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2015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12月)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绸缪/谬论搭讪/赡养浅尝辄止/流水浅浅 B.勘察/难堪叱咤/惊诧重整旗鼓/积重难返 C.羞赧/赦免奇葩/芭蕉久假不归/狐假虎威 D.誊写/眷属叨扰/淘洗称兄道弟/称心如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近年,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家电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家电出口 额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令世人瞩目 B.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特立独行,致力创新,他制定出的电子商务竞争模式, 成为众多电子商务网站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C.生活方式是一个人衣食住行、工作休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方式习惯,医生 认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长寿休戚相关。 D.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暮鼓晨钟地辛勤劳作,几乎没有片刻喘息,究竟 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支撑起他们的筋骨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 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2014年在韩国仁川举办的第17届亚洲运动会成 为亚运会中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 C.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民 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D.埃博拉病毒疫情自2014年2月在几内亚爆发以,已扩散至部分西非国家,如 果不采取具体措施,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威胁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打扰您了!我想咨询一下如何解压并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B.明日搬新家,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欢迎拜访! C.贵书店即将开张大吉,无论是多忙,到时我都一定会拨冗出席 D.天气日渐寒冷,侄儿在校是否需要叔父寄送御寒物品?望钧裁!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试想一下,如果一部电影、一本书出之后总共就只三五个人看得懂,传播也就 失去了意义。 ②当然,这种流行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使得原本小众化的东西变得平民化,是对 观众需求的积极回应 ③但是过者为灾,凡事都要适可而止。 ④现在的泛娱乐化就是有点过了,更多时候,它的显性功能主要体现在破坏力和 颠覆性上。 ⑤现如今,娱乐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 有娱乐元素的渗透。 A.④②①③⑤B.⑤②①③④C.①⑤②④③D.⑤①③②④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江苏省扬州 2015 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12 月)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绸缪 / 谬论 搭讪 / 赡养 浅尝辄止 / 流水浅浅 B.勘察 / 难堪 叱咤 / 惊诧 重整旗鼓 / 积重难返 C.羞赧 / 赦免 奇葩 / 芭蕉 久假不归 / 狐假虎威 D.誊写 / 眷属 叨扰 / 淘洗 称兄道弟 / 称心如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近年,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家电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家电出口 额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令世人瞩目。 B.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特立独行,致力创新,他制定出的电子商务竞争模式, 成为众多电子商务网站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C.生活方式是一个人衣食住行、工作休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方式习惯,医生 认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长寿休戚相关。 D.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暮鼓晨钟地辛勤劳作,几乎没有片刻喘息,究竟 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支撑起他们的筋骨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 200 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 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2014 年在韩国仁川举办的第 17 届亚洲运动会成 为亚运会中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 C.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民 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D.埃博拉病毒疫情自 2014 年 2 月在几内亚爆发以,已扩散至部分西非国家,如 果不采取具体措施,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威胁。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打扰您了!我想咨询一下如何解压并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B.明日搬新家,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欢迎拜访! C.贵书店即将开张大吉,无论是多忙,到时我都一定会拨冗出席! D.天气日渐寒冷,侄儿在校是否需要叔父寄送御寒物品?望钧裁!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试想一下,如果一部电影、一本书出之后总共就只三五个人看得懂,传播也就 失去了意义。 ②当然,这种流行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使得原本小众化的东西变得平民化,是对 观众需求的积极回应。 ③但是过者为灾,凡事都要适可而止。 ④现在的泛娱乐化就是有点过了,更多时候,它的显性功能主要体现在破坏力和 颠覆性上。 ⑤现如今,娱乐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 有娱乐元素的渗透。 A.④②①③⑤ B. ⑤②①③④ C.①⑤②④③ D.⑤①③②④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豫让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 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 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 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 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 焉一一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 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 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 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 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 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 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一一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 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 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 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 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 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 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 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 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 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 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 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 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忠告善道道:②垂光百世垂: ③以众人待我众人:④庶几复悟庶几: 7.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方孝孺对豫让以死报智伯的行为评价观点。(2 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本是中行氏的部下,中行氏败后又投身为智伯的臣子。方孝孺和豫让都没 有认为这是不忠的表现。 B.方孝孺认为,豫让之不忠,表现在在其位不谋其政。听任智伯因贪欲而亡,却 袖手旁观,没有作为。 C.方孝孺认为豫让没能为智伯报仇,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 为国士
豫让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 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 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 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 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 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 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 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 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 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 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 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 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 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 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 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 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 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 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 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 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 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 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 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 分) ①忠告善道 道: ②垂光百世 垂: ③以众人待我 众人: ④庶几复悟 庶几: 7.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方孝孺对豫让以死报智伯的行为评价观点。(2 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豫让本是中行氏的部下,中行氏败后又投身为智伯的臣子。方孝孺和豫让都没 有认为这是不忠的表现。 B.方孝孺认为,豫让之不忠,表现在在其位不谋其政。听任智伯因贪欲而亡,却 袖手旁观,没有作为。 C.方孝孺认为豫让没能为智伯报仇,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 为国士
D.豫让之所以不惜以死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 其忠义教育后人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4分) (2)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3分) (3)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作答。(10分) 水龙吟【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容翩然, 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 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①。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②,泪流如雨。 【注】本诗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①孙郎良苦:三国 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 所迫局面。②梁父:即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 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 (1)分析“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所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感情。(2 分) (2)本词下阕有两处用典,请具体分析。(4分) (3)“泪”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 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攝英雄泪”,请简析上述 两词中“泪”的意象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有何不同?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2),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4)驾一叶之扁舟,。(苏轼《赤壁赋》) (5),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 (7)宜未雨而绸缪,。(朱柏庐《朱子家训》)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我另外的一生己经开始 刘亮程 ①我说不出有四个孩子那户人家的穷。他们垒在库车河边的矮小房子,萎缩地挤 在同样低矮的一片民舍中间。家里除了土炕上半片烂毡,和炉子上一只黑黑的铁 皮茶壶,再也没有什么。没有地、没有果园、没有生意。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大 的十二三岁,小的几岁,都呆在家里。母亲病恹恹的样子,父亲偶尔出去打一阵 零工。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生活。快中午了,那座冷冷的炉子上会做出怎样一顿饭 食,他们的粮食藏在哪里
D.豫让之所以不惜以死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 其忠义教育后人。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4 分) ⑵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3 分) ⑶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3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作答。(10 分) 水龙吟 【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容翩然, 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 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①。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②,泪流如雨。 【注】本诗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①孙郎良苦:三国 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 所迫局面。②梁父:即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 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 (1)分析“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所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感情。(2 分) (2)本词下阕有两处用典,请具体分析。(4 分) (3)“泪”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 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简析上述 两词中“泪”的意象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有何不同? (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2)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陛下亦宜自谋, , ,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4)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5)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泉涸,鱼相与处于陆,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 (7)宜未雨而绸缪, 。(朱柏庐《朱子家训》)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我另外的一生已经开始 刘亮程 ①我说不出有四个孩子那户人家的穷。他们垒在库车河边的矮小房子,萎缩地挤 在同样低矮的一片民舍中间。家里除了土炕上半片烂毡,和炉子上一只黑黑的铁 皮茶壶,再也没有什么。没有地、没有果园、没有生意。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大 的十二三岁,小的几岁,都呆在家里。母亲病恹恹的样子,父亲偶尔出去打一阵 零工。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生活。快中午了,那座冷冷的炉子上会做出怎样一顿饭 食,他们的粮食藏在哪里
②我同样说不出坐在街边那个老人的孤独。他叫阿不利孜,是亚哈乡农民。他说 自己是挖坎土曼的人,挖了一辈子,现在没劲了。村里把他当“五保户”,每月 给一点口粮,也够吃了。但他不愿呆在家里等死,每个巴扎日他都上老城。他在 老城里有几个“关系户”,隔些日子他便去那些人家走一趟,他们好赖都会给他 一些东西:一块馕、几毛钱、一件旧衣服。更多时候他坐在街边,一坐大半天。 看街上赶巴扎的人,听他们吆喝、讨价还价。看着看着,他就瞌睡了,头一歪睡 着了。他对我说,小伙子,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 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喊醒你。这个老人把死亡都 说出了,我还能说些什么? ③我只有不停地走动。在我没去过的每条街每个巷子里走动。我不认识一个人, 又好似全都认识。那些叫阿不都拉、买买提、古丽的人,我不会在另外的地方遇 见。他们属于这座老城的陈旧街巷。他们低矮的都快碰头的房子、没打直的土墙、 在尘土中慢慢长大却永远高不过尘土的孩子。我目光平静地看着这些时,的确心 疼着在这种不变的生活中耗掉一生的人们。我知道我比他们生活得要好一些。我 的家景看上去比他们富裕。我的孩子穿着漂亮干净的衣服在学校学习,我的妻子 有一份收入不菲的体面工作,她不用为家人的吃穿发愁。可是,当我坐在街边, 啃着买的一块馕、喝着矿泉水,眼望走动的人群时,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一样的, 尘土一样多地落在我身上。我什么都不想,有一点饥饿,半块馕就满足了。有些 瞌睡,打个盹儿又醒了。这个时刻一直地延长下去,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在老 城的缓慢光阴中老去。我的孩子一样会光着脚,在厚厚的尘土中奔跳去,她的欢 笑一点儿不会比现在少 ④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 ⑤我清楚地看见另一种生活中的我自己:眼神忧郁,满脸胡须,背有点驼。名字 叫亚生,或者买买提,是个木工,打馕师傅,或者是铁匠,会一门不好不坏的手 艺。年轻时靠力气,老了靠技艺。我打的镰刀把多少个夏天的麦子割掉了,可我, 每年挣的钱刚够吃饱肚子。 ⑥我没有钱让我的女儿上学,没有钱给她买漂亮合身的衣服。她的幸福在哪里我 不知道,她长大,我长老。等她长大了还要在这条老街上寻食觅吃,等我长老了 我依旧一无所有。 ⑦你看,我的腿都跑坏了,还是找不到一个好的归宿,我的手指都变僵硬了,还 没挣下一点儿养老的粮食。我会把手艺传给女儿,教她学打铁,像吐迪家的女铁 匠一样,打各种精巧耐用的铁器,挂在墙上等人买。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这种叮 叮当当的生活,不喜欢又能去做什么。如果我什么手艺都没有,我就教她最简单 简朴的生活,像巴扎上那些做小买卖的妇女,纱巾蒙面,买一把香菜,分成更小 的七八把,一毛钱一把地卖,挣几毛钱算几毛。重要的是我想教会她快乐。我留 下贫穷,让她继承;留下苦难,让她承担。我没留下快乐,她要学会自己寻找, 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把自己漫长的一生度过 ⑧我不知道这种日子的尽头是什么。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 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 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学会唱歌,把快乐唱出,把忧伤唱出,唱出祖祖辈辈的 梦想。如果我们的幸福不在今生,那它一定在世。我会教导我的孩子去信仰。我 什么都没留下,如果再不留给她信仰,她靠什么去支撑漫长一生的向往。 ⑨如果我死了一一不会有什么大事,只是一点小病,我没钱去医治,一直地拖着, 小病成大病,早早地把一生结束了。那时我的女儿才十几岁,像我在果园小巷遇
②我同样说不出坐在街边那个老人的孤独。他叫阿不利孜,是亚哈乡农民。他说 自己是挖坎土曼的人,挖了一辈子,现在没劲了。村里把他当“五保户”,每月 给一点口粮,也够吃了。但他不愿呆在家里等死,每个巴扎日他都上老城。他在 老城里有几个“关系户”,隔些日子他便去那些人家走一趟,他们好赖都会给他 一些东西:一块馕、几毛钱、一件旧衣服。更多时候他坐在街边,一坐大半天。 看街上赶巴扎的人,听他们吆喝、讨价还价。看着看着,他就瞌睡了,头一歪睡 着了。他对我说,小伙子,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 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喊醒你。这个老人把死亡都 说出了,我还能说些什么? ③我只有不停地走动。在我没去过的每条街每个巷子里走动。我不认识一个人, 又好似全都认识。那些叫阿不都拉、买买提、古丽的人,我不会在另外的地方遇 见。他们属于这座老城的陈旧街巷。他们低矮的都快碰头的房子、没打直的土墙、 在尘土中慢慢长大却永远高不过尘土的孩子。我目光平静地看着这些时,的确心 疼着在这种不变的生活中耗掉一生的人们。我知道我比他们生活得要好一些。我 的家景看上去比他们富裕。我的孩子穿着漂亮干净的衣服在学校学习,我的妻子 有一份收入不菲的体面工作,她不用为家人的吃穿发愁。可是,当我坐在街边, 啃着买的一块馕、喝着矿泉水,眼望走动的人群时,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一样的, 尘土一样多地落在我身上。我什么都不想,有一点饥饿,半块馕就满足了。有些 瞌睡,打个盹儿又醒了。这个时刻一直地延长下去,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在老 城的缓慢光阴中老去。我的孩子一样会光着脚,在厚厚的尘土中奔跳去,她的欢 笑一点儿不会比现在少。 ④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 ⑤我清楚地看见另一种生活中的我自己:眼神忧郁,满脸胡须,背有点驼。名字 叫亚生,或者买买提,是个木工,打馕师傅,或者是铁匠,会一门不好不坏的手 艺。年轻时靠力气,老了靠技艺。我打的镰刀把多少个夏天的麦子割掉了,可我, 每年挣的钱刚够吃饱肚子。 ⑥我没有钱让我的女儿上学,没有钱给她买漂亮合身的衣服。她的幸福在哪里我 不知道,她长大,我长老。等她长大了还要在这条老街上寻食觅吃,等我长老了 我依旧一无所有。 ⑦你看,我的腿都跑坏了,还是找不到一个好的归宿,我的手指都变僵硬了,还 没挣下一点儿养老的粮食。我会把手艺传给女儿,教她学打铁,像吐迪家的女铁 匠一样,打各种精巧耐用的铁器,挂在墙上等人买。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这种叮 叮当当的生活,不喜欢又能去做什么。如果我什么手艺都没有,我就教她最简单 简朴的生活,像巴扎上那些做小买卖的妇女,纱巾蒙面,买一把香菜,分成更小 的七八把,一毛钱一把地卖,挣几毛钱算几毛。重要的是我想教会她快乐。我留 下贫穷,让她继承;留下苦难,让她承担。我没留下快乐,她要学会自己寻找, 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把自己漫长的一生度过。 ⑧我不知道这种日子的尽头是什么。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 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 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学会唱歌,把快乐唱出,把忧伤唱出,唱出祖祖辈辈的 梦想。如果我们的幸福不在今生,那它一定在世。我会教导我的孩子去信仰。我 什么都没留下,如果再不留给她信仰,她靠什么去支撑漫长一生的向往。 ⑨如果我死了——不会有什么大事,只是一点小病,我没钱去医治,一直地拖着, 小病成大病,早早地把一生结束了。那时我的女儿才十几岁,像我在果园小巷遇
到的那个叫古丽莎的女孩一样,她12岁没有了父亲,剩下母亲和一个妹妹。她 从那时起辍学打工,学钉箱子。一家人靠她的收入维持生活。古丽莎长得清秀好 看,一双水灵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她这个年龄女孩子少有的忧郁。那个下午,我 坐在她身旁,看她熟练地把铜皮包在木箱上,又敲打岀各种好看的图案。我听她 说家里的事:母亲身体不好,一直呆在家,妹妹也辍学了,给人家当保姆。我问 一句,古丽莎说一句,我不问她便低着头默默干活,有时抬头看我一眼。我不敢 看她的眼睛,那时刻,我就像她早已过世的父亲,羞愧地低着头,看着她一天到 晚地干活,小小年纪就累弯了腰,细细的手指变得粗糙。我在心里深深地心疼着 她,又面含微笑,像另外一个人 ⑩如果我真的死了,像《古兰经》中说的那样,我会坐在一颗闪亮的星宿上,远 远地望着我生活过的地方,望着我在尘土中劳忙的亲人。那时,我应该什么都可 以说出,一切都能够说清。可是,那些自天上的声音,又是多么地遥远模糊。 (选自春风文艺出版社《在新疆》,有改动) 12.⑤-⑩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另外的一生”?简要概括。(4分) 13.联系全文,说说尾段中“亲人”这一形象的内涵:作者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 怎样的情怀。(4分) 14.试简要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6分) (1)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看见他们在动,一直 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喊醒你。 (2)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 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 15.“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此句话不仅在结构上有重要 作用,而且揭示了文章写法上的创意。请联系全文,具体分析。(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别了,“部长”龙应台 台湾地区选战中国民党惨败,马英九长期倚重的“文化部长”龙应台宣布辞职, 在辞职声明里大大自我表扬了一番。立刻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如果龙应台“文化 部长”的工作做得好,让台湾民众有了更多的文化共识,并成为国民党的优秀政 绩之一,国民党还会有这次惨败吗? 龙应台是台湾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父母是大陆人,随蒋介石前往台湾,龙应台 在台湾出生。正在思想形成阶段,遇到中国大陆取代国民党在联合国席位这个历 史剧变,她这一代台湾人由此普遍产生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即身份焦虑:自己到 底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罗大佑经典之作《亚细亚的孤儿》表达的就是这种焦虑 和彷徨。比龙应台更老一辈的人,这种焦虑要淡得多,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 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比较认可的。而龙应台在这个问题上明显游移不定。她比 般台湾人还有更多一层焦虑:由于前夫与孩子是德国籍的原因,龙应台还时常 有把自己当成“外国人”的恍惚。这样一种深层的焦虑,对于龙应台这样的知识 分子,尤其是掌握权力的文化官员会产生什么影响? 文化既是思想的权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当龙应台带着深深的身份焦虑出任台北 文化局长、台湾“文化部长”后,她所执行的文化政策必然也带上她强烈的个人 色彩。龙应台曾对“中国梦”表达了她的看法,清晰地体现出她在中国人、台湾 人、世界人之间如浮萍般飘荡。中国的整体价值、台湾的地区价值与普世价值以 及个人价值、文学价值等多种价值判断,在龙应台那里始终没有摆正关系,显得
到的那个叫古丽莎的女孩一样,她 12 岁没有了父亲,剩下母亲和一个妹妹。她 从那时起辍学打工,学钉箱子。一家人靠她的收入维持生活。古丽莎长得清秀好 看,一双水灵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她这个年龄女孩子少有的忧郁。那个下午,我 坐在她身旁,看她熟练地把铜皮包在木箱上,又敲打出各种好看的图案。我听她 说家里的事:母亲身体不好,一直呆在家,妹妹也辍学了,给人家当保姆。我问 一句,古丽莎说一句,我不问她便低着头默默干活,有时抬头看我一眼。我不敢 看她的眼睛,那时刻,我就像她早已过世的父亲,羞愧地低着头,看着她一天到 晚地干活,小小年纪就累弯了腰,细细的手指变得粗糙。我在心里深深地心疼着 她,又面含微笑,像另外一个人。 ⑩如果我真的死了,像《古兰经》中说的那样,我会坐在一颗闪亮的星宿上,远 远地望着我生活过的地方,望着我在尘土中劳忙的亲人。那时,我应该什么都可 以说出,一切都能够说清。可是,那些自天上的声音,又是多么地遥远模糊。 (选自春风文艺出版社《在新疆》,有改动) 12.⑤-⑩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另外的一生”?简要概括。(4 分) 13.联系全文,说说尾段中“亲人”这—形象的内涵;作者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 怎样的情怀。(4 分) 14.试简要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6 分) (1)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看见他们在动,一直 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喊醒你。 (2)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 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 15.“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此句话不仅在结构上有重要 作用,而且揭示了文章写法上的创意。请联系全文,具体分析。(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 别了,“部长”龙应台 台湾地区选战中国民党惨败,马英九长期倚重的“文化部长”龙应台宣布辞职, 在辞职声明里大大自我表扬了一番。立刻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如果龙应台“文化 部长”的工作做得好,让台湾民众有了更多的文化共识,并成为国民党的优秀政 绩之一,国民党还会有这次惨败吗? 龙应台是台湾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父母是大陆人,随蒋介石前往台湾,龙应台 在台湾出生。正在思想形成阶段,遇到中国大陆取代国民党在联合国席位这个历 史剧变,她这一代台湾人由此普遍产生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即身份焦虑:自己到 底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罗大佑经典之作《亚细亚的孤儿》表达的就是这种焦虑 和彷徨。比龙应台更老一辈的人,这种焦虑要淡得多,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 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比较认可的。而龙应台在这个问题上明显游移不定。她比 一般台湾人还有更多一层焦虑:由于前夫与孩子是德国籍的原因,龙应台还时常 有把自己当成“外国人”的恍惚。这样一种深层的焦虑,对于龙应台这样的知识 分子,尤其是掌握权力的文化官员会产生什么影响? 文化既是思想的权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当龙应台带着深深的身份焦虑出任台北 文化局长、台湾“文化部长”后,她所执行的文化政策必然也带上她强烈的个人 色彩。龙应台曾对“中国梦”表达了她的看法,清晰地体现出她在中国人、台湾 人、世界人之间如浮萍般飘荡。中国的整体价值、台湾的地区价值与普世价值以 及个人价值、文学价值等多种价值判断,在龙应台那里始终没有摆正关系,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