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端生鞭毛菌运动速度快,而周生鞭毛菌运动速度较慢。 通常能运动的细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非常敏感,它们能立即反应并做出趋近或远离的 定向运动 这种现象称为趋性运动。 趋性运动因环境因子的种类而异,通常有趋光性、趋氧 性、趋化性和趋磁性等几种类型 ②菌毛和性毛 。蘭手 菌毛有很多译名(伞毛,纤毛,线毛,毛或须毛等),是一种长在细菌体 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它者生于细胞膜上,直径为3~10, 个菌体上约有250一300根。菌毛有利于提高菌体 b.性毛 性毛的成分与结构和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数量仅为一至少数几根。性 毛一般见于G菌(如大肠杆菌)的雄性菌株中,主要由F质粒编码,其功能与细菌的接合 作用有关。 ③鞭毛和菌毛的比较 表2一2 细菌穗毛和菌毛的比较 项目 鞭毛 菌毛 成分 物毛蛋白 菌毛蛋白 大小 0.01~0.02×2 0.007-0.009×0. 5~20m 由鞭毛蛋白亚基呈螺旋排列而成,横 由菌毛蛋白亚基呈螺旋排列而成,横断面 结构 断面上通常含8~11个亚挂 上通常含3个亚基 数目 1一数百根 1一数百根 功能 运动 接合,附着 着生处 通过钩状体与鞭毛基体连接,基体位 细胞膜 于细胞肪 菌种 许多杆雨和少数球闲 许多G杆菌和球菌 (8)菱膜(capsule)和粘液层(smile) 某些细菌在 定营养条件下,可在其细胞壁外形成一层疏松透明的粘液物质,若这种 物质牢固地依附于每个菌体细胞的外表,就称为英膜。若其脱离菌体细胞而存在,这种物质 则称为粘液层。 荚膜一般具有外缘并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上,厚约02至几微米,通常,小于02微米 的称为徽英膜。有些细菌的荚膜可相互融合,并使得许多菌体被包围在一个共同的大荚膜之 中,这种情况称为菌胶团。 荚膜的细菌形成的菌落表面湿 、有光泽,呈粘液状,故称为光滑型菌落(S型) 不产荚膜的细菌菌落的表面通常干燥、无光泽,称为粗糙型菌落(R型)。 荚膜虽不是细菌的必需结构,但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a,有保护细菌的作用,荽膜含水量高,可提高细菌对干操的抵抗力。 ,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荚膜可增强某些病原细菌的毒力,如肺炎链球菌 (S. niae)失去荚膜就等于失去了致病力, C.避免已噬细跑的吞噬 d.有存功能,可作为细胞外储存的碳源和能源物质。 2,细胞膜及其内膜系统 (1)细胞膜(cell membrane) 又称原生质膜(plasma membrane)或质膜(plasma lemma),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并包围原生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膜 ①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细胞膜一般厚约7~8m,主要由磷脂(占20一30%)和蛋白质(占50~70%)组成。 6
16 通常,端生鞭毛菌运动速度快,而周生鞭毛菌运动速度较慢。 通常能运动的细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非常敏感,它们能立即反应并做出趋近或远离的 定向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趋性运动。趋性运动因环境因子的种类而异,通常有趋光性、趋氧 性、趋化性和趋磁性等几种类型。 ② 菌毛和性毛 a.菌毛 菌毛有很多译名(伞毛,纤毛,线毛, 毛或须毛等),是一种长在细菌体 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它着生于细胞膜上,直径为 3~10nm, 由菌毛蛋白螺旋排列呈中空管状结构。一个菌体上约有 250~300 根。菌毛有利于提高菌体 的粘附和聚集能力。 b.性毛 性毛的成分与结构和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数量仅为一至少数几根。性 毛一般见于 G -菌(如大肠杆菌)的雄性菌株中,主要由 F 质粒编码,其功能与细菌的接合 作用有关。 ③ 鞭毛和菌毛的比较 (见表 2—2) 表 2—2 细菌鞭毛和菌毛的比较 项目 鞭毛 菌毛 成分 鞭毛蛋白 菌毛蛋白 大小 0.01~0.02×2~70µm 0.007~0.009×0.5~20µm 结构 由鞭毛蛋白亚基呈螺旋排列而成,横 断面上通常含 8~11 个亚基 由菌毛蛋白亚基呈螺旋排列而成,横断面 上通常含 3 个亚基 数目 1~数百根 1~数百根 功能 运动 接合,附着 着生处 通过钩状体与鞭毛基体连接,基体位 于细胞膜 细胞膜 菌种 许多杆菌和少数球菌 许多 G -杆菌和球菌 (8)荚膜(capsule)和粘液层(smile) 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在其细胞壁外形成一层疏松透明的粘液物质,若这种 物质牢固地依附于每个菌体细胞的外表,就称为荚膜。若其脱离菌体细胞而存在,这种物质 则称为粘液层。 荚膜一般具有外缘并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上,厚约 0.2 至几微米,通常,小于 0.2 微米 的称为微荚膜。有些细菌的荚膜可相互融合,并使得许多菌体被包围在一个共同的大荚膜之 中,这种情况称为菌胶团。 产荚膜的细菌形成的菌落表面湿润、有光泽,呈粘液状,故称为光滑型菌落(S-型); 不产荚膜的细菌菌落的表面通常干燥、无光泽,称为粗糙型菌落(R-型)。 荚膜虽不是细菌的必需结构,但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a.有保护细菌的作用,荚膜含水量高,可提高细菌对干燥的抵抗力。 b.与细菌的 致病力有关 ,荚膜可增 强某些病 原细菌的毒 力,如肺 炎链球菌 (S.pneumoniae)失去荚膜就等于失去了致病力。 c.避免巨噬细胞的吞噬。 d.有贮存功能,可作为细胞外储存的碳源和能源物质。 2.细胞膜及其内膜系统 (1)细胞膜(cell membrane) 又称原生质膜(plasma membrane)或质膜(plasma lemma),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并包围原生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膜。 ①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细胞膜一般厚约 7~8nm,主要由磷脂(占 20~30%)和蛋白质(占 50~70%)组成
a,磷脂原核微生物的细胞膜多数含两性的磷脂酰甘油,而在G菌中,多数还含 有磷脂酰乙醇胺,在分枝杆茵中则含磷脂酰肌醇等 磷脂酰甘油中的脂肪酸有饱和 与不饱和之分 而膜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这两种脂肪酸 相对含量的高低,如低温型微生物的膜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而高温型微生物的膜中 则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 b.蛋白质 根据蛋白质在膜中的位置,可将其区分为周边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和整合蛋白(integral pro ein)两类。周边蛋白存在于膜的内、外表面,主要是水溶性蛋白, 占膜蛋白的20~30% 合蛋白镶嵌于磷脂 分层 多为非水溶性蛋 般占膜 白的70~80%。蛋白质除作为膜的结构组分外,更重要的是起酶的作用,参与细胞代谢, 透性酶等。 c.糖和其它成分 膜中的糖主要以糖蛋白和糖脂的形式存在。糖可以影响细胞的抗 原性和免疫性。 膜中的徽量元素主要参与膜蛋白和磷脂的结合作用 ,并与醇在膜上的催化活性有关 在原核生物 ,DNA复制时一般附着于细胞膜的特定位点上,因而膜中还常含有少量 的核酸。 ②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在电子显微镜下息察,细胞膜具有“夹心面包”样的结构一一在上下两暗色层之间夹 若透明的中间层,总厚度为8~10nm 其中,两条电子致密层由磷脂分子构成,厚度各为 2nm,而透明 是厚度为2 nm。这种膜结构通常称为单位膜 而目前较多学者更倾向于1972年由辛格(Singer)和尼科尔森(Nicolson)提出的液态 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其主要观点是认为脂质双分子层象“海洋”一样具有流动 性,周边蛋白可在其上作“漂浮”运动,而整合蛋白则象“冰山”一样沉浸在其中并可作横 向移动。 细胞膜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屏障,如果说没有细胞壁细菌还可以生存的话,那 么没有细胞膜细菌就无法存活了。 ●细胞膜的功能: a控生制细胞内、外的物质坛送和交换 b。有维持细胞内正常渗诱压的屏暗作用 ©是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和英膜等大分子物质的场所: d.是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 e.是许多酶和电子传递链组分的所在地: £.是鞭毛的若生位点,并为其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2)内膜系统 原核生物的细胞器通常没有单位膜包围,但有许多原核生物类群却演化出一类由细胞 膜内陷、折叠而形成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的特殊结构,这类结构统称为内膜系统,主要包 间体、类囊体、载色体、羧酶体和气泡等结构。 ①间体(mesoso me) 又称为中体,是由细胞质膜内路而形成的不规则的层状 囊状或管状结构,一般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附近。在G菌中常见,而在G菌中不明显。 ●间体的主要功能: 促进细胞间隔的形成,并与DNA的复制及其相互分离有关 本上发现有细胞色素氧化酶等与呼吸有关的酶类,因而它可能是氧 中心,相当于真核生物的线粒体。 ②类囊体(thylakoid) 主要存在于蓝细菌(cyanobacteria)中,是由细胞质膜内 陷而形成的片层状结构,内含叶绿素和藻胆色素等光合色素及光合作用酶系,是蓝细菌进行
17 a.磷脂 原核微生物的细胞膜多数含两性的磷脂酰甘油,而在 G -菌中,多数还含 有磷脂酰乙醇胺,在分枝杆菌中则含磷脂酰肌醇等。 磷脂酰甘油中的脂肪酸有饱和与不饱和之分。而膜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这两种脂肪酸 相对含量的高低,如低温型微生物的膜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而高温型微生物的膜中 则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 b.蛋白质 根据蛋白质在膜中的位置,可将其区分为周边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和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两类。周边蛋白存在于膜的内、外表面,主要是水溶性蛋白, 占膜蛋白的 20~30%。整合蛋白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多为非水溶性蛋白,一般占膜蛋 白的 70~80%。蛋白质除作为膜的结构组分外,更重要的是起酶的作用,参与细胞代谢, 如透性酶等。 c.糖和其它成分 膜中的糖主要以糖蛋白和糖脂的形式存在。糖可以影响细胞的抗 原性和免疫性。 膜中的微量元素主要参与膜蛋白和磷脂的结合作用,并与酶在膜上的催化活性有关。 在原核生物中,DNA 复制时一般附着于细胞膜的特定位点上,因而膜中还常含有少量 的核酸。 ②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具有“夹心面包”样的结构——在上下两暗色层之间夹 着透明的中间层,总厚度为 8~10nm,其中,两条电子致密层由磷脂分子构成,厚度各为 2nm,而透明层厚度为 2~5nm。这种膜结构通常称为单位膜。 而目前较多学者更倾向于 1972 年由辛格(Singer)和尼科尔森(Nicolson)提出的液态 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其主要观点是认为脂质双分子层象“海洋”一样具有流动 性,周边蛋白可在其上作“漂浮”运动,而整合蛋白则象“冰山”一样沉浸在其中并可作横 向移动。 细胞膜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屏障,如果说没有细胞壁细菌还可以生存的话,那 么没有细胞膜细菌就无法存活了。 ● 细胞膜的功能: a.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运送和交换; b.有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作用; c.是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和荚膜等大分子物质的场所; d.是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 e.是许多酶和电子传递链组分的所在地; f.是鞭毛的着生位点,并为其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2)内膜系统 原核生物的细胞器通常没有单位膜包围,但有许多原核生物类群却演化出一类由细胞 膜内陷、折叠而形成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的特殊结构,这类结构统称为内膜系统,主要包括 间体、类囊体、载色体、羧酶体和气泡等结构。 ① 间体(mesosome) 又称为中体,是由细胞质膜内陷而形成的不规则的层状、 囊状或管状结构,一般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附近。在 G +菌中常见,而在 G -菌中不明显。 ● 间体的主要功能: a.促进细胞间隔的形成,并与 DNA 的复制及其相互分离有关; b.在间体上发现有细胞色素氧化酶等与呼吸有关的酶类,因而它可能是氧化磷酸化的 中心,相当于真核生物的线粒体。 ② 类囊体(thylakoid) 主要存在于蓝细菌(cyanobacteria)中,是由细胞质膜内 陷而形成的片层状结构,内含叶绿素和藻胆色素等光合色素及光合作用酶系,是蓝细菌进行
光合作用的场所】 ③色体(chromatonhore) 又称色素体(chloro0me)。是由光合细菌的细胞后 膜内陷并折叠而形成的层状、囊状或管状结 载色体上含有细菌叶绿 类胡萝卜素等 合色素,光合磷酸化所需要的酶类及电子传递体,因而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相 当于植物的叶绿体。 ④羧酶体(carboxysome) 又称多角体(polyhedral bod小y),是存在于自养细南中 的一种名面体结构,由一层厚约35m的蛋白膜句用,内含固定一氧化碳所需的15.二碳酸 核酮糖骏化酶和5-磷酸核酮糖激酶,是细菌固 二氧化碳的场所。 气泡 gas v icles) 主要存在于水生细菌和光合细菌中,由一层厚约2nm的 白质膜包围。气泡由许多小的气囊组成,可通气,但不透水。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调节菌体在 水中的位置,充气时,菌体上浮:排气时,菌体下沉。 3.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细胞质(c 细胞质通常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透 明、胶状 颗粒状物 的总称 原核生物的细胞质是不流动的,含水量约为80%,主要包括核糖体、贮藏物、各种酶 类和中间代谢物,少数细菌还有类囊体、羧酶体等结构。通常把细胞质内形状较大的颗粒状 构造统称为内含物(inclusion body)。 (2)核镀体(ribosome) 核轴体由RNA(占65%)和蛋白质(占35%)构成 在原核生物中 大量核糖体常游离分散于细胞质中。当菌体处于快速繁殖期时,核糖体数目 可达到1~7×10个菌:而当菌体处于缓慢生长时,其数目可降低到2000个菌左右 原核生物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当Mg2浓度小于10mmo几时,核糖体可解离为 30S和50S的两个亚基:而当Mg*浓度大于2.0 nmol/L时,两个亚基又可以重新聚合。当 Mg2*浓度大于20 nmol/L时,还可以形成二聚体。 (3》颗拉状内含物 多数为细胸质中的题粒状贮存物质,其种类和数日因环墙条创 而异,也因种而异 般形成于细菌生长的后期。当环境中营养缺乏时,这些物质又可被分 解利用 ①糖原(glycogen)和淀粉(starch) 这两类物质是细胞内主要的碳源和能源的物 质。糖原较小,可被碘液染成红褐色。淀粉粒较大,可被碘液染成兰色 ②聚B羟基丁酸(B-hydroxybutyric acid,.PHB) 是B-羟基丁酸的聚合物,可 被脂溶性染料(如苏 丹黑)若色 ,主要作为碳源和能源的贮存物,同时具有降低细胞内渗透 压的作用 图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 是细菌所特有的磷素贮存物,主要成分是多 聚偏磷酸。当用兰色染料(如苯胺兰、亚甲基兰)染色时,可被染成红色,故而称作异染粒。 ④疏滴(sulfer droplet) 是某些硫细菌的贮存物,可作为硫素和能源的贮存物, 如贝氏硫细菌, 当生活在含S的环境中时,细胞能够积累硫元素而当环境中缺乏S 时,它可氧化贮存的硫元素来获取能量 包磁粒(nagnetite) 一般为少数磁性细菌(magnetic bacteria)所特有的心存物质, 主要成分是F3O4。磁性细菌可以此来感知地球磁场,并使细胞顺磁场方向排列。 4.核质体(nuclear body)和质粒(plasmid) (1)核届体 又称为原核(。 、拟核()或核基因组(g e,指 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 无周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个大型的环状双 硅DN 分子,并结合有少量蛋白质,此外,还含有30%的RNA,长度为0.25~3.00mm,每个菌休 通常含有1~4个。核质体在菌体中的数目与生长速度有关,快速生长时,其可占到细胞总 体积的20%。核质体时原核生物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控制细菌生长发有、新 18
18 光合作用的场所。 ③ 载色体(chromatophore) 又称色素体(chlorosome),是由光合细菌的细胞质 膜内陷并折叠而形成的层状、囊状或管状结构。载色体上含有细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光 合色素,光合磷酸化所需要的酶类及电子传递体,因而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相 当于植物的叶绿体。 ④ 羧酶体(carboxysome) 又称多角体(polyhedral body),是存在于自养细菌中 的一种多面体结构,由一层厚约 3.5nm 的蛋白膜包围,内含固定二氧化碳所需的 1,5-二磷酸 核酮糖羧化酶和 5-磷酸核酮糖激酶,是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 ⑤ 气泡(gas vesicles) 主要存在于水生细菌和光合细菌中,由一层厚约 2nm 的蛋 白质膜包围。气泡由许多小的气囊组成,可通气,但不透水。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调节菌体在 水中的位置,充气时,菌体上浮;排气时,菌体下沉。 3.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1)细胞质(cytoplasm) 细胞质通常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透 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原核生物的细胞质是不流动的,含水量约为 80%,主要包括核糖体、贮藏物、各种酶 类和中间代谢物,少数细菌还有类囊体、羧酶体等结构。通常把细胞质内形状较大的颗粒状 构造统称为内含物(inclusion body)。 (2)核糖体(ribosome) 核糖体由 RNA(占 65%)和蛋白质(占 35%)构成。 在原核生物中,大量核糖体常游离分散于细胞质中。当菌体处于快速繁殖期时,核糖体数目 可达到 1~7×104 个/菌;而当菌体处于缓慢生长时,其数目可降低到 2000 个/菌左右。 原核生物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 70S。当 Mg2+浓度小于 1.0mmol/L 时,核糖体可解离为 30S 和 50S 的两个亚基;而当 Mg2+浓度大于 2.0mmol/L 时,两个亚基又可以重新聚合。当 Mg2+浓度大于 20mmol/L 时,还可以形成二聚体。 (3)颗粒状内含物 多数为细胞质中的颗粒状贮存物质,其种类和数目因环境条件 而异,也因种而异,一般形成于细菌生长的后期。当环境中营养缺乏时,这些物质又可被分 解利用。 ① 糖原(glycogen)和淀粉(starch) 这两类物质是细胞内主要的碳源和能源的物 质。糖原较小,可被碘液染成红褐色。淀粉粒较大,可被碘液染成兰色。 ② 聚β-羟基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PHB) 是β-羟基丁酸的聚合物,可 被脂溶性染料(如苏丹黑)着色,主要作为碳源和能源的贮存物,同时具有降低细胞内渗透 压的作用。 ③ 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 是细菌所特有的磷素贮存物,主要成分是多 聚偏磷酸。当用兰色染料(如苯胺兰、亚甲基兰)染色时,可被染成红色,故而称作异染粒。 ④ 硫滴(sulfer droplet) 是某些硫细菌的贮存物,可作为硫素和能源的贮存物, 如贝氏硫细菌,当生活在含 H2S 的环境中时,细胞能够积累硫元素;而当环境中缺乏 H2S 时,它可氧化贮存的硫元素来获取能量。 ⑤ 磁粒(magnetite) 一般为少数磁性细菌(magnetic bacteria)所特有的贮存物质, 主要成分是 Fe3O4。磁性细菌可以此来感知地球磁场,并使细胞顺磁场方向排列。 4.核质体(nuclear body)和质粒(plasmid) (1)核质体 又称为原核(prokaryon)、拟核(nucleoid)或核基因组(genome),指 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它是一个大型的环状双链 DNA 分子,并结合有少量蛋白质,此外,还含有 30%的 RNA,长度为 0.25~3.00mm,每个菌体 通常含有 1~4 个。核质体在菌体中的数目与生长速度有关,快速生长时,其可占到细胞总 体积的 20%。核质体时原核生物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控制细菌生长发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