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工程教育大国,不是工程教育强国 2016年4月7日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 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 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本科规模稳定,专科规模增加;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 瑞土洛桑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 告”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用度”指标中,中国在2008 年度参与55国家中位于48位,2013年排名第46位 工程教育大国不是工程教育强国;
1.1 工程教育大国,不是工程教育强国 2016年4月7日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 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 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本科规模稳定,专科规模增加;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 瑞士洛桑世界经济论坛公布 “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 告”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用度”指标中,中国在2008 年度参与55国家中位于48位,2013年排名第46位; 工程教育大国不是工程教育强国;
12反思工程教育问题 千,重规模,轻质量:理工科学校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定位含糊,特色不 明 2,重知识传授,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简化 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最初不会提问,害怕提问,变成没有问题是 3,重答案,轻过程:教学方式教师灌输,学习方式学生硬背,无法掌握 知识的內涵;教师提供“标准答案”,学生习惯互对答案; 重以教师为中心,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教师授课体系,轻视学生知 识系统;教“课”不是教“书”; 5,重科学论文,轻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重书面成绩,缺工程实践;缺 乏设计和工程实践环节;注重传授知识,不重视能力培养;
1.2 反思工程教育问题 1,重规模,轻质量:理工科学校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定位含糊,特色不 明; 2,重知识传授,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简化 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最初不会提问,害怕提问,变成没有问题提; 3,重答案,轻过程:教学方式教师灌输,学习方式学生硬背,无法掌握 知识的内涵;教师提供“标准答案”,学生习惯互对答案; 4,重以教师为中心,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教师授课体系,轻视学生知 识系统;教“课”不是教“书”; 5,重科学论文,轻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重书面成绩,缺工程实践;缺 乏设计和工程实践环节;注重传授知识,不重视能力培养;
13经济发展为人才成长提供机遇 古今中外发展表明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一条基本规律 没有工程实践和需求提供的岗位,不可能产生有作为的工程 科技人才。重大工程一定需要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高水平 工程科技人才一定源于重大工程; 美国上世纪40年代曼哈顿原子弹工程、60年代阿波罗登 月计划、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工 程科技人才,成为世界最强大国; 我国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载人航天和髙速铁路等国家 重大建设和技术装备制造水平需要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
1.3 经济发展为人才成长提供机遇 古今中外发展表明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一条基本规律: 没有工程实践和需求提供的岗位,不可能产生有作为的工程 科技人才。重大工程一定需要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高水平 工程科技人才一定源于重大工程; 美国上世纪40年代曼哈顿原子弹工程、60年代阿波罗登 月计划、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工 程科技人才,成为世界最强大国; 我国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载人航天和高速铁路等国家 重大建设和技术装备制造水平需要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
14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到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目标: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 2013年占18%,2014年占208%;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55.3% 对外技术依赖度降低到30%以下;50%; 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 前五位; 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世界第三位
1.4 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到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目标: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 2013年占 1.98 %,2014年占 2.08 %;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55.3 % 对外技术依赖度降低到30%以下; 50 %; 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 前五位; 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世界第三位
)15实施新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1,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突破口,推进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加大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从而带动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工程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 才的主要渠道,应该将工程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以迎接未 来经济和社会的挑战;(学校转型) 3,构建将工程教育鉴定认证,工程师资质认证和工程师继 续教育有机结合的工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体系。 4,高等教育培养出数量足够,能面向生产一线的优秀工程 科技人才,这是中国高等工科院校不可推卸历史责任
1,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突破口,推进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加大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从而带动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工程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 才的主要渠道,应该将工程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以迎接未 来经济和社会的挑战;(学校转型) 3,构建将工程教育鉴定认证,工程师资质认证和工程师继 续教育有机结合的工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体系。 4,高等教育培养出数量足够,能面向生产一线的优秀工程 科技人才,这是中国高等工科院校不可推卸历史责任; 1.5 实施新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