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台区2018-2019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 鲤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体态肥美,品种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在我国有 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 鲤鱼,以供食用。 鲤鱼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这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鲤鱼肉质鲜 美,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佳肴,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就有“侍女金盘脍鲤鱼” 的诗句: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鲤鱼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特点, 能为养殖人员创造极为可观的产业价值。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认为:“中国民族的 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思想、艺术等等,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 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价值较高的鲤鱼就脱颖而出,不仅成功吸引了劳动者 的视线,还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与民间智慧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人们在养鲤食鲤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对鲤鱼的多样情感,有了精神层面的 追求。鲤鱼成为劳动大众赋予艺术想象的对象,开始具备象征意义。 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明清以后,运用 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更多地是表达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 的祈祝,最终让它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形象。“鱼”与“余”同音,“有鱼” 与“有余”同音,鲤鱼有了富足有余的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题材 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了对农作物丰收的期 望,继而延伸为对命运、财富、机遇的吉祥祝愿 鲤鱼,还被视为爱情的信使,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情感。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 是生殖崇拜的对象,而淡水鱼中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具有繁殖能力强、体 态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人们便将其与男女之爱联系到一起,情人之间传递书 信也常常被称作“鱼传尺素”“鱼雁传书”。鲤鱼就这样成了爱情使者,闪烁着 浪漫主义光芒 在鲤鱼的美好寓意中,勇气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鲤鱼跳龙门”是民间的经典 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勇敢坚毅的鲤鱼形象成为人们喜爱和追求的对象。传说黄 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演化为龙。这样的故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大体相似的版 本,它们有共同的母题和想要传递的精神:逆流而上,勇敢进取。后人也以“鲤 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意外之喜,鼓励寒门学子刻苦读书,积 极入仕。现如今,被社会广泛重视的各种升学考试和职位面试就是当代的“龙 门”,人们想通过“大红鲤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这正 是相同社会心态的继承和延续,体现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鲤鱼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 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一一劳动大 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文化的探索,能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取材于周启慧《鲤鱼的民间象征意义》)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肉质鲜美,是常见的佳肴。 产量高,产业价 值可观 C.符合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 D.艺术形象清新高 雅脱俗
北京丰台区 2018--2019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3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鲤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体态肥美,品种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在我国有 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 鲤鱼,以供食用。 鲤鱼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这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鲤鱼肉质鲜 美,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佳肴,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就有“侍女金盘脍鲤鱼” 的诗句;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鲤鱼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特点, 能为养殖人员创造极为可观的产业价值。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认为:“中国民族的 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思想、艺术等等,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 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价值较高的鲤鱼就脱颖而出,不仅成功吸引了劳动者 的视线,还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与民间智慧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人们在养鲤食鲤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对鲤鱼的多样情感,有了精神层面的 追求。鲤鱼成为劳动大众赋予艺术想象的对象,开始具备象征意义。 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明清以后,运用 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更多地是表达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 的祈祝,最终让它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形象。“鱼”与“余”同音,“有鱼” 与“有余”同音,鲤鱼有了富足有余的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题材 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了对农作物丰收的期 望,继而延伸为对命运、财富、机遇的吉祥祝愿。 鲤鱼,还被视为爱情的信使,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情感。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 是生殖崇拜的对象,而淡水鱼中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具有繁殖能力强、体 态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人们便将其与男女之爱联系到一起,情人之间传递书 信也常常被称作“鱼传尺素”“鱼雁传书”。鲤鱼就这样成了爱情使者,闪烁着 浪漫主义光芒。 在鲤鱼的美好寓意中,勇气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鲤鱼跳龙门”是民间的经典 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勇敢坚毅的鲤鱼形象成为人们喜爱和追求的对象。传说黄 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演化为龙。这样的故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大体相似的版 本,它们有共同的母题和想要传递的精神:逆流而上,勇敢进取。后人也以“鲤 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意外之喜,鼓励寒门学子刻苦读书,积 极入仕。现如今,被社会广泛重视的各种升学考试和职位面试就是当代的“龙 门”,人们想通过“大红鲤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这正 是相同社会心态的继承和延续,体现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鲤鱼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 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劳动大 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文化的探索,能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取材于周启慧《鲤鱼的民间象征意义》)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 分) A.肉质鲜美,是常见的佳肴。 B.产量高,产业价 值可观。 C.符合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 D.艺术形象清新高 雅脱俗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最早发现锦鲤的历史记载为殷商时代。 B.谐音因素是鲤鱼作为吉祥富足象征的原因之 C.勇气成为鲤鱼的代表性寓意说明中国人重视对勇气的考查 D.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可以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3.下列古诗中的“鱼”和“鱼传尺素”中的“鱼”象征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范仲淹《江上渔者》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溯:溯,shuo,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B.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一致,可换为“殊途同归” C.飞黄腾达:飞黄是传说中的神马名。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 D.慰藉:藉,je,与“蕴藉”的“藉”读音和字义都相同。 材料二 近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兴起了“转发锦鲤”的热潮。表述 形式简单通用:一张锦鲤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 如此简单的表述却能吸引大批人的点赞转发,尤其是在各类考试前夕,形态各异 的锦鲤就会活跃在不同的分享页面上 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似 乎是文明的“倒退 迷信,但有趣的是,转发锦鲤的人里面十之八九都是不 相信借此可以转运的科学论者,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 事情另有因由,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 自古以来,迷信似乎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在科技极度落后的时代,我们 因为知识有限,不得不将一切未知的答案推之于鬼神的力量,又因为生活艰辛却 人微力薄、难以排解,便将信仰寄托于鬼神,以期获得心理安慰。这是不难理解 的。然而现代人的“迷信”又从何而来呢?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我们在疲于奔命的 同时,也被周围环境中无数不稳定的可变因素干扰着,我们越来越不确定我们是 否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是否可以处理好任何突发状况。正是这种潜在的心理上的 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多数人纵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也做好了充足准 备,却也难免会有转发锦鲤只求心安的一时迷信 但是,如果只是寻求心理安慰,那么可供选择的途径比比皆是,比如听音乐放松、 再次检查一遍准备事项是否充分,为什么还是不断地有人转锦鲤呢? 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心理上对于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 有多少种都不妨再试一遍。另一方面在于转锦鲤这一事情的“神奇性”:微博上、 空间里到处都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种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 于这种途径的信赖程度。人从根本上具有强化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在一件事情 发生后我们会下意识去寻求其原因,而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但这 两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伪相关”。而看到这些消息的人,又不可避免地进一步 强化了这种伪相关。因此,我们对于无法解释的事情的不可知性进一步转嫁到了 迷信身上,这点和古代的民众如出一辙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最早发现锦鲤的历史记载为殷商时代。 B.谐音因素是鲤鱼作为吉祥富足象征的原因之一。 C.勇气成为鲤鱼的代表性寓意说明中国人重视对勇气的考查。 D.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可以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3.下列古诗中的“鱼”和“鱼传尺素”中的“鱼”象征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范仲淹《江上渔者》)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追溯:溯,shuò,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B.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一致,可换为“殊途同归”。 C.飞黄腾达:飞黄是传说中的神马名。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 D.慰藉:藉,jiè,与“蕴藉”的“藉”读音和字义都相同。 材料二 近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兴起了“转发锦鲤”的热潮。表述 形式简单通用:一张锦鲤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 如此简单的表述却能吸引大批人的点赞转发,尤其是在各类考试前夕,形态各异 的锦鲤就会活跃在不同的分享页面上。 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似 乎是文明的“倒退”——迷信,但有趣的是,转发锦鲤的人里面十之八九都是不 相信借此可以转运的科学论者,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 事情另有因由,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 自古以来,迷信似乎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在科技极度落后的时代,我们 因为知识有限,不得不将一切未知的答案推之于鬼神的力量,又因为生活艰辛却 人微力薄、难以排解,便将信仰寄托于鬼神,以期获得心理安慰。这是不难理解 的。然而现代人的“迷信”又从何而来呢?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我们在疲于奔命的 同时,也被周围环境中无数不稳定的可变因素干扰着,我们越来越不确定我们是 否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是否可以处理好任何突发状况。正是这种潜在的心理上的 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多数人纵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也做好了充足准 备,却也难免会有转发锦鲤只求心安的一时迷信。 但是,如果只是寻求心理安慰,那么可供选择的途径比比皆是,比如听音乐放松、 再次检查一遍准备事项是否充分,为什么还是不断地有人转锦鲤呢? 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心理上对于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 有多少种都不妨再试一遍。另一方面在于转锦鲤这一事情的“神奇性”:微博上、 空间里到处都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种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 于这种途径的信赖程度。人从根本上具有强化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在一件事情 发生后我们会下意识去寻求其原因,而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但这 两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伪相关”。而看到这些消息的人,又不可避免地进一步 强化了这种伪相关。因此,我们对于无法解释的事情的不可知性进一步转嫁到了 迷信身上,这点和古代的民众如出一辙
现代人转锦鲤纵然是迷信的一种表现,但我们的迷信仍然富有“科学”色彩。不 难发现,我们迷信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因为锦鲤自古便有着“鲤跃龙 门”等好运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转发它能得好运是有道理的。并且我们迷信的手 段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理智仍占据着我们大脑的主导地位。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那 些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的言论;即使是转发锦鲤这种小事,我们也会懂 得适可而止,不会转发几百上千次。这便是我们的所谓“科学”迷信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当今,“迷信”一词并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我们转 锦鲤是因为我们有目前正迫切追求的事情,而它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信、乐观和 希望。这是可以正面引导我们努力生活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不失为一种可以 排遣我们压力的良性手段。但是,这绝不能成为懒惰的人拖延事情、试图不劳而 获的借口,这种渴望小概率事件大概率发生的心理显然是对科学迷信的一种扭 曲,丧失了客观理性的思考,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转锦鲤是可以有的,但是努 力才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秘笈,这才是现代“科学”迷信的真 谛 (取材于李琳《从转锦鲤看现代人的“科学”迷信》) 5.下列对于材料二中“伪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 B.古代民众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 通病。 C.易被人们不断地渲染、加深、强化 D.富有科学色彩的一种迷信方式 6.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部分转发锦鲤者在生活中事有不顺并且不清楚事情不顺利的因由。 B.现代人的迷信来源于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环境中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C.人们在转发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这样的言论时会适可而止。 D.因为迷信一词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所以转发锦鲤的行为无可非议。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人们转发锦鲤的原因。(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1)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 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 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 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如此者 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 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四。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 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官职亦 然。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目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1】胥:从。【2】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3】士:事。 【4】容:指天子圣德
现代人转锦鲤纵然是迷信的一种表现,但我们的迷信仍然富有“科学”色彩。不 难发现,我们迷信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因为锦鲤自古便有着“鲤跃龙 门”等好运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转发它能得好运是有道理的。并且我们迷信的手 段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理智仍占据着我们大脑的主导地位。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那 些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的言论;即使是转发锦鲤这种小事,我们也会懂 得适可而止,不会转发几百上千次。这便是我们的所谓“科学”迷信。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当今,“迷信”一词并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我们转 锦鲤是因为我们有目前正迫切追求的事情,而它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信、乐观和 希望。这是可以正面引导我们努力生活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不失为一种可以 排遣我们压力的良性手段。但是,这绝不能成为懒惰的人拖延事情、试图不劳而 获的借口,这种渴望小概率事件大概率发生的心理显然是对科学迷信的一种扭 曲,丧失了客观理性的思考,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转锦鲤是可以有的,但是努 力才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秘笈,这才是现代“科学”迷信的真 谛。 (取材于李琳《从转锦鲤看现代人的“科学”迷信》) 5.下列对于材料二中“伪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 B.古代民众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 通病。 C.易被人们不断地渲染、加深、强化。 D.富有科学色彩的一种迷信方式。 6.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部分转发锦鲤者在生活中事有不顺并且不清楚事情不顺利的因由。 B.现代人的迷信来源于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环境中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C.人们在转发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这样的言论时会适可而止。 D.因为迷信一词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所以转发锦鲤的行为无可非议。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人们转发锦鲤的原因。(5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 (1)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 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 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 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1],如此者, 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 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2]。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 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3]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4]。官职亦 然。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1】胥:从。【2】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3】士:事。 【4】容:指天子圣德
(2)随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凹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 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 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 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 注释:【1】随:国名。【2】斗榖於菟:人名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恃与国,幸名利 与:结交 B.人佚亦 佚:安逸 C.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周密 D.以为天 下 以为:认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边竟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随之见伐 哀吾生之须臾 C.宋其亡乎 其皆出于此乎 D.会于薄以释之 而君幸于赵王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12.依据短文(1)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2)“楚人许之”的意 图。(5分) 13.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 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请结合短文(1)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6分) 注释:【1】如其仁:就是仁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6题。 游龙门奉先寺
(2)随[1]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2]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 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 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 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 注释:【1】随:国名。【2】斗榖於菟:人名。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恃与国,幸名利 与:结交 B.人佚亦 佚 佚:安逸 C.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周密 D.以为天 下 以为:认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则边竟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随之见伐 哀吾生之须臾 C.宋其亡乎 其皆出于此乎 D.会于薄以释之 而君幸于赵王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12.依据短文(1)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2)“楚人许之”的意 图。(5 分) 13.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 其仁[1],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请结合短文(1)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6 分) 注释:【1】如其仁:就是仁。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6 题。 游龙门奉先寺[1]
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注释:【1】龙门奉先寺:龙门即龙门山:奉先寺,龙门石窟之一。此诗为杜甫 25岁时游历之作。 【2】招提:梵语,指僧人。【3】虚籁:风声。【4】象纬:天上星辰错列,如 经纬一般。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游寺,二句承上写住寺,中间两联承前详写夜景,七句转到清晨钟声, 八句结于心有省悟:起承转结,构思精巧 B.诗人夜宿奉先寺,山谷里的阵阵风声,月下树林飘动摇曳的清影,夜幕上恰 似经纬的星辰,无不渲染出环境的虚静高寒。 C.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有人评价“不用禅语而得禅理”,这正是诗人佛家 精神的反映,也代表了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 D.诗中的青年杜甫虽不是佛教徒,但对佛教思想也有深刻领悟,唐代文化兼容 并包,读书人广泛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影响 15.下列诗句没有表现禅意佛理的一项是(3分)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C.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钱起《哭空寂寺玄 上人》)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 禅院》) 16.本诗中间四句用词精妙,手法髙超,请结合诗境,作简要赏析。(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杜甫晚年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境遇下写出许多内涵丰厚的佳作。比如《登 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②《游龙门奉先寺》中“月林散清影”一句写的是月夜之景。《岳阳楼记》中也 有关于月的描写:“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 里 ③“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相 比杜甫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李白的诗则具浪漫主义色彩。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 下 ④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还包含着抒情说理的成分。比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其孰能讥之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长毋相忘
杜甫 已从招提[2]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3],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4]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注释:【1】龙门奉先寺:龙门即龙门山;奉先寺,龙门石窟之一。此诗为杜甫 25 岁时游历之作。 【2】招提:梵语,指僧人。【3】虚籁:风声。【4】象纬:天上星辰错列,如 经纬一般。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写游寺,二句承上写住寺,中间两联承前详写夜景,七句转到清晨钟声, 八句结于心有省悟:起承转结,构思精巧。 B.诗人夜宿奉先寺,山谷里的阵阵风声,月下树林飘动摇曳的清影,夜幕上恰 似经纬的星辰,无不渲染出环境的虚静高寒。 C.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有人评价“不用禅语而得禅理”,这正是诗人佛家 精神的反映,也代表了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 D.诗中的青年杜甫虽不是佛教徒,但对佛教思想也有深刻领悟,唐代文化兼容 并包,读书人广泛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影响。 15. 下列诗句没有表现禅意佛理的一项是(3 分) A.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B.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C. 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钱起《哭空寂寺玄 上人》) D.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 禅院》) 16.本诗中间四句用词精妙,手法高超,请结合诗境,作简要赏析。(6 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8 分) ①杜甫晚年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境遇下写出许多内涵丰厚的佳作。比如《登 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 , 。” ②《游龙门奉先寺》中“月林散清影”一句写的是月夜之景。《岳阳楼记》中也 有关于月的描写:“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 里, , 。” ③“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相 比杜甫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李白的诗则具浪漫主义色彩。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 下。 , 。” ④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还包含着抒情说理的成分。比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 ,其孰能讥之 乎?”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长毋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