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谈读书时的思考 为什么读书?通常会有四种情况:一是为休闲而读书。随便翻翻,看看小说、散 文或非专业的书。二是为兴趣而读书。对某个领域有兴趣、为了解某个方面的情 况而读书。比如出国或国内旅游,要了解目的地、景点的情况。三是为学习而读 书。要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考试或者要求写体会文章而读书。四是为研究而读书 也就是为研究问题、做学问而读书。我所说的读书思考,主要是讲为学习、为研 究而读书时的思考 为学习、为研究,肯定要读书。尤其是为了研究还必须读很多书。张培刚先生在 哈佛大学写博士论文,9个月时间翻阅了200多部专著,涉及180位学者,最终 论文得了威尔士奖。 为学习或研究需要很认真读书,为了说明或检验读书认真,有的还要求整段整篇 地背下来,有的还写读书笔记或体会。我认为,为学习或为研究而读书,判断其 认真程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记忆,读过之后,记得书的主要内容,甚至 能背出其中的段落和句子;第二个层次是理解,能够理解书中所传达的思想;第 三个层次是思考。 为学习研究而读书,往往有通读和精读两种方式,有时也会有选择地读或有重点 地细读。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引发思考,都可以因为思考而读懂。 读书时的思考,可能会涉及四个方面 读书需要平面思考。要把书、作者以及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如何理解书的 旨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祥?为什么有时直截了当、有时却环顾左右而言他, 甚至似是而非?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观察,必须历史地看,必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 中看;需要结合作者的人生、风格、追求看。只有这样,才能把书的中心思想理 解准、理解深、理解透、理解到位。 读书需要总结思考。一本书总是有一定篇幅的,无论是通读还是精读,必须抓住 重点,总结概括出书的主题、中心思想、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最能引人注意的创 新点或亮点。虽然作者、出版单位在推介时会讲该书的看点,包括写作意图,也 会有专门的书评,甚至包括其他人的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但这些只能帮助我们 理解,不能代替我们思考。 读书需要关联思考。要把所读之书与同类书籍、文章联系起来读,与相关领域的 学术体系、学科前沿联系起来思考,搞清楚该书的学术地位、学术价值、原创水 平和实际贡献,建立起“由点到面,以面看点”的分析框架 读书需要启发思考。无论是为学习还是为研究而读书,目的总是要提高自己的 读书的最髙境界是启发性思考,要一边读一边想。通过读书我们想到了什么、悟 到了什么。通过读书我们是否受到激励、触动与启发,这是对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书读得怎么样的最好回答。 1.下列关于读书的四种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休闲而读书,人们可以没有任何功利心,仅为享受美好的读书时光,如陶 渊明的“乐琴书以消忧
河南省洛阳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谈谈读书时的思考 为什么读书?通常会有四种情况:一是为休闲而读书。随便翻翻,看看小说、散 文或非专业的书。二是为兴趣而读书。对某个领域有兴趣、为了解某个方面的情 况而读书。比如出国或国内旅游,要了解目的地、景点的情况。三是为学习而读 书。要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考试或者要求写体会文章而读书。四是为研究而读书。 也就是为研究问题、做学问而读书。我所说的读书思考,主要是讲为学习、为研 究而读书时的思考。 为学习、为研究,肯定要读书。尤其是为了研究还必须读很多书。张培刚先生在 哈佛大学写博士论文,9 个月时间翻阅了 200 多部专著,涉及 180 位学者,最终 论文得了威尔士奖。 为学习或研究需要很认真读书,为了说明或检验读书认真,有的还要求整段整篇 地背下来,有的还写读书笔记或体会。我认为,为学习或为研究而读书,判断其 认真程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记忆,读过之后,记得书的主要内容,甚至 能背出其中的段落和句子;第二个层次是理解,能够理解书中所传达的思想;第 三个层次是思考。 为学习研究而读书,往往有通读和精读两种方式,有时也会有选择地读或有重点 地细读。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引发思考,都可以因为思考而读懂。 读书时的思考,可能会涉及四个方面。 读书需要平面思考。要把书、作者以及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如何理解书的 旨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祥?为什么有时直截了当、有时却环顾左右而言他, 甚至似是而非?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观察,必须历史地看,必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 中看;需要结合作者的人生、风格、追求看。只有这样,才能把书的中心思想理 解准、理解深、理解透、理解到位。 读书需要总结思考。一本书总是有一定篇幅的,无论是通读还是精读,必须抓住 重点,总结概括出书的主题、中心思想、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最能引人注意的创 新点或亮点。虽然作者、出版单位在推介时会讲该书的看点,包括写作意图,也 会有专门的书评,甚至包括其他人的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但这些只能帮助我们 理解,不能代替我们思考。 读书需要关联思考。要把所读之书与同类书籍、文章联系起来读,与相关领域的 学术体系、学科前沿联系起来思考,搞清楚该书的学术地位、学术价值、原创水 平和实际贡献,建立起“由点到面,以面看点”的分析框架。 读书需要启发思考。无论是为学习还是为研究而读书,目的总是要提高自己的。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启发性思考,要一边读一边想。通过读书我们想到了什么、悟 到了什么。通过读书我们是否受到激励、触动与启发,这是对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书读得怎么样的最好回答。 1.下列关于读书的四种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休闲而读书,人们可以没有任何功利心,仅为享受美好的读书时光,如陶 渊明的“乐琴书以消忧
B.为兴趣而读书,如外岀旅游最好先读些书了解当地情况,古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正是如此考虑 C.为学习而读书,必须读大量的书,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强调的就是多读书的重要性。 D.为研究而读书,不能光读而不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书通常有四种情况,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为学习、研究而读书时,不只 要读,还要进行思考 B.判断一种读书情况是否是为学习或研究,需要看它是否能满足三个层次条件: 记忆、理解、思考 C.为学习研究而读书时,可以有选择地通读,也可以有重点地细读精读,不过 要读懂书都离不开思考。 D.人们在读书时不管是进行平面思考还是启发思考,都意味着在认真程度上已 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书需要平面思考,因为把作者和时代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把书的中心思想理 解准、理解深、理解透、理解到位。 B.读书需要总结思考,因为虽然很多外部资料可以帮我们理解,但它们不可能 帮我们总结出主题、中心思想等。 C.读书需要关联思考,因为关联阅读同类书籍,既便于明白该书的价值,更可 以进一步全面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D.读书需要启发思考,因为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清楚了自己读书后的收 获,就可以实现提高自己的目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同学 陈小庆 看到报纸上宋云的名字时,苏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宋云不是他的老同 学吗?宋云从事的豆制品生意已经做到出口了?这么说他从父亲手里接过的豆 腐作坊已经被他整成上市公司了?苏文本不敢相信,可报纸上大大的黑体字印得 明明白白,这豆制品集团的董事长就是宋云。 苏文眼前不禁浮现出很久以前的画面:宋云的父亲老宋拉着板车,上面有两大板 儿豆腐,老宋好嗓门儿:“豆腐——谁割豆腐来……”声传四方,根本不用喇叭。 大爷大妈们就陆陆续续走过来,称上一块儿两块儿豆腐。苏文最喜欢看老宋拿着 一搾多长的薄刀割开豆腐的动作:只见老宋掀开蒙豆腐的白布,轻轻竖一刀横几 刀地切下去,那白嫩嫩的豆腐便齐整整地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小正方形,然后熟 练地托起一块放在秤盘儿里,口里念叨着:“一斤高高的……”他分割酌每一块 豆腐都是“一斤高高的……”大家不说他这手艺是“一刀准”,都称之为“一斤 高 虽然老宋做的豆腐好吃,还有不错的人缘和那有名的“一斤高”,但苏文他们几 个小孩子却从来看不起宋云。首先他家是外来户,租住了一个大院——这里属于 城中村,这里很多做生意的都是外来户,再就是宋云成天流鼻涕,脏兮兮的 副乡巴佬儿的模样,学习也不好。他是二年级转来苏文班的,第一个同桌就是苏
B.为兴趣而读书,如外出旅游最好先读些书了解当地情况,古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正是如此考虑。 C.为学习而读书,必须读大量的书,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强调的就是多读书的重要性。 D.为研究而读书,不能光读而不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读书通常有四种情况,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为学习、研究而读书时,不只 要读,还要进行思考。 B.判断一种读书情况是否是为学习或研究,需要看它是否能满足三个层次条件: 记忆、理解、思考。 C.为学习研究而读书时,可以有选择地通读,也可以有重点地细读精读,不过 要读懂书都离不开思考。 D.人们在读书时不管是进行平面思考还是启发思考,都意味着在认真程度上已 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读书需要平面思考,因为把作者和时代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把书的中心思想理 解准、理解深、理解透、理解到位。 B.读书需要总结思考,因为虽然很多外部资料可以帮我们理解,但它们不可能 帮我们总结出主题、中心思想等。 C.读书需要关联思考,因为关联阅读同类书籍,既便于明白该书的价值,更可 以进一步全面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D.读书需要启发思考,因为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清楚了自己读书后的收 获,就可以实现提高自己的目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同 学 陈小庆 看到报纸上宋云的名字时,苏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宋云不是他的老同 学吗?宋云从事的豆制品生意已经做到出口了?这么说他从父亲手里接过的豆 腐作坊已经被他整成上市公司了?苏文本不敢相信,可报纸上大大的黑体字印得 明明白白,这豆制品集团的董事长就是宋云。 苏文眼前不禁浮现出很久以前的画面:宋云的父亲老宋拉着板车,上面有两大板 儿豆腐,老宋好嗓门儿:“豆腐──谁割豆腐来……”声传四方,根本不用喇叭。 大爷大妈们就陆陆续续走过来,称上一块儿两块儿豆腐。苏文最喜欢看老宋拿着 一拃多长的薄刀割开豆腐的动作:只见老宋掀开蒙豆腐的白布,轻轻竖一刀横几 刀地切下去,那白嫩嫩的豆腐便齐整整地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小正方形,然后熟 练地托起一块放在秤盘儿里,口里念叨着:“一斤高高的……”他分割酌每一块 豆腐都是“一斤高高的……”大家不说他这手艺是“一刀准”,都称之为“一斤 高”。 虽然老宋做的豆腐好吃,还有不错的人缘和那有名的“一斤高”,但苏文他们几 个小孩子却从来看不起宋云。首先他家是外来户,租住了一个大院──这里属于 城中村,这里很多做生意的都是外来户,再就是宋云成天流鼻涕,脏兮兮的,一 副乡巴佬儿的模样,学习也不好。他是二年级转来苏文班的,第一个同桌就是苏
文。宋云坐到苏文身边,讨好地对苏文笑笑,鼻子里却冒出了个鼻涕泡儿,苏文 什么也没说,只把板凳挪得离他远了一搾。 往事如烟,十几年没有见到宋云了,他初中毕业就接了父亲的豆腐坊,一直从事 着豆腐生意,没想到居然做大了!那个被苏文他们瞧不起的脏兮兮的家伙现在居 然是大老板了!苏文心里一阵难过一自己目前还只是在一家公司里做着文员, 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每周上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经常和几个朋友喝酒,还 熬夜打电脑游戏,自以为生活得幸福自在……可,自己的前途在哪里?自己和人 家宋云怎么比?老婆要是知道宋云是自己同学,该用什么样的言语奚落自己? 很久以前,苏文升入重点高中,宋云回家磨豆腐!苏文心里的优越感,促使自己 每周从寄宿制学校回来都要专门路过宋云的豆腐坊,他穿着寄宿制学校的制服, 而宋云穿着工作围裙在忙碌着 苏文上高中半年后,宋云他们搬家了… 很久以前苏文就想过:自己和宋云不是一个档次的人,天生我才必有大用;而宋 则是底层的劳动人民,需要我去关怀 可生活不按套路出牌,宋云现在事业有成,而苏文朝九晚五,为别人打工。 不行,苏文对自己说,不能认命!他开始趁一切机会倒腾生意。 每周的电影取消了,和朋友喝酒取消了,熬夜打游戏取消了,凡是不利于上进的 事情都取消了……每每想到宋云的成就,苏文就夜不能寐,他的生活很是励志, 基本是卧薪尝胆,枕戈待旦!崖柏这几年挺火,他就倒卖崖柏,自己也上山去偷 挖,可惜没能挣到钱:又听说倒卖牧羊犬可以发财,苏文就倒卖了好几条牧羊犬, 可惜还是没有挣到钱;他又兼职推销保险,最后只动员自己买了一份:苏文还做 过直销传销,做过很多辛苦的危险的甚至违法的事情… 就在苏文奋发图强,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在致富路上时,他又一次看到了宋云的 名字出现在报纸上 这个拥有上市公司的豆制品老板宋云,居然是个女的!因为她捐资助学,这次报 纸配发了她的彩照。她不是苏文那个叫宋云的男同学!苏文忽然长出一口气 本来我就不相信那个家伙会有这么大本事,果然!生活,哪里有那么多的跌宕起 伏,哪里有那么多起承转合?那个脏兮兮的宋云一定還在一个小角落里卖他那可 爱的豆腐,顶多把他爹的板车换成电动三轮,三轮车上有个电喇叭……苏文眼前 浮现出中年宋云奔波于市井之间的画面,那画面好温馨,好亲切,好接地气! 苏文要先去看场电影,然后约上三五好友喝酒喝到半夜,慢慢来,生活还是如此 美好!如果有机会,甚至还可以和老同学宋云取得联系,好好聊聊这些年的苦辣 酸甜 不错,生活很久以前就是如此美好! (选自《奔流》2017年第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借助苏文的回忆,叙述宋云父亲和宋云先后做豆腐以及同学们瞧不起宋 云的往事,解释了苏文看了报道惊讶难过的原因,展现了他褊狭的心理 B.苏文认定老同学宋云做了豆制品集团的董事长,于是不满足于为人打工的生 活,开始为致富而打拼,这说明苏文爱好攀比、见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的特点 C.苏文在所谓的宋云事业有成的刺激下,放弃娱乐休闲,想出各种门路发财, 虽然奋发图强,但都劳而无功,这说明在造化弄人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文。宋云坐到苏文身边,讨好地对苏文笑笑,鼻子里却冒出了个鼻涕泡儿,苏文 什么也没说,只把板凳挪得离他远了一拃。 往事如烟,十几年没有见到宋云了,他初中毕业就接了父亲的豆腐坊,一直从事 着豆腐生意,没想到居然做大了!那个被苏文他们瞧不起的脏兮兮的家伙现在居 然是大老板了!苏文心里一阵难过──自己目前还只是在一家公司里做着文员, 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每周上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经常和几个朋友喝酒,还 熬夜打电脑游戏,自以为生活得幸福自在……可,自己的前途在哪里?自己和人 家宋云怎么比?老婆要是知道宋云是自己同学,该用什么样的言语奚落自己? 很久以前,苏文升入重点高中,宋云回家磨豆腐!苏文心里的优越感,促使自己 每周从寄宿制学校回来都要专门路过宋云的豆腐坊,他穿着寄宿制学校的制服, 而宋云穿着工作围裙在忙碌着…… 苏文上高中半年后,宋云他们搬家了…… 很久以前苏文就想过:自己和宋云不是一个档次的人,天生我才必有大用;而宋 云,则是底层的劳动人民,需要我去关怀…… 可生活不按套路出牌,宋云现在事业有成,而苏文朝九晚五,为别人打工。 不行,苏文对自己说,不能认命!他开始趁一切机会倒腾生意。 每周的电影取消了,和朋友喝酒取消了,熬夜打游戏取消了,凡是不利于上进的 事情都取消了……每每想到宋云的成就,苏文就夜不能寐,他的生活很是励志, 基本是卧薪尝胆,枕戈待旦!崖柏这几年挺火,他就倒卖崖柏,自己也上山去偷 挖,可惜没能挣到钱;又听说倒卖牧羊犬可以发财,苏文就倒卖了好几条牧羊犬, 可惜还是没有挣到钱;他又兼职推销保险,最后只动员自己买了一份;苏文还做 过直销传销,做过很多辛苦的危险的甚至违法的事情…… 就在苏文奋发图强,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在致富路上时,他又一次看到了宋云的 名字出现在报纸上! 这个拥有上市公司的豆制品老板宋云,居然是个女的!因为她捐资助学,这次报 纸配发了她的彩照。她不是苏文那个叫宋云的男同学!苏文忽然长出一口气── 本来我就不相信那个家伙会有这么大本事,果然!生活,哪里有那么多的跌宕起 伏,哪里有那么多起承转合?那个脏兮兮的宋云一定還在一个小角落里卖他那可 爱的豆腐,顶多把他爹的板车换成电动三轮,三轮车上有个电喇叭……苏文眼前 浮现出中年宋云奔波于市井之间的画面,那画面好温馨,好亲切,好接地气! 苏文要先去看场电影,然后约上三五好友喝酒喝到半夜,慢慢来,生活还是如此 美好!如果有机会,甚至还可以和老同学宋云取得联系,好好聊聊这些年的苦辣 酸甜…… 不错,生活很久以前就是如此美好! (选自《奔流》2017 年第 2 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借助苏文的回忆,叙述宋云父亲和宋云先后做豆腐以及同学们瞧不起宋 云的往事,解释了苏文看了报道惊讶难过的原因,展现了他褊狭的心理。 B.苏文认定老同学宋云做了豆制品集团的董事长,于是不满足于为人打工的生 活,开始为致富而打拼,这说明苏文爱好攀比、见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的特点。 C.苏文在所谓的宋云事业有成的刺激下,放弃娱乐休闲,想出各种门路发财, 虽然奋发图强,但都劳而无功,这说明在造化弄人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D.苏文因看到报纸上对宋云的报道而心理失衡,后来又因看到报道而恢复优越 感,人物心理的变化造成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产生鲜明的戏剧效果。 5.小说以“不错,生活很久以前就是如此美好!”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6.这篇小说的标题,另一个版本作“可爱的豆腐”。你认为这两个标题哪一个 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从2017年9月1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 治、语文、历史三科牧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 教育部相关专家介绍,对统编三科教材要从根本上把好“三关”一一政治关、理 念关和科学关。审查教材的思想性,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审査教材 是否注重学思结合,是否注重知行合一,是否注重以学生为本;审查教材是否符 合学生认认知规律,内容是否准确,容量是否适当,难度是否适宜,选材是否符 合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编排是否体现整体性和 系统性。 (据《中国之声》2017年8月报道) 材料 图一: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数量变化 图二:语文教材阅读要求变化 (图一、图二根据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答记者问绘制 材料三 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 求恩》《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救材中既有叙写毛泽东、邓小平等老 辈革命领袖的文章,也有描绘江姐、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以及记录钱 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篇章,还有鲁迅、茅 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历史教材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 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战 14年的史实。道德与法治教材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新网北京8月28日记者阚枫) 材料四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 科教材,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 为什么要统编三科教材?第一,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第二,这是 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第三,统编三科教材是进一步提髙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三科教材的编写原则: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 易教利学,三是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断。 教育部有序推进教材的编审工作:第一,组建编写团队。通过推荐、评审,在全 国范围内遴选政治立场整定、学术造诣精深的一流专家担仼三科教材总主编。同 时,调集全国知名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建了一个140多人的编
D.苏文因看到报纸上对宋云的报道而心理失衡,后来又因看到报道而恢复优越 感,人物心理的变化造成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产生鲜明的戏剧效果。 5.小说以“不错,生活很久以前就是如此美好!”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 分) 6.这篇小说的标题,另一个版本作“可爱的豆腐”。你认为这两个标题哪一个 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从 2017 年 9 月 1 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 治、语文、历史三科牧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 教育部相关专家介绍,对统编三科教材要从根本上把好“三关”——政治关、理 念关和科学关。审查教材的思想性,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审查教材 是否注重学思结合,是否注重知行合一,是否注重以学生为本;审查教材是否符 合学生认认知规律,内容是否准确,容量是否适当,难度是否适宜,选材是否符 合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编排是否体现整体性和 系统性。 (据《中国之声》2017 年 8 月报道) 材料二 图一: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数量变化 图二:语文教材阅读要求变化 (图一、图二根据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答记者问绘制) 材料三 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 求恩》《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救材中既有叙写毛泽东、邓小平等老 一辈革命领袖的文章,也有描绘江姐、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以及记录钱 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篇章,还有鲁迅、茅 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历史教材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 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 40 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战 14 年的史实。道德与法治教材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新网北京 8 月 28 日记者阚枫) 材料四 从 2012 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 科教材,2017 年上半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 为什么要统编三科教材?第一,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第二,这是 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第三,统编三科教材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三科教材的编写原则: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 易教利学,三是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断。 教育部有序推进教材的编审工作:第一,组建编写团队。通过推荐、评审,在全 国范围内遴选政治立场整定、学术造诣精深的一流专家担任三科教材总主编。同 时,调集全国知名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建了一个 140 多人的编
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第二,精心组织编写的四个环节。研制大纲一 编写样章—一撰写初稿—一修改完善。教材编写完成之后,还要强化实践检验, 在10多个省300多所学校开展了试教试用 第三,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考虑这些征求意见的机构、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再一个,注重听取一线的意见,组织了东中西9个省份的特级教师对教材进行精 细审读,每科教材请了100多位一线教师进行审读 最后是严格审査把关。按照编审分离原则,专门有一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实行四 审(思想政治审査、学科审查、专题审査、综合审査)制度,严把“三关”。最 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投入使用。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8月28日《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部三科义务教材相应的年级 B.新编语文教材十历史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强化革命传统教育 C.教育部三科教材总主编学科专家、教研员、教师编写团队 D.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初稿定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教育部新编的三科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将在全国所有 地区的各个初始年级投入使用。 B.新编语文教材古诗文数量小学阶段大幅增加,初中只是略有增加,可见,新 教材更注重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 C.由图二可知,统编语文教材变精读几乎一统课堂为精读、略读和课外自读三 分天下的情况,更强调了阅读形式的多样化 D.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分析,统编语文教材整体上突出了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的一面,同时引导师生更加重视阅读 E.统编语文教材收录大量革命传统篇目,像历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一样强化革 命传统教育,难免会冲淡其文学属性。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三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耗时五年才最终编定的原因。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文远,洛州偃师人。父彻,梁秘书郎,尚元帝女安昌公主,而生文远。属江陵 陷,被虏于长安,家贫无以自给。其兄休,鬻书为事。文远日阅书于肆,博览《五 经》,尤精《春秋左氏传》。大儒沈重讲于太学,文远就质问,数日便去。或问 曰:“何辞去之速?”答日“观其所说,悉是纸上语耳,仆皆先已诵得之。至于 奧赜之境,翻似未见。”有以其言告重者,重呼与议论,甚叹服之。窦威、杨玄 感、李密皆从其受学。开皇中,累迁太学博士。大业初,授国子博士。文远所讲 释,多立断义,先儒异论,皆定其是非,然后诘驳诸家,又出已意。时洛阳饥馑, 文远出城樵来,为李密军所执。密备弟子礼北面拜之。文远曰:“老夫畴昔之且 幸以先王之道仰授将军今将军属风云之际为义众所归权镇万物威加四海犹能屈 体弘尊师之义此老夫之幸也”密顿首曰。“欲先征化及,报复冤耻,然后凯旋 入拜天阙。”文远曰:“将军前受误于玄感,暂坠家声。回车复路,用康家国, 天下之人,是所望于将军也。”及征化及还,而王世充权兵专制。密问计于文远, 答曰:“是人残忍,意又褊促,既乘此势,必有异图。将军前计为不谐矣。”及
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第二,精心组织编写的四个环节。研制大纲—— 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修改完善。教材编写完成之后,还要强化实践检验, 在 10 多个省 300 多所学校开展了试教试用。 第三,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考虑这些征求意见的机构、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再一个,注重听取一线的意见,组织了东中西 9 个省份的特级教师对教材进行精 细审读,每科教材请了 100 多位一线教师进行审读。 最后是严格审查把关。按照编审分离原则,专门有一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实行四 审(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制度,严把“三关”。最 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投入使用。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8 月 28 日《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教育部 三科义务教材 相应的年级 B.新编语文教材+历史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 强化革命传统教育 C.教育部 三科教材总主编 学科专家、教研员、教师 编写团队 D.研制大纲 编写样章 撰写初稿 定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从 2017 年秋季学期开始,教育部新编的三科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将在全国所有 地区的各个初始年级投入使用。 B.新编语文教材古诗文数量小学阶段大幅增加,初中只是略有增加,可见,新 教材更注重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 C.由图二可知,统编语文教材变精读几乎一统课堂为精读、略读和课外自读三 分天下的情况,更强调了阅读形式的多样化。 D.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分析,统编语文教材整体上突出了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的一面,同时引导师生更加重视阅读。 E.统编语文教材收录大量革命传统篇目,像历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一样强化革 命传统教育,难免会冲淡其文学属性。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三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耗时五年才最终编定的原因。 (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徐文远,洛州偃师人。父彻,梁秘书郎,尚元帝女安昌公主,而生文远。属江陵 陷,被虏于长安,家贫无以自给。其兄休,鬻书为事。文远日阅书于肆,博览《五 经》,尤精《春秋左氏传》。大儒沈重讲于太学,文远就质问,数日便去。或问 曰:“何辞去之速?”答日“观其所说,悉是纸上语耳,仆皆先已诵得之。至于 奥赜之境,翻似未见。”有以其言告重者,重呼与议论,甚叹服之。窦威、杨玄 感、李密皆从其受学。开皇中,累迁太学博士。大业初,授国子博士。文远所讲 释,多立断义,先儒异论,皆定其是非,然后诘驳诸家,又出己意。时洛阳饥馑, 文远出城樵来,为李密军所执。密备弟子礼北面拜之。文远曰:“老夫畴昔之日 幸以先王之道仰授将军今将军属风云之际为义众所归权镇万物威加四海犹能屈 体弘尊师之义此老夫之幸也”密顿首曰。“欲先征化及[注],报复冤耻,然后凯旋, 入拜天阙。”文远曰:“将军前受误于玄感,暂坠家声。回车复路,用康家国, 天下之人,是所望于将军也。”及征化及还,而王世充权兵专制。密问计于文远, 答曰:“是人残忍,意又褊促,既乘此势,必有异图。将军前计为不谐矣。”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