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8届高三高考总复习2月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命题人:张朝阳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性。《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雍 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晋的理解,不毁髙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 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先秦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处强调“仁民爱物”。要想与天 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要节制人类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长的节律 来安排人类行为。《论语》记载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不捕射归巢的鸟, 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而是只钓鱼,意思是说要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 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礼记·月令》则明确要求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 伐和田猎。由此可见,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 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唯有如此, 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各地乡村纷纷成立了封 山会、禁山会、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了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 《文堂乡约家法》产生地徽州的文堂村为例,该村山林资源丰富,规定:“本都 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盜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传统乡约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破坏林木所造成的严 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于1828年订立“输山碑”规约指岀:“募修 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 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 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这些材料证明,传统乡民们已 经注意到森林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清咸丰元年(1851年),今贵阳市乌当区金花镇下铺村的村民在回龙寺前共同 竖立了一块“禁止碑”,规定,“凉亭内不准挖泥;小山坡不准开石,挖泥,割 柴叶、茨草;贵州坡不准开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准开山、挖泥、看牛、 割柴叶、茨草;官塘不准担水,外面骑马与抬轿,不准进堡过道。以上五条如若 不遵,罚银四两六钱是实。”这五条,有四条与保护环境有关,涉及植被、水资 源等方面保护。正是由于传统乡规民约的禁规严密、惩治苛刻,在客观上培养了 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 识 (摘编自中华书局出版的《好规矩共遵守一一乡规民约代代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性。 B.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以 时禁发”,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安徽省 2018 届高三高考总复习 2 月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分值:150 分;命题人:张朝阳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性。《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雍 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晋的理解,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 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先秦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处强调“仁民爱物”。要想与天 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要节制人类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长的节律 来安排人类行为。《论语》记载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不捕射归巢的鸟, 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而是只钓鱼,意思是说要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 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礼记·月令》则明确要求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 伐和田猎。由此可见,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 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唯有如此, 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各地乡村纷纷成立了封 山会、禁山会、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了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 《文堂乡约家法》产生地徽州的文堂村为例,该村山林资源丰富,规定:“本都 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传统乡约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破坏林木所造成的严 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于 1828 年订立“输山碑”规约指出:“募修 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 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 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这些材料证明,传统乡民们已 经注意到森林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清咸丰元年(1851 年),今贵阳市乌当区金花镇下铺村的村民在回龙寺前共同 竖立了一块“禁止碑”,规定,“凉亭内不准挖泥;小山坡不准开石,挖泥,割 柴叶、茨草;贵州坡不准开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准开山、挖泥、看牛、 割柴叶、茨草;官塘不准担水,外面骑马与抬轿,不准进堡过道。以上五条如若 不遵,罚银四两六钱是实。”这五条,有四条与保护环境有关,涉及植被、水资 源等方面保护。正是由于传统乡规民约的禁规严密、惩治苛刻,在客观上培养了 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 识。 (摘编自中华书局出版的《好规矩共遵守——乡规民约代代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性。 B. 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以 时禁发”,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C.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 广泛存在,代代相传。 D.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得到了传统乡规民约的保护,在客观上也提升了 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从儒家言论和乡规民约这两个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 识和地方民间的举措。 B.文章用大量乡规民约的原文,证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落实到 了行动之中。 C.文章用《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原文,来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 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其中的引用既有直接引用,也 有间接引用,以直接引用为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认为,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最高准则 B.传统乡约充分认识到了保护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破坏森林植被 对水土流失、涵养水分等产生的严重后果 C.徽州的文堂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乡约规定,所有林木禁止盗砍盗卖,对违犯 者将进行严惩。 D.下铺村村民在回龙寺前竖立的“禁止碑”是一部完整的乡规民约,每一条款 都涉及环境保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①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 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 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②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 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 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 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 和命 ③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 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 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 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 实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 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④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 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 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 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
C. 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 广泛存在,代代相传。 D. 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得到了传统乡规民约的保护,在客观上也提升了 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主要从儒家言论和乡规民约这两个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 识和地方民间的举措。 B. 文章用大量乡规民约的原文,证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落实到 了行动之中。 C. 文章用《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原文,来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 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D. 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其中的引用既有直接引用,也 有间接引用,以直接引用为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古人认为,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最高准则。 B. 传统乡约充分认识到了保护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破坏森林植被 对水土流失、涵养水分等产生的严重后果。 C. 徽州的文堂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乡约规定,所有林木禁止盗砍盗卖,对违犯 者将进行严惩。 D. 下铺村村民在回龙寺前竖立的“禁止碑”是一部完整的乡规民约,每一条款 都涉及环境保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①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 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 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②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 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 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 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 和命。 ③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 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 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 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 实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 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④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 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 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 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
⑤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 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 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 的”,走了。 ⑥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 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 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⑦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 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人养了狗 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⑧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⑨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 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 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 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 的一部分 ⑩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 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 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 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句话是对狗这一辈子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总起;“不容易” 字揭示出了狗的命运,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B.第②段写到狗命的安全,竟然是因为皮已脱毛、肉本多病成为了严重的废物 而无人问津,获得相对安全,其颇具嘲讽的理由令人心酸 C.文章通过大量的叙事来写狗的一生,不假议论,冷静客观的将动物的命运与 人的沧桑叠化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人类透视自身命运的独特窗口。 D.作者主要以拟人手法来写“狗这一辈子”,并未简单地将“狗”作为驱遣情 思的物象和工具,从而由衷地表达出了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 5.文章多次提到狗的“主人”,从文本看,“主人”对狗的态度体现在哪些方 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狗又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说明。(5分) 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一条老狗是“黑夜的一部分”,是“村庄的一部分 也是“人的一部分”。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些说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在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全球化智库 (CCG)发布了《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査报告》。报告显示,在国外获得最
⑤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 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 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 的”,走了。 ⑥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 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 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⑦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 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人养了狗, 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⑧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⑨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 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 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 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 的一部分。 ⑩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 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 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 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第一句话是对狗这一辈子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总起;“不容易”三 字揭示出了狗的命运,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B. 第②段写到狗命的安全,竟然是因为皮已脱毛、肉本多病成为了严重的废物 而无人问津,获得相对安全,其颇具嘲讽的理由令人心酸。 C. 文章通过大量的叙事来写狗的一生,不假议论,冷静客观的将动物的命运与 人的沧桑叠化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人类透视自身命运的独特窗口。 D. 作者主要以拟人手法来写“狗这一辈子”,并未简单地将“狗”作为驱遣情 思的物象和工具,从而由衷地表达出了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 5.文章多次提到狗的“主人”,从文本看,“主人”对狗的态度体现在哪些方 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狗又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说明。(5 分) 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一条老狗是“黑夜的一部分”,是“村庄的一部分”, 也是“人的一部分”。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些说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在第 12 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全球化智库 (CCG)发布了《2017 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国外获得最
髙学位的主修科目中,商科以47.3%居首位,占比近半数,应用科学居第二位 (16.2%),自然科学占比最低,为7.4%。 对于这一数据,CCG秘书长苗绿博士表示:“其实出国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数很多 我相信这些年归国人数也有所增长。随着‘千人计划’等各种国家政策的实施 对尖端科学的扶持力度都在增长,这也是未来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向。从个人经验 来说,我希望更多的海归在国外有工作经历再回来,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帮 助 调査显示,近半数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形势和政策尚 缺乏了解,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是海归人员在回 国之前最渴望获得的四项服务 (摘自科学网8月14日报道) 材料 捧着红彤彤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证书,任晓兵欣慰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2009 年,作为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任晓兵毅然决定从日本回国,参与创建 了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带领一批青年科研人员矢志创新,在2017 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任晓兵荣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中国有更大的舞台,能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上升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 以大施拳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任晓兵说。 统计显示,自2008年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引才项目累 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4万名,引进教授层次人才数量是1978年至2008年引进 总量的20余倍,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根据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高 出1.7个百分点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 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在这样的感召下,大量学有所成的留学人才回国报 效祖国。 (摘自新华社2月22日报道) 材料三: 材料四 从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间,出国留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出国留学 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即申请到国外名校读本科、 硕士、博士;又有到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在一些局部,确实 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 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30% 观察2007年以后的出国留学数据和结构,就不难解释为何会有“归国潮”现象 了。2007年后快速增加的出国留学学生,在2011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 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 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争力偏弱的人群,也提高了回国留学比例 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国留 学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
高学位的主修科目中,商科以 47.3%居首位,占比近半数,应用科学居第二位 (16.2%),自然科学占比最低,为 7.4%。 对于这一数据,CCG 秘书长苗绿博士表示:“其实出国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数很多, 我相信这些年归国人数也有所增长。随着‘千人计划’等各种国家政策的实施, 对尖端科学的扶持力度都在增长,这也是未来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向。从个人经验 来说,我希望更多的海归在国外有工作经历再回来,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帮 助。” 调查显示,近半数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形势和政策尚 缺乏了解,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是海归人员在回 国之前最渴望获得的四项服务。 (摘自科学网 8 月 14 日报道) 材料二: 捧着红彤彤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证书,任晓兵欣慰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2009 年,作为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任晓兵毅然决定从日本回国,参与创建 了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带领一批青年科研人员矢志创新,在 2017 年 1 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任晓兵荣获 2016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中国有更大的舞台,能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上升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 以大施拳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任晓兵说。 统计显示,自 2008 年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引才项目累 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 4 万名,引进教授层次人才数量是 1978 年至 2008 年引进 总量的 20 余倍,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根据 相关数据显示,2016 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高 出 1.7 个百分点。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 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在这样的感召下,大量学有所成的留学人才回国报 效祖国。 (摘自新华社 2 月 22 日报道) 材料三: 材料四: 从 2007 年到 2017 年这 10 年间,出国留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出国留学 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即申请到国外名校读本科、 硕士、博士;又有到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在一些局部,确实 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 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 30%。 观察 2007 年以后的出国留学数据和结构,就不难解释为何会有“归国潮”现象 了。2007 年后快速增加的出国留学学生,在 2011 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 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 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争力偏弱的人群,也提高了回国留学比例。 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国留 学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
公室的负责人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 域滞留率平均达到87%。” (摘自参考 消息网10月28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通过扶持尖端科学来吸引自然科学类海外人才回归,鼓励这些人才在回 国前先获取一定的工作经验。 B.自“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引进教授层次人才的数量较此前30年大幅增 长,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归热潮。 C.从2015年我国的留学人员数据统计看,出国留学人数仍然高于留学回国人 数,而出国留学人员中的近80%选择了回国 D.最近10年,出国留学人员由以前的精英留学为主逐渐转为精英留学和大众化 留学并存的状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四则材料都是围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情况进行阐述的,每则材料都运用了 精确数据和对比的方式。 B.四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有别,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二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材 料四则以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为主。 C.除第三则材料外,其余每则材料都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将最重 要的新闻内容放在了文章的最前面。 D.根据材料三可知,在1978年到2015年时段,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的 人员总量达到了出国留学人员总量的79.87%。 E.从材料中可知,我国留学回国的热潮已经形成,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的数量已 经超过了当年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 9.根据上述材料,试概括说明近年来留学回国现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海归热 潮形成的原因。(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黔中儿 (清)曾衍东 江国瑞,黔之威宁州人,家贫业屦。娶妻张氏,三乳而举五子,不十年皆龆龀 人屦,遂为七口累,于是困惫滋甚。夫妻着败絮,五子倮焉。终日饮粥糜,且 不重食。继而妻病瘵死,遂鳏。父兮兼母职,更难以堪。长次曰万清、永清, 四曰长清、庆清,五曰福清。冬则五子群卧草中,江视日之蚤暮,抱五子而就曝。 日出东,则列其子皆墙西;日转西,则移其子于墙东。呱呱杂沓,几不可耐,亦 无如何。馀暇犹织屦 万清年十五而伟,永清亦如之,遂樵于山。旦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且 屦,如是江稍裕。三年而长清亦峥嵘起,亦能樵。万凊兼猎事,獐麂野豕,偶 得之,可易贯钱斗粟。江室中有大布之衣,干糇之粟,自今日始
公室的负责人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 域滞留率平均达到 87%。” (摘自参考 消息网 10 月 28 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国家通过扶持尖端科学来吸引自然科学类海外人才回归,鼓励这些人才在回 国前先获取一定的工作经验。 B. 自“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引进教授层次人才的数量较此前 30 年大幅增 长,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归热潮。 C. 从 2015 年我国的留学人员数据统计看,出国留学人数仍然高于留学回国人 数,而出国留学人员中的近 80%选择了回国。 D. 最近 10 年,出国留学人员由以前的精英留学为主逐渐转为精英留学和大众化 留学并存的状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四则材料都是围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情况进行阐述的,每则材料都运用了 精确数据和对比的方式。 B. 四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有别,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二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材 料四则以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为主。 C. 除第三则材料外,其余每则材料都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将最重 要的新闻内容放在了文章的最前面。 D. 根据材料三可知,在 1978 年到 2015 年时段,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的 人员总量达到了出国留学人员总量的 79.87%。 E. 从材料中可知,我国留学回国的热潮已经形成,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的数量已 经超过了当年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 9.根据上述材料,试概括说明近年来留学回国现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海归热 潮形成的原因。(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黔中儿 (清)曾衍东 江国瑞,黔之威宁州人,家贫业屦。娶妻张氏,三乳而举五子,不十年皆龆龀。 一人屦,遂为七口累,于是困惫滋甚。夫妻着败絮,五子倮焉。终日饮粥糜,且 不重食。继而妻病瘵死,遂鳏。父兮兼母职,更难以堪。长次曰万清、永清,三 四曰长清、庆清,五曰福清。冬则五子群卧草中,江视日之蚤暮,抱五子而就曝。 日出东,则列其子皆墙西;日转西,则移其子于墙东。呱呱杂沓,几不可耐,亦 无如何。馀暇犹织屦。 万清年十五而伟,永清亦如之,遂樵于山。日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日 屦,如是江稍裕。三年而长清亦峥嵘起,亦能樵。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 得之,可易贯钱斗粟。江室中有大布之衣,干糇之粟,自今日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