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的症状首先表现在下部叶片上。 镁和锌是微量元素中可以由下向上输导的元素。镁存在于叶绿素中,是很 多酶的辅助成分:锌则参与生长素的合成和糖的氧化。钙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变化,并通过对钙调蛋白活性的调节影响很多酶的生物活性,它与果胶形成钙 盐参与植物的抗病性;硼的功能不确知,可能影响糖的运输和钙的利用;硫存 在于一些氨基酸和辅酶中;铁是叶绿素合成的催化剂,并作为很多酶的辅助成 分;铜、钼和锰分别是很多氧化酶、硝酸还原酶和呼吸、光合以及氮代谢酶的 辅助成分:这些元素是不可由下向上运输的,所以缺乏时的症状往往出现在上 部组织。现根据症状的特点列出作物缺素症状检索表如下(表7-1)。 缺素症状往往因作物种类或品种的不同而异,难于一概而论。如缺钾引起 的颜色变化,在棉花上是紫红褐色,在马铃薯上为青黑色,而在苜蓿叶缘则是 白色斑点。缺硼在几种观赏植物上表现不同的畸形症状,香石竹茎上端出现侧 枝增生,金鱼草幼叶变形类似于螨的为害,而菊花上出现明显脆弱的卷缩叶。 甚至在同一种植物上,由于缺素的程度不同、植物的发育期不同而有差异。 某些矿质元素过量也会对植物造成毒害。一般来说,大量元素较少出现对 植物的毒害;而微量元素则容易造成毒害,特6,J是硼和锌更容易造成毒害。另 外,不同种类的植物对这些微量元素的敏感性也不同。有些植物受到非常微量 的镍会造成毒害,但却可以耐受相当高浓度的铝 土壤可溶性盐过量形成盐碱土,高浓度的钠、镁硫酸盐,影响了土壤水分 的可利用性和土壤的物理性质。由于盐首先作用于根,使植株吸水困难,进而 裹现萎蔫,这种症状类似于根腐病。土壤中过量的钠盐,特别是氯化钠、硫酸 钠和碳酸钠,引起土壤pu提高,导致植物的碱伤害。症状表现为褪绿、矮 化、叶焦枯和萎蔫等。某些植物如小麦和苹果对碱害非常敏感,而甜菜和苜蓿 相当耐害 另外,可溶性盐过量在一些盆栽植物上常出现。由于长期小量浇水,水中 的可溶性盐在花盆中积累。盐害曾发生在法国巴黎,街道上的梧桐树曾因化雪 时洒了大量的盐而死亡 硼过量对很多蔬菜和果树有毒。它会抑制种子的萌发,引起幼苗死亡。在 东方百合上引起叶尖褪绿等症状。过量的锰引起棉花叶片皱缩和苹果树皮的坏 死。氟过量导致叶片焦枯,特别是在土壤大量施用石灰石和硝态氮后,降低了 土壤结合氟的能力,发病重。而缺硼,常引起油菜、萝卜根茎组织的开裂和变 色。在精细栽培的一些作物中会出现“富贵病”,如盆栽的观赏植物、保护墙 栽培的蔬菜等,高肥、大水管理情况下,元素间的比例失调更加突出。如菊花 施钾肥过多,导致缺镁症状,叶脉之间失绿、叶缘变红紫色。在这种情况下即 使增加镁也不能缓和症状,因为钾离子太多,影响了镁离子的吸收。相似的情 况也发生在橡皮树生理性斑点病上。这种比例失调也出现在其他元素组合上, 如钠过量导致植物缺钙,铜、锰或锌过量导致植物缺铁 植物营养状况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近年来也受到重视。这不仅因为营养元 素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而且是增强植物抗病性所必须的。特别是某 些微量元素在多种作物的不同类型的病害上,表现出较好的控病效果。如锌、 硼、铜、硅在所有测试的情况下,均有降低病害发生和为害的作用,可以称为 植物的保健元素。铁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对病害有防效,而锰的作用受到其他因 子的影响较大。探讨这些微量元素对病害发生影响的机理可以便我们通过调节 植物营养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乏的症状首先表现在下部叶片上。 镁和锌是微量元素中可以由下向上输导的元素。镁存在于叶绿素中,是很 多酶的辅助成分;锌则参与生长素的合成和糖的氧化。钙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变化,并通过对钙调蛋白活性的调节影响很多酶的生物活性,它与果胶形成钙 盐参与植物的抗病性;硼的功能不确知,可能影响糖的运输和钙的利用;硫存 在于一些氨基酸和辅酶中;铁是叶绿素合成的催化剂,并作为很多酶的辅助成 分;铜、钼和锰分别是很多氧化酶、硝酸还原酶和呼吸、光合以及氮代谢酶的 辅助成分;这些元素是不可由下向上运输的,所以缺乏时的症状往往出现在上 部组织。现根据症状的特点列出作物缺素症状检索表如下(表 7—1)。 缺素症状往往因作物种类或品种的不同而异,难于一概而论。如缺钾引起 的颜色变化,在棉花上是紫红褐色,在马铃薯上为青黑色,而在苜蓿叶缘则是 白色斑点。缺硼在几种观赏植物上表现不同的畸形症状,香石竹茎上端出现侧 枝增生,金鱼草幼叶变形类似于螨的为害,而菊花上出现明显脆弱的卷缩叶。 甚至在同一种植物上,由于缺素的程度不同、植物的发育期不同而有差异。 某些矿质元素过量也会对植物造成毒害。一般来说,大量元素较少出现对 植物的毒害;而微量元素则容易造成毒害,特 6,J 是硼和锌更容易造成毒害。另 外,不同种类的植物对这些微量元素的敏感性也不同。有些植物受到非常微量 的镍会造成毒害,但却可以耐受相当高浓度的铝。 土壤可溶性盐过量形成盐碱土,高浓度的钠、镁硫酸盐,影响了土壤水分 的可利用性和土壤的物理性质。由于盐首先作用于根,使植株吸水困难,进而 裹现萎蔫,这种症状类似于根腐病。土壤中过量的钠盐,特别是氯化钠、硫酸 钠和碳酸钠,引起土壤 pu 提高,导致植物的碱伤害。症状表现为褪绿、矮 化、叶焦枯和萎蔫等。某些植物如小麦和苹果对碱害非常敏感,而甜菜和苜蓿 相当耐害。 另外,可溶性盐过量在一些盆栽植物上常出现。由于长期小量浇水,水中 的可溶性盐在花盆中积累。盐害曾发生在法国巴黎,街道上的梧桐树曾因化雪 时洒了大量的盐而死亡。 硼过量对很多蔬菜和果树有毒。它会抑制种子的萌发,引起幼苗死亡。在 东方百合上引起叶尖褪绿等症状。过量的锰引起棉花叶片皱缩和苹果树皮的坏 死。氟过量导致叶片焦枯,特别是在土壤大量施用石灰石和硝态氮后,降低了 土壤结合氟的能力,发病重。而缺硼,常引起油菜、萝卜根茎组织的开裂和变 色。在精细栽培的一些作物中会出现“富贵病”,如盆栽的观赏植物、保护墙 栽培的蔬菜等,高肥、大水管理情况下,元素间的比例失调更加突出。如菊花 施钾肥过多,导致缺镁症状,叶脉之间失绿、叶缘变红紫色。在这种情况下即 使增加镁也不能缓和症状,因为钾离子太多,影响了镁离子的吸收。相似的情 况也发生在橡皮树生理性斑点病上。这种比例失调也出现在其他元素组合上, 如钠过量导致植物缺钙,铜、锰或锌过量导致植物缺铁。 植物营养状况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近年来也受到重视。这不仅因为营养元 素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而且是增强植物抗病性所必须的。特别是某 些微量元素在多种作物的不同类型的病害上,表现出较好的控病效果。如锌、 硼、铜、硅在所有测试的情况下,均有降低病害发生和为害的作用,可以称为 植物的保健元素。铁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对病害有防效,而锰的作用受到其他因 子的影响较大。探讨这些微量元素对病害发生影响的机理可以便我们通过调节 植物营养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环境污染 主要是指空气污染,其他还有水源和土壤的污染、酸雨等。空气污染最主 要的来源是化学工业和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如氟化氢、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等。其中有些气体如水银蒸汽、乙烯、氨、氯气等,不会扩散太远,其危害仅 限于污染源附近:而另一些则能扩散很远造成更大危害,如氟化氢、二氧化 氮、臭氧、过氧酰硝酸盐( pemxyacetyl nitrate,PAN)、二氧化硫等。这些污 染物对不同植物的危害程度不同,引起的症状各异。现将污染物的种类、污染 来源、感病植物以及产生的主要症状列于表7-2中 另外,某些植物具有选择吸收某些有毒气体的能力,因此可以用来净化空 气,改善环境。如桂花每千克于重的叶片可以吸收氯4.8g、硫3.6g和汞 5.1g。而利用某些常见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敏感反应,也可以作为指示植物检测 出对人类有害气体的存在。如在大气臭氧达到0.5x10-6时,牡丹的叶片会出 现特征性的斑点和伤痕,根据浓度不同而呈赤褐、淡黄、灰白等颜色。抗、感 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植物种类见表7—3。 三、植物的药害 各种农药(杀菌剂 fungicide、杀虫剂 insecticide、杀线虫剂 nematocide、除 草剂 hebicide等)和化学肥料如使用浓度过高,或用量过大,或使用时期不 适宜,均可对植物造成化学伤害。植物药害可以按照发生的时间快慢分为急 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药害一般在施药后2~5d发生,常在叶面上或叶柄基部 出现坏死的斑点或条纹,叶片褪绿变黄,严重时凋萎脱落。一般来讲,植物 的幼嫩组织或器官容易发生此类药害。施用无机的铜、硫杀菌剂和有机砷类 杀菌剂容易引起急性药害。植物的慢性药害并不很快表现明显的症状,而是 逐渐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植物生长缓慢、枝叶不繁茂,进而叶片变 黄以至脱落;开花减少,结实延迟,果实变小,籽粒不饱满,种子发芽率降 低等。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农药毒害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差异很大。如桃、李、 梅、白菜、瓜类、大豆和小麦等对波尔多液特别敏感,极易发生药害:而马铃 薯、茄子、甘蓝、丝瓜、柑橘等,使用波尔多液便不易发生药害。植物药害的 发生和环境温度也有关系。如石硫台剂在温度高时药效发挥快,植物也容易受 害。所以不同气温下应使用不同的浓度。另外,同一植物不同生育期对农药的 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来说,幼苗和开花期的植物更敏感。如使用有机砷制剂防 治水稻纹枯病,在孕穗期以前比较安全,孕穗期以后使用会严重影响水稻灌 浆,从而增加瘪粒率,降低千粒重 不适当地使用除草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ρ plant growtb regulator)也会 起药害。如使用2,4—D进行番茄蘸花保果,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茎叶畸形皱缩, 叶片变为鸡爪状。麦田使用绿黄隆类除草剂,如用量过大,不仅小麦受害,常 使后作(水稻)也发生药害,植株黄化枯死。目前除草剂的使用越来越多,有 些用于土壤处理,有些用于田间喷洒。这些处理过的土壤或邻近喷药的田块中 的敏感植物也会受害,主要症状是叶片不同程度的畸形、黄化、变褐、干燥和 植株的矮化甚至死亡 第二节物理因素 温度不适 温度是植物生理生化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它 们各自的最低、最高和最适温度,超出了它们的适应范围,就可能造成不同程
二、环境污染 主要是指空气污染,其他还有水源和土壤的污染、酸雨等。空气污染最主 要的来源是化学工业和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如氟化氢、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等。其中有些气体如水银蒸汽、乙烯、氨、氯气等,不会扩散太远,其危害仅 限于污染源附近;而另一些则能扩散很远造成更大危害,如氟化氢、二氧化 氮、臭氧、过氧酰硝酸盐(pemxyacetyl nitrate,PAN)、二氧化硫等。这些污 染物对不同植物的危害程度不同,引起的症状各异。现将污染物的种类、污染 来源、感病植物以及产生的主要症状列于表 7-2 中。 另外,某些植物具有选择吸收某些有毒气体的能力,因此可以用来净化空 气,改善环境。如桂花每千克于重的叶片可以吸收氯 4.8g、硫 3.6g 和汞 5.1g。而利用某些常见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敏感反应,也可以作为指示植物检测 出对人类有害气体的存在。如在大气臭氧达到 0.5x10-6 时,牡丹的叶片会出 现特征性的斑点和伤痕,根据浓度不同而呈赤褐、淡黄、灰白等颜色。抗、感 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植物种类见表 7—3。 三、植物的药害 各种农药(杀菌剂 fungicie、杀虫剂 insecticide、杀线虫剂 nematocide、除 草剂 hebicide 等)和化学肥料如使用浓度过高,或用量过大,或使用时期不 适宜,均可对植物造成化学伤害。植物药害可以按照发生的时间快慢分为急 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药害一般在施药后 2~5d 发生,常在叶面上或叶柄基部 出现坏死的斑点或条纹,叶片褪绿变黄,严重时凋萎脱落。一般来讲,植物 的幼嫩组织或器官容易发生此类药害。施用无机的铜、硫杀菌剂和有机砷类 杀菌剂容易引起急性药害。植物的慢性药害并不很快表现明显的症状,而是 逐渐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植物生长缓慢、枝叶不繁茂,进而叶片变 黄以至脱落;开花减少,结实延迟,果实变小,籽粒不饱满,种子发芽率降 低等。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农药毒害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差异很大。如桃、李、 梅、白菜、瓜类、大豆和小麦等对波尔多液特别敏感,极易发生药害;而马铃 薯、茄子、甘蓝、丝瓜、柑橘等,使用波尔多液便不易发生药害。植物药害的 发生和环境温度也有关系。如石硫台剂在温度高时药效发挥快,植物也容易受 害。所以不同气温下应使用不同的浓度。另外,同一植物不同生育期对农药的 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来说,幼苗和开花期的植物更敏感。如使用有机砷制剂防 治水稻纹枯病,在孕穗期以前比较安全,孕穗期以后使用会严重影响水稻灌 浆,从而增加瘪粒率,降低千粒重。 不适当地使用除草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b regulator)也会引 起药害。如使用 2,4—D 进行番茄蘸花保果,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茎叶畸形皱缩, 叶片变为鸡爪状。麦田使用绿黄隆类除草剂,如用量过大,不仅小麦受害,常 使后作(水稻)也发生药害,植株黄化枯死。目前除草剂的使用越来越多,有 些用于土壤处理,有些用于田间喷洒。这些处理过的土壤或邻近喷药的田块中 的敏感植物也会受害,主要症状是叶片不同程度的畸形、黄化、变褐、干燥和 植株的矮化甚至死亡。 第二节 物理因素 一、温度不适 温度是植物生理生化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它 们各自的最低、最高和最适温度,超出了它们的适应范围,就可能造成不同程
度的损害。不适宜的温度包括高温、低温、变温,具体讲又有气温、土温和水 温三个方面的变化 高温引起的病害,常见的是番茄、辣椒和其他果实的灼伤。在自然条件 下,高温往往与强光照相结合,所以高温灼伤一般都是表现在植物器官的向阳 面。如番茄果实、西瓜和苹果的果实,因受日光照射而升温,常在向阳面出现 日灼斑,接近成熟的果实,雨后烈日下最易出现。某些深色的菊花由于日光照 射比淡色的花高几度而出现日灼斑。作物幼苗和林木幼苗因高温发生的灼伤也 是常见的。如我国东北的亚麻幼苗因土面温度过高,近地面的幼茎组织被适伤 而表现立枯症状。这种病害在温度变化大的黑土、砂质土和干旱情况下发生较 重。高温也可以引起一些植物开花和结实的异常,如某些观赏植物的花芽被破 坏或花朵畸形,杂交水稻抽穗扬花期若遇高温,可破坏受精作用,使花粉不能 正常萌发,降低结实宰。 低温的影响主要是冷害和冻害。冷害也称寒害,是指0℃以上的低温所致 的病害。喜温作物如黄瓜、水稻以及热带、亚热带的果树如菠萝、柑橘、香蕉 以及盆栽和保护地栽培的植物等较易受冷害。当气温低于10℃时,就会出现 冷害,最常见的症状是变色、坏死和表面斑点等,木本植物上则出现芽枯、顶 枯。植物开花期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也会影响结实。冻害是0℃以下的低温 所致的病害。冻害的症状主要是幼茎或幼叶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的病斑,之后组 织逐渐死亡:严重时整株植物变黑、枯干、死亡。早霜常使未本质化的植物器 官受害,而晚霜常使嫩芽、新叶甚至新梢冻死 土沮过低往往导致幼苗根系生长不良,容易遭受根际病原物的侵染。低水 温也可以引起植物的异常,如用低于叶面几度的水喷洒美洲紫罗兰,会引起环 斑症状;而将冰水滴在叶片上会导致局部栅栏细胞的崩溃。 剧烈变温对植物的影响往往比单纯的高、低温更大。如昼夜温差过大,可 以使木本植物的枝干发生灼伤或冻裂,这种症状多见于树干的向阳面。龟背竹 插条上盆后不久,若从l6℃条件下转到35℃的温度下48h,会导致新生出的 叶片变黑并腐烂。研究证明,这是由快速升温造成的,对这种快速升温敏感的 植物还有喜林芋、橡皮树和香龙血树等盆栽观赏植物。 高温和低温危害植物的机制不同。高温钝化某些酶的活性,而促进另外 些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异常的生化反应和细胞的死亡。高温也引起蛋白质聚合 和变性,细胞质膜的破坏、窒息和毒性物质的释放。低温比高温引起作物的损 伤更大。低温对植物的伤害主要是导致细胞内或细胞间隙冰的形成。细胞内形 成的冰晶破坏细胞质膜,引起细胞的伤害或死亡。0℃左右,首先是细胞间隙 的少量纯水结冰,而细胞内的冰点依据其胞内所含溶质的性质和浓度而不同 溶质多,冰点高,一般为-5~10℃:细胞间隙的水由于含有较少的溶质比细 胞内更容易结冰。细胞内水的结冰点与细胞含水量有关。某些病原细菌如丁香 假单胞( Pseudomonas syringae)和腐生细菌的株系存在于叶片气孔腔内,具 有催化冰核形成的能力,可以使叶片细胞内形成冰的结晶体,使植物更容易受 到霜冻的危害 水分、湿度不适 植物因长期水分供应不足而形成过多的机械组织,使一些肥嫩的器官如水 果、根菜等的一部分薄壁细胞转变为厚壁的纤维细胞,可溶性糖转变为淀粉而 降低品质。同时生长受到限制,各种器官的体积和重量减少,导致植株矮小细 弱。剧烈的干早可引起植物萎蔫、叶缘焦枯等症状。木本植物表现为叶片黄
度的损害。不适宜的温度包括高温、低温、变温,具体讲又有气温、土温和水 温三个方面的变化。 高温引起的病害,常见的是番茄、辣椒和其他果实的灼伤。在自然条件 下,高温往往与强光照相结合,所以高温灼伤一般都是表现在植物器官的向阳 面。如番茄果实、西瓜和苹果的果实,因受日光照射而升温,常在向阳面出现 日灼斑,接近成熟的果实,雨后烈日下最易出现。某些深色的菊花由于日光照 射比淡色的花高几度而出现日灼斑。作物幼苗和林木幼苗因高温发生的灼伤也 是常见的。如我国东北的亚麻幼苗因土面温度过高,近地面的幼茎组织被适伤 而表现立枯症状。这种病害在温度变化大的黑土、砂质土和干旱情况下发生较 重。高温也可以引起一些植物开花和结实的异常,如某些观赏植物的花芽被破 坏或花朵畸形,杂交水稻抽穗扬花期若遇高温,可破坏受精作用,使花粉不能 正常萌发,降低结实宰。 低温的影响主要是冷害和冻害。冷害也称寒害,是指 0℃以上的低温所致 的病害。喜温作物如黄瓜、水稻以及热带、亚热带的果树如菠萝、柑橘、香蕉 以及盆栽和保护地栽培的植物等较易受冷害。当气温低于 10℃时,就会出现 冷害,最常见的症状是变色、坏死和表面斑点等,木本植物上则出现芽枯、顶 枯。植物开花期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也会影响结实。冻害是 0℃以下的低温 所致的病害。冻害的症状主要是幼茎或幼叶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的病斑,之后组 织逐渐死亡;严重时整株植物变黑、枯干、死亡。早霜常使未本质化的植物器 官受害,而晚霜常使嫩芽、新叶甚至新梢冻死。 土沮过低往往导致幼苗根系生长不良,容易遭受根际病原物的侵染。低水 温也可以引起植物的异常,如用低于叶面几度的水喷洒美洲紫罗兰,会引起环 斑症状;而将冰水滴在叶片上会导致局部栅栏细胞的崩溃。 剧烈变温对植物的影响往往比单纯的高、低温更大。如昼夜温差过大,可 以使木本植物的枝干发生灼伤或冻裂,这种症状多见于树干的向阳面。龟背竹 插条上盆后不久,若从 l6℃条件下转到 35℃的温度下 48h,会导致新生出的 叶片变黑并腐烂。研究证明,这是由快速升温造成的,对这种快速升温敏感的 植物还有喜林芋、橡皮树和香龙血树等盆栽观赏植物。 高温和低温危害植物的机制不同。高温钝化某些酶的活性,而促进另外一 些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异常的生化反应和细胞的死亡。高温也引起蛋白质聚合 和变性,细胞质膜的破坏、窒息和毒性物质的释放。低温比高温引起作物的损 伤更大。低温对植物的伤害主要是导致细胞内或细胞间隙冰的形成。细胞内形 成的冰晶破坏细胞质膜,引起细胞的伤害或死亡。0℃左右,首先是细胞间隙 的少量纯水结冰,而细胞内的冰点依据其胞内所含溶质的性质和浓度而不同。 溶质多,冰点高,一般为-5~10℃;细胞间隙的水由于含有较少的溶质比细 胞内更容易结冰。细胞内水的结冰点与细胞含水量有关。某些病原细菌如丁香 假单胞(Pseudomonas syringae)和腐生细菌的株系存在于叶片气孔腔内,具 有催化冰核形成的能力,可以使叶片细胞内形成冰的结晶体,使植物更容易受 到霜冻的危害。 二、水分、湿度不适 植物因长期水分供应不足而形成过多的机械组织,使一些肥嫩的器官如水 果、根菜等的一部分薄壁细胞转变为厚壁的纤维细胞,可溶性糖转变为淀粉而 降低品质。同时生长受到限制,各种器官的体积和重量减少,导致植株矮小细 弱。剧烈的干早可引起植物萎蔫、叶缘焦枯等症状。木本植物表现为叶片黄
化、红化或其他颜色变化,或者早期落叶、落花、落果。禾本科植物在开花和 灌浆期遇干旱所受的影响最为严重。开花期影响授粉,增加瘪粒率:灌浆期影 响营养向籽粒中的输送,降低千粒重。 土壤中水分过多造成氧气供应不足,使植物的根部处于窒息状态,最后导 致根变色或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落叶、落花等症状。 水分的骤然变化也会引起病害。先旱后涝容易引起浆果、根菜和甘蓝的组 织开裂。这是由于干旱情况下,植物的器官形成了伸缩性很小的外皮,水分骤 然增加以后,组织大量吸水,使膨压加大,导致器官破裂。而前期水分充足后 期干旱会使番茄果实发生蒂腐病。这是由于叶片的渗透压高于果实,在水分不 足时,叶片从果实吸收水分,使蒂部突然大量失水引起。 湿度过低,引起植物的旱害。初期枝叶萎蔫下垂,及时补水尚可恢复:后 期植株凋萎甚至死亡。在大田作物中的玉米、大豆和马铃薯上较为常见,由于 干旱导致叶尖或叶缘枯死。在林木上,旱害引起树木叶尖、叶缘、叶脉间或嫩 梢发黄枯死,造成早期落叶、落花、落果。如果土壤湿度很低,又遇上强的高 温于燥的西南风(一般称为干热风),对许多作物的影响很大。如小麦乳熟期 的干热风,使植株迅速干燥、死亡,产量降低。 地下水位过高、地势低洼、雨季局部积水以及不适当的人工灌水导致土壤 湿度过大,引起植物的涝害。由于土壤中氧的供应不足,根部不能进行正常的 生理活动,容易发生须根的腐烂:根部选择吸收的功能受到破坏,一些植株不 需要的元素或其他有害物质会进入根内。土壤缺氧还会促进其中的厌气微生物 的生长,产生一些对根部有害的物质。涝害使植株叶片由绿色变淡黄色,并伴 随着暂时或永久性的萎蔫。变色和萎蔫的原因虽然不能排除有毒物质的影响 但主要是根系死亡造成的吸水能力降低 空气湿度过低的现象通常是暂时的,很少直接引起病害。但如果与大风、 高温结合起来,会导致植株大量失水,夏季高温干旱使玉米、高巢等受害,造 成叶片焦枯、果实萎缩或暂时或永久性的植株萎蔫。长江流域小麦穗期如遇到 干热的西南风,常使小麦干枯、早衰,灌浆不足,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三、光照不适 光照的影响包括光强度和光周期。光照不足通常发生在温室和保护地栽培 的情况下,导致植物徒长,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檀株黄化,组织结 构脆弱,容易发生倒状或受到病原物的侵染 光照过强很少单独引起病害,一般都是与高温、干旱相结合,如前面提到 的日灼病和叶烧病。但千日红植株在高强光以及长日照(2000,16h)下会 自发产生枯搬 光照时间的长短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光可以控制植物 的基因表达,控制植物的形态发生,已知60多种酶受到光照的调控。按照植 物的光周期现象将它们分为长日照、短日照和中性植物。光照条件不适宜,可 以延迟或提早作物的开花和结实,给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除了上述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之外,非病原生物的间接作用也会造成病 害。如土壤、厩肥、污水中存在的反硝化细菌,在土壤通气不良、水分过多的 情况下,产生反硝化作用,造成土壤缺蓖。在缺氧情况下,硫酸盐也可以在微 生物的反硫化作用下释放硫化氢,毒害植株的幼根,造成根部腐烂变黑,如水 稻苗期赤枯病等。 第三节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化、红化或其他颜色变化,或者早期落叶、落花、落果。禾本科植物在开花和 灌浆期遇干旱所受的影响最为严重。开花期影响授粉,增加瘪粒率;灌浆期影 响营养向籽粒中的输送,降低千粒重。 土壤中水分过多造成氧气供应不足,使植物的根部处于窒息状态,最后导 致根变色或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落叶、落花等症状。 水分的骤然变化也会引起病害。先旱后涝容易引起浆果、根菜和甘蓝的组 织开裂。这是由于干旱情况下,植物的器官形成了伸缩性很小的外皮,水分骤 然增加以后,组织大量吸水,使膨压加大,导致器官破裂。而前期水分充足后 期干旱会使番茄果实发生蒂腐病。这是由于叶片的渗透压高于果实,在水分不 足时,叶片从果实吸收水分,使蒂部突然大量失水引起。 湿度过低,引起植物的旱害。初期枝叶萎蔫下垂,及时补水尚可恢复;后 期植株凋萎甚至死亡。在大田作物中的玉米、大豆和马铃薯上较为常见,由于 干旱导致叶尖或叶缘枯死。在林木上,旱害引起树木叶尖、叶缘、叶脉间或嫩 梢发黄枯死,造成早期落叶、落花、落果。如果土壤湿度很低,又遇上强的高 温于燥的西南风(—般称为干热风),对许多作物的影响很大。如小麦乳熟期 的干热风,使植株迅速干燥、死亡,产量降低。 地下水位过高、地势低洼、雨季局部积水以及不适当的人工灌水导致土壤 湿度过大,引起植物的涝害。由于土壤中氧的供应不足,根部不能进行正常的 生理活动,容易发生须根的腐烂;根部选择吸收的功能受到破坏,一些植株不 需要的元素或其他有害物质会进入根内。土壤缺氧还会促进其中的厌气微生物 的生长,产生一些对根部有害的物质。涝害使植株叶片由绿色变淡黄色,并伴 随着暂时或永久性的萎蔫。变色和萎蔫的原因虽然不能排除有毒物质的影响, 但主要是根系死亡造成的吸水能力降低。 空气湿度过低的现象通常是暂时的,很少直接引起病害。但如果与大风、 高温结合起来,会导致植株大量失水,夏季高温干旱使玉米、高巢等受害,造 成叶片焦枯、果实萎缩或暂时或永久性的植株萎蔫。长江流域小麦穗期如遇到 干热的西南风,常使小麦干枯、早衰,灌浆不足,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三、光照不适 光照的影响包括光强度和光周期。光照不足通常发生在温室和保护地栽培 的情况下,导致植物徒长,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檀株黄化,组织结 构脆弱,容易发生倒状或受到病原物的侵染。 光照过强很少单独引起病害,一般都是与高温、干旱相结合,如前面提到 的日灼病和叶烧病。但千日红植株在高强光以及长日照(2000lx,16h) 下会 自发产生枯搬。 光照时间的长短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光可以控制植物 的基因表达,控制植物的形态发生,已知 60 多种酶受到光照的调控。按照植 物的光周期现象将它们分为长日照、短日照和中性植物。光照条件不适宜,可 以延迟或提早作物的开花和结实,给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除了上述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之外,非病原生物的间接作用也会造成病 害。如土壤、厩肥、污水中存在的反硝化细菌,在土壤通气不良、水分过多的 情况下,产生反硝化作用,造成土壤缺蓖。在缺氧情况下,硫酸盐也可以在微 生物的反硫化作用下释放硫化氢,毒害植株的幼根,造成根部腐烂变黑,如水 稻苗期赤枯病等。 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面采取相应的防治措 施。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病害现插的 观察和调査,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二是依据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和侵染 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三是进行治疗性诊断。 病害的现场观察和调查十分重要,这对于初步确定病害的类别、进一步缩 小范围很有帮助。现场的观察要细致、周到,由整株到根,茎、叶、花、果等 各个器官,注意颜色、形状和气味的异常:由病株到病区,由病区到全田,由 全田到邻田:注意地形、地貌、邻作或建筑物的影响。病害的调查要注意区分 不同的症状,尽可能排除其他病害的干扰:记录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析病害 的田间分布类型。向当地气象部门了解发病前后一段时间气象因子的变化,向 种植者了解相关的农事操作等。 非侵染性病害不是由病原物传染引起的,因此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而无 病征,这就可以通过检查有无病征初步确定是否非侵染性病害。具体操作时需 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病组织上可能存在非致病性的腐生生物,要注意分辨 二是侵染性病害的初期病征也不明显,而且病毒、植原体等病害也无病征,需 要在分析田间症状特点、病害分布和发生动态的基础上,结合组织解剖、免疫 检测或电镜等其他方法进一步诊断 对于无病征的病毒、植原体等病害,可以通过田间有中心病株或发病中心 (连续观察或仔细调査)、症状分布不均匀(一般幼嫩组织症状重,成熟组织症 状轻甚至无症)、症状往往是复合的(通常表现为变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畸形) 等特点与非侵染性病害相区别。 在区分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时,应该明确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是:①无病征,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 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③无传染 性,田间无发病中心。④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在遇到新病害 或难于区分的病害时,应采用柯赫法则证明病害是否有侵染性。 根据田间症状的表现,拟定最可能的非侵染性病害治疗措施,进行针对性 的施药处理改变环境条件,观察病害的发展情况,这就是治疗性诊断。通常情 况下,植物的缺素症在施肥后症状可以很快减轻或消失
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面采取相应的防治措 施。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病害现插的 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二是依据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和侵染 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三是进行治疗性诊断。 病害的现场观察和调查十分重要,这对于初步确定病害的类别、进一步缩 小范围很有帮助。现场的观察要细致、周到,由整株到根,茎、叶、花、果等 各个器官,注意颜色、形状和气味的异常;由病株到病区,由病区到全田,由 全田到邻田;注意地形、地貌、邻作或建筑物的影响。病害的调查要注意区分 不同的症状,尽可能排除其他病害的干扰;记录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析病害 的田间分布类型。向当地气象部门了解发病前后一段时间气象因子的变化,向 种植者了解相关的农事操作等。 非侵染性病害不是由病原物传染引起的,因此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而无 病征,这就可以通过检查有无病征初步确定是否非侵染性病害。具体操作时需 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病组织上可能存在非致病性的腐生生物,要注意分辨; 二是侵染性病害的初期病征也不明显,而且病毒、植原体等病害也无病征,需 要在分析田间症状特点、病害分布和发生动态的基础上,结合组织解剖、免疫 检测或电镜等其他方法进一步诊断。 对于无病征的病毒、植原体等病害,可以通过田间有中心病株或发病中心 (连续观察或仔细调查)、症状分布不均匀(一般幼嫩组织症状重,成熟组织症 状轻甚至无症)、症状往往是复合的(通常表现为变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畸形) 等特点与非侵染性病害相区别。 在区分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时,应该明确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是:①无病征,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 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③无传染 性,田间无发病中心。④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在遇到新病害 或难于区分的病害时,应采用柯赫法则证明病害是否有侵染性。 根据田间症状的表现,拟定最可能的非侵染性病害治疗措施,进行针对性 的施药处理改变环境条件,观察病害的发展情况,这就是治疗性诊断。通常情 况下,植物的缺素症在施肥后症状可以很快减轻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