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16届高三期末大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 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 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 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3~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 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2题,第Ⅱ卷16~18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 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 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 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利用和发展青铜冶铸技术,楚人 在春秋晚期就已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据考古资料,现已出土的东周铁器,大部分都是楚国 的,楚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历秦入汉,冶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年楚国著名的冶铁基地宛(汉为南阳郡,即今河南南 阳),成为西汉最大的铁器冶炼和生产基地之一。1959年—1960年,在南阳汉代冶炼遗址 的三千平方米发掘区内,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考察表明,这一遗址既铸造铁器, 又用生铁炒钢并锻制器具,使用时期由两汉延续到东汉晩期。故楚之地彭城(今江苏徐州), 也是西汉铁官监守的铁器产地。楚国传统的冶铁技术,乃随着西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朝廷的 重视而得以普及和提高。学者根据出土的楚国铁器和南阳汉代冶铁遗址的考察,对楚、汉冶 铁情况作了探讨 先秦的冶铁炼炉,尚未在楚地发现。可是,著名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已发现了多 座春秋战国时代的冶铜炼炉。这些炼炉都是竖炉。学者经研究和模拟试验后认为,这些炼炉 的设计合理,性能较为优越,体现了当时冶炼的先进技术。现今发现的西汉冶铁炼炉,也都 是与楚国冶铜炼炉相似的竖炉,只是建筑得更为高大、改造得热效率和料容量更大。“我国 古代炼铁高炉是从炼铜高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铜绿山的春秋炼炉不仅代表了当时我 国最高的炼铜技术,而且为战国以至秦汉炼铁技术的提高创立了良好的基础”。 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可以将生铁处理成黑心和白心两种韧性铸铁,如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 土有韧性铸铁制成的六角形锄,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有黑心韧性铸铁制成的凹口锄,但毕竟 处于起步阶段,也未能得以推广,故现今出土的楚国韧性铸铁的数量甚少。自西汉中期,治 铁业实行官营,朝廷为了提高铁制农具的使用寿命,着力推广和发展这种可以增加铁器的强 度和韧性的技术,于是,铸铁柔化技术不仅发展到成熟阶段,而且普及为常规的工艺方法 战国中期以后,楚国己能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 中晚期铁锤,就是这类强度较高而耐磨性较强的制品。西汉前期,楚人掌握的这种冶铁技术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6 届高三期末大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页至第 6 页,第Ⅱ卷第 7 页至第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 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 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 1~6 题,第Ⅱ卷 13~17 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 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 7~12 题,第Ⅱ卷 16~18 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 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 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 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利用和发展青铜冶铸技术,楚人 在春秋晚期就已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据考古资料,现已出土的东周铁器,大部分都是楚国 的,楚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历秦入汉,冶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年楚国著名的冶铁基地宛(汉为南阳郡,即今河南南 阳),成为西汉最大的铁器冶炼和生产基地之一。1959 年——1960 年,在南阳汉代冶炼遗址 的三千平方米发掘区内,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考察表明,这一遗址既铸造铁器, 又用生铁炒钢并锻制器具,使用时期由两汉延续到东汉晚期。故楚之地彭城(今江苏徐州), 也是西汉铁官监守的铁器产地。楚国传统的冶铁技术,乃随着西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朝廷的 重视而得以普及和提高。学者根据出土的楚国铁器和南阳汉代冶铁遗址的考察,对楚、汉冶 铁情况作了探讨。 先秦的冶铁炼炉,尚未在楚地发现。可是,著名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已发现了多 座春秋战国时代的冶铜炼炉。这些炼炉都是竖炉。学者经研究和模拟试验后认为,这些炼炉 的设计合理,性能较为优越,体现了当时冶炼的先进技术。现今发现的西汉冶铁炼炉,也都 是与楚国冶铜炼炉相似的竖炉,只是建筑得更为高大、改造得热效率和料容量更大。“我国 古代炼铁高炉是从炼铜高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铜绿山的春秋炼炉不仅代表了当时我 国最高的炼铜技术,而且为战国以至秦汉炼铁技术的提高创立了良好的基础”。 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可以将生铁处理成黑心和白心两种韧性铸铁,如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 土有韧性铸铁制成的六角形锄,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有黑心韧性铸铁制成的凹口锄,但毕竟 处于起步阶段,也未能得以推广,故现今出土的楚国韧性铸铁的数量甚少。自西汉中期,冶 铁业实行官营,朝廷为了提高铁制农具的使用寿命,着力推广和发展这种可以增加铁器的强 度和韧性的技术,于是,铸铁柔化技术不仅发展到成熟阶段,而且普及为常规的工艺方法。 战国中期以后,楚国已能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 中晚期铁锤,就是这类强度较高而耐磨性较强的制品。西汉前期,楚人掌握的这种冶铁技术
又发展成为能够生产低硅低碳的灰口铸铁工艺。在此基础上,汉人进而还发明了生产类似今 日的球墨铸铁的工艺 以低温还原的“块炼法”炼出熟铁,又进而对其反复加热和锻打以“百炼成钢”的技术,楚人在 春秋晩期就已掌握了。江苏六台的舂秋晩期楚墓出土有熟铁条,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楚墓出 土有用熟铁锻打成的钢剑。这项技术,在汉代乃至后世,一直作为简便易行的传统而承袭下 来并不断予以完善 冶铁业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中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在汉代大体完备和基本成熟, 钢铁制品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汉代文化的突出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 乃与楚人在冶铁技术上的贡献分不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楚国人的冶铁技术是在青铜冶铸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并且后 来居上,独领风骚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南阳汉代冶铁遗址上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这里曾 经是西汉时期最大的铁器冶炼基地之 C.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现的冶钢炉已采用与西汉冶铁炼炉相似的竖炉,代表了当 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 D.春秋时期楚国的炼铜技术促进了战国炼铁技术的提高,楚人甚至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 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从生产生铁到将生铁处理成韧性铸铁,楚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完成,但是将韧性铸铁 全面推向生产、生活领域,则要到西汉时期了。 B.在众多楚人冶铁工艺中,球墨铸铁工艺无疑水平最高,而低硅低碳灰口铸铁工艺其次, 麻口铁制品工艺则相对水平最低 C.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人便知道经过反复加热和锻打,可以将熟铁炼成钢,这是“块炼法” 的进一步发展,并作为一项传统传承下来 D.楚人的冶铁技术,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汉代,已基 本成熟,冶铁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汉时期,铁器成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物质资料,朝廷非常重视冶炼,重要冶炼铁场 所要派出铁官监守,一般情况下,私人不得经营铁器。 B.楚国冶铜炼炉建造水平髙超,与后来的汉代冶铁炼炉相比,虽说热效率偏低,料容量偏 小,但是这也足以证明当时楚国冶铜技术的先进。 C.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就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从而普遍提高 了人们使用的铁制农具的寿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证明楚国已经能够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 口铁制品,并体现了楚国铸铁柔化技术的高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尚之,字彦德,庐江濶人也。曾祖准,高尚不应征辟。祖恢,南康太守。父叔度,恭谨有 行业 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挎蒲①,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十三年,彭城王义康欲以司徒左 长史刘斌为丹阳尹,上不许。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 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
又发展成为能够生产低硅低碳的灰口铸铁工艺。在此基础上,汉人进而还发明了生产类似今 日的球墨铸铁的工艺。 以低温还原的“块炼法”炼出熟铁,又进而对其反复加热和锻打以“百炼成钢”的技术,楚人在 春秋晚期就已掌握了。江苏六台的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熟铁条,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楚墓出 土有用熟铁锻打成的钢剑。这项技术,在汉代乃至后世,一直作为简便易行的传统而承袭下 来并不断予以完善。 冶铁业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中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在汉代大体完备和基本成熟, 钢铁制品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汉代文化的突出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 乃与楚人在冶铁技术上的贡献分不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楚国人的冶铁技术是在青铜冶铸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并且后 来居上,独领风骚。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南阳汉代冶铁遗址上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这里曾 经是西汉时期最大的铁器冶炼基地之一。 C.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现的冶钢炉已采用与西汉冶铁炼炉相似的竖炉,代表了当 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 D.春秋时期楚国的炼铜技术促进了战国炼铁技术的提高,楚人甚至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 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从生产生铁到将生铁处理成韧性铸铁,楚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完成,但是将韧性铸铁 全面推向生产、生活领域,则要到西汉时期了。 B.在众多楚人冶铁工艺中,球墨铸铁工艺无疑水平最高,而低硅低碳灰口铸铁工艺其次, 麻口铁制品工艺则相对水平最低。 C.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人便知道经过反复加热和锻打,可以将熟铁炼成钢,这是“块炼法” 的进一步发展,并作为一项传统传承下来。 D.楚人的冶铁技术,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汉代,已基 本成熟,冶铁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西汉时期,铁器成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物质资料,朝廷非常重视冶炼,重要冶炼铁场 所要派出铁官监守,一般情况下,私人不得经营铁器。 B.楚国冶铜炼炉建造水平高超,与后来的汉代冶铁炼炉相比,虽说热效率偏低,料容量偏 小,但是这也足以证明当时楚国冶铜技术的先进。 C.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就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从而普遍提高 了人们使用的铁制农具的寿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证明楚国已经能够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 口铁制品,并体现了楚国铸铁柔化技术的高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何尚之,字彦德,庐江灊人也。曾祖准,高尚不应征辟。祖恢,南康太守。父叔度,恭谨有 行业。 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蒱①,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十三年,彭城王义康欲以司徒左 长史刘斌为丹阳尹,上不许。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 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
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太祖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 以铁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上曰:“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 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晔后谋反伏诛,上嘉其先见。国子学建,领国子 祭酒。 二十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是岁造玄武湖,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 神山,尚之固谏乃止。时又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工,尚之又谏,宜加休息,上不许,曰 “小人常自暴背,此不足为劳。”时上行幸,还多侵夕,尚之又表谏曰:“万乘宜重,尊不可 轻,此圣心所鉴,岂假臣启。舆驾比出,还多冒夜,群情倾侧,实有未宁。清道而动,帝王 成则,古今深诫,安不忘危。若值汲黯、辛毗,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 伏愿少采愚诚,思垂省察,不以人废,适可以慰四海之望。”亦优诏纳之。 大明二年,以为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四年,疾笃,诏遣侍中沈怀文、黄门侍郎王钊问疾 薨于位,时年七十九 (选自《宋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注]搏捕:古代一种赌博的游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 不忧致大变也/ B.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 不忧致大变也/ C.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 不忧致大变也/ D.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 不忧致大变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铁钺,指的是斫刀和大斧,是腰斩、砍头的刑具,这里代指帝王赐予的生杀大权。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文中所指的是前一个意思 C.万乘,即万辆兵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薨,是后代对死亡的一种隐晦的说法,指的是古代的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官员去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尚之热心办学,反响热烈。何尚之在丹阳城外建宅院,办学校,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 来,称之为南学。 B.何尚之观察入微,洞悉先机。左卫将军范晔欲图谋不轨,何尚之有所察觉,先发制人 得到皇帝的嘉奖 C.何尚之为民请命,鞠躬尽瘁。皇帝想在建造玄武湖和华林园的过程中过分地役使百姓, 何尚之上书阻止 D.何尚之为国为民,深得圣心。何尚之的进言,多能得到皇帝的认同,晚年病重,帝还派 谴专人探视。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搏辅,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5分) (2)若值汲黯、辛毗,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访益上人兰若①
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太祖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 以铁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上曰:“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 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晔后谋反伏诛,上嘉其先见。国子学建,领国子 祭酒。 二十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是岁造玄武湖,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 神山,尚之固谏乃止。时又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工,尚之又谏,宜加休息,上不许,曰: “小人常自暴背,此不足为劳。”时上行幸,还多侵夕,尚之又表谏曰:“万乘宜重,尊不可 轻,此圣心所鉴,岂假臣启。舆驾比出,还多冒夜,群情倾侧,实有未宁。清道而动,帝王 成则,古今深诫,安不忘危。若值汲黯、辛毗,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 伏愿少采愚诚,思垂省察,不以人废,适可以慰四海之望。”亦优诏纳之。 大明二年,以为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四年,疾笃,诏遣侍中沈怀文、黄门侍郎王钊问疾。 薨于位,时年七十九。 (选自《宋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注] 摴蒱:古代一种赌博的游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 不忧致大变也/ B.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 不忧致大变也/ C.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 不忧致大变也/ D.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 不忧致大变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铁钺,指的是斫刀和大斧,是腰斩、砍头的刑具,这里代指帝王赐予的生杀大权。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文中所指的是前一个意思。 C.万乘,即万辆兵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薨,是后代对死亡的一种隐晦的说法,指的是古代的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官员去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何尚之热心办学,反响热烈。何尚之在丹阳城外建宅院,办学校,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 来,称之为南学。 B.何尚之观察入微,洞悉先机。左卫将军范晔欲图谋不轨,何尚之有所察觉,先发制人, 得到皇帝的嘉奖。 C.何尚之为民请命,鞠躬尽瘁。皇帝想在建造玄武湖和华林园的过程中过分地役使百姓, 何尚之上书阻止。 D.何尚之为国为民,深得圣心。何尚之的进言,多能得到皇帝的认同,晚年病重,帝还派 谴专人探视。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蒱,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5 分) (2)若值汲黯、辛毗,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访益上人兰若①
严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注]⑩①上人:对和尚的敬称。兰若:指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 8.试分析颔联中“入”和“生”两字的艺术妙处。(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观沧海》中运用想象来描景状物,以抒发他的雄心壮志,其中把天上的银河 繁星都放到大海中来描写的句子是: (2)庄子《逍遥游》中针对如何“无所待”地在宇宙中自由遨游,用两句话提出了自己的设 想,这两句是:“ (3)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华秋月何时了》历来为人称道,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代秦观 的词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据说就是出自该词中“?”两句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教父 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 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 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 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 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 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 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 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蹄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 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 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 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人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 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 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 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
严 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注]①上人:对和尚的敬称。兰若:指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 8.试分析颔联中“入”和“生”两字的艺术妙处。(5 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曹操在《观沧海》中运用想象来描景状物,以抒发他的雄心壮志,其中把天上的银河 繁星都放到大海中来描写的句子是:“ , 。” (2)庄子《逍遥游》中针对如何“无所待”地在宇宙中自由遨游,用两句话提出了自己的设 想,这两句是:“ , 。” (3)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华秋月何时了》历来为人称道,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代秦观 的词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据说就是出自该词中“ ? ”两句。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教父 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 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 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 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 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 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 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 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蹄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 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 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 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人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 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 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 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
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 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 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 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 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 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 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 唉,真 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描写了北方城市里的教堂、钟楼和修女,营造了浓浓的宗教氛围,属于小睡自然环 境的描写。 B.“我”生活在这座北方城市里,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更具有真实 C.神父待人谦恭、和善,虽然觊觎外公的大衣,但事后又幡然悔悟,所以得到了外公的原 D.两个舅舅一直对教父言听计从,外公“遇难”后,舅舅们不知所措,这是神父阴谋得逞的 原因。 E.小说以外公的忏悔结尾,临终微弱的声音却展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给读者心灵以巨大 的震撼。 (2)小说结尾外公突然活着回来,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6分) (3)小说中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4)小说题为“教父”,但写外公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的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上海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对一个24岁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7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岁出任外交部长的 人来说,除了用“光芒四射”形容,你还能说什么? 《联合国宪章》上签署的第一个名字,是三个汉字:“顾维钧”。1945年6月26日,在宪章 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因在发起国中按字母顺序列于首位,故代理宋子文担任首席代表的 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20世纪30年代,一家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曾提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认为“中国很少有 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和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 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
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 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 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 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 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 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 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 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开篇描写了北方城市里的教堂、钟楼和修女,营造了浓浓的宗教氛围,属于小睡自然环 境的描写。 B.“我”生活在这座北方城市里,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更具有真实 感。 C.神父待人谦恭、和善,虽然觊觎外公的大衣,但事后又幡然悔悟,所以得到了外公的原 谅。 D.两个舅舅一直对教父言听计从,外公“遇难”后,舅舅们不知所措,这是神父阴谋得逞的 原因。 E.小说以外公的忏悔结尾,临终微弱的声音却展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给读者心灵以巨大 的震撼。 (2)小说结尾外公突然活着回来,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6 分) (3)小说中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 分) (4)小说题为“教父”,但写外公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的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上海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对一个 24 岁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7 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 岁出任外交部长的 人来说,除了用“光芒四射”形容,你还能说什么? 《联合国宪章》上签署的第一个名字,是三个汉字:“顾维钧”。1945 年 6 月 26 日,在宪章 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因在发起国中按字母顺序列于首位,故代理宋子文担任首席代表的 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20 世纪 30 年代,一家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曾提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认为“中国很少有 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和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 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