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林村的故事 从。到了最后,即使达到了实质可见的进步,民众却失去了对革 命、政府的信心和认同感.所以在对林村的研究中,处处可见其 内部充满怨怼和仇恨的对立冲突,在剧烈改革的时期中,这种情 形儿为严重。 最后,我想讨论中国农民在现代中国社会见的地位。在共 产党革命中,农民被视为异端。众所皆知,马克思公开表明对农 民的轻蔑之意。根据他的说法,农民是“文明的野蛮人”,或是 “历史的无政府主义者”,或说“(农心)是马铃薯准甲的马铃薯, 马铃薯装在袋子里,还是一堆马铃薯”,“他无法代表自己.必 须由他人主其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灵巧地耍弄这套正统教 条,囚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之城功,全得力于农民衷心的支持 Bianco 1971,Chesnaux 1973) 199年后,农民变得如何呢?农民享受到革命的果实了 吗?他们是否真的脱离过去封建的桎梏,得到解放?不幸的是, 从叶文德的牛涯,和林村其他人的情形来看,今日的中国农民, 仍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跟城市居民,那些在工厂、服务机构、政 府办公室上班的人相比,农长的福利是最差的。直到1970年代 后期的经济改革之前,衣民还被迫按照各种收购计划,以贱价将 大部分的农产品卖给政府。等到他们需要购买工业品时,却得 付出高昂的代价,因为工业需要补助。所以这把中国官员口中 的“剪刀差”(price scissors),两面都对农民不利。 最令人诟病的政策,莫过于企图将农民的家庭改造为简单 的经济和社会单位,并剥夺其传统意识中精神的和仪式的意涵。 政府宣传不断攻击祭祖、宗族组织,风水信仰和父权观念,并斥 之为“封建迷信”,即是这种措施。这样的政策全多只能在表面 上得到成功,或使这些传统习俗化明为喑。家族的连续性,仍是
前言23 农民生活的重心。 政府施政中,真正打士了传统农氏生活习惯并使之起根本 变化的,是1980年代初期,在农村地区推行的-胎化政策。既 然每家只能有一个孩子,不问男女,大多数的农民立刻感到这个 政策对他造成立即的威胁.-·般言,女儿出嫁后就迁出与 丈夫同住,所以只生个女儿的大妻在无力耕作之厅,在经济和 社会上都会面临危机。在退休房舍和老年福利付之阙如的情况 下,年老农比的敢大保障,莫过生个孝顺的儿了,多一双手下 田帮忙 在精神层上,情形也差不多。一个家要是没有男丁,就断 了香火。若没有子孙来承继,男性在社会中便得不到定位。更 糟的是,原先依附家中供奉的祖先也会慢慢脱离,无处可去,也 没有得吃,最后成了孤魂野鬼。 由于这样的考虑,农民激烈地反对一胎化政策。从政府的 角度来看,为了要降低生育率,延缓人地之间的摩擦,即使要刑 再强硬的力法,也得成功达成政策日标。虽然就整体而言,近年 农村改革是朝向地方化并放觉对人民日常生活的管制,但是生 育控制运动之需厉风行,令人吃惊。这造成许多家庭以杀死女 婴的悲制方式来解决问题。 农民自由移动的能力和财言都在增加,也变得更能抗护政 府推行此一政策的压力,也许新一回合的人地冲突正在成形, 但是在现代社会、科技和际的背ボ之中,在下个世纪里,这 出新剧如何开展,将对巾国和世界产生不磨灭的影响。不论 结果如何,改变的种子心于今口种下、林村的这·页历史,川以 让我们了解今H的中闲农村,也可以让我们远眺未来的发展
黄树民 1945年生 祖培广东, 成长于台湾春义。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华业后, 赴美取得密西根州立大学 人美学系博士学位 现任专职教校 出版有(农业的美缩 一台湾农村社区刺度之变迁》 (英文,1981羊美国 大学出戴社出版) 等著作及学术论文 目前从事研究地区 包括台湾、福建 及山东农村地区】
未兰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 见任专职制译 纳日碧力戈 1957年生 1989年获中央民族学院 民族学博士学位: 1992-1994年在英国创桥大学 人类学系作博士后研究 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姓名论) (待号,实践与人类学)等 甘床设上为泽
目录 一版序. 葛伯纳1 二版序.黄树民6 感谢. 黄树民10 前 言.3 第章林村印象.( 84年山月初,我首次到达抓村,头识了叶书记, 他的公共形象,是个暴君般在悍有成严丙又做慢 的人,但在私底下,却有湿和感性的一面。 第二章家庭历史.7 叶书己和我走得很慢,他不时入沉恩。突然老 对我说道:这不公平,我父亲过?一素子苦日子 从早到晚做得跟长一样.” 第三章解放.34 叶书记娓娓迷说刷解效的景况:“奎化最大的栽是 一些大地主,简直就是从天上掉到地下。” 第四章饥饿岁月. .5 “当时我虽只是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抑相信如采 大家都全心全意地麻着毛主席的话去做,就可以 超越世界上其他国家。”叶书记所讲的有关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