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光照强度:现代建筑物有大面积进光的玻璃与人工照明场所,光照充足,可摆放喜光花卉,如观花 类的梅花、仙客来、山茶、月季等。靠近东窗或西窗附近,光照较充足,并有部分直射光的场所,可放置 较喜光的花卉,如中国兰、凤梨、竹芋、朱蕉、八仙花等。较明亮但无直射光的场所,或具有其他人工照 明的场所,可以摆放半耐阴花卉,如龟背竹、一叶兰、八角金盘、君子兰等。靠近无直射光的窗口,或远 离有直射光的窗口的场所,光照不足,只能摆放耐阴花卉,如鹅掌柴、万年青等,或短期摆放,需频繁更 ②空气湿度:一些原产热带雨林的植物于室内摆放时,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才能保持蓬勃生机。在我 国北方春、秋、冬季多于燥,冬季室内取暖后空气湿度低,常是一些室内花卉的应用障碍,需要增加空气 湿度。如常进行叶面喷水,或采用人工加湿器,或在室内设计喷泉、流水、水景盆栽,用以调节室内空气 湿度。在北窗的附近,没有直接阳光,易于保持空气湿度,可以摆放较喜湿花卉,而南窗则相反,可摆放 较耐旱花卉。通常室内不宜摆放要求湿度过高的花卉,如蕨类等,因湿度过大易损伤室内墙面、橱柜、书 籍及衣物 (2)室内花卉布置遵循的艺术原则 ①要注意装饰效果与所要创造的装饰目标和气氛相一致。隆重、严肃的会场布置宜选用形态整齐、端 庄、大体量的盆花组成规则式的线点主体,色彩宜简单不宜繁杂。一般性庆祝会场或纪念会场,宜创造活 泼轻松的气氛,所用盆花体量不必太大,花卉色彩可适当丰富、色调热烈,形式活泼。居室盆花装饰要创 造舒适、轻松、宁静的气氛,摆花种类和数量都不宜过多过杂,色彩宜淡雅 ②花卉装饰风格要与环境相协调,即与建筑式样、室内布置整体的风格、情调以及家具的色彩、式样 相协调。如在东方式的建筑与家具陈设环境下,盆花配以中国传统题材的松、竹、梅、兰、南天竹、万年 青、牡丹等,再配上几架就十分相称。在现代建筑与陈设的环境中,适宜配以棕竹、椰枣、绿萝、朱蕉或 垂吊花卉等 ③花卉装饰符合造型艺术的基本法则。如在深色家具或较暗的室内需要明亮花色,而在浅色家具和明 亮的室内可采用色彩稍深、鲜艳的盆花。盆花装饰的体量与数量要与环境相协调,在装饰布局与选材上如 能考虑艺术构思与主题表现,能表现更深的意境。 、插花艺术 插花艺术是指在一定的容器中,将适当剪切或整形处理的花材,运用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创作而成的 花卉装饰艺术。插花作品陈设于室内桌面或几架之上,或落地摆放,可增加环境装饰性 (一)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插花艺术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千百年来民族历史、经济、文化 等共同积淀而形成的,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体现。然而,由于插花艺术创作和 欣赏的即时性,并与传统工艺与民间文学一样,属于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故其传承性远不如传统的 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那样被后人所认识。加之插花艺术过去极少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对其起源与发展的 考证更多依赖各类非物质性的史料记载或地下出土文物等,如果与插花相关的某些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 面临绝续之虞或已然断脉,那么,插花艺术的传统形式或风格就更无从考证了。这里仅将前人对插花艺术 的起源与特点的研究做一简要介绍。 1.东方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中国插花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花卉栽培与欣赏历史。插花艺术是中华艺术百 花园中一颗绚丽的瑰宝,借自然万物之灵气,寓相关姊妹艺术(绘画、书法、园林等)之精华,在几千年悠 久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国插花艺术属于东方插 花艺术的范畴,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起源地。 前人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始于先秦的原始阶段,渐趋形成于汉晋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至宋 代发展迅速,进人插花艺术的极盛时期,元代朝政更迭,插花艺术仅在宫廷和少数文人中流行。明朝是中 国插花复兴、昌盛和成熟的时期,在技艺和理论上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清代在插花形式、技艺和著 作等方面日趋多样,理论上亦日渐成熟,但至淸末,随社会的衰落与政局动荡,插花日渐沉沦,处于停滞 衰微的境地。中国插花经历了各朝代的几起几落,经历了清末的萧条与数十年的孤寂,终于今又复苏,随 着我国改革开放与花卉园艺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
①光照强度:现代建筑物有大面积进光的玻璃与人工照明场所,光照充足,可摆放喜光花卉,如观花 类的梅花、仙客来、山茶、月季等。靠近东窗或西窗附近,光照较充足,并有部分直射光的场所,可放置 较喜光的花卉,如中国兰、凤梨、竹芋、朱蕉、八仙花等。较明亮但无直射光的场所,或具有其他人工照 明的场所,可以摆放半耐阴花卉,如龟背竹、一叶兰、八角金盘、君子兰等。靠近无直射光的窗口,或远 离有直射光的窗口的场所,光照不足,只能摆放耐阴花卉,如鹅掌柴、万年青等,或短期摆放,需频繁更 换。 ②空气湿度:一些原产热带雨林的植物于室内摆放时,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才能保持蓬勃生机。在我 国北方春、秋、冬季多于燥,冬季室内取暖后空气湿度低,常是一些室内花卉的应用障碍,需要增加空气 湿度。如常进行叶面喷水,或采用人工加湿器,或在室内设计喷泉、流水、水景盆栽,用以调节室内空气 湿度。在北窗的附近,没有直接阳光,易于保持空气湿度,可以摆放较喜湿花卉,而南窗则相反,可摆放 较耐旱花卉。通常室内不宜摆放要求湿度过高的花卉,如蕨类等,因湿度过大易损伤室内墙面、橱柜、书 籍及衣物。 (2)室内花卉布置遵循的艺术原则 ①要注意装饰效果与所要创造的装饰目标和气氛相一致。隆重、严肃的会场布置宜选用形态整齐、端 庄、大体量的盆花组成规则式的线点主体,色彩宜简单不宜繁杂。一般性庆祝会场或纪念会场,宜创造活 泼轻松的气氛,所用盆花体量不必太大,花卉色彩可适当丰富、色调热烈,形式活泼。居室盆花装饰要创 造舒适、轻松、宁静的气氛,摆花种类和数量都不宜过多过杂,色彩宜淡雅。 ②花卉装饰风格要与环境相协调,即与建筑式样、室内布置整体的风格、情调以及家具的色彩、式样 相协调。如在东方式的建筑与家具陈设环境下,盆花配以中国传统题材的松、竹、梅、兰、南天竹、万年 青、牡丹等,再配上几架就十分相称。在现代建筑与陈设的环境中,适宜配以棕竹、椰枣、绿萝、朱蕉或 垂吊花卉等。 ③花卉装饰符合造型艺术的基本法则。如在深色家具或较暗的室内需要明亮花色,而在浅色家具和明 亮的室内可采用色彩稍深、鲜艳的盆花。盆花装饰的体量与数量要与环境相协调,在装饰布局与选材上如 能考虑艺术构思与主题表现,能表现更深的意境。 二、插花艺术 插花艺术是指在一定的容器中,将适当剪切或整形处理的花材,运用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创作而成的 花卉装饰艺术。插花作品陈设于室内桌面或几架之上,或落地摆放,可增加环境装饰性。 (一)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插花艺术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千百年来民族历史、经济、文化 等共同积淀而形成的,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体现。然而,由于插花艺术创作和 欣赏的即时性,并与传统工艺与民间文学一样,属于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故其传承性远不如传统的 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那样被后人所认识。加之插花艺术过去极少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对其起源与发展的 考证更多依赖各类非物质性的史料记载或地下出土文物等,如果与插花相关的某些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 面临绝续之虞或已然断脉,那么,插花艺术的传统形式或风格就更无从考证了。这里仅将前人对插花艺术 的起源与特点的研究做一简要介绍。 1.东方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中国插花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花卉栽培与欣赏历史。插花艺术是中华艺术百 花园中一颗绚丽的瑰宝,借自然万物之灵气,寓相关姊妹艺术(绘画、书法、园林等)之精华,在几千年悠 久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国插花艺术属于东方插 花艺术的范畴,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起源地。 前人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始于先秦的原始阶段,渐趋形成于汉晋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至宋 代发展迅速,进人插花艺术的极盛时期,元代朝政更迭,插花艺术仅在宫廷和少数文人中流行。明朝是中 国插花复兴、昌盛和成熟的时期,在技艺和理论上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清代在插花形式、技艺和著 作等方面日趋多样,理论上亦日渐成熟,但至清末,随社会的衰落与政局动荡,插花日渐沉沦,处于停滞 衰微的境地。中国插花经历了各朝代的几起几落,经历了清末的萧条与数十年的孤寂,终于今又复苏,随 着我国改革开放与花卉园艺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
①先秦的原始阶段:在距今5000年的代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绘有多数由五个花瓣组成的花朵纹饰, 还有许多其他花卉题材图案在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陆续发现,在其他出土文物中,还可找到4500年 前的云纹彩陶花瓶。这是最早关于插花起源的证据 人们在以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与花为伴的习惯,认为佩戴花(叶)可作为护身符,驱魔祛邪,得 以平安,装饰人体可表现自己的美丽迷人,互相赠送以示爱慕和思念。从《诗经》的“比兴”到孔子的“比 德”,再到屈原的“内美”,一方面表明插花的早期形式为手拿秉花、插于头上或襟前的佩花:另一方面说 明花材的自然美已与人品道德融为一体,以花卉之美来比喻人品、人貌之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孔子 说:“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劝戒人们学习松柏岁寒不凋的永恒精神,讲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 长习性或特点喻意人的品性之风开始流行,奠定了中国插花艺术意境的基础。屈原的《离骚》、《楚辞·九 歌》和《思美好人》等都有关于佩戴花饰、以花相赠或寄托思念、祭祀的诗名。 ②汉晋南北朝的形成阶段:汉代园艺事业开始兴旺,人们玩赏花木之风甚盛,中国插花也步人初级阶 段,渐趋成熟。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陶质圆盆中的六枝小红花的考古发现,是人们认为插花的花、盆、 架三位一体的最早形式,此时的插花已从先前的随意插作、佩戴、摆放与观赏,到有规律地造型,置于几 架上欣赏。这时期民间插花与佛前供花都有很大发展。如北周庾信(513-581)的杏花诗曰:“春色方盈野, 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前,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将折取的粉红杏枝插于金色铜盘待 客,表现一种殷勤与愉快的心情,这种形式很像现在的浮花。另有《晋诗淸商曲辞·孟珠》的“扬州石榴 花,摘插双襟中”,《宋诗清商曲辞,石城乐》的“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鬓前”的诗句,无不显现当时用花 的习俗。随着文化艺术的交流,佛教从印度传人我国,佛前供花同时也随之传人,出现佛教供花的几种形 式,即皿花、拈花和散花。佛经和《魏书》中都有“花供养”的记载。到了南北朝,佛教才真正大为流行, 佛事活动才日渐兴旺。此期,一些文人或虔诚于宗教,将我国民间的插花艺术很自然地与佛教活动相结合, 或隐居山林,以自然山水为友,怡然自得。因此,其形式和风格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宗教色彩。公元5世纪 的《南史》中,有关于晋安王子懋的记载:“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 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竞斋不萎。’七 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这段莲花供佛的记载,被认为是插花源于佛教的 文证,也是已知的历史遗存中,关于容器插花水养的最早文字记载。 ③隋唐五代的繁荣阶段,隋唐时代(581—907)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昌盛时期,此期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活跃,插花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插花已深植民众日常生活,人们均以花为荣。 唐代富强昌盛,促使了插花艺术的蓬勃发展,当时可谓君王提倡、文士雅尚、仕女爱花,处处呈现一派赏 花爱花、争奇斗艳的盛况,并把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订为“花朝”,视做百花诞生日。隋唐君王与文人均 雅好花艺,帝王们不但在御花园中广植名花,还在园中布置人造绢花,使花卉艺术成为雅士游行的一部分 唐代文人爱花的狂热从白居易的《买花诗》中可见一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 买花去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人们竞相赏花、买花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杜牧的《杏园》 诗中说:“有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贻匀,莫怀杏园悴憔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正是当时盛况的写照 这期间插花从佛前供花发展为宫廷和民间。佛前供花以荷花和牡丹为主,色彩素雅,构图简洁,表现虔诚 与庄重的气氛。宫廷和民间多以牡丹为主,讲究花材的品格与寓意。牡丹被视为富贵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偏 爱,称为牡丹精神。罗虬的《花九锡》是我国最早的插花专著。“九锡”是古代帝王尊礼臣所赐的九种器 物,是至高无上的。作者以此强调牡丹插花应遵循的准则, 以这种礼仪替牡丹封锡,即所谓的《花九锡》:重顶幄一一障风;金错刀一一剪截:甘泉一一浸;玉 缸—一贮:雕文台座——安置:书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对插花陈列环境、剪切工具 容器、几案以及花、画、酒曲伴赏的情趣提出了一系列严格规定与要求。由此可见,当时对插花已有相当 欣赏品味和创作技艺 五代十国(∞907—960政局动荡,文人雅士隐居避难,插花成为他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蜀汉张 翊的《花经》更以古代王朝选才任官的体制所谓“九品”、“九命”来定花卉的品第高下,开创了中国近千 年来花卉品第高下的先例。另外,在《花沐浴》、《花宠幸》等书中,分别有将梅、海棠、桂花、牡丹等花 卉人格化的记述,以花品影射人生或解说教义。这时,佛教由盛渐转衰微,佛前供花仍承袭唐以前的瓶花 和盘花形式,民间插花形式多样,花器从瓷、盘扩展为竹筒、漆器等,意在表现自然情趣和朴实简洁的风
①先秦的原始阶段:在距今 5 000 年的代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绘有多数由五个花瓣组成的花朵纹饰, 还有许多其他花卉题材图案在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陆续发现,在其他出土文物中,还可找到 4 500 年 前的云纹彩陶花瓶。这是最早关于插花起源的证据。 人们在以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与花为伴的习惯,认为佩戴花(叶)可作为护身符,驱魔祛邪,得 以平安,装饰人体可表现自己的美丽迷人,互相赠送以示爱慕和思念。从《诗经》的“比兴”到孔子的“比 德”,再到屈原的“内美”,一方面表明插花的早期形式为手拿秉花、插于头上或襟前的佩花;另一方面说 明花材的自然美已与人品道德融为一体,以花卉之美来比喻人品、人貌之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孔子 说:“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劝戒人们学习松柏岁寒不凋的永恒精神,讲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 长习性或特点喻意人的品性之风开始流行,奠定了中国插花艺术意境的基础。屈原的《离骚》、《楚辞·九 歌》和《思美好人》等都有关于佩戴花饰、以花相赠或寄托思念、祭祀的诗名。 ②汉晋南北朝的形成阶段:汉代园艺事业开始兴旺,人们玩赏花木之风甚盛,中国插花也步人初级阶 段,渐趋成熟。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陶质圆盆中的六枝小红花的考古发现,是人们认为插花的花、盆、 架三位一体的最早形式,此时的插花已从先前的随意插作、佩戴、摆放与观赏,到有规律地造型,置于几 架上欣赏。这时期民间插花与佛前供花都有很大发展。如北周庾信(513—581)的杏花诗曰:“春色方盈野, 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前,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将折取的粉红杏枝插于金色铜盘待 客,表现一种殷勤与愉快的心情,这种形式很像现在的浮花。另有《晋诗清商曲辞·孟珠》的“扬州石榴 花,摘插双襟中”,《宋诗清商曲辞,石城乐》的“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鬓前”的诗句,无不显现当时用花 的习俗。随着文化艺术的交流,佛教从印度传人我国,佛前供花同时也随之传人,出现佛教供花的几种形 式,即皿花、拈花和散花。佛经和《魏书》中都有“花供养”的记载。到了南北朝,佛教才真正大为流行, 佛事活动才日渐兴旺。此期,一些文人或虔诚于宗教,将我国民间的插花艺术很自然地与佛教活动相结合, 或隐居山林,以自然山水为友,怡然自得。因此,其形式和风格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宗教色彩。公元 5 世纪 的《南史》中,有关于晋安王子懋的记载:“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 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竞斋不萎。’七 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这段莲花供佛的记载,被认为是插花源于佛教的 文证,也是已知的历史遗存中,关于容器插花水养的最早文字记载。 ③隋唐五代的繁荣阶段,隋唐时代(581—907)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昌盛时期,此期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活跃,插花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插花已深植民众日常生活,人们均以花为荣。 唐代富强昌盛,促使了插花艺术的蓬勃发展,当时可谓君王提倡、文士雅尚、仕女爱花,处处呈现一派赏 花爱花、争奇斗艳的盛况,并把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订为“花朝”,视做百花诞生日。隋唐君王与文人均 雅好花艺,帝王们不但在御花园中广植名花,还在园中布置人造绢花,使花卉艺术成为雅士游行的一部分。 唐代文人爱花的狂热从白居易的《买花诗》中可见一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 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人们竞相赏花、买花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杜牧的《杏园》 诗中说:“有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贻匀,莫怀杏园悴憔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正是当时盛况的写照。 这期间插花从佛前供花发展为宫廷和民间。佛前供花以荷花和牡丹为主,色彩素雅,构图简洁,表现虔诚 与庄重的气氛。宫廷和民间多以牡丹为主,讲究花材的品格与寓意。牡丹被视为富贵的象征而为人们所偏 爱,称为牡丹精神。罗虬的《花九锡》是我国最早的插花专著。“九锡”是古代帝王尊礼臣所赐的九种器 物,是至高无上的。作者以此强调牡丹插花应遵循的准则, 以这种礼仪替牡丹封锡,即所谓的《花九锡》:重顶幄——障风;金错刀——剪截;甘泉——浸;玉 缸——贮;雕文台座——安置;书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对插花陈列环境、剪切工具、 容器、几案以及花、画、酒曲伴赏的情趣提出了一系列严格规定与要求。由此可见,当时对插花已有相当 的欣赏品味和创作技艺。 五代十国(907—960)政局动荡,文人雅士隐居避难,插花成为他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蜀汉张 翊的《花经》更以古代王朝选才任官的体制所谓“九品”、“九命”来定花卉的品第高下,开创了中国近千 年来花卉品第高下的先例。另外,在《花沐浴》、《花宠幸》等书中,分别有将梅、海棠、桂花、牡丹等花 卉人格化的记述,以花品影射人生或解说教义。这时,佛教由盛渐转衰微,佛前供花仍承袭唐以前的瓶花 和盘花形式,民间插花形式多样,花器从瓷、盘扩展为竹筒、漆器等,意在表现自然情趣和朴实简洁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