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随着平与国际消费市场相比较低,国内中高端商品和服 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务的供应仍然滞后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国 提高,而收入水平的提升正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从供给侧角度来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 重要基础。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居民消费支级,增加国内中高端和新兴消费市场商品和服务的 出结构较为合理,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同时教有效供给,大力引进国外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进 育、医疗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等服步打造消费特色和营造消费场景,积极发展实体和 务类消费占比也在不断提高。这与美国的高收入水虚拟以及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新业态,并且 平密切相关,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要加快提升服务消费的质量,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改 比重为70%以上,居民拥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并善居民消费体验,推动消费领域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且美国大众消费主义盛行,消费信贷体系较为发达,具体来看,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教育、医疗卫生和社 消费欲望强烈也推动着美国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会工作以及其他服务业等服务部门对居民消费的拉动 然而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与美国总体差距较大,人均力较强,我国应重点增加对居民消费拉动力较强部门 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仅为43%,居民可用的供给,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服务消费需求,未来上 于消费的收入相对较少,并且我国民众历来崇尚节述部门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会给居民消费结构带 俭和量入为出,消费信贷也不完善。因此,我国需要来向高层次、多样化升级发展的机遇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 [参考文献] 都要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和减少税收负担,缩小 收入差距以提高整体居民消费水平,并且要完善福[sone, R.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and Demand Analysis: An 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偏好, Application to the Pattern of British DemandU). Economic Jouma 减少中等收入群体在住房、医疗和教育方面的负担, 1-527. 释放中产阶级的消费潜力,最大限度地增强居民消 , and willams, K Consumer Demand sy 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Canadian Joumal of Ec 第二,积极培育引领中高端和新兴领域消费。伴 nomIcs1973,8:21-32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 8 Deaton, A, and Muellbauer,1,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7: 312-326 的热捧,培养发展中高端和新兴领域的消费已成为引向c回即 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向。我国需要积极推进 2007,1:429-443 中高端品牌商品的高质量供应,挖掘老字号品牌的内(5]Bnks,J, Blundel,R, and Lewie,A. Quadratic Engel Curves and 涵和特色,加强本土品牌的市场营销,优化本土自主 Consumer Demand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7. 品牌的服务供给,满足更多中高端领域的居民消费需 79(4):527-539 求,并且要加快发展服务型消费,鼓励文化、体育、娱乐 [6 Hongbin, L, Shi, X, and Wu, B Retirement Consumption in China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3, 和教育新业态的发展,推动上述服务型消费市场进 265-274 步扩容,利用网络消费平台的迅速发展,创造新兴领[7 Lucas,.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 Journal 以服务型消费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常年保持82 hetary Economi92:242 域的消费热点。本文分析指出,美国居民消费支出中 imo ller. J. B. Innovation and Growth with Rich and Poor 在65%以上,中高端领域的消费占比较高,消费结构 Consumers). Metroecomomica, 2005, 56: 233-262. 9]叶立新杜玉兰试论消费结构升级当代财经2001,(4)-28-30 向以服务消费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升级。而中国居民消(1o臧旭恒,孙文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基于ELES模型和ADS 费支出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虽不断提升,2017年达到 模型的比较分析四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532%,但与美国仍存在一定差距,提升空间较大。因 122-126 此要提升我国居民的品牌意识,驱动新兴消费领域热[]郭鹏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相关问题研究江西社会科 潮,促进我国服务型消费市场的新发展 学,2007,(11)139-142. 第三,加强消费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 [2]王恰,李树民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统计与决策,2012,(10):133-135 新常态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u3黄卫挺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与现实研究门科学发展,2013,(3 稳定发展的新动力。当前我国消费市场的供给侧水 43-52
第一,大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随着 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断 提高,而收入水平的提升正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 重要基础。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居民消费支 出结构较为合理,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同时教 育、医疗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等服 务类消费占比也在不断提高。这与美国的高收入水 平密切相关,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 GDP 的 比重为 70%以上,居民拥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并 且美国大众消费主义盛行,消费信贷体系较为发达, 消费欲望强烈也推动着美国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然而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与美国总体差距较大,人均 可支配收入占人均 GDP 的比重仅为 43%,居民可用 于消费的收入相对较少,并且我国民众历来崇尚节 俭和量入为出,消费信贷也不完善。因此,我国需要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 都要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和减少税收负担,缩小 收入差距以提高整体居民消费水平,并且要完善福 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偏好, 减少中等收入群体在住房、医疗和教育方面的负担, 释放中产阶级的消费潜力,最大限度地增强居民消 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第二,积极培育引领中高端和新兴领域消费。伴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 提升,品牌类、时尚类、智能绿色类消费品受到消费者 的热捧,培养发展中高端和新兴领域的消费已成为引 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向。我国需要积极推进 中高端品牌商品的高质量供应,挖掘老字号品牌的内 涵和特色,加强本土品牌的市场营销,优化本土自主 品牌的服务供给,满足更多中高端领域的居民消费需 求,并且要加快发展服务型消费,鼓励文化、体育、娱乐 和教育新业态的发展,推动上述服务型消费市场进一 步扩容,利用网络消费平台的迅速发展,创造新兴领 域的消费热点。本文分析指出,美国居民消费支出中 以服务型消费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常年保持 在 65%以上,中高端领域的消费占比较高,消费结构 向以服务消费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升级。而中国居民消 费支出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虽不断提升,2017 年达到 53.2%,但与美国仍存在一定差距,提升空间较大。因 此要提升我国居民的品牌意识,驱动新兴消费领域热 潮,促进我国服务型消费市场的新发展。 第三,加强消费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 新常态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 稳定发展的新动力。当前我国消费市场的供给侧水 平与国际消费市场相比较低,国内中高端商品和服 务的供应仍然滞后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国 需要从供给侧角度来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 级,增加国内中高端和新兴消费市场商品和服务的 有效供给,大力引进国外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进一 步打造消费特色和营造消费场景,积极发展实体和 虚拟以及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新业态,并且 要加快提升服务消费的质量,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改 善居民消费体验,推动消费领域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具体来看,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教育、医疗卫生和社 会工作以及其他服务业等服务部门对居民消费的拉动 力较强,我国应重点增加对居民消费拉动力较强部门 的供给,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服务消费需求,未来上 述部门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会给居民消费结构带 来向高层次、多样化升级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Stone, R.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and Demand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the Pattern of British Demand[J]. Economic Journal, 1954, 225: 511-527. [2] Lluch, C., and Williams, R. Consumer Demand Systems and Aggregate Consumption in the U.S.A: An Application of 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3, 8: 21-32. [3] Deaton, A., and Muellbauer, J. 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7: 312-326. [4] Rachel N., and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Structural Change in a Multisector Model of Growth[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 1: 429-443. [5] Banks, J., Blundell, R., and Lewbel, A. Quadratic Engel Curves and Consumer Demand[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7, 79(4): 527-539. [6] Hongbin, L., Shi, X., and Wu, B. Retirement Consumption Puzzle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3, 105(2): 265-274. [7] Lucas, 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 3-42. [8] Zweimü ller, J. B. Innovation and Growth with Rich and Poor Consumers[J]. Metroecomomica, 2005, 56: 233-262. [9] 叶立新,杜玉兰.试论消费结构升级[J].当代财经, 2001,(4): 28-30. [10] 臧旭恒, 孙文祥.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 基于 ELES 模型和 AIDS 模型的比较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6): 122-126. [11] 郭 鹏.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相关问题研究[J]. 江西社会科 学, 2007, (11): 139- 142. [12] 王 怡,李树民.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2, (10): 133-135. [13] 黄卫挺.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与现实研究[J]. 科学发展, 2013, (3): 43-52. 11
[14]倪红福,李善同,何建武.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结构及储蕃率的 外因的机理分析门商业经济研究,2018,(14)36-38 影响分析[人口与发展,2014,(5):25-34 [8]刘向东,米壮.中国居民消费处于升级状态吗——基于 15]林晓珊.增长中的不平等:从消费升级到消费分层[浙江学刊 CGSS2010CGS2017数据的研究经济学家,2020,(186-97 017,03):112-120. [19 Ronald, E, and Peter, D 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s and !6]杜丹清.互联冈助推消费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卩经济学家 Extensions(Second Ed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017,(3):48-54 Press,2009:2-4 [1冂陈鹏.技术进步、产品创新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基于内生与 (责任编辑:湘潭大学张磊) Changes and Trend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Chinese Residents Analysis Based on Sino-US Input-Output Tables NI Hong-fu JI Cheng (1.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36, China; 2. The American Research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The upgrading of residents'consumption structure has become a widespread concern.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Chinas input-output tables over the years to analyze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as residents'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ata in the input-output tabl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1 to 2017 analyzes the upgrade direction and potential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Chinese residents from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trend at the per capita GDP of US 10,000. It is found that: (1)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ome, th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Chinese residents has maintained a rapid growth trend. However, the growth rate of 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rural residents. (2) Since 1971, the share of consumer spending in the primary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changed much, basically stable at 1.2%.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portion of China's consumer spending on the primary industry dropped from 36.6% in 1997 to 8.2% in 2017, with an average annual decline of.7%.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residents' income level and consumption capacity, the proportion of China's primary industry consumption will further decline. (3)The proportion of consump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shown a downward trend, but China has fallen at a high level. In the future, the proportion of consump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 China will further decline. However, the trends of subdivided sectors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re heterogeneous (4)The proportions of consumer spending on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increasing, and China's growth rate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residents' service consumption in consumer spending is low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by about 1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proportion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consumption will further increase Key Words: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put-Output Table; Consumption Upgrade
Changes and Trend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Chinese Residents: Analysis Based on Sino-US Input-Output Tables NI Hong-fu1 JI Cheng2 (1.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36, China; 2. The American Research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The upgrading of residents’consumption structure has become a widespread concern.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China’s input-output tables over the years to analyze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a’s residents’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ata in the input-output tabl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1 to 2017 analyzes the upgrade direction and potential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Chinese residents from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trend at the per capita GDP of US $ 10,000. It is found that: (1)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ome, th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Chinese residents has maintained a rapid growth trend. However, the growth rate of 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rural residents. (2) Since 1971, the share of consumer spending in the primary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changed much, basically stable at 1.2%.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portion of China's consumer spending on the primary industry dropped from 36.6% in 1997 to 8.2% in 2017, with an average annual decline of 0.7%.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residents' income level and consumption capacity, the proportion of China's primary industry consumption will further decline. (3) The proportion of consump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shown a downward trend, but China has fallen at a high level. In the future, the proportion of consump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 China will further decline. However, the trends of subdivided sectors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re heterogeneous. (4) The proportions of consumer spending on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increasing, and China's growth rate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residents' service consumption in consumer spending is low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by about 10%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proportion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consumption will further increase. Key Words: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put-Output Table; Consumption Upgrade [14] 倪红福, 李善同, 何建武. 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结构及储蓄率的 影响分析[J]. 人口与发展, 2014, (5): 25-34. [15] 林晓珊. 增长中的不平等: 从消费升级到消费分层[J]. 浙江学刊, 2017, (3): 112-120. [16] 杜丹清. 互联网助推消费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J]. 经济学家, 2017, (3): 48-54. [17] 陈 鹏. 技术进步、产品创新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基于内生与 外因的机理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8, (14): 36-38. [18] 刘向东, 米 壮. 中国居民消费处于升级状态吗——基于 CGSS2010、CGSS2017数据的研究[J].经济学家, 2020,(1): 86-97. [19] Ronald, E., and Peter, D. 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 (Second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4. 渊责任编辑院湘潭大学 张磊冤 12
2020年2月 消费经济 Feb.2020 CONSUMER ECONOMICS Vol. 36 No. 1 家庭资产结构、流动性约束与异质性消费者行为 口张欣1臧旭恒2 (1.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33 2.山东大学消费与发展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本文根据金融资产与住房资产结构识别异质性消费者,并基于CFPS微观调查数据,估计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 倾向,从而考察异质性消费者流动性约束及其引起的消赍行为差异问题。实证硏究发现,相比于资产流动性充足的消费者,資产流 动性不足的消费者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验证了资产变现难易程度对流动性约束及消费行为的影响。冋时根据住房資 产消费与投资的双重屬性,本文建立总住房资产价值和多套房资产价值两种识别标准,进一步细分异质性消費者,并发现存在无房 消费者为首套住房资产进行目标性储蓄而主动提高流动性约束水的现象。本文从资产流动性角度,结合住房資产的双重属← 以及中囯住房“占有率高、刚性需求较强”的事实特征,解释了当前中国居民家庭“高财富水平”与“消费抑制”共存的现象。 关键词:流动性约束;边际消费倾向;异质性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75682(2020)01-0013-13 一、引言 人均家庭资产增速(7.5%)①。 近年来,中国居民家庭的资产规模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居民消费增长放缓,消费水平有 2013至2015年间,家庭资产中位数由267万元增待提升。2000年以来,尽管从绝对数额来看,中国居 长至33.1万元,增长率为23.9%;资产均值由807民消费水平稳定上升,由3721元上升至2018年的 万元增长至876万元,增长了86%。2018年居民家25002元:同时期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以1978年为基 庭人均资产平均规模为20.89万元,较2017年的期)由4931上升至2060.2。但是从相对数额来看,居 1943万元增长75%。不仅如此,资产配置结构也发民消费水平占人均GDP比例有所下降,2000年为 生了重大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银行存款,部分财产469:;2010年下降至低点354%;其后虽略有回升至 也会用于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以及住房等实2019年的387%,但仍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累计 物资产,投资空间得到了扩展。其中,2013-2015年同比实际增速的季度数据来看,2014年以来大多数 间,中国家庭金融资产均值增长率为674%,占总资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速都低于人均可 产比重由14.0%变化至146%;同期住房资产均值增支配收入:2019年6月下降至最低,仅为52%。 长率为214%,占总资产的比重由683%上升至 不难发现,中国家庭资产呈现规模增长与结构 70.1%。2018年住房资产净值增长额占家庭人均财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住房资产比重的增加,提高了 富增长额的比例超过90%,增速接近10.3%,且高于家庭财富水平,但是这并没有使消费支出的相对水 收稿日期:2020-01-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0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7730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18CJL045) 作者简介:张欣(1990-),女,辽宁锦州人,博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培养博士后;臧旭恒 (1953-),男,山东烟台人,博士,山东大学消费与发展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数据来源于李凤等(2016)、《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9》 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2020 年 2 月 第 36 卷 第1 期 消费经济 CONSUMER ECONOMICS Feb. 2020 Vol. 36 No.1 一尧引言 近年来,中国居民家庭的资产规模不断增长, 2013 至 2015 年间,家庭资产中位数由 26.7 万元增 长至 33.1 万元,增长率为 23.9%;资产均值由 80.7 万元增长至 87.6 万元,增长了 8.6%。2018 年居民家 庭人均资产平均规模为 20.89 万元,较 2017 年的 19.43 万元增长 7.5%。不仅如此,资产配置结构也发 生了重大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银行存款,部分财产 也会用于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以及住房等实 物资产,投资空间得到了扩展。其中,2013-2015 年 间,中国家庭金融资产均值增长率为 67.4%,占总资 产比重由 14.0%变化至 14.6%;同期住房资产均值增 长率为 21.4%,占总资产的比重由 68.3%上升至 70.1%。2018 年住房资产净值增长额占家庭人均财 富增长额的比例超过 90%,增速接近 10.3%,且高于 人均家庭资产增速(7.5%)①。 与此同时,中国居民消费增长放缓,消费水平有 待提升。2000 年以来,尽管从绝对数额来看,中国居 民消费水平稳定上升,由 3721 元上升至 2018 年的 25002 元;同时期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以 1978 年为基 期)由 493.1 上升至 2060.2。但是从相对数额来看,居 民消费水平占人均 GDP 比例有所下降,2000 年为 46.9%;2010 年下降至低点 35.4%;其后虽略有回升至 2019 年的 38.7%,但仍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累计 同比实际增速的季度数据来看,2014 年以来大多数 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速都低于人均可 支配收入;2019 年 6 月下降至最低,仅为 5.2%②。 不难发现,中国家庭资产呈现规模增长与结构 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住房资产比重的增加,提高了 家庭财富水平,但是这并没有使消费支出的相对水 家庭资产结构尧流动性约束与异质性消费者行为 阴 张 欣 1 臧旭恒 2 (1.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 100033; 2. 山东大学 消费与发展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院本文根据金融资产与住房资产结构识别异质性消费者袁并基于 CFPS 微观调查数据袁估计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 倾向袁从而考察异质性消费者流动性约束及其引起的消费行为差异问题遥 实证研究发现袁相比于资产流动性充足的消费者袁资产流 动性不足的消费者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袁验证了资产变现难易程度对流动性约束及消费行为的影响遥 同时根据住房资 产消费与投资的双重属性袁本文建立总住房资产价值和多套房资产价值两种识别标准袁进一步细分异质性消费者袁并发现存在无房 消费者为首套住房资产进行目标性储蓄而主动提高流动性约束水平的现象遥 本文从资产流动性角度袁结合住房资产的双重属性 以及中国住房野占有率高尧刚性需求较强冶的事实特征袁解释了当前中国居民家庭野高财富水平冶与野消费抑制冶共存的现象遥 关键词院流动性约束曰边际消费倾向曰异质性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 F0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鄄5682(2020)01鄄0013鄄13 收稿日期院2020-01-05 基金项目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0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7730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18CJL045) 作者简介院张 欣(1990-),女,辽宁锦州人,博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培养博士后;臧旭恒 (1953-),男,山东烟台人,博士,山东大学消费与发展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淤数据来源于李凤等(2016)[1]、《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 2019》。 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3
平相应提高,与传统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存在一影响展开,并指出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时,往往会在 定的偏离。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家庭资产配置结构角资产变现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进一步研究发 度,区分异质性消费者,并通过估测暂时性收入的边现,资产数量与结构差异有可能使家庭遵循不同形 际消费倾向,实证分析中国家庭资产结构差异下的状的生命周期消费轨迹,如 Kaplan和Ⅴ plant、 消费者行为决策问题。 Jappelli和 Pistaferril、 Carroll等。相关研究打破了 文章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相关传统“代表性消费者”分析中关于个体同质性的假 文献的述评;第三部分根据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结定,并使异质性消费者分析取而代之。 构识别异质性消费者,并说明暂时性收入变化引起 Kaplan等在双资产模型中,区分存在变现成本 异质性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差异的原因,揭示资产差异的高流动性低收益资产和低流动性高收益资 配置与变现成本对流动性约束的影响:第四部分确产,定义由于高流动性资产不足而受到流动性约束 立暂时性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的估计方法,介绍实证的HtM( Hand to mouth)消费者,并根据低流动性资 数据来源及筛选过程、关键变量的选择与处理的方产(住房资产)价值区分贫穷型和富裕型,以此区别 法,并对暂时性收入变化进行估计;第五部分测算于传统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理论框架下持有充足高 HtM和非HtM消费者的比例,然后估计并对比二者流动性资产的消费者。他们的研究从家庭资产结构 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以检验资产流动性对角度,为暂时性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变化问题以及 消费决策的影响;第六部分分别根据总住房资产和 Campbell和 Mankiw的异质性消费者产生的内在机 多套房资产将HtM消费者进一步细分为富裕型和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①。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对 贫穷型,测算其构成比例,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以及中国、日本 建立反事实框架,对比二者边际消费倾向差异,以探、韩国叫等不同国家分别展开分析,均证实了HtM 究住房资产对流动性约束以及消费决策的影响:第消费者的存在,但所占比例存在着国别差异 七部分为文章结论,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中美 Olafsson和 Pagel进一步发现HtM消费者不仅受到 家庭资产结构差异,解释近年来中国以住房资产为流动性资产约束,还受到非流动性资产约束 代表的低流动性资产份额增高与消费支出水平受到(Non- cliquidity-constrained)的影响,提出了流动性 抑制共存的现象 HtM(Liquid Hand-to-Mouh)消费者。 Kaplan等建 文献综述 立了有别于传统理论中代表性个体新凯恩斯框架 传统分析范式下假设代表性个体具有同质性,( Representative Agent New Keynesian,RANK)的异 主要考察宏观总体消费行为。这虽然有助于个体加质性个体新凯恩斯框架( Heterogeneous Agent New 总,简化问题的研究,但是忽略了个体特征与行为差 Keynesian,HANK)圓,并用于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 异的影响。 Campbell和 Mankiw结合绝对收入假说 尽管 Kaplan等从资产变现成本这一新的视角 和持久收入生命周期假说,将消费者外生设定为“储考察了消费者异质性,但在区分HtM消费者时却忽 蓄者”( saver)和“消费者”( spender)两类,前者为传统略了住房资产的特殊性。杨赞等、 Berger等硏究认为 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理论框架下的消费者,而后者的住房资产具有消费、投资和抵押等多重属性μ*l;且 消费决策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这为异质性消费者李雪松和黄彦彦指出,首套房与多套房的需求也存在 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们的分析仍然局限着差异叫。鉴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资产流动性对家庭 于宏观数据,并且也没有指出两类消费者形成的内资产配置和消费决策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CFPS 在机制。 微观调査数据,综合考虑资产流动性和住房资产需求 近年来,消费经济领域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家差异,根据流动性资产份额估测不同类型消费者比 庭资产结构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例如,一些研究例,并结合近年来中国居民家庭“住房资产占比较高 围绕资产变现成本引起的流动性差异对消费行为的多套房家庭比例出现增长趋势”的特征事实s,分 ①“HM消费者”即为 Campbel!和 Mankiw提出的“消费者"( Spender),消费决策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遵循经验法则(Rule of thumb)。一些研究也在风险共担、资产定价四等问题中引人“HM消费者”。而 Kaplan等主要从资产变现成本与流动性 角度解释HM消费者产生的机理。本文借鉴其方法,如无特殊说明,文章中HM消费者特指因高流动性资产不足而受到 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
平相应提高,与传统生命周期 - 持久收入假说存在一 定的偏离。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家庭资产配置结构角 度,区分异质性消费者,并通过估测暂时性收入的边 际消费倾向,实证分析中国家庭资产结构差异下的 消费者行为决策问题。 文章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相关 文献的述评;第三部分根据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结 构识别异质性消费者,并说明暂时性收入变化引起 异质性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差异的原因,揭示资产 配置与变现成本对流动性约束的影响;第四部分确 立暂时性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的估计方法,介绍实证 数据来源及筛选过程、关键变量的选择与处理的方 法,并对暂时性收入变化进行估计;第五部分测算 HtM 和非 HtM 消费者的比例,然后估计并对比二者 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以检验资产流动性对 消费决策的影响;第六部分分别根据总住房资产和 多套房资产将 HtM 消费者进一步细分为富裕型和 贫穷型,测算其构成比例,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 建立反事实框架,对比二者边际消费倾向差异,以探 究住房资产对流动性约束以及消费决策的影响;第 七部分为文章结论,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中美 家庭资产结构差异,解释近年来中国以住房资产为 代表的低流动性资产份额增高与消费支出水平受到 抑制共存的现象。 二尧文献综述 传统分析范式下假设代表性个体具有同质性, 主要考察宏观总体消费行为。这虽然有助于个体加 总,简化问题的研究,但是忽略了个体特征与行为差 异的影响。Campbell 和 Mankiw 结合绝对收入假说 和持久收入生命周期假说,将消费者外生设定为“储 蓄者”(saver)和“消费者”(spender)两类,前者为传统 生命周期 - 持久收入理论框架下的消费者,而后者的 消费决策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2]。这为异质性消费者 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们的分析仍然局限 于宏观数据,并且也没有指出两类消费者形成的内 在机制。 近年来,消费经济领域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家 庭资产结构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例如,一些研究 围绕资产变现成本引起的流动性差异对消费行为的 影响展开,并指出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时,往往会在 资产变现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进一步研究发 现,资产数量与结构差异有可能使家庭遵循不同形 状的生命周期消费轨迹,如 Kaplan 和 Violante[3]、 Jappelli 和 Pistaferri[4-5]、Carroll 等[6]。相关研究打破了 传统“代表性消费者”分析中关于个体同质性的假 定,并使异质性消费者分析取而代之。 Kaplan 等在双资产模型中,区分存在变现成本 差异的高流动性低收益资产和低流动性高收益资 产,定义由于高流动性资产不足而受到流动性约束 的 HtM(Hand to Mouth)消费者,并根据低流动性资 产(住房资产)价值区分贫穷型和富裕型,以此区别 于传统生命周期 - 持久收入理论框架下持有充足高 流动性资产的消费者[7]。他们的研究从家庭资产结构 角度,为暂时性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变化问题以及 Campbell 和 Mankiw 的异质性消费者产生的内在机 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①。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对 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7]以及中国[8][9]、日本 [10]、韩国[11]等不同国家分别展开分析,均证实了 HtM 消费者的存在,但所占比例存在着国别差异。 Olafsson 和 Pagel 进一步发现 HtM 消费者不仅受到 流 动 性 资 产 约 束 , 还 受 到 非 流 动 性 资 产 约 束 (Non-liquidity-constrained) 的影响,提出了流动性 HtM(Liquid Hand-to-Mouth)消费者[12]。Kaplan 等建 立了有别于传统理论中代表性个体新凯恩斯框架 (Representative Agent New Keynesian,RANK) 的异 质性个体新凯恩斯框架 (Heterogeneous Agent New Keynesian,HANK)[13],并用于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 尽管 Kaplan 等从资产变现成本这一新的视角 考察了消费者异质性,但在区分 HtM 消费者时却忽 略了住房资产的特殊性。杨赞等、Berger 等研究认为 住房资产具有消费、投资和抵押等多重属性[14-15];且 李雪松和黄彦彦指出,首套房与多套房的需求也存在 着差异[16]。鉴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资产流动性对家庭 资产配置和消费决策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 CFPS 微观调查数据,综合考虑资产流动性和住房资产需求 差异,根据流动性资产份额估测不同类型消费者比 例,并结合近年来中国居民家庭“住房资产占比较高、 多套房家庭比例出现增长趋势”的特征事实[1][17-18],分 淤“HtM 消费者”即为 Campbell 和 Mankiw 提出的“消费者”(Spender),消费决策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遵循经验法则(Rule of Thumb)。一些研究也在风险共担[19]、资产定价[20]等问题中引入“HtM 消费者”。而 Kaplan 等主要从资产变现成本与流动性 角度解释 HtM 消费者产生的机理。本文借鉴其方法,如无特殊说明,文章中 HtM 消费者特指因高流动性资产不足而受到 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 14
别采用总住房资产和多套房资产价值两种判断标性资产细分HM消费者时,以往研究多以总住房资 准,进一步分析流动性资产份额较低家庭的内部资产价值作为识别条件,而没有区分首套房资产和多 产构成,对不同类型家庭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套房资产,忽视了不同数量住房资产的需求差异。但 向进行估计,考察流动性约束程度的差异,探讨家庭是实际上住房资产具有生活必需品和投资品的双重 资产结构差异带来的消费行为的异质性,以期解释属性,前者主要将住房视为生活基本必需品,具有较 当前中国“高财富水平”与“消费抑制”共存的现象。强的刚性需求;而作为投资品时,具有一定的财富效 三、资产配置与异质性消费的行为 应,住房资产所有者可以通过资产增值获取收益,但 (一)异质性消费者的识别与区分 是同时面临较高的变现成本和机会成本。一般而言 通常而言,高流动性资产具有较低的变现成本,现实生活中首套房多用于自住,可以看作生活基本 可以用于消费平滑;而低流动性资产具有较高的收保障:而多套房资产主要是出于投资或改善住房条 益性,可以提高长期的财富水平。据此,消费者在资件的目的而购置,以获取较高收益。由此,相对于仅 产配置过程中,面临着长期收益性与短期流动性的有一套房的家庭而言,拥有多套房资产的家庭将住 权衡。如果高流动性资产不足,那么消费者在进行消房资产用于投资变现的可能性更高 费决策时,会因面临流动性约束而无法实现跨期优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综合考虑住房资产消费和 化,与传统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理论框架下的消费者投资的双重属性以及首套房与多套房的需求差异 行为产生差异。鉴于资产流动性对消费决策行为具采用两种方式衡量家庭低流动性资产a1,并据此界定 有重要作用,我们借鉴 Kaplan等研究的分析方法,贫穷型和富裕型HM消费者:(1)以总住房资产价 依据资产结构识别异质性消费者。首先,根据高流动值区分,即总住房资产价值大于0,为富裕型,否则为 性资产情况,区分HM消费者和非HtM消费者,其贫穷型;(2)以多套房资产价值区分,即除首套房之 中前者为由于高流动性资产不足而受到流动性约束外的其他住房资产价值大于0,为富裕型,否则为贫 的消费者,而后者为传统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理论框穷型 架下持有充足高流动性资产的消费者。其次,根据拥 (二)异质性消费者的行为差异 有低流动性资产的情况,将HM消费者进一步细分 传统理论框架下,消费者不受流动性约束,持有 为富裕型和贫穷型两种,前者持有一定的低流动性资产的变现成本较低,能够保证消费平滑,即为非 资产,而后者几乎没有低流动性资产 HtM消费者,其消费取决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水平, 具体而言,假设在每期期初,消费者持有的资产而暂时性收入变化不会引起消费变动。而在现实中 规模为0,并将当期收入y全部存入高流动性资产账还有一部分消费者会因持有的资产变现成本较高而 户。在期内,消费者将全部资产以均匀速度用于消费,面临流动性约束,即为HM消费者。对于这类消费 那么整个期内高流动性资产的平均值为y/2。对于非者而言,暂时性收入作为一种高流动性资产的补充 HtM消费者而言,其实际持有的高流动性资产充足,会被用于消费,以释放因高流动性资产不足而抑制 高于期内平均值,即满足m>y/2,可以实现跨期优化;的消费需求。因而,HM消费者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 而对于HtM消费者而言,其实际持有的高流动性资费倾向表现为正。 产不足,即m≤y/2,可能会面临流动性约束,因此我 进一步细分HtM消费者时,我们分别以总住房 们将m=y2作为HM消费者的判断临界值。进一步资产和多套房资产为识别标准,将其区分为富裕型 考虑HtM消费者,当低流动性资产a≤0时,为贫穷和贫穷型,以探究首套房与多套房资产对流动性约 型;而a>0时,则为富裕型。 束及消费决策的影响。若以总住房资产为识别条件, 考虑到CFPS提供的家庭消费、收入与资产水平富裕型与贫穷型HtM消费者的差别在于是否拥有 的数据以年度为统计周期,本文在考察期与相关数住房资产。由于中国家庭对首套房资产需求强,因此 据选择方面,假定家庭以年度收入为依据进行消费与富裕型HM消费者相比,贫穷型HM消费者在进 决策。由此,实证分析中,我们以家庭年收入作为y,行消费决策时,不仅会受到高流动性资产份额不足 以金融资产价值衡量高流动性资产m。在以低流动的影响,同时也可能会为了购买首套房资产,进行目 ①家庭购置多套房资产如果以投资为目的将会将其变现以获取“有形的”高收益;而如果出于改善住房条件的动机,将会 将首套房进行变现获得变现收益的同时,效用水平也因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即获得“无形的”高收益
别采用总住房资产和多套房资产价值两种判断标 准,进一步分析流动性资产份额较低家庭的内部资 产构成,对不同类型家庭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 向进行估计,考察流动性约束程度的差异,探讨家庭 资产结构差异带来的消费行为的异质性,以期解释 当前中国“高财富水平”与“消费抑制”共存的现象。 三尧资产配置与异质性消费的行为 (一)异质性消费者的识别与区分 通常而言,高流动性资产具有较低的变现成本, 可以用于消费平滑;而低流动性资产具有较高的收 益性,可以提高长期的财富水平。据此,消费者在资 产配置过程中,面临着长期收益性与短期流动性的 权衡。如果高流动性资产不足,那么消费者在进行消 费决策时,会因面临流动性约束而无法实现跨期优 化,与传统生命周期 - 持久收入理论框架下的消费者 行为产生差异。鉴于资产流动性对消费决策行为具 有重要作用,我们借鉴 Kaplan 等研究的分析方法, 依据资产结构识别异质性消费者。首先,根据高流动 性资产情况,区分 HtM 消费者和非 HtM 消费者,其 中前者为由于高流动性资产不足而受到流动性约束 的消费者,而后者为传统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理论框 架下持有充足高流动性资产的消费者。其次,根据拥 有低流动性资产的情况,将 HtM 消费者进一步细分 为富裕型和贫穷型两种,前者持有一定的低流动性 资产,而后者几乎没有低流动性资产。 具体而言,假设在每期期初,消费者持有的资产 规模为 0,并将当期收入 yt 全部存入高流动性资产账 户。在期内,消费者将全部资产以均匀速度用于消费, 那么整个期内高流动性资产的平均值为 yt/2。对于非 HtM 消费者而言,其实际持有的高流动性资产充足, 高于期内平均值,即满足 mt跃yt/2,可以实现跨期优化; 而对于 HtM 消费者而言,其实际持有的高流动性资 产不足,即 mt臆yt/2,可能会面临流动性约束,因此我 们将 mt=yt/2 作为 HtM 消费者的判断临界值。进一步 考虑 HtM 消费者,当低流动性资产 at臆0 时,为贫穷 型;而 at跃0 时,则为富裕型。 考虑到 CFPS 提供的家庭消费、收入与资产水平 的数据以年度为统计周期,本文在考察期与相关数 据选择方面,假定家庭以年度收入为依据进行消费 决策。由此,实证分析中,我们以家庭年收入作为 yt, 以金融资产价值衡量高流动性资产 mt。在以低流动 性资产细分 HtM 消费者时,以往研究多以总住房资 产价值作为识别条件,而没有区分首套房资产和多 套房资产,忽视了不同数量住房资产的需求差异。但 是实际上住房资产具有生活必需品和投资品的双重 属性,前者主要将住房视为生活基本必需品,具有较 强的刚性需求;而作为投资品时,具有一定的财富效 应,住房资产所有者可以通过资产增值获取收益,但 是同时面临较高的变现成本和机会成本。一般而言, 现实生活中首套房多用于自住,可以看作生活基本 保障;而多套房资产主要是出于投资或改善住房条 件的目的而购置,以获取较高收益①。由此,相对于仅 有一套房的家庭而言,拥有多套房资产的家庭将住 房资产用于投资变现的可能性更高。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综合考虑住房资产消费和 投资的双重属性以及首套房与多套房的需求差异, 采用两种方式衡量家庭低流动性资产 at,并据此界定 贫穷型和富裕型 HtM 消费者:(1)以总住房资产价 值区分,即总住房资产价值大于 0,为富裕型,否则为 贫穷型;(2)以多套房资产价值区分,即除首套房之 外的其他住房资产价值大于 0,为富裕型,否则为贫 穷型。 (二)异质性消费者的行为差异 传统理论框架下,消费者不受流动性约束,持有 资产的变现成本较低,能够保证消费平滑,即为非 HtM 消费者,其消费取决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水平, 而暂时性收入变化不会引起消费变动。而在现实中, 还有一部分消费者会因持有的资产变现成本较高而 面临流动性约束,即为 HtM 消费者。对于这类消费 者而言,暂时性收入作为一种高流动性资产的补充, 会被用于消费,以释放因高流动性资产不足而抑制 的消费需求。因而,HtM 消费者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 费倾向表现为正。 进一步细分 HtM 消费者时,我们分别以总住房 资产和多套房资产为识别标准,将其区分为富裕型 和贫穷型,以探究首套房与多套房资产对流动性约 束及消费决策的影响。若以总住房资产为识别条件, 富裕型与贫穷型 HtM 消费者的差别在于是否拥有 住房资产。由于中国家庭对首套房资产需求强,因此 与富裕型 HtM 消费者相比,贫穷型 HtM 消费者在进 行消费决策时,不仅会受到高流动性资产份额不足 的影响,同时也可能会为了购买首套房资产,进行目 淤家庭购置多套房资产如果以投资为目的,将会将其变现以获取“有形的”高收益;而如果出于改善住房条件的动机,将会 将首套房进行变现,获得变现收益的同时,效用水平也因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即获得“无形的”高收益。 15