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模拟试题六 班级_姓名_学号 成绩 简述题:(共50分) l、战略是一种思想,本课程所指的战略思想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0 分) 参考答案:战略思想包括四方面内容 (1)全局的思想。即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和分析、判断问题 (2)长远的思想。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3)竞争的意识。即总基于建立竞争优势的角度来进行决策。 (4)内部整合的思想。即强调企业各职能之间围绕战略意图来分析和判断问 2、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战略管理的基本任务(10分) 参考答案:战略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是从静态的角 度来考虑的;另外,战略管理还需要解决补短的问题,即通过战略投资(在某一 方面长期地进行投入)和企业的整体运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看学生对战略管理的理解是否深刻来给分
1 企 业 战略管理 模 拟 试 题 六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简述题:(共 50 分) 1、战略是一种思想,本课程所指的战略思想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0 分) 参考答案:战略思想包括四方面内容: ⑴全局的思想。即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和分析、判断问题。 ⑵长远的思想。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⑶竞争的意识。即总基于建立竞争优势的角度来进行决策。 ⑷内部整合的思想。即强调企业各职能之间围绕战略意图来分析和判断问 题。 2、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战略管理的基本任务(10 分) 参考答案:战略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是从静态的角 度来考虑的;另外,战略管理还需要解决补短的问题,即通过战略投资(在某一 方面长期地进行投入)和企业的整体运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看学生对战略管理的理解是否深刻来给分
3、公司层战略中的一体化战略的基本假设、目的是什么?(10分) 参考答案:一体化战略的基本假设是长期看好这一产业链,否则不论什么 样的一体化战略,都会使企业陷得更深、风险更大。一体化战略的目的有两个方 面:一是寻求业务的发展,拓展业空规模:;二是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达到垄断 的目的。 4、在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中,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哪一个更重要? 参考答案:实际上,战略决策是在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中寻找到 个交集,因此,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同样重要。企业在某一方面具有优势,但这 能力缺乏市场空间,那么这种能力的社会价值也无法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若 外部因素很好,但企业能力不足,也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所以说,企业在战 略决策时,必须同时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
2 3、公司层战略中的一体化战略的基本假设、目的是什么?(10 分) 参考答案:一体化战略的基本假设是长期看好这一产业链,否则不论什么 样的一体化战略,都会使企业陷得更深、风险更大。一体化战略的目的有两个方 面:一是寻求业务的发展,拓展业空规模;二是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达到垄断 的目的。 4、在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中,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哪一个更重要? 参考答案:实际上,战略决策是在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中寻找到一 个交集,因此,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同样重要。企业在某一方面具有优势,但这 一能力缺乏市场空间,那么这种能力的社会价值也无法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若 外部因素很好,但企业能力不足,也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所以说,企业在战 略决策时,必须同时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
5、为什么说成本领先战略更应该理解为价格领先战略?(10分) 参考答案:这一概念问题涉及到企业的战略行为,因此必须有一个非常清 晰的,成本领先实际上应该是价格领先,理由有三 (1)真正对竞争起效的是价格,而不是成本,因为消费者并不关心企业的成 本,而是购买商品的价格 (2)成本领先是任何战略的基础,不仅价格竞争需要成本优势,其它战略也 需要成本上的优势。如品牌、服务、技术性能、质量等等差异化战略,都需要额 外的成本与费用,如果企业不具备成本优势,只能把这种额外的支出转嫁给顾客、 员工、供应商、股东中的任何一方,而不管转嫁给哪一方,这一战略都将失效。 (3)成本优势不仅可以体现在价格上,即成本领先战略,还可以体现在其它 方面,把成本优势转换成为另一种产品内容 澄清这一概念内涵,对企业采取正确的战略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中国企业 在海外屡受反倾销的壁垒,这正是受这一概念误导的例子 二、分析题:(20分) 某公司的BCG分析结果如下图,请你就该公司的业务组合分析其 战略上存在的问题?(注:图形大小表示业务所需的现金流量,形状 表示业务增长的加速,图形越圆滑,加速度越高。)(20分)
3 5、为什么说成本领先战略更应该理解为价格领先战略?(10 分) 参考答案:这一概念问题涉及到企业的战略行为,因此必须有一个非常清 晰的,成本领先实际上应该是价格领先,理由有三: ⑴真正对竞争起效的是价格,而不是成本,因为消费者并不关心企业的成 本,而是购买商品的价格; ⑵成本领先是任何战略的基础,不仅价格竞争需要成本优势,其它战略也 需要成本上的优势。如品牌、服务、技术性能、质量等等差异化战略,都需要额 外的成本与费用,如果企业不具备成本优势,只能把这种额外的支出转嫁给顾客、 员工、供应商、股东中的任何一方,而不管转嫁给哪一方,这一战略都将失效。 ⑶成本优势不仅可以体现在价格上,即成本领先战略,还可以体现在其它 方面,把成本优势转换成为另一种产品内容。 澄清这一概念内涵,对企业采取正确的战略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中国企业 在海外屡受反倾销的壁垒,这正是受这一概念误导的例子。 二、分析题:(20 分) 某公司的 BCG 分析结果如下图,请你就该公司的业务组合分析其 战略上存在的问题?(注:图形大小表示业务所需的现金流量,形状 表示业务增长的加速,图形越圆滑,加速度越高。)(20 分)
相对市场份额 中 低 明星 问题 E D 业 增中 率 A 瘦狗 低 金牛 参考答案:该企业的问题在于明星业务过多,而金牛业务不足,企业可能 会出现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明星的培育资源不足,最终可能因现金流断 链而危及业务的生存。因此企业需要从外部解决现金流问题,或出售问题业务D 或一个明星业务来确保现金流的合理匹配
4 参考答案:该企业的问题在于明星业务过多,而金牛业务不足,企业可能 会出现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明星的培育资源不足,最终可能因现金流断 链而危及业务的生存。因此企业需要从外部解决现金流问题,或出售问题业务 D 或一个明星业务来确保现金流的合理匹配。 相对市场份额 明星 问题 金牛 瘦狗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产 业 增 长 率 B A C D E F G
三、案例题:(30分) 阅读以下案例,分别评价长虹的三次降价行为是否符合企业利益,用战略 管理的思想总结长虹囤积彩管的行为是否正确 案例:长虹3次掀起价格大战 中国彩电业新一轮价格战于1999年4月下旬终于全面展开。这是继1989年、1996年 两次彩电大战以后,由四川长虹又一次带头掀起的价格大战。前两次彩电市场的价格大战, 带动了彩电业的高速增长。那么,这一次新的价格大战,会对彩电市场的发展前景产生什么 影响? 中国彩电市场的第一次价格大战 彩电在中国的大规模使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自长虹在1980年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 电生产线,到1984年,中国己有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在此后的10多年中,彩电市场先后 爆发过多次明显的价格大战 第一次大战发生在1988-1989年,是由长虹挑起的“一涨一降”引起的一场风波。这 期间,彩电成为我国市场最紧俏的商品,主要原因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彩电数量有限,而国 内企业的生产量还小,彩电市场严重供不应求。于是长虹以高于国家牌价而低于黑市价格作 价卖给四川省工商银行一批17英寸彩电。1989年初,国家对彩电征收特别消费税,彩电市 场一下子跌入低谷。仅长虹厂在上半年就积压了近20万台彩电,占压资金32亿元,银行 帐户仅剩1000多元。长虹在请示了省物价局后,自这年8月9日起彩电每台降价350元 极大地抢占了市场。而在长虹降价天后,国家也出台了彩电降价政策。可以说,在彩电市场 第一次价格战中,长虹是唯一的赢家。 第一次降价促进了彩电市场的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1989-1994年间,国产彩电生产 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2.63%,其中1993-1994年度增长率高达21.8%。1994年国内彩电全 年产量为168949万台,占该年世界彩电总产量的10%以上。 二、1996年彩电市场的价格大战 9%6年3月26日,四川长虹率先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降低17-29英寸规格长虹彩电的售 价,降幅为8%-18%,单机降低额为100-850元。于是引发了彩电市场的第二次降价大战 长虹此次大幅度降价动因首先是,在彩电市场上赢得25%的份额,即四分天下有其 其次,长虹集团1995年的生产规模达到306万台,按照1994年彩电市场的1400万台需求, 长虹的市场份额应占到20%以上。但来自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结果表明,长虹194年的市 场份额仅在17%左右,很显然长虹彩电有一批积压。因此,长虹降价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清 仓甩货。 除此之外,长虹还有一个远期忧虑,因其产品结构只是单一的彩电,一旦市场波动冲击 到长虹,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一损俱损,一败俱败。这种可能不是不存在。虽然长虹在规模 效益上已达全国最好水平,但比起年产上千万台的日本几家大公司还相差甚远,所以长虹在 抗衡中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翻船。正因如此,长虹集团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扩充生产规模,试图 达到占据1/4的市场份额。按照国际市场状况分析,如果达到这一份额,基本上可以抵御市 场风浪
5 三、案例题:(30 分) 阅读以下案例,分别评价长虹的三次降价行为是否符合企业利益,用战略 管理的思想总结长虹囤积彩管的行为是否正确。 案例:长虹 3 次掀起价格大战 中国彩电业新一轮价格战于 1999 年 4 月下旬终于全面展开。这是继 1989 年、1996 年 两次彩电大战以后,由四川长虹又一次带头掀起的价格大战。前两次彩电市场的价格大战, 带动了彩电业的高速增长。那么,这一次新的价格大战,会对彩电市场的发展前景产生什么 影响? 一、中国彩电市场的第一次价格大战 彩电在中国的大规模使用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自长虹在 1980 年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 电生产线,到 1984 年,中国已有彩电生产线 100 多条。在此后的 10 多年中,彩电市场先后 爆发过多次明显的价格大战。 第一次大战发生在 1988-1989 年,是由长虹挑起的“一涨一降”引起的一场风波。这一 期间,彩电成为我国市场最紧俏的商品,主要原因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彩电数量有限,而国 内企业的生产量还小,彩电市场严重供不应求。于是长虹以高于国家牌价而低于黑市价格作 价卖给四川省工商银行一批 17 英寸彩电。1989 年初,国家对彩电征收特别消费税,彩电市 场一下子跌入低谷。仅长虹厂在上半年就积压了近 20 万台彩电,占压资金 3.2 亿元,银行 帐户仅剩 1000 多元。长虹在请示了省物价局后,自这年 8 月 9 日起彩电每台降价 350 元, 极大地抢占了市场。而在长虹降价天后,国家也出台了彩电降价政策。可以说,在彩电市场 第一次价格战中,长虹是唯一的赢家。 第一次降价促进了彩电市场的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1989-1994 年间,国产彩电生产 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12.63%,其中 1993-1994 年度增长率高达 21.8%。1994 年国内彩电全 年产量为 1689.49 万台,占该年世界彩电总产量的 10%以上。 二、1996 年彩电市场的价格大战 1996 年 3 月 26 日,四川长虹率先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降低 17-29 英寸规格长虹彩电的售 价,降幅为 8%-18%,单机降低额为 100-850 元。于是引发了彩电市场的第二次降价大战。 长虹此次大幅度降价动因首先是,在彩电市场上赢得 25%的份额,即四分天下有其一。 其次,长虹集团 1995 年的生产规模达到 306 万台,按照 1994 年彩电市场的 1400 万台需求, 长虹的市场份额应占到 20%以上。但来自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结果表明,长虹 1994 年的市 场份额仅在 17%左右,很显然长虹彩电有一批积压。因此,长虹降价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清 仓甩货。 除此之外,长虹还有一个远期忧虑,因其产品结构只是单一的彩电,一旦市场波动冲击 到长虹,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一损俱损,一败俱败。这种可能不是不存在。虽然长虹在规模 效益上已达全国最好水平,但比起年产上千万台的日本几家大公司还相差甚远,所以长虹在 抗衡中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翻船。正因如此,长虹集团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扩充生产规模,试图 达到占据 1/4 的市场份额。按照国际市场状况分析,如果达到这一份额,基本上可以抵御市 场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