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区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一文言文阅读专题 东城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署滦州知州。以罪 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十八 年,擢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擢江宁知府。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宁,以成龙廉洁,传谕嘉之,擢 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擢直隶巡抚。谕询:“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何先?” 成龙奏:“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 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既抵任,疏言:“弭盗之方,在力行保甲,民 间已遵行。惟旗下庄屯向不属州县,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①在屯,未 能约束。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盜发,无问所劫为 旗为民,协力救护。得盗,赏;藏盗、纵盗,罚。”下部议行。先后捕治旗丁沈 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置于法, 三十三年,召诣京师。疏言运河、黄河堤卑薄者,均宜加筑髙厚。河防各设专员, 而无顾此失彼之虞。又计河工所费繁多,请开捐例②,减成核收:并推广休革各 员,上至布政使,皆得捐纳。上召成龙入,问:“开捐例得无累民?”成龙奏: “无累。”上曰:“捐纳之人,岂尽殷实?大约称贷者多,不睃削百姓,则逋负 何由而偿?”成龙乃请罪。上因问:“尔尝短山东巡抚靳辅③,谓减水坝不宜开, 今果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廷臣议成龙怀私妄奏, 当夺官,上命留任,仍兴举简要各工 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事。三月,请修永清、固安旧堤,挑浚浑河淤 沙。十月竣工,诏赐名曰永定河,建庙以祀。三十八年,上南巡,临阅高家堰、 归仁堤诸处,以増筑疏浚事宜,谕令筹办。寻以病乞假,命在仼调治,遣医往视 三十九年,卒,赐祭葬如例,谥曰襄勤。 (取材于《满汉名臣传》) 注释:①拨什库:清代官名。②捐例: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清史稿·选 举志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③ 靳辅:清代治河专家。 公治乐亭前后十余年,清白如一日。凡井间苦乐,利弊沿革,士民贤不肖,皆周 知无遗。或兴、或除、或宽、或猛,无不深惬于情……去之日绅士饯于署旗民送 于野老幼拥马首涕泗长流不绝公陨涕慰劳遣之不去有送至通州始还者。 (取材于王士祯《如山于襄勤公年谱墓志铭》)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弭盗为先 弭:消除 B.召诣京师 诣:到,往 C.尔尝短山东巡抚靳辅 短:缺少 D.寻以病乞假 寻:不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宜何先 大王来何操
北京市各区 2017 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东城二模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5 题。 (一)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署滦州知州。以罪 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十八 年,擢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擢江宁知府。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宁,以成龙廉洁,传谕嘉之,擢 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擢直隶巡抚。谕询:“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何先?” 成龙奏:“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 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既抵任,疏言:“弭盗之方,在力行保甲,民 间已遵行。惟旗下庄屯向不属州县,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①在屯,未 能约束。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盗发,无问所劫为 旗为民,协力救护。得盗,赏;藏盗、纵盗,罚。”下部议行。先后捕治旗丁沈 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置于法。 三十三年,召诣京师。疏言运河、黄河堤卑薄者,均宜加筑高厚。河防各设专员, 而无顾此失彼之虞。又计河工所费繁多,请开捐例②,减成核收;并推广休革各 员,上至布政使,皆得捐纳。上召成龙入,问:“开捐例得无累民?”成龙奏: “无累。”上曰:“捐纳之人,岂尽殷实?大约称贷者多,不朘削百姓,则逋负 何由而偿?”成龙乃请罪。上因问:“尔尝短山东巡抚靳辅③,谓减水坝不宜开, 今果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廷臣议成龙怀私妄奏, 当夺官,上命留任,仍兴举简要各工。 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事。三月,请修永清、固安旧堤,挑浚浑河淤 沙。十月竣工,诏赐名曰永定河,建庙以祀。三十八年,上南巡,临阅高家堰、 归仁堤诸处,以增筑疏浚事宜,谕令筹办。寻以病乞假,命在任调治,遣医往视。 三十九年,卒,赐祭葬如例,谥曰襄勤。 (取材于《满汉名臣传》) 注释:①拨什库:清代官名。②捐例: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清史稿•选 举志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③ 靳辅:清代治河专家。 (二) 公治乐亭前后十余年,清白如一日。凡井间苦乐,利弊沿革,士民贤不肖,皆周 知无遗。或兴、或除、或宽、或猛,无不深惬于情……去之日绅士饯于署旗民送 于野老幼拥马首涕泗长流不绝公陨涕慰劳遣之不去有送至通州始还者。 (取材于王士祯《如山于襄勤公年谱墓志铭》)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弭盗为先 弭:消除 B.召诣京师 诣:到,往 C.尔尝短山东巡抚靳辅 短:缺少 D.寻以病乞假 寻:不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宜何先 大王来何操
B.无问所劫为旗为民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上因问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今果何如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 奸诈险恶之人,倚仗旗人的名义,私藏坏人 B.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我的后代有这样的人,我定当执行法律惩治他们 C.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 河防各处设置负责人,从而没有顾此失彼的忧患 D.不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 (如果)不剥削百姓,那么拖欠的债务用什么来偿还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时期,知县、知府和知州都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从文章内容看,知 府官职高于知县。 B.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有专门的词语,文中表示升迁的有擢、赐等;表示贬 谪的有降、署等。 C.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于成 龙谥号“襄勤” D.古代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纪年方法,文中所提及的“康熙七 年”为年号纪年 13.用斜线(/)给文段(二)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14.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评价人物在治理河道中的表现 (分) 于成龙: 康熙 帝 15.于成龙在任职期间曾受到处分,而百姓两度向朝廷申请挽留他,请结合两个 文段,简要说明他受百姓爱戴的原因。(4分) 、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9.(3分)C10.(3分)A 11.(3分)B12.(3分)B 13.(3分) 去之日/绅士饯于署/旗民送于野/老幼拥马首涕泗长流不绝/公陨涕慰劳/遣之不 去/有送至通州始还者 评分标准: 每断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4.(4分)于成龙: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知错能改 康熙帝:知人善任/ 体恤百姓 15.(4分) 答案要点 ①在管理乐亭前后十多年,一直都清明廉洁;
B.无问所劫为旗为民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上因问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今果何如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 奸诈险恶之人,倚仗旗人的名义,私藏坏人 B.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我的后代有这样的人,我定当执行法律惩治他们 C.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 河防各处设置负责人,从而没有顾此失彼的忧患 D.不朘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 (如果)不剥削百姓,那么拖欠的债务用什么来偿还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明清时期,知县、知府和知州都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从文章内容看,知 府官职高于知县。 B.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有专门的词语,文中表示升迁的有擢、赐等;表示贬 谪的有降、署等。 C.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于成 龙谥号“襄勤”。 D.古代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纪年方法,文中所提及的“康熙七 年”为年号纪年。 13.用斜线(/)给文段(二)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14.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评价人物在治理河道中的表现。 (4 分) 于成龙: 康熙 帝: 15.于成龙在任职期间曾受到处分,而百姓两度向朝廷申请挽留他,请结合两个 文段,简要说明他受百姓爱戴的原因。(4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分。 9.(3 分)C 10.(3 分)A 11.(3 分)B 12.(3 分)B 13.(3 分) 去之日/绅士饯于署/旗民送于野/老幼拥马首涕泗长流不绝/公陨涕慰劳/遣之不 去/有送至通州始还者 评分标准: 每断对 2 处得 1 分。断错 2 处扣 1 分,扣完 3 分为止。 14.(4 分)于成龙: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知错能改 康熙帝:知人善任/ 体恤百姓 15.(4 分) 答案要点: ①在管理乐亭前后十多年,一直都清明廉洁;
②政治清明,有善政; ③深谙百姓疾苦 ④兴利除弊; ⑤对官员百姓了如指掌,或了解民情 ⑥办事符合民意 评分标准 1点1分,写出4点即可。 【参考译文】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被任命直隶乐亭知县。八年,被委任滦州知 州。因为罪犯脱逃(将)被降职调走,乐亭百姓列出他(施行的)清明的政治, 两度向朝廷申诉呼吁挽留(他),(皇上)下旨巡抚金世德调査核实,得以回复 职任。十八年,被提拔做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被提拔做江宁知府。二十三年,皇上南巡到江宁,因为于成龙廉洁, 传达皇上的诏令嘉奖他,(他)被提拔做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被提拔做直隶 巡抚。皇上诏令询问:“京城附近重要的地方,应兴利除弊,首要的事应当是什 么?”成龙上奏说:“消除盜贼是根本。奸诈险恶之人,依仗旗人的名义,私藏 坏人,官吏清楚地知道却不敢深入追究。以后有这样的人,我定当执行法律惩治 他们。”到任之后,上给皇上的奏章说:“消除盗贼的方法,在于大力推行保甲 制,(该制度)民间己经遵照施行了。”只有旗人的村子向来不属于州县(管辖), 本旗的统领(又)远在京师,只有拨什库在村里,不能按约定的条件管束(他们) 应当让旗人与民户共同编入保甲制,拨什库、乡长互相检查,发生盗劫,不用问 是旗人是百姓,(都)协力救助保护。抓到盗贼的,(一律)赏赐:窝藏或放纵 强盗的,(一律)惩罚。”皇上把这事交给相关部门商议执行。先后逮捕惩治了 旗兵沈颠、太监张进升和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人,(都)依法处置。 十三年,皇上征召(他)到京师。(他)上疏说运河、黄河的低薄的堤坝,都 应筑高加厚。河防各处设置负责人,从而没有顾此失彼的忧患。又计算治河工程 耗资繁多,请求启用纳资捐官的规例,按官位品级核算收费:并推广到被罢免的 各官员,上至布政使,都能捐资得官。皇上征召成龙入朝,问道:“启用纳资捐 官的规例能不累及百姓吗?”成龙回奏:“不会连累(百姓)。”皇上说:“纳 资得官的人,哪里全都富裕?大概开口向别人借钱的人很多,(如果)不剥削百 姓,那么拖欠的债务用什么来偿还?”成龙于是主动承认错误并请求惩罚。皇上 于是问(他):“你曾经说山东巡抚靳辅的坏话,说泄洪的减水坝不应当打开, 现今结果怎么样?”成龙说:“我那时信口胡说,如今也效法靳辅那样去做 朝中大臣责备成龙心存私念胡乱上奏,应当消去官职,皇上让(他)复任原职, 仍旧兴建检查各项重要的工程。 十七年,让(他)凭总督的官衔身份兼管直隶巡抚的事务。三月,(他)请求 修缮永清、固安旧堤,清除浑河沉积的淤沙。十月工程完工,(皇帝)诏令赐名 为永定河,建庙来祭祀。三十八年,皇上南巡,亲临察看高家堰、归仁堤各处, 把增筑疏浚的事务,命令(于成龙)筹措办理。不久(他)因重病请假,(皇帝) 让(他)在任上调养治疗,(还)派太医前往照看。三十九年,(于成龙)辞世 (皇帝)照例赐予祭葬之礼,加封谥号为襄勤
②政治清明,有善政; ③深谙百姓疾苦; ④兴利除弊; ⑤对官员百姓了如指掌,或了解民情; ⑥办事符合民意。 评分标准: 1 点 1 分,写出 4 点即可。 【参考译文】 (一)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被任命直隶乐亭知县。八年,被委任滦州知 州。因为罪犯脱逃(将)被降职调走,乐亭百姓列出他(施行的)清明的政治, 两度向朝廷申诉呼吁挽留(他),(皇上)下旨巡抚金世德调查核实,得以回复 职任。十八年,被提拔做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被提拔做江宁知府。二十三年,皇上南巡到江宁,因为于成龙廉洁, 传达皇上的诏令嘉奖他,(他)被提拔做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被提拔做直隶 巡抚。皇上诏令询问:“京城附近重要的地方,应兴利除弊,首要的事应当是什 么?”成龙上奏说:“消除盗贼是根本。奸诈险恶之人,依仗旗人的名义,私藏 坏人,官吏清楚地知道却不敢深入追究。以后有这样的人,我定当执行法律惩治 他们。”到任之后,上给皇上的奏章说:“消除盗贼的方法,在于大力推行保甲 制,(该制度)民间已经遵照施行了。”只有旗人的村子向来不属于州县(管辖), 本旗的统领(又)远在京师,只有拨什库在村里,不能按约定的条件管束(他们)。 应当让旗人与民户共同编入保甲制,拨什库、乡长互相检查,发生盗劫,不用问 是旗人是百姓,(都)协力救助保护。抓到盗贼的,(一律)赏赐;窝藏或放纵 强盗的,(一律)惩罚。”皇上把这事交给相关部门商议执行。先后逮捕惩治了 旗兵沈颠、太监张进升和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人,(都)依法处置。 三十三年,皇上征召(他)到京师。(他)上疏说运河、黄河的低薄的堤坝,都 应筑高加厚。河防各处设置负责人,从而没有顾此失彼的忧患。又计算治河工程 耗资繁多,请求启用纳资捐官的规例,按官位品级核算收费;并推广到被罢免的 各官员,上至布政使,都能捐资得官。皇上征召成龙入朝,问道:“启用纳资捐 官的规例能不累及百姓吗?”成龙回奏:“不会连累(百姓)。”皇上说:“纳 资得官的人,哪里全都富裕?大概开口向别人借钱的人很多,(如果)不剥削百 姓,那么拖欠的债务用什么来偿还?”成龙于是主动承认错误并请求惩罚。皇上 于是问(他):“你曾经说山东巡抚靳辅的坏话,说泄洪的减水坝不应当打开, 现今结果怎么样?”成龙说:“我那时信口胡说,如今也效法靳辅那样去做。” 朝中大臣责备成龙心存私念胡乱上奏,应当消去官职,皇上让(他)复任原职, 仍旧兴建检查各项重要的工程。 三十七年,让(他)凭总督的官衔身份兼管直隶巡抚的事务。三月,(他)请求 修缮永清、固安旧堤,清除浑河沉积的淤沙。十月工程完工,(皇帝)诏令赐名 为永定河,建庙来祭祀。三十八年,皇上南巡,亲临察看高家堰、归仁堤各处, 把增筑疏浚的事务,命令(于成龙)筹措办理。不久(他)因重病请假,(皇帝) 让(他)在任上调养治疗,(还)派太医前往照看。三十九年,(于成龙)辞世, (皇帝)照例赐予祭葬之礼,加封谥号为襄勤。 (二)
于公管理乐亭前后十多年,一直都清明廉洁。所有市井中苦与乐,利与弊的沿袭 改革,官员百姓贤能与否,全都了解,无一遗漏。或是兴办、或是革除、或是宽 大、或严厉,没有不非常符合民情……离开的那天,绅士在官署为他饯行,百姓 们在郊外为他送行,老老少少簇拥着马头痛哭不已。于公也掉下眼泪并安慰他们, 要求他们离开,他们也不离开,有一些人甚至送到通州才回来 西城二模 、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两组文言文,完成8-13题 谢生应鸾,客其叔文涛先生临淄县署,继为费县令借司笔札。一日,坐轿拜客, 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及出视,乃骡车也。生怒叱之。李曰:“适奉明谕, 止言备舆,未言备轿。”生曰:“汝真钝汉,舆即是轿。因轿字不典,故通称舆 字。”李笑曰:“昔淮南王《谏击闽越书》,曾有‘舆轿逾岭’一语,何言不典?” 生愕然曰:“不意若辈中有此通品。” 遂解骡乘之,令李步随于后,曰:“汝既腹有书笥,亦知此间武城之事乎?”曰 此小人桑梓之地,何得不知?”生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 明①,武城人。’而记曾子所居武城,独别之曰南,是鲁当日有两武城矣!然乎? 否耶?”李曰:“俗传澹台灭明所居为费县之武城,而曾子之南武城在今之嘉祥 县。此说谬妄。”生曰:“汝何所见而云然?”李曰:“《春秋》昭公二十三年 武城人……取邾师,获鉏弱地。’哀公八年:‘吴师……伐武城,克之。’《孟 子》载:‘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夫与邾接壤,而当吴越之路,即今费县之武 城也。《齐乘》亦谓‘子游弦歌旧邑②,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而从无两武 城之说。”生曰:“果尔,则《史记》所载,何独有南武城之名?”李曰:“以 鄙见揣之,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此云南者,别于两地而言。如《平原君传》 中‘封于东武城’,亦其例也。”生大叹赏。归述于费令,亦奇之,除其役,拔 充礼书。不一年,致千金产,称里中富户。 后文涛先生修《临淄县志》,招生去。生以李可备顾问,挈之俱往。而所谈临淄 旧典,皆属淄川县事。生怪问之。李曰:“小人箧中秘书,只有淄川,并无临淄。” 生大疑,急索秘册以观。盖《说铃》两本,破碎不全,仅《山东考古录》十余页, 及《闽小记》四五页。而当日舆轿之论,武城之考,偶然于数页中道着耳!生乃 叹曰:“文人命运所到,享重名而邀厚福,皆此类也。”其叔闻之,亦大笑,赏 以资斧,遣之回费。 铎曰:“俭腹子挟芝麻《通鉴》③,翩翩然置身台省④,亦趁着十年好运耳!” (取材 于沈起凤《谐铎·骡后谈书》)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髙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 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 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 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 脚 (节选自张岱《夜航船<序>》) 【注】①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与后文的曾子、子游同为孔子弟子。② 旧邑:指武城。子游曾任武城令,并发现澹台灭明是当地的人才。③俭腹子:腹
于公管理乐亭前后十多年,一直都清明廉洁。所有市井中苦与乐,利与弊的沿袭 改革,官员百姓贤能与否,全都了解,无一遗漏。或是兴办、或是革除、或是宽 大、或严厉,没有不非常符合民情……离开的那天,绅士在官署为他饯行,百姓 们在郊外为他送行,老老少少簇拥着马头痛哭不已。于公也掉下眼泪并安慰他们, 要求他们离开,他们也不离开,有一些人甚至送到通州才回来。 西城二模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两组文言文,完成 8-13 题。 一 谢生应鸾,客其叔文涛先生临淄县署,继为费县令借司笔札。一日,坐轿拜客, 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及出视,乃骡车也。生怒叱之。李曰:“适奉明谕, 止言备舆,未言备轿。”生曰:“汝真钝汉,舆即是轿。因轿字不典,故通称舆 字。”李笑曰:“昔淮南王《谏击闽越书》,曾有‘舆轿逾岭’一语,何言不典?” 生愕然曰:“不意若辈中有此通品。” 遂解骡乘之,令李步随于后,曰:“汝既腹有书笥,亦知此间武城之事乎?”曰: “此小人桑梓之地,何得不知?”生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 明①,武城人。’而记曾子所居武城,独别之曰南,是鲁当日有两武城矣!然乎? 否耶?”李曰:“俗传澹台灭明所居为费县之武城,而曾子之南武城在今之嘉祥 县。此说谬妄。”生曰:“汝何所见而云然?”李曰:“《春秋》昭公二十三年: ‘武城人……取邾师,获鉏弱地。’哀公八年:‘吴师……伐武城,克之。’《孟 子》载:‘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夫与邾接壤,而当吴越之路,即今费县之武 城也。《齐乘》亦谓‘子游弦歌旧邑②,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而从无两武 城之说。”生曰:“果尔,则《史记》所载,何独有南武城之名?”李曰:“以 鄙见揣之,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此云南者,别于两地而言。如《平原君传》 中‘封于东武城’,亦其例也。”生大叹赏。归述于费令,亦奇之,除其役,拔 充礼书。不一年,致千金产,称里中富户。 后文涛先生修《临淄县志》,招生去。生以李可备顾问,挈之俱往。而所谈临淄 旧典,皆属淄川县事。生怪问之。李曰:“小人箧中秘书,只有淄川,并无临淄。” 生大疑,急索秘册以观。盖《说铃》两本,破碎不全,仅《山东考古录》十余页, 及《闽小记》四五页。而当日舆轿之论,武城之考,偶然于数页中道着耳!生乃 叹曰:“文人命运所到,享重名而邀厚福,皆此类也。”其叔闻之,亦大笑,赏 以资斧,遣之回费。 铎曰:“俭腹子挟芝麻《通鉴》③,翩翩然置身台省④,亦趁着十年好运耳!” (取材 于沈起凤《谐铎•骡后谈书》) 二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 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 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 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 脚。” (节选自张岱《夜航船<序>》) 【注】①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与后文的曾子、子游同为孔子弟子。② 旧邑:指武城。子游曾任武城令,并发现澹台灭明是当地的人才。③俭腹子:腹
中空空的人。芝麻《通鉴》:吴地人好食芝麻茶点,有商家用残缺的《通鉴》包 装茶点,一位多次买过这种茶点的人从包装纸上学了点零碎知识,到处卖弄时被 识破,其人被戏称为“芝麻通鉴”。④台省:唐代朝廷诸省的并称,后泛指显官 要职。 8.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继为费县令借司笔札 司:掌管 B.适奉明谕,止言备舆 适:刚才 C.伐武城,克之 克:攻下 D.除其役,拔充礼书 除:任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及出视,乃骡车也 僧乃笑曰 B.令李步随于后 别于两地而言 C.而记曾子所居武城 而所谈临淄旧典 D.享重名而邀厚福 僧畏慑,拳足而寝 0.对下列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 写了一个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舆伺候 B.此小人桑梓之地 这正是我的家乡 C.夫与邾接壤,而当吴越之路 那与邾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 D.赏以资斧,遣之回费 赏给他资产和农具,送给他回家的路费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不意若辈中有此通品。②归述于费令,亦奇之。 12.根据文章的内容,用恰当的熟语或成语填空。(3分) 从“学识”看,《骡后谈书》中的李升与《夜航船<序>》中的士子都可 谓①。不过李升在论述关于“武城”的问题时可谓②,令谢生心服 口服;而士子在僧人面前的高谈阔论则可谓③,博人一笑而已。(3分) 13.李升与士子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作者们借以表达的意图却有所不同,请简 要说明其不同之处。(6分) 二(24分) 8.(3分)D 9.(3分)C 10.(3分)D 11.(6分) ①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然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 【评分参考】“意”“若辈”“通品”各1分,“若”也可译为“这”。 ②(谢生)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令)也认为(李 升)不同寻常。 【评分参考】“述于费令”1分;第二句省略成分“县令”1分;“奇”1分, 奇”也可以译为“觉得奇怪 12.(3分) 【答案示例】
中空空的人。芝麻《通鉴》:吴地人好食芝麻茶点,有商家用残缺的《通鉴》包 装茶点,一位多次买过这种茶点的人从包装纸上学了点零碎知识,到处卖弄时被 识破,其人被戏称为“芝麻通鉴”。④台省:唐代朝廷诸省的并称,后泛指显官 要职。 8.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继为费县令借司笔札 司:掌管 B.适奉明谕,止言备舆 适:刚才 C.伐武城,克之 克:攻下 D.除其役,拔充礼书 除:任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及出视,乃骡车也 僧乃笑曰 B.令李步随于后 别于两地而言 C.而记曾子所居武城 而所谈临淄旧典 D.享重名而邀厚福 僧畏慑,拳足而寝 10.对下列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 写了一个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舆伺候 B.此小人桑梓之地 这正是我的家乡 C.夫与邾接壤,而当吴越之路 那与邾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 D.赏以资斧,遣之回费 赏给他资产和农具,送给他回家的路费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不意若辈中有此通品。 ②归述于费令,亦奇之。 12.根据文章的内容,用恰当的熟语或成语填空。(3 分) 从“学识”看,《骡后谈书》中的李升与《夜航船<序>》中的士子都可 谓 ① 。不过李升在论述关于“武城”的问题时可谓 ② ,令谢生心服 口服;而士子在僧人面前的高谈阔论则可谓 ③ ,博人一笑而已。(3 分) 13.李升与士子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作者们借以表达的意图却有所不同,请简 要说明其不同之处。(6 分) 二(24 分) 8.(3 分)D 9.(3 分)C 10.(3 分)D 11.(6 分) ①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然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 【评分参考】“意”“若辈”“通品”各 1 分,“若”也可译为“这”。 ②(谢生)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令)也认为(李 升)不同寻常。 【评分参考】“述于费令”1 分;第二句省略成分 “县令”1 分;“奇”1 分, “奇”也可以译为“觉得奇怪”。 12. (3 分) 【答案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