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知半解(才疏学浅、半瓶子醋……) ②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③装腔作势(强不知以为知、猪鼻子插葱……) 【评分参考】①②③各1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 【答案示例】 ①沈起凤借李升的故事表达了对有些人没有真本事、靠运气得到高位的现象的批 判 ②张岱借士人的故事表达了对那些不懂装懂的人的嘲讽。 【评分参考】 ①“没有真本事”“靠运气”“高位”“批判”各1分,意思对即可。 ②“不懂装懂”“嘲讽”各1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谢应鸾,在他叔叔文涛先生任职的临淄县署做幕僚。后来又被费县县令借用担任 管理文书的工作。一天,谢生要坐轿访客,写了一张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 舆伺候。等谢生出门一看,发现竟然是一辆骡车。谢生大怒,斥责李升。李升说: “刚才奉您的指示,只是说备‘舆’,没有说备‘轿’。”谢生说:“你真是个 蠢夫,“舆’就是‘轿’。因为‘轿’字没有典故出处,所以通称为‘舆’。 李升笑着说:“昔日淮南王《谏击闽越书》中就有‘舆轿逾岭’一句,怎么能说 没有典故出处呢?”谢生愕然,说:“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然有这样学问渊博 的人。 于是谢生(命人)把骡子解下来,自己骑在骡子上,让李升在后面步行跟从,说: 你既然腹有诗书,也知道费县这里关于武城的事吗?”李升说:“这里是我的 家乡,怎么能不知道?”谢生问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澹台灭 明是武城人,而记载曾子居住的武城时,却叫‘南武城’以区别,这是说鲁国当 时有两个武城啊!是不是这样呢?”李升回答:“一般都认为澹台灭明所住的是 费县的武城,而曾子所住的‘南武城’在现在的嘉祥县。这种说法是错的。”谢 生问:“你根据什么这样说呢?”李升回答:“《春秋》记载,昭公二十三年: 武城人……消灭邾师,并将鉏弱地占为己有。’哀公八年:‘吴国军队……攻 打下了武城。’《孟子》中记载:曾子住在武城的时候,有越人入侵。因此,和 邾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就是现在费县的武城啊。《齐乘》 也说‘子游担任武城邑令,武城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从来就没有两个武城 的说法。”谢生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史记》记载的为何独有个‘南武城 这个名字呢?”李升回答:“以我浅见揣度,是因为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 (这两个武城都在曾子所住的武城的北边)。所以《史记》里说‘南武城’,是 为了与这两个武城区分而说的。如《平原君传》中‘封于东武城’,也是这种情 况。”谢生听后大为叹赏。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 令)也认为(李升)不同寻常,免除了李升的差役,提拔为礼仪文书。不到一年, 李升的家产就增至千金,成为邻里间的富户。 后来文涛先生编修《临淄县志》,招谢生前去。谢生认为李升可以充当顾问,于 是带他一同前往。然而李升谈及的临淄旧事,都是(临淄下辖的)淄川县的事情。 谢生奇怪,问李升缘故。李升说:“小人书箱中私藏之书,只有关于淄川的内容 并没有关于临淄的内容。谢生十分疑惑,急忙要李升私藏的书来看。原来是两本
①一知半解(才疏学浅、半瓶子醋……) ②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③装腔作势(强不知以为知、猪鼻子插葱……) 【评分参考】①②③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13. (6 分) 【答案示例】 ①沈起凤借李升的故事表达了对有些人没有真本事、靠运气得到高位的现象的批 判。 ②张岱借士人的故事表达了对那些不懂装懂的人的嘲讽。 【评分参考】 ①“没有真本事”“靠运气”“高位”“批判”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②“不懂装懂”“嘲讽”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谢应鸾,在他叔叔文涛先生任职的临淄县署做幕僚。后来又被费县县令借用担任 管理文书的工作。一天,谢生要坐轿访客,写了一张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 舆伺候。等谢生出门一看,发现竟然是一辆骡车。谢生大怒,斥责李升。李升说: “刚才奉您的指示,只是说备‘舆’,没有说备‘轿’。”谢生说:“你真是个 蠢夫,‘舆’就是‘轿’。因为‘轿’字没有典故出处,所以通称为‘舆’。” 李升笑着说:“昔日淮南王《谏击闽越书》中就有‘舆轿逾岭’一句,怎么能说 没有典故出处呢?”谢生愕然,说:“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然有这样学问渊博 的人。” 于是谢生(命人)把骡子解下来,自己骑在骡子上,让李升在后面步行跟从,说: “你既然腹有诗书,也知道费县这里关于武城的事吗?”李升说:“这里是我的 家乡,怎么能不知道?”谢生问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澹台灭 明是武城人,而记载曾子居住的武城时,却叫‘南武城’以区别,这是说鲁国当 时有两个武城啊!是不是这样呢?”李升回答:“一般都认为澹台灭明所住的是 费县的武城,而曾子所住的‘南武城’在现在的嘉祥县。这种说法是错的。”谢 生问:“你根据什么这样说呢?”李升回答:“《春秋》记载,昭公二十三年: ‘武城人……消灭邾师,并将鉏弱地占为己有。’哀公八年:‘吴国军队……攻 打下了武城。’《孟子》中记载:曾子住在武城的时候,有越人入侵。因此,和 邾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就是现在费县的武城啊。《齐乘》 也说‘子游担任武城邑令,武城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从来就没有两个武城 的说法。”谢生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史记》记载的为何独有个‘南武城’ 这个名字呢?”李升回答:“以我浅见揣度,是因为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 (这两个武城都在曾子所住的武城的北边)。所以《史记》里说‘南武城’,是 为了与这两个武城区分而说的。如《平原君传》中‘封于东武城’,也是这种情 况。”谢生听后大为叹赏。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 令)也认为(李升)不同寻常,免除了李升的差役,提拔为礼仪文书。不到一年, 李升的家产就增至千金,成为邻里间的富户。 后来文涛先生编修《临淄县志》,招谢生前去。谢生认为李升可以充当顾问,于 是带他一同前往。然而李升谈及的临淄旧事,都是(临淄下辖的)淄川县的事情。 谢生奇怪,问李升缘故。李升说:“小人书箱中私藏之书,只有关于淄川的内容, 并没有关于临淄的内容。谢生十分疑惑,急忙要李升私藏的书来看。原来是两本
《说铃》,破碎不全,只有十多页《山东考古录》(注:《山东考古录》是《说 铃》中一卷的卷名),另外还有四五页《闽小记》。当时李升与谢生所谈到的舆 轿之论和关于两座武城的考证,都恰巧是在这几页书中谈到的!谢生于是感叹道 “那些凭借运气享受了重名厚禄的文人,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文涛先生听了, 也大笑,赏给李升一些盘缠,让他回到费县去。 《谐铎》论曰:“那些腹中空空无学问的人凭借着残缺支离的《通鉴》,轻而易 举地置身朝廷高位,也不过就是借着十年好运气罢了。 过去有一个僧人,与一个读书人同宿在(狭窄的)夜航船上。读书人高谈阔论, 让僧人很是敬畏,一直蜷着脚休息(不敢伸脚)。后来僧人听到读书人话里有破 绽,就说:“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 人。”僧人又问:“这样的话,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读书人说:“自 然是一个人。”僧人于是笑着说:“这样说起来,姑且还是让小僧我伸伸脚吧。” 海淀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 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 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 之间”,而止焉。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①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 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惟孙子安未尝往 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 江之秧畦菜垅悉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 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 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 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如 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 谐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 峽,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 “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鬃。”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 其中,辄拍手捋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 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 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威,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 曰:“義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仲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 焉。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间。人生适意耳, 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
《说铃》,破碎不全,只有十多页《山东考古录》(注:《山东考古录》是《说 铃》中一卷的卷名),另外还有四五页《闽小记》。当时李升与谢生所谈到的舆 轿之论和关于两座武城的考证,都恰巧是在这几页书中谈到的!谢生于是感叹道: “那些凭借运气享受了重名厚禄的文人,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文涛先生听了, 也大笑,赏给李升一些盘缠,让他回到费县去。 《谐铎》论曰:“那些腹中空空无学问的人凭借着残缺支离的《通鉴》,轻而易 举地置身朝廷高位,也不过就是借着十年好运气罢了。” 二 过去有一个僧人,与一个读书人同宿在(狭窄的)夜航船上。读书人高谈阔论, 让僧人很是敬畏,一直蜷着脚休息(不敢伸脚)。后来僧人听到读书人话里有破 绽,就说:“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 人。”僧人又问:“这样的话,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读书人说:“自 然是一个人。”僧人于是笑着说:“这样说起来,姑且还是让小僧我伸伸脚吧。” 海淀二模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 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 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 之间”,而止焉。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①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 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惟孙子安未尝往。 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 江之秧畦菜垅悉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 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 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 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如 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 谐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 峽,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 “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鬃。”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 其中,辄拍手捋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 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 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威,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 曰:“義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仲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 焉。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间。人生适意耳, 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
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② 同游者发噱。 (有删改) 【注】①禁庐:宫廷。②谂(shen):劝告,告诉。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止焉 止:停止,此为“到了终点” B.如建瓴千万丈 建瓴:倾例水瓶,形容水势大 C.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 委折:回环,曲折 D.予恍然有间 间:机会,机遇 10.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吾里之士以大学试 B.与二客疾驰观焉 岂以昔而乐 则今之所欣者又忽 焉忘之 C.洲故垤然隆起 D.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 里 故自今而言 乃令车马从后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B.有偃蹇不伏之状 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 C.以庶几其万 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 D.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 俯仰间万物都不能改变它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13.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 之兴, 之兴和 之兴。(4分) 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 谁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6分) 、(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9.(3分)D10.(3分)A 11.(3分)D 12.(4分)参考答案:行至道体堂,堂前怪石林立,过去都浮出水面,现在却 像是被有力气的人一夜间都背走了。 评分标准:词语“旧”“负”,一个1分;语句整体通顺,前两句1分,后两句 分。 13.(4分)参考答案:观水赋诗(唱和,同游)感物 评分标准:一处1分,共3分;表达通顺,即所填内容与“之兴”搭配,1分。 14.(6分)参考答案 3分)第一问:王羲之:情感随境遇不同而发生变化(1分)。客:任何境遇 都有值得高兴的地方,它发自内心,与外界无关(2分)。 (3分)第二问,答案略。“理由”视充分程度,分为三个档次赋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② 同游者发噱。 (有删改) 【注】①禁庐:宫廷。②谂(shěn):劝告,告诉。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止焉 止:停止,此为“到了终点” B.如建瓴千万丈 建瓴:倾例水瓶,形容水势大 C.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 委折:回环,曲折 D.予恍然有间 间:机会,机遇 10.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吾里之士以大学试 B.与二客疾驰观焉 岂以昔而乐 则今之所欣者又忽 焉忘之 C.洲故垤然隆起 D.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 里 故自今而言 乃令车马从后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B.有偃蹇不伏之状 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 C.以庶几其万一 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一 D.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 俯仰间万物都不能改变它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13.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________之兴,________之兴和 ________之兴。(4 分) 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 谁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分) 9.(3 分)D 10.(3 分)A 11.(3 分)D 12.(4 分)参考答案:行至道体堂,堂前怪石林立,过去都浮出水面,现在却 像是被有力气的人一夜间都背走了。 评分标准:词语“旧”“负”,一个 1 分;语句整体通顺,前两句 1 分,后两句 1 分。 13.(4 分)参考答案:观水 赋诗(唱和,同游) 感物 评分标准:一处 1 分,共 3 分;表达通顺,即所填内容与“之兴”搭配,1 分。 14.(6 分)参考答案: (3 分)第一问:王羲之:情感随境遇不同而发生变化(1 分)。客:任何境遇 都有值得高兴的地方,它发自内心,与外界无关(2 分)。 (3 分)第二问,答案略。“理由”视充分程度,分为三个档次赋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