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7 严重。地方事务诸如地租的订定,放贷的利率高低都有公认的 水准。契约是经出双方的认可而订定,而且在自由市场中,双方 皆可各凭已意协商契约内容。农民家庭可能会受到地主或债主 的压榨。但只要量入为出,勤俭奋发,总有可能还清所有的贷款 和债务,甚至回过头米向人收租或放贷。 从这样的风俗民情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农民社会的连 续性、执著性和创造性。在进入19世纪之前,中国多多少少可 算是孤立于世界其他主要文明之外。当几个邻近的小国向中国 挑成之时,这个天朝模型似乎运做得颇为顺利。朝代更替,从衰 退、败坏到再生,这个不变的轮回,一直在考验着文化传统是否 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因应这些变化。而传统知识分子所依循 的原则,是保守非创新, 们到了19世纪中叶,欧洲州殖民势力挟其船坚炮利,将中国 导人了现代世界之中。该世纪后半期,面对与外国军队交战的 一连串挫败,传统菁英首先想要模仿、复制“洋鬼子”的技术和器 械。但当精心仿制的武器也无法抵挡步步进逼的殖民势力时, 最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不耐地质问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用处何 在。他们提议,重新评估或干脆放弃一些最遵人诟病的传统习 俗。为了鼓动这种风潮,1919年5月4日,有数千名学生上.衔游 行示威 这种渐进的改单方式,终究未能抵挡1920至1930年代间 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蚕食鲸吞。于是打着彻底革命改造中国,一 洗过去令入羞愧的历史经验旗号的共产党,越来越受到广大民 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革命于1949年完成,此后,人与土地之 间的冲突需要重新定义,而中国也踏出前尘,迈向未知的新页 一夕之间,守旧的农代被共产党带人了勇敢的新世界中
18林村的故事 关于本书 我希望用这本书来¥现199年解放之后,针对中国东南部 的农民生活所做的、以历史为主干的个案研究。在解放之后,中 国东南部,特别是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经济上有较好的发展。 我们已经知道该区在尚未进入20世纪之前便已曾试种新品种 作物,并以精耕方式,使稻米生产多达一年三熟。农业商品化之 后,该区发展出以现金为基础的活跃市场经济。在帝制时代,频 繁的海上.贸易亦使沿岸大商埠如广州、泉州和福州等,享有国际 声誉。 在这样的发展之下,华南地区其实承受着农地不足及人口 过剩的双重压力。此种压力迫使当地朝两个相关的方向发展: 第一,本区的土地租创制非常精致,而且区内佃农比白耕农还 多。其次,在清朝后期,较为贫穷的农村,人口大量外移到东南 亚,北美及台湾。海外华人致富之后,带回积蓄,在家乡购买农 地作为家产,更加深了上地和仞的问题 共产党革命使得这·切完全改观。土地租佃制被废止了, 1950至1951年间实施的上地改革,使得许多农民得到了私有的 农田。但是他们还未及享受革命的果实,便先尝到挫败的滋味: 农村人口不得迁移他地,不仅无法离开国境,甚至连迁往国内其 他地区的自由都没有。农民突然成为依附于土地的农奴,不但 行动受限,连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都很逊花。 同时,新的行政系统无孔不人地伸向社会基层,频颜催促各 地的进展。不但正式的各级行政机构延仲到乡问,共产党本身
前言19 还设置了与之平行的机构,以确保基层民众会贯彻党的决策。 1958年,集行政、经济、教育及医疗等功能丁·身的公社··成 立,将所有农民整合在这种全面性的组织之中。中国历史上,从 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如此深人地控制农的H常生活。 人民攻府企图运用有效的政治控制力量,以现代化、创新的 途径诚低人地冲突。继而推动的种种运动,如集休耕作和控制 生育等,其目的即为打破这种帝制时代残留下来的轮回。 从1949年开始,中国农村便关上了对外的大门,外界人士 无从得知政府到底做了什么,以及农村所产生的变化。所以,近 年来在中国从事的用野调查都很重要,因为我们可以借此以实 质资讯弥补这个知识真空 在本次研究中,我采用生命史的方法(life history approach), 描述“林村”在过去35年来的变化。木书的主角是在林村长人 的党支部书记叶文德,由此侧见中国历史上骚动不安的·页重 要篇章。 这个像故事般发展的情节,以叶文德为主干。我们透过他 的生活来了解政府如何改变村民和村中的风俗。何我要特别指 出,本书绝非只是根据某·个人的实录。周然叶文德观察人微 思想新颖,除此之外,他和·般人相似,会有先人为主、矛盾、自 私的想法。作为一个忠贞党员,他应该要能大公无私才对;作为 村巾的领导干部,他应该公平而开放。茧然他尽量让自已信服 这些理念,并努力去做,但他常常未能如愿,而不知道其中的矛 盾处。 读者们会发现,叶文德在统理村中事务时,对于执法的态度 前后不一。叶文德精明地掌控村巾人脉和传统象征,而成为全 镇最成功的农村行歧官:叶文德毫不掩饰他的关系遍及大小官
20林村的故李 员,且在适当的运用下,给他带来不少好处。但这也就是目前中 国推行法治化及政治改革的最大阻力。所以我特别插人几段说 明,让读者清楚地看出叶文德的理想和行为之间到底有何不同。 在本书中,我以叶文德的个人事迹来反映林村的改变和发 。何书中所讲的并非单由他本人提供的资料。叶文德的确是 主要的资料来源,但在我生活在林村的这7个月之中,我也和村 中形形色色的人深入谈论他们的家族历史、个人生涯,经济活动 和宗教信抑等。 我使用的是人类学研究中最主要的丁其:参与和观察,一一 搜集有关林村的历史、风俗、内部摩擦,宗教信仰和目前发展等 种种资料,然厅再用这些资料来印证及补充叶文德的历史。借 此,我希望能达到相当程度的客观性,以免落人传记的窠臼。 本书特点 虽然农民占了中国入口的最大部分一根据政府的分类 法,约占总人口的80%一但一直到最近,外界才得以直接而 仔细地观察解放之后农村变化的程度。类似这次的研究,到底 呈现了农村何种风貌?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已有定论。 首先,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这点毋庸置疑。农业 生产、教育和公共卫生的重大进步,已铲除了千百年来威胁中国 农民的许多社会问题。大多数的农民都有书可读,粮食无缺,生 病有医生可找,平常做分派的I作。要达到这个程度,前提无疑 是要有一个效率高强,深人社会各角落的政治机制。电于条件 改善,加上自1949年以来没有大型战单,算是承平的时代,所以
前言21 人口显著增加、林村的人「门也增加了两倍半。从1949仟的四 百人,到了1985年已超出一千人。 本研究所揭示的中国农村的第二个特征,是··种全国性文 化明显抬头。传统{:小型、半自治而独立的农村社区,慢慢被以 中央政府为主的大众文化所收代。层峰的决策,极有效率地 路贯彻到最基层,只作了些微的调整。政治机构深人村级单位, 村中下部以充满政治术语的河令,每天宜导党中央的指示。农 民的地位又难以提升,这·切似乎撤除了传统上地理的放社会 的藩篱,助长了全国单一文化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村民似乎变 得非常政治化而且与国家政治斗争息息相关。 除了这些重大改变之外,我也同时指出农村生活中,较不为 人注意但却相当重要的层面:某些传统信仰及价值观仍不断流 传,如孝顺父母、三代同堂的理念、风水、祭祖、重男轻女等等,都 是村民每天在生活中都会考虑到的问题。政府试图以高压乎段 来改变这些传统信仰及习俗,但只有在某些时期有效。政治力 量一旦松懈,农民便迅速可到上潮千百华的老路子。 目前的中国政府似乎不太愿意延续这些传统信仰和习俗, 并一再尝试将之根除,使得延续传统信仰和习俗的问题,成为耐 人寻味的两难。以改革方式促成进步的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 是如何在主规的政策目标和客观的人民需要之间找到适当的平 衡点。按照字面上的意义,革命是种剧烈的强制过程,其目的是 要推翻现有的社会秩序。革命政府经常驱使人民去达成可见的 目标,而传统价值和以俗则饱受批评,甚至遭到唾弃,被视为阻 挠达成目标的障碍。统治菁英则以本身识见,创造新的习俗和 价值观,并且从中央一路推行下来。在革命的旗号下,个人的尊 严和正义感轻易地被扫到-·边,取而代之的,是对当权的百般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