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泉2018届高三第五次中学语文月考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 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 着它。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 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 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 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 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 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 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 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 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 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 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 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 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 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 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 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 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 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 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 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 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 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 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 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 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
陕西石泉 2018 届高三第五次中学语文月考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 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 着它。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 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 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 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 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 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 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 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 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 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 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 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 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 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 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 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 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 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 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 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 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 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 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 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 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 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
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 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 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 积下"阴德"。 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 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 的益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 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 是他们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 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 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 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 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 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 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乌镇的修辞 汗漫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 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茅盾”这一笔名,显影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 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困境。正因这双重困境, 他在1949年之后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置,反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定 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犹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而正是这种 “偏远”赢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 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 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 积下"阴德"。 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 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 的益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 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 是他们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 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 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 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 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 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 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乌镇的修辞 汗漫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 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 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茅盾”这一笔名,显影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 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困境。正因这双重困境, 他在 1949 年之后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置,反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定 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犹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而正是这种 “偏远”赢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一一一家老杂货店,现改成专 营字画古玩的商铺,在观前街茅盾故居对面。当然,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却按《林 家铺子》里的描写来打扮自己,着长袍马褂,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 面临破产的忧愤。我伏在柜台上问他,那林老板的后人还在乌镇上否?他说,都去 了国外。因茅盾小说,一个普通店铺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显现出了修 辞的力量。 木心,本名孙牧心,1927年生于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专、杭州 国立艺专求学,师从于刘海粟、林风眠学习油画。1971年蒙冤入狱,三根手指被 折断,仍坚持写作,在纸上画出白键黑键“弹钢琴”,后获释。1982年移居美国纽 约,以作画、讲学谋生,后尝试写作,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十多部,像文坛突 然出现的一个新人,语言充满汉语言的诗意、别致,例如:“公园石栏上伏着两个 男人,毫无作为地容光焕发。”“昨夜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后面的吹 笛。”“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秋天吹来的 这风,也都是从乌镇吹来的吧? 晚年,木心乘风还乡,2011年辞世。 木心家的“孙家花园”,是乌镇最美的私宅。花园应该有鲜花和如花的女人 当时乌镇码头上搬运的麻袋,都印着一个“孙”字。仆人打扫房间,把花瓶抱出抱 进重新摆在案头时出错,会遭到主人责备:“怎么把明代的花瓶搬出来了一一去, 摆宋朝的,要记住样式的不同。”一个富贵华丽之家,1949年后相继改造成为农 具厂、铁器社、五金轴承厂,乃至成为野草高过围墙的废园。九十年代,木心声名 大动于华语文学界,乌镇政府开始在画家陈丹青指导下,于孙家花园原址重建 “晚晴小筑”。2006年,木心回乌镇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 念馆”,展有各种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皮鞋、 手杖等遗物。依然是修辞的力量,在挽留一个人的余温和气息。 木心不是游客,大概不会喜欢乌镇的面目一新。在剧变中的故乡,一个人,反而 会加重异乡感吧。孙家花园转化而成晚晴小筑,木心如落叶转化成树根处的泥土, 大约会想:乌镇还在乌镇吗?我还是我吗?“从前的那个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会 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这样说,充满对“从前”的留恋和对“现在”的谅解 从前的玉勒雕鞍、锦帽貂裘,现在的霜天断雁、淡茶清酒 留恋和谅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态度,对乌镇,对青春。 选自2017年第3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对两个乌镇之子的简介入手,淡化作者的旅游踪迹,突出乌镇的地域文 化,进而表达了作者浓郁的乡愁。 B.文章第二段概要地叙述了茅盾的巨大文学成就,并用衬托手法表现了他襟怀坦 荡、严于解剖自己的高尚品质。 C.“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 对比等手法,讥讽老板的滑稽 D.文章之所以写“孙家花园”几度更名,意在反映时代的变迁对乌镇的影响以及 政府对旧时代富豪的谅解与挽留。 5.文章标题“乌镇的修辞”指什么?文中两次写到“修辞的力量”,各有什么含 义?请结合文意加以理解。(5分) 6.“对乌镇”,作者持“留恋和谅解”的态度。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一家老杂货店,现改成专 营字画古玩的商铺,在观前街茅盾故居对面。当然,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却按《林 家铺子》里的描写来打扮自己,着长袍马褂,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 面临破产的忧愤。我伏在柜台上问他,那林老板的后人还在乌镇上否?他说,都去 了国外。因茅盾小说,一个普通店铺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显现出了修 辞的力量。 木心,本名孙牧心,1927 年生于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专、杭州 国立艺专求学,师从于刘海粟、林风眠学习油画。1971 年蒙冤入狱,三根手指被 折断,仍坚持写作,在纸上画出白键黑键“弹钢琴”,后获释。1982 年移居美国纽 约,以作画、讲学谋生,后尝试写作,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十多部,像文坛突 然出现的一个新人,语言充满汉语言的诗意、别致,例如:“公园石栏上伏着两个 男人,毫无作为地容光焕发。”“昨夜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后面的吹 笛。”“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秋天吹来的。”——这风,也都是从乌镇吹来的吧? 晚年,木心乘风还乡,2011 年辞世。 木心家的“孙家花园”,是乌镇最美的私宅。花园应该有鲜花和如花的女人。 当时乌镇码头上搬运的麻袋,都印着一个“孙”字。仆人打扫房间,把花瓶抱出抱 进重新摆在案头时出错,会遭到主人责备:“怎么把明代的花瓶搬出来了——去, 摆宋朝的,要记住样式的不同。”一个富贵华丽之家,1949 年后相继改造成为农 具厂、铁器社、五金轴承厂,乃至成为野草高过围墙的废园。九十年代,木心声名 大动于华语文学界,乌镇政府开始在画家陈丹青指导下,于孙家花园原址重建 “晚晴小筑”。2006 年,木心回乌镇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 念馆”,展有各种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皮鞋、 手杖等遗物。依然是修辞的力量,在挽留一个人的余温和气息。 木心不是游客,大概不会喜欢乌镇的面目一新。在剧变中的故乡,一个人,反而 会加重异乡感吧。孙家花园转化而成晚晴小筑,木心如落叶转化成树根处的泥土, 大约会想:乌镇还在乌镇吗?我还是我吗?“从前的那个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会 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这样说,充满对“从前”的留恋和对“现在”的谅解。 从前的玉勒雕鞍、锦帽貂裘,现在的霜天断雁、淡茶清酒。 留恋和谅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态度,对乌镇,对青春。 (选自 2017 年第 3 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对两个乌镇之子的简介入手,淡化作者的旅游踪迹,突出乌镇的地域文 化,进而表达了作者浓郁的乡愁。 B.文章第二段概要地叙述了茅盾的巨大文学成就,并用衬托手法表现了他襟怀坦 荡、严于解剖自己的高尚品质。 C.“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 对比等手法,讥讽老板的滑稽。 D.文章之所以写“孙家花园”几度更名,意在反映时代的变迁对乌镇的影响以及 政府对旧时代富豪的谅解与挽留。 5.文章标题“乌镇的修辞”指什么?文中两次写到“修辞的力量”,各有什么含 义?请结合文意加以理解。(5 分) 6.“对乌镇”,作者持“留恋和谅解”的态度。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7--9 题
材料 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京举行 3月7日,“先人与我们同行一一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北京民族 文化宫大剧院举行。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一次精品展示 为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文联于2008年启动“中 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 咏诵会用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诠释经典,加深当下人们对传统经典的 理解。推出后,受到观众热情欢迎。 十年间,“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先后推出了《道德经》《诗经》《孙子兵 法》《论语》《孟子》《孝经》《大学》《屈原》和《王阳明》等10部舞台咏 诵艺术作品。“先人与我们同 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是从已推 出的这10部作品中精选出4篇经典原文、7篇解读经典的散文和9首感悟经典 的歌曲,经过精心编排而成的,集中展现了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 据咏诵会主办方介绍,对“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进行一次“巡礼式”的 全面演绎,就是为了缅怀和祭奠先人先贤,感悟古圣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感受 他们洞悉宇宙万象的智慧,体味他们深刻入微的人文关怀,进而激励国人重视经 典,阅读经典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 经典因性质相异而不同 对于经典,可以分为两类:以社会认知、观点阐发为基础的“社会经典”类, 比如《国富论》;另外是以文学才情、艺术灵感为主的“文学经典”。我的观点 是文学经典的“必读性”一般会大于社会经典。主要原因在于优秀的文学往往可 以独立于时代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而社会经典在开拓了时代的同时往往 也会依赖其时代,写作背景的底色褪去也难免造成书页的泛黄。 比如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对于工业化肇始时期的西方世界来说无疑是醍醐 灌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其书的的确确也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 用。如今,经济学家们关心的早已不是斯密用尽半生心血所疾呼呐喊的理论,而是 更加关注政府与市场分界线的具体划定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经济学教授对经济的认知能力都超过了斯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文字的历史价值不减,人格力量依旧,但是作为对社会的认 知和阐释,当初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这部分的价值也就无形 中被稀释消解,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其增益也就远不能与作者创作的时代相提 并论了。如果一个人想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那么今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书一定比上述作品告诉他的更多也更符合社会的实际。当然,萨氏的这本著作 虽然优秀,但也并非“必读”,我们还有众多的其它选择 与社会经典受制于时代不同,文学经典的魅力多见于情感和表述,受时代影响 不大,甚至会随时间的流逝历久弥香。文学不同于社会学的另一个区别还在于后 人不大容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再次开发和继续建构,也不太具有可替代性。 例如,我们如果不读李白,就无法感受李白那种独有的天纵才情,这种感受杜甫无 法替代,徐志摩也不能,反过来,李白也无法替代杜甫和徐志摩。极端的例子里 极致的文学作品甚至还会对后世造成一种压制。当初李白登黄鹤楼,正准备慷慨 赋诗一首,抬头望见崔颢的大作《黄鹤楼》,不禁心生退缩,一句“眼前好景道不 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断了诗兴。所以文学类的经典一旦登顶便成“绝唱
材料一: 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京举行 3 月 7 日,“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北京民族 文化宫大剧院举行。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一次精品展示。 为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文联于 2008 年启动“中 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 咏诵会用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诠释经典,加深当下人们对传统经典的 理解。推出后,受到观众热情欢迎。 十年间,“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先后推出了《道德经》《诗经》《孙子兵 法》《论语》《孟子》《孝经》《大学》《屈原》和《王阳明》等 10 部舞台咏 诵艺术作品。“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是从已推 出的这 10 部作品中精选出 4 篇经典原文、7 篇解读经典的散文和 9 首感悟经典 的歌曲,经过精心编排而成的,集中展现了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 据咏诵会主办方介绍,对“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进行一次“巡礼式”的 全面演绎,就是为了缅怀和祭奠先人先贤,感悟古圣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感受 他们洞悉宇宙万象的智慧,体味他们深刻入微的人文关怀,进而激励国人重视经 典,阅读经典。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 经典因性质相异而不同 对于经典,可以分为两类:以社会认知、观点阐发为基础的“社会经典”类, 比如《国富论》;另外是以文学才情、艺术灵感为主的“文学经典”。我的观点 是文学经典的“必读性”一般会大于社会经典。主要原因在于优秀的文学往往可 以独立于时代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而社会经典在开拓了时代的同时往往 也会依赖其时代,写作背景的底色褪去也难免造成书页的泛黄。 比如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对于工业化肇始时期的西方世界来说无疑是醍醐 灌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其书的的确确也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 用。如今,经济学家们关心的早已不是斯密用尽半生心血所疾呼呐喊的理论,而是 更加关注政府与市场分界线的具体划定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经济学教授对经济的认知能力都超过了斯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文字的历史价值不减,人格力量依旧,但是作为对社会的认 知和阐释,当初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这部分的价值也就无形 中被稀释消解,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其增益也就远不能与作者创作的时代相提 并论了。如果一个人想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那么今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一书一定比上述作品告诉他的更多也更符合社会的实际。当然,萨氏的这本著作 虽然优秀,但也并非“必读”,我们还有众多的其它选择。 与社会经典受制于时代不同,文学经典的魅力多见于情感和表述,受时代影响 不大,甚至会随时间的流逝历久弥香。文学不同于社会学的另一个区别还在于后 人不大容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再次开发和继续建构,也不太具有可替代性。 例如,我们如果不读李白,就无法感受李白那种独有的天纵才情,这种感受杜甫无 法替代,徐志摩也不能,反过来,李白也无法替代杜甫和徐志摩。极端的例子里, 极致的文学作品甚至还会对后世造成一种压制。当初李白登黄鹤楼,正准备慷慨 赋诗一首,抬头望见崔颢的大作《黄鹤楼》,不禁心生退缩,一句“眼前好景道不 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断了诗兴。所以文学类的经典一旦登顶便成“绝唱
就算后世有相同主题的作品超越,也仅仅是锦外添花,而不会造成原作价值的折 损,我们阅读的体验也不会受到影响。 材料三: 儒学经典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的自我更新 在思想史领域,儒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最为突 出。从原始儒学到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改革、变革精神内在于传 统文化之中,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一孔子,就是注重通变的典范。孔子为殷商后裔,但在文 化选择上,他却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 并受到儒家至高至尊的推崇,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被认为是能够认识并把握历 史法则的人,是孟子所谓的“圣之时者”。 儒家最强调变的经典,是五经之首的《周易》。“易经”就是变经,是对变革 规律的总结。这是一部专门阐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与法则的经书。“易”之三义 简易、变易、不易,都以承认和重视外部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前提。阴阳 刚柔、乾坤等,都是古代中国为描摹、探索宇宙、自然、社会等运行机制、变化 规律所创立的概念。在其他儒学经典中,都充满着这种自我更新的意识,如《诗经》 歌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乐记》借上古言变化:“五帝殊时,不相沿 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针对不同的历史境遇,儒学以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次又一次成功地回应了不同时代的挑战。其中,特别是在佛教盛行而“儒门淡薄, 收拾不住”之际,成功应对了佛教的挑战,后来,它又遭遇了基督教的挑战。 总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变革的文化、富有弹性的文化, 富有巨大张力的文化,或者说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不是一个保守的文化、僵化的文 化、封闭的文化。 (摘自《中华读书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只是诠释经典的一种形式,我们要真正重视经 典,体悟经典,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付出很多努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斯密的《国富论》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 书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它也就不再被后人看重而成为经典。 C.材料二中列举了斯密和李白等事例,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作者的观点更 具说服力,更容易让人理解。 D.文学经典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表述,一旦形成″绝唱",就很难超越 8.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有什么不同之处。(4分) 9.材料三说:“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5分) 一E、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 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就算后世有相同主题的作品超越,也仅仅是锦外添花,而不会造成原作价值的折 损,我们阅读的体验也不会受到影响。 材料三: 儒学经典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的自我更新 在思想史领域,儒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最为突 出。从原始儒学到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改革、变革精神内在于传 统文化之中,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注重通变的典范。孔子为殷商后裔,但在文 化选择上,他却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 并受到儒家至高至尊的推崇,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被认为是能够认识并把握历 史法则的人,是孟子所谓的“圣之时者”。 儒家最强调变的经典,是五经之首的《周易》。“易经”就是变经,是对变革 规律的总结。这是一部专门阐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与法则的经书。“易”之三义 ——简易、变易、不易,都以承认和重视外部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前提。阴阳、 刚柔、乾坤等,都是古代中国为描摹、探索宇宙、自然、社会等运行机制、变化 规律所创立的概念。在其他儒学经典中,都充满着这种自我更新的意识,如《诗经》 歌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乐记》借上古言变化:“五帝殊时,不相沿 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针对不同的历史境遇,儒学以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 次又一次成功地回应了不同时代的挑战。其中,特别是在佛教盛行而“儒门淡薄, 收拾不住”之际,成功应对了佛教的挑战,后来,它又遭遇了基督教的挑战。 总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变革的文化、富有弹性的文化, 富有巨大张力的文化,或者说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不是一个保守的文化、僵化的文 化、封闭的文化。 (摘自《中华读书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只是诠释经典的一种形式,我们要真正重视经 典,体悟经典,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付出很多努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斯密的《国富论》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 书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它也就不再被后人看重而成为经典。 C.材料二中列举了斯密和李白等事例,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作者的观点更 具说服力,更容易让人理解。 D.文学经典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表述,一旦形成"绝唱",就很难超越。 8.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有什么不同之处。(4 分) 9.材料三说:“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本阅读(19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0--13 题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 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