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19届高二上学期二段考 命题人:李颖雅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 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帘的 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 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 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 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 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 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 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 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 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 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 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 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 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 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 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 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 怅。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 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她凌波微步地 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 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 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 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 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 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 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 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 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 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 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 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 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
广东省中山市 2019 届高二上学期二段考 命题人:李颖雅 (本试卷共 8 页,22 小题。 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 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帘的 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 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 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 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 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 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 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 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 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 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 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 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 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 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 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 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 怅。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 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她凌波微步地 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 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 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 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 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 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 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 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 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 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 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 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 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
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 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 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 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B.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 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 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 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 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 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 无聊、慵倦。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D.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 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 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 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密的渴望被点 燃 C.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 还是悲观的视角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 折磨感。 D.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 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 【答案】1.B2.D3.C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错,可及,可逾越,但并不 容易,从原文前两段的描述中可以判断选项说法错误。 2.试题分析:D项,“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5段 最后“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3.试题分析:C项“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错,应该是当事 人的心态、视角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 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 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是对原文
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 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 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 年第 1 期,有删改) 1. 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 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B. 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 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C. 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 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 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 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 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 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 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 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 无聊、慵倦。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D. 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 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 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B. 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 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密的渴望被点 燃。 C. 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 还是悲观的视角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 折磨感。 D. 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 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B 项,“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错,可及,可逾越,但并不 容易,从原文前两段的描述中可以判断选项说法错误。 2. 试题分析:D 项,“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 5 段 最后“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3. 试题分析:C 项“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错,应该是当事 人的心态、视角。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 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 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C 是对原文
第1段内容的转述,原文是说“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 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第一, 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 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 等的痛苦和折磨。”,可知应该是当事人的心态、视角,并非选项所说的“阅读 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可知选项转述错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原阳秋 乔叶 香菜又叫芫荽,可她更喜欢把它叫香菜。听听,香,菜。不由分说气势逼人地就 把香字占了去,这股子傲娇劲儿,啧啧。不过,名字和味道都很傲娇的香菜真到 成了菜的时候,就显出了矫情。乍一看似乎挺低调,因它从不做主菜,只是一道 配菜。只是凉菜的底边儿,热菜的俏尖儿,煲汤时也是最后一道花色儿。可是再 细品,这低调不是真低调,有没有它,菜的品相还真是不太一样。该有它的时候 没有它,菜到底就短了些微的精气神儿 香菜成了她厨房里的日常,每一顿都离不了。可市场上十有八九见到的都是大香 菜,大杄子大叶儿,样子糙,香味儿也跟着糙。好香菜要水嫩嫩的,一点儿不能 干。还不能久放,一放两三天,蔫样子就出来了 为了香菜,她没少发愁。说来好笑,为香菜发愁,也不算是个正经事儿。 那天,她在小区闲逛。逛着逛着,她就闻到了香菜味儿。这香菜味儿是很随意的, 随意里却有着一种浓郁,她直觉来了:好香菜。 她小心翼翼地循着这味道,轻手轻脚地跟踪着,走了不多一会儿,眼前果然就出 现了一盆香菜。香菜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刚刚长岀了俏模样。半尺高,婷婷 袅袅,细碎的叶子嫩嫩地擎着。她蹲下来,摸了摸她们的绿叶子,又摸了摸盆里 的土,那土有点儿黏手的润。 真是一盆好香菜。真想掐两棵。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还是掐了。回家配了紫菜 和虾米,吃了一顿虾肉馄饨。味道好极了 有一次就有两次,越掐她越觉出了这香菜的好。现掐现吃的新鲜劲儿也着实让人 惦记。也是奇怪,她从秋天掐到冬天,又从冬天掐到春天,掐了一次又一次,居 然一次也没有碰见过那个主家。掐着掐着,香菜还又多出了一盆。 有一天,她在厨房忙着,腾不出手,便喊儿子去掐。 “我不去偷。”儿子断然拒绝。 “怎么叫偷?”她恼了。 “人家知道不?不知道就是偷。”儿子言之凿凿 “我倒想告诉人家,可找不着人。”她气得要撂勺子 “你找了没?诚心找能找不着?”小家伙要把她给噎死了。 怎么找?偌大的小区,还真是毫无头绪。贴个启事:寻找香菜主人?这也太可笑 了吧?她寻思,这香菜主人是个什么人呢?是退休的老人家吧?千万别碰到个老 太太,老太太多半是难缠的,她又该怎么脱身呢? 她仔仔细细地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好了,每次给一块钱,而且必须是硬币,半 深半浅埋在盆里,这样主人总能看到吧,也不至于风吹了。 从此,她掐得越发踏实了。 那一天,她又去掐香菜,刚刚直起身,就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看着她
第 1 段内容的转述,原文是说“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 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第一, 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 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 等的痛苦和折磨。”,可知应该是当事人的心态、视角,并非选项所说的“阅读 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可知选项转述错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原阳秋 乔叶 香菜又叫芫荽,可她更喜欢把它叫香菜。听听,香,菜。不由分说气势逼人地就 把香字占了去,这股子傲娇劲儿,啧啧。不过,名字和味道都很傲娇的香菜真到 成了菜的时候,就显出了矫情。乍一看似乎挺低调,因它从不做主菜,只是一道 配菜。只是凉菜的底边儿,热菜的俏尖儿,煲汤时也是最后一道花色儿。可是再 细品,这低调不是真低调,有没有它,菜的品相还真是不太一样。该有它的时候 没有它,菜到底就短了些微的精气神儿。 香菜成了她厨房里的日常,每一顿都离不了。可市场上十有八九见到的都是大香 菜,大杆子大叶儿,样子糙,香味儿也跟着糙。好香菜要水嫩嫩的,一点儿不能 干。还不能久放,一放两三天,蔫样子就出来了。 为了香菜,她没少发愁。说来好笑,为香菜发愁,也不算是个正经事儿。 那天,她在小区闲逛。逛着逛着,她就闻到了香菜味儿。这香菜味儿是很随意的, 随意里却有着一种浓郁,她直觉来了:好香菜。 她小心翼翼地循着这味道,轻手轻脚地跟踪着,走了不多一会儿,眼前果然就出 现了一盆香菜。香菜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刚刚长出了俏模样。半尺高,婷婷 袅袅,细碎的叶子嫩嫩地擎着。她蹲下来,摸了摸她们的绿叶子,又摸了摸盆里 的土,那土有点儿黏手的润。 真是一盆好香菜。真想掐两棵。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还是掐了。回家配了紫菜 和虾米,吃了一顿虾肉馄饨。味道好极了。 有一次就有两次,越掐她越觉出了这香菜的好。现掐现吃的新鲜劲儿也着实让人 惦记。也是奇怪,她从秋天掐到冬天,又从冬天掐到春天,掐了一次又一次,居 然一次也没有碰见过那个主家。掐着掐着,香菜还又多出了一盆。 有一天,她在厨房忙着,腾不出手,便喊儿子去掐。 “我不去偷。”儿子断然拒绝。 “怎么叫偷?”她恼了。 “人家知道不?不知道就是偷。”儿子言之凿凿。 “我倒想告诉人家,可找不着人。”她气得要撂勺子。 “你找了没?诚心找能找不着?”小家伙要把她给噎死了。 怎么找?偌大的小区,还真是毫无头绪。贴个启事:寻找香菜主人?这也太可笑 了吧?她寻思,这香菜主人是个什么人呢?是退休的老人家吧?千万别碰到个老 太太,老太太多半是难缠的,她又该怎么脱身呢? 她仔仔细细地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好了,每次给一块钱,而且必须是硬币,半 深半浅埋在盆里,这样主人总能看到吧,也不至于风吹了。 从此,她掐得越发踏实了。 那一天,她又去掐香菜,刚刚直起身,就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看着她
“你这香菜,是在这盆里掐的吧?”老太太口气很平静,却是一副押解罪犯指证 现场的口气。 她站住,点点头,谄媚地笑笑,回头指指那个盆:“您种的? “嗯。”老太太的脸突然硬起来,“吃人家的菜,也不打个招呼啊?” 找不着人。总不能整天蹲在这里等吧,还是挨家挨户问?还上班呢,特别忙。” 她忐忑着奋力往语气里注入诚恳,“我每天放了1块钱的。” “都是你放的?十二块。我是卖菜的?”老太太脸更硬了。 “对……我不是那个意思。”她有点儿心慌,果然是个难缠的老太太 “不是钱的事儿。我不缺那点儿钱。”老太太又说。 “知道,我知道。”她赶紧应答,“您的劳动,很辛苦的。” 她有些后悔掐那些香菜了。 “好吃不?这是原阳秋。”老太太终于又开了口。 “好吃,好吃,真好吃。这香菜……还分种类啊?”她暗暗松了口气,“过两天, 我也去买点儿种子,跟您学种香菜吧。” “不是特别忙么?你知道啥时候浇水?浇多少?你们年轻人,啥都不知道。就知 道吃 她乖乖点头,任老太太抢白。 老太太回身看一眼楼群:“住几号楼?” “三号楼一单元。”一一又有点儿悬心,不会是去物业告她一下吧? 她看着老太太的脸色,把手里那根香菜递了过去:“还给您 “嗤,”老太太倒是一副气笑了的样子,“都掐下来了,还我干啥?” “那,您的香菜,我以后还能吃不?” “这人,我还甩不脱了。”老太太又笑了,“以后,吃你自己的。也别往盆里放 钱了。” “哦。”她有些落寞。说到底,这老太太,还是小气呢。一一她打了一下自己的 脸。呸,这念头起得没良心呢。不能太贪婪不是?碗米养恩,斗米养仇。难不成 人家的好香菜还养出了自己的小怨恨? 周后,她发现自己家的单元门口,出现了一个花盆。花盆里,种的也是香菜。 她端详了好一会儿,这香菜和老太太盆里的一模一样,也是原阳秋呢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首段写香菜有一股子傲娇劲儿,是一道低调的配菜,有了它,不仅菜 的品相好,也多些微的精气神儿,这样写突出了香菜的特别。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暗示情节内容,为下文作铺垫,香菜虽然种在一个废弃的 花盆里,但是模样俏,盆里的土还有点粘手的润,暗示是有人精心养的。 C.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在被老太太拒绝后,“她”有些落寞, 继而责怪老太太小气,马上又自责,展现了“她”的性格 D.小说以散文化的语言,舒缓细腻的笔调,围绕“一盆原阳秋”叙述了“她” 和“老太太”之间发生的故事,充满邻里之间的融融温情 5.小说不以“香菜”为题,而以“原阳秋”为题。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 要分析。 6.“她”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A5.①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题目为“原阳秋”,但文章前面 大篇幅没有出现这个名称,而只是介绍香菜,引起读者疑问。②紧扣写作对象
“你这香菜,是在这盆里掐的吧?”老太太口气很平静,却是一副押解罪犯指证 现场的口气。 她站住,点点头,谄媚地笑笑,回头指指那个盆:“您种的?” “嗯。”老太太的脸突然硬起来,“吃人家的菜,也不打个招呼啊?” “找不着人。总不能整天蹲在这里等吧,还是挨家挨户问?还上班呢,特别忙。” 她忐忑着奋力往语气里注入诚恳,“我每天放了 1 块钱的。” “都是你放的?十二块。我是卖菜的?”老太太脸更硬了。 “对……我不是那个意思。”她有点儿心慌,果然是个难缠的老太太。 “不是钱的事儿。我不缺那点儿钱。”老太太又说。 “知道,我知道。”她赶紧应答,“您的劳动,很辛苦的。” 她有些后悔掐那些香菜了。 “好吃不?这是原阳秋。”老太太终于又开了口。 “好吃,好吃,真好吃。这香菜……还分种类啊?”她暗暗松了口气,“过两天, 我也去买点儿种子,跟您学种香菜吧。” “不是特别忙么?你知道啥时候浇水?浇多少?你们年轻人,啥都不知道。就知 道吃。” 她乖乖点头,任老太太抢白。 老太太回身看一眼楼群:“住几号楼?” “三号楼一单元。”——又有点儿悬心,不会是去物业告她一下吧? 她看着老太太的脸色,把手里那根香菜递了过去:“还给您。” “嗤,”老太太倒是一副气笑了的样子,“都掐下来了,还我干啥?” “那,您的香菜,我以后还能吃不?” “这人,我还甩不脱了。”老太太又笑了,“以后,吃你自己的。也别往盆里放 钱了。” “哦。”她有些落寞。说到底,这老太太,还是小气呢。——她打了一下自己的 脸。呸,这念头起得没良心呢。不能太贪婪不是?碗米养恩,斗米养仇。难不成 人家的好香菜还养出了自己的小怨恨? 一周后,她发现自己家的单元门口,出现了一个花盆。花盆里,种的也是香菜。 她端详了好一会儿,这香菜和老太太盆里的一模一样,也是原阳秋呢。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的首段写香菜有一股子傲娇劲儿,是一道低调的配菜,有了它,不仅菜 的品相好,也多些微的精气神儿,这样写突出了香菜的特别。 B. 小说善于从细微处暗示情节内容,为下文作铺垫,香菜虽然种在一个废弃的 花盆里,但是模样俏,盆里的土还有点粘手的润,暗示是有人精心养的。 C. 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在被老太太拒绝后,“她”有些落寞, 继而责怪老太太小气,马上又自责,展现了“她”的性格。 D. 小说以散文化的语言,舒缓细腻的笔调,围绕“一盆原阳秋”叙述了“她” 和“老太太”之间发生的故事,充满邻里之间的融融温情。 5. 小说不以“香菜”为题,而以“原阳秋”为题。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 要分析。 6. “她”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题目为“原阳秋”,但文章前面 大篇幅没有出现这个名称,而只是介绍香菜,引起读者疑问。②紧扣写作对象
作者选择的叙写对象是“原阳秋”,而不是普通的香菜。③烘托人物形象。老太 太精心培育的是“原阳秋”而不是普通的香菜,可见她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6.①从形象塑造上看,借“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衬托“老太太”形象,对表 现“老太太”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②从情节结构上看,“她”是线索人物,通过 “她”的经历和细微的心理变化串起整个故事,使情节曲折动人;③从艺术效果 上看,设置悬念,用“她”的反复推测,引起读者对香菜主人的好奇和疑问,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从主题内涵上看,“她”的精打细算、反复疑虑,与老太 太的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主 题更为鲜明。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对表达技巧、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等等内容的考 核。解答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对所给选项一一与原文进行比较。 根据原文第一段推断A项“是一道低调的配菜”不正确。 5.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不以“香菜”为题,而以“原阳秋”为题,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是考查考生对小说题目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分析。可以从人 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本 同时要有条理地阐述,体现层次性,如结构上小说以“原阳秋”为标题,但文章 前面大篇幅没有出现这个名称,而只是介绍香菜,引起读者疑问,起到设置悬念 的作用;内容上作者选择的叙写对象是“原阳秋”,而不是普通的香菜;对于人 物形象塑造上,“原阳秋”是老太太精心培育的,不是普通的香菜,可见她对生 活品质的追求,以此为题起到烘托人物形象。 6.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要分析“她”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是考查考 生对小说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对于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般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 节结构、文章主题、艺术效果等角度来分析。例如文章借“她”所见所闻所思所 想衬托“老太太”形象,对表现“老太太”性格起着关键作用:“她”是线索人 物,通过“她”的经历和细微的心理变化串起整个故事,使情节曲折动人;从主 题内涵上看,“她”的精打细算、反复疑虑,与老太太的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形 成了鲜明对比,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主题更为鲜明;从艺术效果上 看,设置悬念,用“她”的反复推测,引起读者对香菜主人的好奇和疑问,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答题时注意分点作答。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要注意的问题有:看清题干的问法,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 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 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 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 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回答物象或是人物形象的作用, 要从人物形象、环境、情节、主题、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其疏数偃仰 数:密集 B.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 病?病:忧愁 C.顾安所得酒乎?顾:看 D.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原因
作者选择的叙写对象是“原阳秋”,而不是普通的香菜。③烘托人物形象。老太 太精心培育的是“原阳秋”而不是普通的香菜,可见她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6. ①从形象塑造上看,借“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衬托“老太太”形象,对表 现“老太太”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②从情节结构上看,“她”是线索人物,通过 “她”的经历和细微的心理变化串起整个故事,使情节曲折动人;③从艺术效果 上看,设置悬念,用“她”的反复推测,引起读者对香菜主人的好奇和疑问,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从主题内涵上看,“她”的精打细算、反复疑虑,与老太 太的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主 题更为鲜明。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对表达技巧、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等等内容的考 核。解答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对所给选项一一与原文进行比较。 根据原文第一段推断 A 项“是一道低调的配菜”不正确。 5.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不以“香菜”为题,而以“原阳秋”为题,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是考查考生对小说题目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分析。可以从人 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本, 同时要有条理地阐述,体现层次性,如结构上小说以“原阳秋”为标题,但文章 前面大篇幅没有出现这个名称,而只是介绍香菜,引起读者疑问,起到设置悬念 的作用;内容上作者选择的叙写对象是“原阳秋”,而不是普通的香菜;对于人 物形象塑造上,“原阳秋”是老太太精心培育的,不是普通的香菜,可见她对生 活品质的追求,以此为题起到烘托人物形象。 6.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要分析“她”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是考查考 生对小说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对于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般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 节结构、文章主题、艺术效果等角度来分析。例如文章借“她”所见所闻所思所 想衬托“老太太”形象,对表现“老太太”性格起着关键作用;“她”是线索人 物,通过“她”的经历和细微的心理变化串起整个故事,使情节曲折动人;从主 题内涵上看,“她”的精打细算、反复疑虑,与老太太的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形 成了鲜明对比,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主题更为鲜明;从艺术效果上 看,设置悬念,用“她”的反复推测,引起读者对香菜主人的好奇和疑问,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答题时注意分点作答。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要注意的问题有:看清题干的问法,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 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 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 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 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回答物象或是人物形象的作用, 要从人物形象、环境、情节、主题、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其疏数偃仰 数:密集 B. 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 病? 病:忧愁 C. 顾安所得酒乎?顾:看 D.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以: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