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可以缓解关节的疼痛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痉挛。 (4)支具:在牵伸之后应用支具或动力夹板,使肌肉保持在最大有效长度, 进行长时间持续的牵伸,可以防止牵伸过后关节功能的反弹,用于巩固治疗。 三、牵伸作用 1.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肢体长期制动后,可导致肌肉紧张,软组织李缩,关 节活动受限。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和生活习惯,正常人不能经常进行肌肉的伸展性 锻炼,也会引起肌肉轻微的挛缩或紧张,特别是下肢的胭绳肌、股直肌等。通过 牵伸治疗可以改善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预防或改善肌肉、肌腱及关节囊等软组 织挛缩,恢复和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 2.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组织创伤导致的炎症和疼痛,经观察发现, 关节固定4天后在组织学上即可见挛缩现象,早期可采用主动抑制技术,通过反 射机制来松弛紧张的肌肉,预防和治疗纤维粘连等不可逆性李缩。早期应尽量避 免被动牵伸,以免增加疼痛和紧张度。肌肉紧张明显好转后,用被动牵伸技术进 一步拉长挛缩的肌肉,恢复生理性肌力平衡,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3.调节肌张力:长期制动或保持异常的姿势使肌肉、肌腱的弹性回缩力和伸 展性降低,肌肉萎缩,牵伸可以刺激肌肉内的感受器-肌梭,来调节肌张力,增 加肌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也可 以通过牵伸技术降低肌张力,保持肌肉的休息态长度 4.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长期制动使韧带等纤维组织基质中的水分减少, 黏弹性减弱,纤维之间润滑作用减弱:同时纤维之间的距离缩短,接触时间延长, 致使化学横键形成,纤维之间形成粘连:若同时存在组织的炎症水肿,常有新生 细纤维形成,而且排列紊乱,与原有纤维任意粘连,断面截面面积增加,限制其 相对滑动。牵伸技术可使韧带等结缔组织在牵伸应力作用下逐渐延长,应力作用 能促进胶原纤维的合成,并能使胶原纤维沿其纵轴重新排列,阻断恶性循环,缓 解疼痛。 5.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对于肌肉张力低下的肌群,通过适当的静态牵伸延长 肌肉,可以直接或间接反射性地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增加肌力。 6.预防或减少肌肉肌腱损伤:躯体在做某项运动之前,应先做关节和软组织 的牵伸活动,增加关节的灵活度,预防或减少肌肉肌腱损伤
系,可以缓解关节的疼痛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痉挛。 (4)支具:在牵伸之后应用支具或动力夹板,使肌肉保持在最大有效长度, 进行长时间持续的牵伸,可以防止牵伸过后关节功能的反弹,用于巩固治疗。 三、牵伸作用 1.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肢体长期制动后,可导致肌肉紧张,软组织挛缩,关 节活动受限。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和生活习惯,正常人不能经常进行肌肉的伸展性 锻炼,也会引起肌肉轻微的挛缩或紧张,特别是下肢的腘绳肌、股直肌等。通过 牵伸治疗可以改善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预防或改善肌肉、肌腱及关节囊等软组 织挛缩,恢复和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 2.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组织创伤导致的炎症和疼痛,经观察发现, 关节固定 4 天后在组织学上即可见挛缩现象,早期可采用主动抑制技术,通过反 射机制来松弛紧张的肌肉,预防和治疗纤维粘连等不可逆性挛缩。早期应尽量避 免被动牵伸,以免增加疼痛和紧张度。肌肉紧张明显好转后,用被动牵伸技术进 一步拉长挛缩的肌肉,恢复生理性肌力平衡,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3.调节肌张力:长期制动或保持异常的姿势使肌肉、肌腱的弹性回缩力和伸 展性降低,肌肉萎缩,牵伸可以刺激肌肉内的感受器-肌梭,来调节肌张力,增 加肌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也可 以通过牵伸技术降低肌张力,保持肌肉的休息态长度。 4.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长期制动使韧带等纤维组织基质中的水分减少, 黏弹性减弱,纤维之间润滑作用减弱;同时纤维之间的距离缩短,接触时间延长, 致使化学横键形成,纤维之间形成粘连;若同时存在组织的炎症水肿,常有新生 细纤维形成,而且排列紊乱,与原有纤维任意粘连,断面截面面积增加,限制其 相对滑动。牵伸技术可使韧带等结缔组织在牵伸应力作用下逐渐延长,应力作用 能促进胶原纤维的合成,并能使胶原纤维沿其纵轴重新排列,阻断恶性循环,缓 解疼痛。 5.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对于肌肉张力低下的肌群,通过适当的静态牵伸延长 肌肉,可以直接或间接反射性地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增加肌力。 6.预防或减少肌肉肌腱损伤:躯体在做某项运动之前,应先做关节和软组织 的牵伸活动,增加关节的灵活度,预防或减少肌肉肌腱损伤
四、牵伸程序 (一)牵伸前评估 治疗师在做牵伸治疗之前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评估,如肌肉的张力 肌肉力量和RM等,了解其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部位、性质、原因及功能情况。 需要考虑患者是否有炎症性疼痛:感觉是否正常:李缩组织处于哪个阶段:年龄、 认知、身体全身状况:能否主动参与以及预后等。如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做牵 伸治疗时由于他们没有知觉更容易引起组织的损伤。治疗师应严格掌握牵伸治疗 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原因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李缩,要选择合适的牵伸方法。 如果关节功能受限主要是由于软组织李缩引起的,可用肌肉牵伸技术:如果是关 节本身的原因引起的,可用肌肉牵伸技术加关节松动术。一般情况下,关节本身 的挛缩可先行关节松动术,恢复关节内正常的相互关系,再行肌肉牵伸技术。 (二)向患者解释牵伸目的、步骤 在牵伸之前,应向患者解释牵伸治疗的目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 的配合。患者和治疗师都应尽量保持在舒适、放松、安全的体位,患者一般取卧 位和坐位。被牵伸的部位处于抑制反射、便于牵伸的体位,被牵伸部位应尽量充 分暴露,如有可能应去除绷带、夹板或较多的农物。应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康 复训练,如患者保持被牵伸部位放松,主动配合治疗师可使牵伸治疗更容易完成。 (三)牵伸技术参数 1,牵伸方向:牵伸力量的方向应该与肌肉紧张或李缩的方向相反。先以主动、 小强度牵伸软组织:在可控制的关节活动范围内活动:缓慢移动肢体至关节受限 的终末端:固定关节近端,活动远端肢体,以增加肌肉长度和关节活动范围。 2.牵伸强度:牵伸力量必须足够拉紧软组织的结构,但不引起疼痛或损伤。 在牵伸过程中患者会感到轻微的疼痛,要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当患者感到明显 疼痛或剧痛难忍,则视为负荷过度,易造成被牵伸组织损伤,应及时调整牵伸强 度,以免造成医源性损伤。低强度长时间的持续牵伸效果优于高强度短时间的牵 伸,临床上常用前者。 3.牵伸时间被动牵伸时间为每次15~30秒,也可达60秒,休息20秒,再 重复3~5次,关节各方向依次进行牵伸。机械牵伸每次在20分钟或以上。每天
四、牵伸程序 (一)牵伸前评估 治疗师在做牵伸治疗之前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评估,如肌肉的张力、 肌肉力量和 ROM 等,了解其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部位、性质、原因及功能情况。 需要考虑患者是否有炎症性疼痛;感觉是否正常;挛缩组织处于哪个阶段;年龄、 认知、身体全身状况;能否主动参与以及预后等。如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做牵 伸治疗时由于他们没有知觉更容易引起组织的损伤。治疗师应严格掌握牵伸治疗 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原因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挛缩,要选择合适的牵伸方法。 如果关节功能受限主要是由于软组织挛缩引起的,可用肌肉牵伸技术;如果是关 节本身的原因引起的,可用肌肉牵伸技术加关节松动术。一般情况下,关节本身 的挛缩可先行关节松动术,恢复关节内正常的相互关系,再行肌肉牵伸技术。 (二)向患者解释牵伸目的、步骤 在牵伸之前,应向患者解释牵伸治疗的目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 的配合。患者和治疗师都应尽量保持在舒适、放松、安全的体位,患者一般取卧 位和坐位。被牵伸的部位处于抑制反射、便于牵伸的体位,被牵伸部位应尽量充 分暴露,如有可能应去除绷带、夹板或较多的衣物。应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康 复训练,如患者保持被牵伸部位放松,主动配合治疗师可使牵伸治疗更容易完成。 (三)牵伸技术参数 1.牵伸方向:牵伸力量的方向应该与肌肉紧张或挛缩的方向相反。先以主动、 小强度牵伸软组织;在可控制的关节活动范围内活动;缓慢移动肢体至关节受限 的终末端;固定关节近端,活动远端肢体,以增加肌肉长度和关节活动范围。 2.牵伸强度:牵伸力量必须足够拉紧软组织的结构,但不引起疼痛或损伤。 在牵伸过程中患者会感到轻微的疼痛,要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当患者感到明显 疼痛或剧痛难忍,则视为负荷过度,易造成被牵伸组织损伤,应及时调整牵伸强 度,以免造成医源性损伤。低强度长时间的持续牵伸效果优于高强度短时间的牵 伸,临床上常用前者。 3.牵伸时间被动牵伸时间为每次 15~30 秒,也可达 60 秒,休息 20 秒,再 重复 3~5 次,关节各方向依次进行牵伸。机械牵伸每次在 20 分钟或以上。每天
1~2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一般需3~5个疗程。如规范治疗一个星期无明显疗 效,应重新评估,及时调整参数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4.治疗反应:一般行牵伸治疗后患者感到被牵伸部位关节周围软组织放松, 关节活动范围得到改善。如果第二天被牵伸部位仍然有肿胀或明显疼痛,说明牵 伸的强度过大,应及时降低牵伸强度或停止治疗一天。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情, 其牵伸的强度、时间及疗程等均不一样,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 评估,并制定合理的参数。 五、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各种软组织的李缩、粘连或瘢痕形成,引起肌肉、结缔组织和皮肤短缩,关 节活动范围受限。 (二)禁忌证 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组织各种急性炎症、感染、结核或肿瘤:新近发生的骨折 或骨折未愈合、肌肉或肌腱的损伤,神经损伤或神经吻合术后1个月内:活动关 节或肌肉被拉长时疼痛剧烈:严重的骨质疏松:骨性限制关节活动:短缩或挛缩 的软组织造成关节的固定,形成了不可逆性李缩。 (三)注意事项 1.牵伸治疗前先进行评定,明确功能障碍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牵伸方式,使 治疗更具有针对性。 2.牵伸治疗前可先进行热疗、按摩或关节松动术,增加李缩组织的伸展性, 缓解关节疼痛和周围组织的痉挛。 3.牵伸力量要适度、轻柔、缓慢、持久,达到一定力量,持续一定时间。应 避免过大的牵伸力量和跳跃性牵伸,以避免刺激牵伸肌肉引起牵张反射。 4.避免牵伸水肿组织。水肿组织牵伸后水肿易扩散,而增加疼痛和肿胀。 5.对肌力较弱的肌肉,应将牵伸和肌力训练结合起来,使患者在伸展性和力 量之间保持平衡。 6.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治疗反应,牵伸后肌肉酸胀属正常反应,但如果肌肉酸 胀持续超过24小时,甚至引起关节疼痛,说明牵伸强度过大,须调整牵伸参数 或休息一天。牵伸后应注意肢体的保暖,或配带支具,以巩固牵伸效果
1~2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一般需 3~5 个疗程。如规范治疗一个星期无明显疗 效,应重新评估,及时调整参数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4.治疗反应:一般行牵伸治疗后患者感到被牵伸部位关节周围软组织放松, 关节活动范围得到改善。如果第二天被牵伸部位仍然有肿胀或明显疼痛,说明牵 伸的强度过大,应及时降低牵伸强度或停止治疗一天。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情, 其牵伸的强度、时间及疗程等均不一样,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 评估,并制定合理的参数。 五、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各种软组织的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引起肌肉、结缔组织和皮肤短缩,关 节活动范围受限。 (二)禁忌证 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组织各种急性炎症、感染、结核或肿瘤;新近发生的骨折 或骨折未愈合、肌肉或肌腱的损伤,神经损伤或神经吻合术后 1 个月内;活动关 节或肌肉被拉长时疼痛剧烈;严重的骨质疏松;骨性限制关节活动;短缩或挛缩 的软组织造成关节的固定,形成了不可逆性挛缩。 (三)注意事项 1.牵伸治疗前先进行评定,明确功能障碍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牵伸方式,使 治疗更具有针对性。 2.牵伸治疗前可先进行热疗、按摩或关节松动术,增加挛缩组织的伸展性, 缓解关节疼痛和周围组织的痉挛。 3.牵伸力量要适度、轻柔、缓慢、持久,达到一定力量,持续一定时间。应 避免过大的牵伸力量和跳跃性牵伸,以避免刺激牵伸肌肉引起牵张反射。 4.避免牵伸水肿组织。水肿组织牵伸后水肿易扩散,而增加疼痛和肿胀。 5.对肌力较弱的肌肉,应将牵伸和肌力训练结合起来,使患者在伸展性和力 量之间保持平衡。 6.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治疗反应,牵伸后肌肉酸胀属正常反应,但如果肌肉酸 胀持续超过 24 小时,甚至引起关节疼痛,说明牵伸强度过大,须调整牵伸参数 或休息一天。牵伸后应注意肢体的保暖,或配带支具,以巩固牵伸效果
第二节上肢肌肉牵伸技术 一、肩部肌肉 牵伸肩部肌肉时须固定肩胛骨,使肩胛骨保持在没有外展、外旋的位置上。 此时,肩关节只能完成前屈120°、外展120°的运动,只有当肱骨外旋时,才 能完成全范围的活动。临床发现,附着在肩胛骨上的肌肉中,最容易引起紧张或 李缩的肌肉是阻止肩关节全范围前屈、外展及旋转的肌群。因此,在牵伸肩部肌 肉时,要防止出现肩胛骨的代偿性运动,否则,很容易引起肩部肌肉过度牵伸。 (一)徒手被动牵伸技术 1.牵伸肩关节后伸肌群 (1)牵伸目的:增加肩关节前屈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关节前屈、屈肘,前臂及手放松。 (3)治疗师体位:面向患者立于牵伸侧,上方手握住肱骨远端,下方手置 于肩胛骨腋缘固定肩胛骨。 (4)牵伸手法:上方手将肱骨被动前屈至最大范围,保持15~30秒,重复 3~5次(图3)。 图3牵伸肩关节后伸肌 2.牵伸肩关节前屈肌群 (1)牵伸目的:增加肩关节后伸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俯卧位,上肢置于体侧,前臂及手放松
第二节 上肢肌肉牵伸技术 一、肩部肌肉 牵伸肩部肌肉时须固定肩胛骨,使肩胛骨保持在没有外展、外旋的位置上。 此时,肩关节只能完成前屈 120°、外展 120°的运动,只有当肱骨外旋时,才 能完成全范围的活动。临床发现,附着在肩胛骨上的肌肉中,最容易引起紧张或 挛缩的肌肉是阻止肩关节全范围前屈、外展及旋转的肌群。因此,在牵伸肩部肌 肉时,要防止出现肩胛骨的代偿性运动,否则,很容易引起肩部肌肉过度牵伸。 (一)徒手被动牵伸技术 1.牵伸肩关节后伸肌群 (1)牵伸目的:增加肩关节前屈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关节前屈、屈肘,前臂及手放松。 (3)治疗师体位:面向患者立于牵伸侧,上方手握住肱骨远端,下方手置 于肩胛骨腋缘固定肩胛骨。 (4)牵伸手法:上方手将肱骨被动前屈至最大范围,保持 15~30 秒,重复 3~5 次(图 3)。 图 3 牵伸肩关节后伸肌群 2.牵伸肩关节前屈肌群 (1)牵伸目的:增加肩关节后伸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俯卧位,上肢置于体侧,前臂及手放松
(3)治疗师体位:面向患者立于牵伸侧,上方手固定肩胛骨,下方手握住 肱骨远端,前臂托住牵伸侧上肢。 (4)牵伸手法:下方手将肱骨被动后伸至最大范围,保持15一30秒,重复 3~5次(图4)。 图4牵伸肩关节前屈肌群 3.牵伸肩内收肌群 (1)牵伸目的:增加肩关节外展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屈肘90°。 (3)治疗师体位:面向患者立于牵伸侧,上方手托住肘关节,下方手置于 肩胛骨腋缘固定肩胛骨。 (4)牵伸手法:上方手将肱骨被动外展至最大范围,保持15~30秒,重复 3一5次(图5)
(3)治疗师体位:面向患者立于牵伸侧,上方手固定肩胛骨,下方手握住 肱骨远端,前臂托住牵伸侧上肢。 (4)牵伸手法:下方手将肱骨被动后伸至最大范围,保持 15~30 秒,重复 3~5 次(图 4)。 图 4 牵伸肩关节前屈肌群 3.牵伸肩内收肌群 (1)牵伸目的:增加肩关节外展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关节外展 90°,屈肘 90°。 (3)治疗师体位:面向患者立于牵伸侧,上方手托住肘关节,下方手置于 肩胛骨腋缘固定肩胛骨。 (4)牵伸手法:上方手将肱骨被动外展至最大范围,保持 15~30 秒,重复 3~5 次(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