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大兴高三(上)期末 语文 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 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将拓拔鲜卑民族的发展盛衰刻录在一座山的山崖 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 云冈来是不行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北魏历史上因 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当然,佛教的发展与 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由高僧昙 曜主持开凿的式州山“昙曜五窟”(16-20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雕琢出来的“如 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的政治主张。第5、6窟 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 景。第38窟“幢倒伎”的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 当时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第61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9窟中的中国古代 木结构建筑式样;第12窟东西璧层檐下的“人”宇型和狮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 台阶、屋宇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难怪梁思成 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六朝遗物……。”被称作“音乐窟” 的第12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术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 史的实证。 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 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我们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
2020 北京大兴高三(上)期末 语文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将拓拔鲜卑民族的发展盛衰刻录在一座山的山崖 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 云冈来是不行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北魏历史上因 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当然,佛教的发展与 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由高僧昙 曜主持开凿的式州山“昙曜五窟”(16-20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雕琢出来的“如 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的政治主张。第5、6窟的 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 景。第38窟“幢倒伎”的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 当时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第61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9窟中的中国古代 木结构建筑式样;第12窟东西壁层檐下的“人”宇型和狮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 台阶、屋宇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难怪梁思成 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六朝遗物……。”被称作“音乐窟” 的第12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术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 史的实证。 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 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我们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
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 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融① 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是研究北魏王朝 独一无二的实物資料,是静态的、无声的D。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 的②、社会发展、③ 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 部石刻的《魏书》。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对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 B.帝王特征明显的大石佛反映出“政教合一”的主张 C.“人”字型、狮子型斗拱体现出北魏的建筑风貌 D.“音乐窟”里的乐器、乐队、舞蹈等展现出鲜卑族的艺术文化 2.根据材料一,请在横线①②③处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意连贯完整(3分) 材料二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 中国石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在北魏时期,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 是麦积山时期的秀骨凊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 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甲 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与此 相适应,在艺术领域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 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 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融① 、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是研究北魏王朝 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是静态的、无声的DV。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 的② 、社会发展、③ 。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 部石刻的《魏书》。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对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 B.帝王特征明显的大石佛反映出“政教合一”的主张 C.“人”字型、狮子型斗拱体现出北魏的建筑风貌 D.“音乐窟”里的乐器、乐队、舞蹈等展现出鲜卑族的艺术文化 2.根据材料一,请在横线①②③处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意连贯完整(3分) 答:① ② ③ 材料二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 中国石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在北魏时期,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 是麦积山时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 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 【甲】 。 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与此 相适应,在艺术领域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 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 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乙】 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 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 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 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 舒适的房间。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 极大,含义不可提摸、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 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以更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岀与各种统治功能、职 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丙】。本尊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伽 叶的沉重认真,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威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 仁慈,或显映天真作为虔诚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_【丙】。 这样,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 神秘微笑了。 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讦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而宗教服务于政治、 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 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 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它的整个艺术从属和服务于这一点。它的雕塑具有 这样一种不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3.下列词语的解释或加点词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矜(jn)持:庄重严肃 B.攻讦(jie):攻击揭发别人 的缺点
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 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 【乙】 。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 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 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 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 舒适的房间。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 极大,含义不可提摸、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 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以更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 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 【丙】 。本尊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伽 叶的沉重认真,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威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 仁慈,或显映天真作为虔诚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 【丙】 。 这样,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 神秘微笑了。 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讦..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而宗教服务于政治、 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 ....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 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 ... 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它的整个艺术从属和服务于这一点。它的雕塑具有 这样一种不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3.下列词语的解释或加点词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矜.(jīn)持:庄重严肃。 B.攻讦.(jié):攻击揭发别人 的缺点
C.温柔敦(don)厚:待人温和、诚恳厚道。 D.具体而微:形象具体但规模 较小 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3分) A.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 B.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 C.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 D.与职责相适的神态 5.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处是(2分) 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 亲切感 A.【甲】 C.【丙】 D.【丁】 材料三 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緣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前秦 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 唐、五代、宋、西夏、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 为492座。壁画面积约45000平方来,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1900年,于藏经洞 (今编号第17窟)内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 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492座洞窟中,北魏窟占了32座。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题 材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 魏造像艺术的影子,特别是西魏洞窟中流行的“秀骨清相”似乎让我们回到了蹇北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者洛阳南郊12千米处的伊河两岸。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今迁都 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在洛阳大 量修建寺院、佛塔,并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创建龙门石窟。经历东
C.温柔敦.(dūn)厚:待人温和、诚恳厚道。 D.具体而微:形象具体但规模 较小。 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3分) A.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 B.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 C.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 D.与职责相适的神态 5.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处是(2分) 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 亲切感。 A.【甲】 B.【乙】 C.【丙】 D.【丁】 材料三 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缘。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前秦 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 唐、五代、宋、西夏、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 为492座。壁画面积约45000平方来,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1900年,于藏经洞 (今编号第17窟)内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 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492座洞窟中,北魏窟占了32座。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题 材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 魏造像艺术的影子,特别是西魏洞窟中流行的“秀骨清相”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塞北。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者洛阳南郊12千米处的伊河两岸。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今迁都 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在洛阳大 量修建寺院、佛塔,并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创建龙门石窟。经历东
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 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 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 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波、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 瘦疲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晩期人们崇尚俊 秀,因而“秀骨清相”成为一时的艺术风格。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的35年间,是龙门石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 时期开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 个大中型洞窟。开凿最早的是古阳洞,比较著名的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140余 方古代的药方而得名。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北魏王朝在 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 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 展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是(3分) A.依山开凿B.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C.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 由皇家主持开凿 7.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一一云冈石窟”游学活动,现在要制作宣传单。 请依据三则材料,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6分)
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 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 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 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波、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 瘦疲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晚期人们崇尚俊 秀,因而“秀骨清相”成为一时的艺术风格。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的35年间,是龙门石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 时期开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 个大中型洞窟。开凿最早的是古阳洞,比较著名的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140余 方古代的药方而得名。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北魏王朝在 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 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 展。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是(3分) A.依山开凿 B.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 C.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 D.由皇家主持开凿 7.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游学活动,现在要制作宣传单。 请依据三则材料,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