的支持, 杨坚夺权的策略也较合宜。 2 统一全国 隋文帝久有统一全国的志向,他建立隋朝之时,统一的条件业已成熟。 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不 仅要政治上统一,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而且也为统一创造了物 质基础。到南北朝后期,民族矛盾大大缓和,民族融合步伐加快,隋朝的建 立,使南北方都是以汉族为主的封建政权,南北氏期对峙的民族性质消失了; 加深分裂割据的士族势力衰落趋势加剧;而且北方政治较清明,中央集权得 到加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雄厚,北方地广人众,军事力量强大,南方陈 ① 《隋书·高祖纪上》
国政治上腐败,经济虽有发展,由于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反抗,削弱了 经济实力,陈国地狭人少,军事力量远不及隋朝,北强南弱的局面出现了 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由北方实现统一已成定局。 隋初,因立国不久,隋文帝政事繁忙,另外,北方强大的突厥政权不断 进行侵犯和骚扰,这就使隋朝不能立即将统一全国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不 过,隋文帝始终不忘为统一作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首先,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了吏治, 发展了经济,大大增强了国力,为统一打下基础。 其次,妥善处理与突厥的关系。一方面,隋文帝派兵将在边境屯驻设防, 又修筑长城,从军事上加强对突厥的防御。另一方面,采纳大将长孙民的建 议,对突厥进行分化瓦解,采用长孙晟“离强合弱”,“远交近攻”的策略, 并取得了成功,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而强大的东突厥内部又分为十股势力 隋文帝在军事上对突厥取得了一些胜利,在交涉中又进一步分化了突厥,于 是突厥各部纷纷与隋朝通好。这样,隋文帝便可以安心对陈用兵,使实现统 一的军事活动无后顾之忧。 第三,隋文帝在开皇七年(587年〕废除了江陵的后梁政权。后梁依附 于隋朝,但江陵地处攻陈前线,又是军事重镇,所以,为隋朝所必取。这一 年,隋文帝征召后梁君主萧琮到长安,随后隋军进驻江陵,废后梁,这就扫 除了灭陈统一的一道障碍。同年,为灭陈运兵和运粮械的方便,隋文帝下令 疏通了邗沟。 第四,隋文帝广泛征求文臣武将灭陈统一的策略,定下了从长江上游和 中下游夹击陈国的作战方针;选派了智勇双全的韩擒虎、贺若弼、杨素等将 领驻守攻陈前线。隋文帝采纳了高熲的策略:干扰陈国的农业生产,破坏陈 国的军事储积,以及麻痹陈国军心的经济战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 不堪。 最后,时机成熟,隋文帝便命次子晋王杨广为元帅、高熲协助,统一指 挥平陈战役。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朝以51.8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发起 了平陈战争。开皇九年(589年)元旦,隋军过长江,很快攻占建康(今江 苏南京),活捉陈后主陈叔宝,灭了陈国,实现了全国统一。第二年,陈国 旧地发生反隋军事活动,隋文帝当机立断,命大将杨素率军镇压,进一步巩 固了统 隋文帝灭陈统一意义重大。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四个世纪的分 裂割据局面,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此以后,统一的 观念,统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隋文帝对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和增强民族 凝聚力是有重大贡献的。 隋朝的政治革新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隋文帝代周之后,在政治经济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最 主要的便是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北周仿《周礼》设六卿,分管庶务。隋 文帝废北周六官,综合汉魏官制,在中央设三师、三公,以及内史、门下、 尚书、秘书、内侍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
国政治上腐败,经济虽有发展,由于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反抗,削弱了 经济实力,陈国地狭人少,军事力量远不及隋朝,北强南弱的局面出现了: 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由北方实现统一已成定局。 隋初,因立国不久,隋文帝政事繁忙,另外,北方强大的突厥政权不断 进行侵犯和骚扰,这就使隋朝不能立即将统一全国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不 过,隋文帝始终不忘为统一作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首先,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了吏治, 发展了经济,大大增强了国力,为统一打下基础。 其次,妥善处理与突厥的关系。一方面,隋文帝派兵将在边境屯驻设防, 又修筑长城,从军事上加强对突厥的防御。另一方面,采纳大将长孙民的建 议,对突厥进行分化瓦解,采用长孙晟“离强合弱”,“远交近攻”的策略, 并取得了成功,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而强大的东突厥内部又分为十股势力。 隋文帝在军事上对突厥取得了一些胜利,在交涉中又进一步分化了突厥,于 是突厥各部纷纷与隋朝通好。这样,隋文帝便可以安心对陈用兵,使实现统 一的军事活动无后顾之忧。 第三,隋文帝在开皇七年(587 年)废除了江陵的后梁政权。后梁依附 于隋朝,但江陵地处攻陈前线,又是军事重镇,所以,为隋朝所必取。这一 年,隋文帝征召后梁君主萧琮到长安,随后隋军进驻江陵,废后梁,这就扫 除了灭陈统一的一道障碍。同年,为灭陈运兵和运粮械的方便,隋文帝下令 疏通了邗沟。 第四,隋文帝广泛征求文臣武将灭陈统一的策略,定下了从长江上游和 中下游夹击陈国的作战方针;选派了智勇双全的韩擒虎、贺若弼、杨素等将 领驻守攻陈前线。隋文帝采纳了高熲的策略:干扰陈国的农业生产,破坏陈 国的军事储积,以及麻痹陈国军心的经济战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 不堪。 最后,时机成熟,隋文帝便命次子晋王杨广为元帅、高熲协助,统一指 挥平陈战役。开皇八年(588 年)十月,隋朝以 51.8 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发起 了平陈战争。开皇九年(589 年)元旦,隋军过长江,很快攻占建康(今江 苏南京),活捉陈后主陈叔宝,灭了陈国,实现了全国统一。第二年,陈国 旧地发生反隋军事活动,隋文帝当机立断,命大将杨素率军镇压,进一步巩 固了统一。 隋文帝灭陈统一意义重大。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四个世纪的分 裂割据局面,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此以后,统一的 观念,统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隋文帝对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和增强民族 凝聚力是有重大贡献的。 二 隋朝的政治革新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隋文帝代周之后,在政治经济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最 主要的便是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北周仿《周礼》设六卿,分管庶务。隋 文帝废北周六官,综合汉魏官制,在中央设三师、三公,以及内史、门下、 尚书、秘书、内侍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
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国子、将作两监°,分统诸职。尚书省下设吏、 礼、工、兵、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民部)等六部。三师、 公,品位崇尊,却并不主事,五省中的内吏、门下、尚书三省及六部,处理 全国军政大事,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长官:内史省之内史令二人,门下省之纳言二人,尚书省之尚书 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均执宰相之职。内史省起草诏令,为决策机构, 刁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机关,“事无不总”“,重在执 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政务。 六部长官为尚书。 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让三省同掌中枢政权,三省长官成为集体宰相。 三省分掌草诏、审核、执行之权,他们既互相牵制,又互相补充,共同辅佐 皇帝。这样,一方面分工明确,另一方面权力被削弱,完整的相权被分割了, 避免了权臣独专大权,而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强化的 体现,它对唐以后的封建统治体制有重大影响,尤其六部之制,沿用至清末。 2控制地方的措施 南北朝以来,地方机构混乱,虽说依然是州、郡、县三级,但在隋初, 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 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极不利于加强统治。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采纳了河南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 以“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进行改革,改变“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②的局面。他下令罢夭下诸郡,地方实行州、县两级(炀帝时改州为郡 州设刺史、县置令。又并省了州、县,裁汰了许多冗官,节省了国家开支、 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实行州县两级后,州刺史相当于以前的郡太守,隋的刺史,除边远州外, 只管民政,不掌军权,这又有利于消除割据因素、巩固国家统一。 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 僚佐的制度,他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 核。隋文帝还规定,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 任。这大大削弱了地方州县官吏的权力,是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重要举 措,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文帝规定,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 及15岁以上的儿子,这也是对地方官进行控制的办法 隋文帝的改革,使“五服之内,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大 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和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削弱了地方士族势力,巩固了 国家的统一。这些制度和规定,也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 3选举制度的改革 ①国子、将作,原为寺,炀帝时分大府寺为少府监,改内恃省为长秋监,国子寺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 监,并都水监总为五监。 ②《隋书·百宫志下》 ①②《隋书·杨尚希传》。 《通典·选举典·杂议论》
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国子、将作两监①,分统诸职。尚书省下设吏、 礼、工、兵、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民部)等六部。三师、三 公,品位崇尊,却并不主事,五省中的内吏、门下、尚书三省及六部,处理 全国军政大事,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长官:内史省之内史令二人,门下省之纳言二人,尚书省之尚书 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均执宰相之职。内史省起草诏令,为决策机构, 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机关,“事无不总”②,重在执 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政务。 六部长官为尚书。 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让三省同掌中枢政权,三省长官成为集体宰相。 三省分掌草诏、审核、执行之权,他们既互相牵制,又互相补充,共同辅佐 皇帝。这样,一方面分工明确,另一方面权力被削弱,完整的相权被分割了, 避免了权臣独专大权,而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强化的 体现,它对唐以后的封建统治体制有重大影响,尤其六部之制,沿用至清末。 2 控制地方的措施 南北朝以来,地方机构混乱,虽说依然是州、郡、县三级,但在隋初, 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 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①。极不利于加强统治。 开皇三年(583 年),隋文帝采纳了河南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 以“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进行改革,改变“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②的局面。他下令罢夭下诸郡,地方实行州、县两级(炀帝时改州为郡)。 州设刺史、县置令。又并省了州、县,裁汰了许多冗官,节省了国家开支、 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实行州县两级后,州刺史相当于以前的郡太守,隋的刺史,除边远州外, 只管民政,不掌军权,这又有利于消除割据因素、巩固国家统一。 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 僚佐的制度,他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 核。隋文帝还规定,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 任。这大大削弱了地方州县官吏的权力,是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重要举 措,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文帝规定,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 及 15 岁以上的儿子,这也是对地方官进行控制的办法。 隋文帝的改革,使“五服之内,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①,大 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和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削弱了地方士族势力,巩固了 国家的统一。这些制度和规定,也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 3 选举制度的改革 ① 国子、将作,原为寺,炀帝时分大府寺为少府监,改内恃省为长秋 监,国子寺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 监,并都水监总为五监。 ② 《隋书·百宫志下》。 ① ②《隋书·杨尚希传》。 ① 《通典·选举典·杂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