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12 教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3、直径和半径的标注 小于或等于半圆的圆弧标“R”,整圆或大于半圆的圆弧标“Φ”,尺寸线 过 均通过圆心:球面尺寸“SR”、 “S0 4、角度的注法 数字水平书写置于尺寸线的中断处或旁边 5、倒角的注法(有45°和非45°之分) 1.2普通绘图工具的用法 三用法 普通绘图:图板、丁字尺、三角板、比例尺、绘图仪器 1、图板一工作表面,表面平坦,左右两导边平直 2、丁字尺一画水平线,可上下移动 3、三角板一和配合使用,可画垂直线和30°、45°、60 、nx15°的 各种斜线 4、比例尺一量比例,而不画线 5、绘图仪器一(3件、5件、7件、.15件》 分规、圆规(画小圆用点圆规或弹簧圆规) 6、铅笔笔芯B、H表示软,B愈多愈软,H愈多愈硬 一般用“HB”画细实线,用“B”或“2B”画粗实线 准备工作:一张绘图纸、两支绘图铅笔、透明胶、卫生纸、小刀、卷笔 绘图 1.3几何作图 圆周的等分和正多边形(图略) 六等分一圆周作正六边形 用丁字尺、三角板、作圆内接或外切正六边形 3 五等分圆周和作正五边形 、 斜度和锥度 1、斜度:一直线或一平面对另一直线或一平面的倾斜程度(图略) 2、锥度:正圆锥底圆直径和锥高之比(图略)》 三、 圆弧连接(关键是求连接弧的圆心和连接点) 1、 两直线间的圆弧连接(以R=10来举例)(图略) 2、 两圆弧间的圆弧连接(图略) 用己知弧长为R的圆弧去外切己知圆弧R1,内切己知圆弧R2 外切时求圆弧连接圆心O用R+R,内切时求圆弧连接圆心O3用R-Rl
13 学 过 程 3、直径和半径的标注 小于或等于半圆的圆弧标“R”,整圆或大于半圆的圆弧标“”,尺寸线 均通过圆心;球面尺寸“SR”、 “S” 4、角度的注法 数字水平书写置于尺寸线的中断处或旁边 5、倒角的注法(有 45°和非 45°之分) 1.2 普通绘图工具的用法 一、普通绘图:图板、丁字尺、三角板、比例尺、绘图仪器 二、用法: 1、图板—工作表面,表面平坦,左右两导边平直 2、丁字尺—画水平线,可上下移动 3、三角板—和配合使用,可画垂直线和 30°、45°、60°、n×15°的 各种斜线 4、比例尺—量比例,而不画线 5、绘图仪器—(3 件、5 件、7 件、.15 件) 分规、圆规(画小圆用点圆规或弹簧圆规) 6、铅笔 笔芯 B、H 表示软,B 愈多愈软,H 愈多愈硬 一般用“HB”画细实线,用“B”或“2B”画粗实线 准备工作:一张绘图纸、两支绘图铅笔、透明胶、卫生纸、小刀、卷笔、 绘图檫。 1.3 几何作图 一、 圆周的等分和正多边形(图略) 1、 六等分一圆周作正六边形 2、 用丁字尺、三角板、作圆内接或外切正六边形 3、 五等分圆周和作正五边形 二、 斜度和锥度 1、斜度:一直线或一平面对另一直线或一平面的倾斜程度(图略) 2、锥度:正圆锥底圆直径和锥高之比(图略) 三、 圆弧连接(关键是求连接弧的圆心和连接点) 1、 两直线间的圆弧连接(以 R=10 来举例)(图略) 2、 两圆弧间的圆弧连接(图略) 用已知弧长为 R 的圆弧去外切已知圆弧 R1,内切已知圆弧 R2 外切时求圆弧连接圆心 O3用 R1+ R,内切时求圆弧连接圆心 O3用|R- R2|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平面图形的线母分折 1 己知线段一凡是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都齐全的线段称为己知线 段。 2、 车接线段一将有定形尺而无定位尺计的线段称为连接线段。 3. 中间线段一将有定形尺寸但定位尺寸不全,或虽定位尺寸有定位 尺寸但无定形尺寸的线段称为中间线段。 三、 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 1、 画基准线、定位线:2、画己知线段:3画中间线段:4、画连接线 教 段:5、整理全图,检查无误后描深并注全尺寸。 四、 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分析图形,选定尺寸基准(水平方向、竖直方向 2、 分析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确定己知线段、中间线段和连接线段 3、 注出已知线段的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 过 4. 注出中间线段的定形尺寸和一个定位尺寸 5 注出己知线段的定形尺寸 1.4绘图的方法与步骤 程 仪器绘图 1 准备工作:图板、丁字尺、仪器及其他绘图工具、用品削好铅笔 2 备好笔芯 3 选定图幅,用胶带纸固定在图板上 4 画图框和标题档 5、 布置图形的位置(匀称美观) 6、 画底图(先主后次,图线细、轻、准) 7、 标注尺计 描深(线型正确、粗细分明、浓淡一致、连接光滑、图面整洁》 先描圆及圆弧,再描粗实线 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描深,最后描图相 9、 全面检查,填写标题栏 徒手绘图(自学)
14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二、 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 1、 已知线段—凡是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都齐全的线段称为已知线 段。 2、 连接线段—将有定形尺寸而无定位尺寸的线段称为连接线段。 3、 中间线段—将有定形尺寸但定位尺寸不全,或虽定位尺寸有定位 尺寸但无定形尺寸的线段称为中间线段。 三、 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 1、 画基准线、定位线;2、画已知线段;3 画中间线段;4、画连接线 段;5、整理全图,检查无误后描深并注全尺寸。 四、 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1、 分析图形,选定尺寸基准(水平方向、竖直方向) 2、 分析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确定已知线段、中间线段和连接线段 3、 注出已知线段的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 4、 注出中间线段的定形尺寸和一个定位尺寸 5、 注出已知线段的定形尺寸 1.4 绘图的方法与步骤 一、 仪器绘图 1、 准备工作:图板、丁字尺、仪器及其他绘图工具、用品削好铅笔、 2、 备好笔芯 3、 选定图幅,用胶带纸固定在图板上 4、 画图框和标题栏 5、 布置图形的位置(匀称美观) 6、 画底图(先主后次,图线细、轻、准) 7、 标注尺寸 8、 描深(线型正确、粗细分明、浓淡一致、连接光滑、图面整洁) 先描圆及圆弧,再描粗实线,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描深,最后描图框 9、 全面检查,填写标题栏 二、 徒手绘图(自学)
总结与巩固 一、小结 本章介绍了国家标准对技术图样中图面的基本要求与规则,包括图纸幅 面与格式、标题栏与明细栏 字体 图线 能正确地对平面图形进行尺寸分析,正确选择基准, 完整地标注定位及 定形尺寸:掌握相连两线段间两圆心和切点共线的几何关系,能准确求出切 点及圆心,按己知线段、中间线段、连接线段的顺序光滑连接。 学习本章要熟练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学以致用。 二、课后作业 1课后详细看书 2.完成与教材配套的机械制图习题集: P21:3.1.1、3.12字体练习全部、P223.2.1、3.2.2、3.3.1、3.3.2、3.4.1、 大作业P3:3.42 三、思考题 1.A3号图纸幅面多大?它与A4、A2幅面的比例关系如何?它们的周边尺 教 寸如何? 2.试述图样中比例的意义,以及1:2、2:1的含义 3常用线型有几种?宽度系列值为多少?各种图线的画法如何?用于何 处? 4.图样上尺寸的单位是什么?说明尺寸的组成及画法。各类尺寸标注的 基本规则是什么? 过 5试述斜度和锥度的意义、画法和标注方法。 6.圆弧连接怎样才能光滑?连接圆心和连接点的位置如何确定? 7,平面图形的尺寸有几类?标注尺寸的步骤如何? 程 8.分析平面图形线段的目的何在? 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结合课后习题的训练,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
15 总结与巩固 一、小结 本章介绍了国家标准对技术图样中图面的基本要求与规则,包括图纸幅 面与格式、标题栏与明细栏、比例、字体、图线; 能正确地对平面图形进行尺寸分析,正确选择基准,完整地标注定位及 定形尺寸;掌握相连两线段间两圆心和切点共线的几何关系,能准确求出切 点及圆心,按已知线段、中间线段、连接线段的顺序光滑连接。 学习本章要熟练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学以致用。 二、课后作业 1.课后详细看书 2.完成与教材配套的机械制图习题集: P21:3.1.1、3.1.2 字体练习全部、P22 3.2.1、3.2.2、3.3.1、3.3.2、3.4.1、 大作业 P3:3.4.2 教 学 过 程 三、思考题 1.A3 号图纸幅面多大?它与 A4、A2 幅面的比例关系如何?它们的周边尺 寸如何? 2.试述图样中比例的意义,以及 12、21 的含义。 3.常用线型有几种?宽度系列值为多少?各种图线的画法如何?用于何 处? 4.图样上尺寸的单位是什么?说明尺寸的组成及画法。各类尺寸标注的 基本规则是什么? 5.试述斜度和锥度的意义、画法和标注方法。 6.圆弧连接怎样才能光滑?连接圆心和连接点的位置如何确定? 7.平面图形的尺寸有几类?标注尺寸的步骤如何? 8.分析平面图形线段的目的何在? 教 学 后 记 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结合课后习题的训练,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章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的投影(一) 课时2 节 2,1投影法的概述 2.2点的投影 1.掌握中心投影法、平行投影法的概念: 教 2.掌握两种投影法的性质及平行投影法的特性: 3.掌握两投影面系形成的条件: ' 4堂摆两面投母影特性】 的 5.掌握三投影面系的形成和点的投影特性: 6.掌握点的投影作图: 7.掌握点的相对位置的判别。 教 1.投影法的概念: 学 2.平行投影法的特性 3 重 两面投影特 4.三投影面系的形成和点的投影特性。 1.两投影面系形成的条件: 教 2.点的相对位置的判别。 点
16 章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一) 课时 2 节 2.1 投影法的概述 2.2 点的投影 教 学 目 的 1.掌握中心投影法、平行投影法的概念; 2.掌握两种投影法的性质及平行投影法的特性; 3.掌握两投影面系形成的条件; 4.掌握两面投影特性; 5.掌握三投影面系的形成和点的投影特性; 6.掌握点的投影作图; 7. 掌握点的相对位置的判别。 教 学 重 点 1. 投影法的概念; 2. 平行投影法的特性; 3. 两面投影特性。 4. 三投影面系的形成和点的投影特性。 教 学 难 点 1. 两投影面系形成的条件; 2. 点的相对位置的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